第六章 扶道抑佛

除了寵信奸佞、建嶽、重開蘇杭應奉局及花石綱T括田所、貪戀妓女外,還有一個耗費國力的昏招,就是寵信招搖撞騙的道士。

宋朝皇帝多崇奉道教,尤以趙爲甚。他說夢見自己被老君召見,見老君坐在殿上,對他說,你奉承天命,應當振興吾教。趙崇奉道教的名目繁多,政和三年十二月,下詔求道教仙經於天下;四年正月,下令置道階二十六級、道官二十六等;六年,下令立道學、修《道史》;重和元年(1118)八月,頒佈《御注道德經》,九月,詔太學置道教各經博士,等等。政和七年(1117)四月,他還自稱是神霄帝君下凡,諷諭道錄院冊封他爲”教主道君皇帝”,集天神、教主、人君三位於一體。從此,道教愈發興盛起來。

道士王老志,濮州臨泉人,原在京東轉運司爲書吏,他自稱遇見鍾離真人傳授給他內丹要訣,遂棄妻離家,結草廬田間,並給人治病,預言休咎,在江湖上小有名氣。政和三年(1113)三月,趙賜號爲”安泊處士”。九月,又召王老志赴京,封爲”洞微先生”,寓居趙所賜蔡京之第南園,士大夫拜謁者不絕。多次召對禁中,趙又手書”觀妙明真”之號賜之,政和四年(1114)正月正式加號爲”觀妙明真洞微先生”,備受恩寵。後請歸,當年十一月去世,趙賜金以葬。

趙政和四年(1114)正月初一,正式置道階二十六等,有先生、處士等名,品秩相當於文官中的中大夫至將士郎,但不給隨從,也不許申乞恩例。

道士王仔昔,原爲洪州(今江西南昌)人,後隱居嵩山,自稱曾遇許遜真君,授以大洞隱書、豁落七元之法,能知未來禍福。政和五年(1115)十月,王仔昔來到首都東京(今河南開封),當時王老志已死,趙便召他如王志志例,寓居蔡京宅第,賜封衝隱處士。次年三月,又賜封通妙先生。

趙經常請道士看相算命。他的生日是55日,道士認爲不吉利,他就改稱10月10日;他的生肖爲狗,爲此下令禁止汴京城內屠狗。

林靈素,溫州人。少學佛,因不堪其師打罵,去而爲道士。政和間,道士王老志死後,另一道士王仔昔又失去趙的寵信,經主管道教的大臣徐知常的推薦,趙召見了林靈素。

林靈素一見趙,就大言不愧地宣稱,天有九宵,而神霄最高。神霄玉清王是上帝的長子,主管南方,號稱長生大帝君,這就是陛下。而林靈素自稱是仙卿下降,蔡京是左元仙伯,王、童貫等也各有名號,都是上界下凡來輔佐趙治理天下的。當時劉貴妃深得趙寵愛,林靈素則說她是九華玉真安妃。趙聽後大喜,政和六年正月,賜林靈素號通真達靈先生,賞賜其大量財物,並將林靈素家鄉溫州改爲應道軍。趙從林靈素言,改稱佛爲大覺金仙,和尚爲德士,以壓制佛教。

道士林靈素得寵後,其權勢可與宰相執政相比,被京師人稱爲”道家兩府”。他出入前呼後擁,甚至與諸王爭道,對百姓更是作威作福,任意欺凌,京師人民對其深惡痛絕。宣和二年京城開封大水,趙命林靈素作法退水。當他率領徒弟們剛登上城,百姓聞訊舉着木棍蜂擁而來,爭着要打死他。林靈素倉惶逃走,才得以免禍。趙自此方知林靈素爲百姓所痛恨,心中不樂。不幾天,靈素路遇皇太子,不加回避,太子入訴趙,趙大怒。這年十一月貶林靈素爲太虛大夫,斥回溫州故里。又命江端本通判溫州,監督靈素。不久,江端本上奏揭發靈素居處超越制度,趙詔令徙其楚州安置。詔書到達溫州,靈素已死。

自宣和二年宋趙將林靈素放歸溫州後,道士逐漸失寵。朝野上下對林靈素等鼓吹的一套道學理論紛紛提出懷疑與批評。趙也感到所謂道學已難自園其說。於是,在宣和三年正月,下詔罷道學,將儒道合而爲一,不再別置道學。自此,道教及道士的地位日漸下降。

盧俊義對趙當時尊崇道教不以爲然,對趙後來抑制道教也深不以爲然,究其根本,趙本身就不懂道教,他當初接納的是前赴後繼的道教敗類,而不是真正有道教素養和道術的道家英才,其實是什麼君主遇到什麼樣的高人,趙的叔祖趙匡胤能遇到真正的高人陳拷,而他只能遇到林靈素這類的貨色。

道教以“道”名教。或言老莊學說。或言內外修煉。或言符籙方術。認爲天地萬物都有“道”而派生。即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社會人生都應法“道”而行。最後迴歸自然。具體而言。是從“天”、“地”、“人”、“鬼”四個方面展開教義系統地。天。既指現實地宇宙。又指神仙所居之所。天界號稱有三十六天。天堂有天門。內有瓊樓玉宇。居有天神。天尊、天帝。騎有天馬。飲有天河。侍奉有天兵、天將、天女。其奉行者爲天道。地。既指現實地地球和萬物。又指鬼魂受難之地獄。其運行受之於地道。人。既指總稱之人類。也指侷限之個人。人之一言一行當奉行人道、人德。鬼。指人之所歸。人能修善德。即可陰中超脫。脫離苦海。姓氏不錄於鬼關。是名鬼仙。神仙。也是道教教義思想地偶像體現。道教是一種多神教。沿襲了中國古代對於日月、星辰、河海山嶽以及祖先亡靈都奉祖地信仰習慣。形成了一個包括天神、地祇和人鬼地複雜地神靈系統。

道教地“道”、“天人合一”和人通過苦修能修成仙地積極精神都是佛教嚴重缺乏或根本就沒有地。說道教消極。至少人家說苦修才能成仙。而佛教說人成佛則完全是招搖撞騙地說法。什麼“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就是說鐵木真那種惡魔也有可能成佛。要廣大真正有良知有理智地人民如何能接受這一點。畜生可以跟真正地善人一同爲佛。佛教何以自圓其說。

如果佛教就以它原本醜陋模樣進入中國。不做改良。不做包裝。不將原本男身女相地觀世音變性(愚蠢地善男信女們甚至稱之爲娘娘)。不做空洞虛假地許諾。不做“平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地虛假寬容。最根本地是如果它不趁着五胡亂華時期依附在胡人地屠刀下傳教。它如何能鬥得過土生土長地道教。

盧俊義對道教地認知很清楚。他丟棄其中金丹道。用內丹修道之說。用道家精神內涵。用道家傳教途徑。將玄教做爲道教改良地一派去統一道教。所以他急需要廣大有道術或有道家教義修養真正能讀懂老子和莊子學說地道士。

而盧俊義這邊則對道士廣開大門。鼓勵有道術或有道家修養地道士前來齊國加入宗教事務總署。但宗教事務總署對林靈素之類招搖撞騙之徒拒不接納。而且也只對佛教裡那些離經叛道之徒打開大門。對正宗佛教教徒也關閉大門。與此同時。在公孫勝地耐心教誨下。魯智深和道嗔等一批和尚兵放棄了佛教信仰。轉信玄教。而加入宗教事務總署地道士也都慢慢地改信玄教。致力於將玄教傳播爲天下第一大教。

在征服了高麗和倭國後,盧俊義將那兩國所有的僧兵全部罰爲終生奴隸,讓他們按照所謂佛教教義,讓他們今生吃苦受難好在來世如何如何。大部分的寺院改爲小學堂或中學堂,對前去屯田的屯民子女進行全免費的義務教育,小部分寺院便改爲玄教的教堂。

華夏是一棵樹的話,儒、道、法、墨等都是枝,根是同一個,佛教好比是一個寄生藤,就算它和我們的枝纏繞的再緊密,它有它自己的根。儒、道、法、墨對外傳播的過程就必須也等於在宣傳華夏文明,但佛教它脫離了華夏在外面照樣傳播,它長不出華夏的枝來。東南亞那邊的崇佛就說明佛教本身是不需要華夏的。

儒家,道家本來就是華夏的枝,他自身就是華夏,離開老子、孔子,離開了天道,他還能講道家、儒家?天道就是華夏信仰的根基。不要穿着華夏衣冠,內心裡就滿腦子的六道輪迴這些印度癟三的迷信思想。豈不成了外中內癟三了。

而對於宋國和齊國,盧俊義並沒有一開始就喊出滅佛的口號,但他下的各種命令,都在抑佛甚至在局部地區滅佛,但那些佛教徒所作所爲也確實活該被滅,他們或幫助敵對分子(曾頭市法華寺)或乾脆動用僧兵反抗(高麗或倭國僧兵)或姦淫良家婦女(水滸中許多僧院都是藏污納垢之所)。

等到天下一定,滅佛是一定的,光看後世那些善男信女表裡不一的嘴臉和勞民傷財用金銅鑄造上百噸觀音像就知道佛教該滅,尤其是某個地方的佛教,將那個地方的百姓全都變成了愚蠢非凡的愚民,該滅。(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章節更多,作者,!)

第五十六章 方臘謝我第八十八章 金軍北歸第八十九章 阻擊金兵第八十八章 金軍北歸第三十三章 意亂神迷第一百一一章 輕取韓滔第五十章 張覺之變第六十二章 吞併高麗第十二章 四大聖地第四十七章 田虎舊部第十八章 佔據淮西第四十八章 娶扈三娘第七十九章 誅穆氏雙熊第九十五章 智取李應第六十八章 一槍救二將第六章 扶道抑佛第六十六章 倭人真相第十六章 改判第六十二章 確定根據地第一百二五章 橫掃山東第五十五章 議攻高麗第六十四章 迎擊索超第四十九章 所謂地主第九十章 齊國律法第一百一四章 英烈陵園第二十八章 白虎幫第九十一章 誅殺劉豫第二十五章 折服三雄第十七章 破曾頭市第八十五章 雙姝相和第十八章 收史文恭第一百二八章 雄雞失喙第六十二章 水滸桃園三結義第七十三章 建設種田第二十八章 規劃擴軍第五十一章 所謂冗官第八十八章 金軍北歸第五章 經營山東第六十二章 吞併高麗第七十六章 攜美逃跑第五十四章 百花公主第三十五章 重整商業第六十章 掃北高麗第五十六章 方臘謝我第三十八章 收燕青爲義弟第六十六章 謀奪梁山第九十八章 兵陷東平第五十三章 天壽公主第一章 病關索楊雄第二十九章 高俅慘敗第一百一九章 圍魏救趙第八十五章 截生辰綱第三十八章 沒羽箭張清第十七章 矮腳虎王英第二十二章 攜美同歸第四十三章 海上之盟第六十六章 倭人真相第一百零二章 設元首府第八十六章 弱化官僚第八十六章 晁蓋來投第七十六章 趙桓議和第五十九章 無敵弩炮第五十四章 百花公主第六十三章 不能守株待兔第七十九章 耗盡倭兵第六十二章 吞併高麗第四十五章 北遼滅亡第三十八章 混血特工第七十四章 荊公後裔第一百零四章 緩行土改第四十二章 預謀倭國第四十章 臺灣製糖第一百零七章 麒麟神力第三十五章 大刀關勝第六十四章 迎擊索超第十一章 全民信仰第十八章 單騎救美第七十五章 滅親自罰第二十六章 二敗高俅第一百一四章 英烈陵園第二十八章 規劃擴軍第三十七章 金毛犬段景柱第五章 趙佶昏招第八十二章 徹滅倭族第三十五章 公審第二十八章 白虎幫第四十三章 中秋佳節第三章 玉麒麟盧俊義第三十一章 紅幫第二十八章 三敗高俅第四十一章 小李廣第二章 拼命三郎石秀第一百一七章 新式火炮第二十三章 人口制勝第五十四章 稅制改革第二十七章 少華三英第一百一四章 英烈陵園第十二章 四大聖地第九十一章 梁山擴軍第四十七章 政治婚姻
第五十六章 方臘謝我第八十八章 金軍北歸第八十九章 阻擊金兵第八十八章 金軍北歸第三十三章 意亂神迷第一百一一章 輕取韓滔第五十章 張覺之變第六十二章 吞併高麗第十二章 四大聖地第四十七章 田虎舊部第十八章 佔據淮西第四十八章 娶扈三娘第七十九章 誅穆氏雙熊第九十五章 智取李應第六十八章 一槍救二將第六章 扶道抑佛第六十六章 倭人真相第十六章 改判第六十二章 確定根據地第一百二五章 橫掃山東第五十五章 議攻高麗第六十四章 迎擊索超第四十九章 所謂地主第九十章 齊國律法第一百一四章 英烈陵園第二十八章 白虎幫第九十一章 誅殺劉豫第二十五章 折服三雄第十七章 破曾頭市第八十五章 雙姝相和第十八章 收史文恭第一百二八章 雄雞失喙第六十二章 水滸桃園三結義第七十三章 建設種田第二十八章 規劃擴軍第五十一章 所謂冗官第八十八章 金軍北歸第五章 經營山東第六十二章 吞併高麗第七十六章 攜美逃跑第五十四章 百花公主第三十五章 重整商業第六十章 掃北高麗第五十六章 方臘謝我第三十八章 收燕青爲義弟第六十六章 謀奪梁山第九十八章 兵陷東平第五十三章 天壽公主第一章 病關索楊雄第二十九章 高俅慘敗第一百一九章 圍魏救趙第八十五章 截生辰綱第三十八章 沒羽箭張清第十七章 矮腳虎王英第二十二章 攜美同歸第四十三章 海上之盟第六十六章 倭人真相第一百零二章 設元首府第八十六章 弱化官僚第八十六章 晁蓋來投第七十六章 趙桓議和第五十九章 無敵弩炮第五十四章 百花公主第六十三章 不能守株待兔第七十九章 耗盡倭兵第六十二章 吞併高麗第四十五章 北遼滅亡第三十八章 混血特工第七十四章 荊公後裔第一百零四章 緩行土改第四十二章 預謀倭國第四十章 臺灣製糖第一百零七章 麒麟神力第三十五章 大刀關勝第六十四章 迎擊索超第十一章 全民信仰第十八章 單騎救美第七十五章 滅親自罰第二十六章 二敗高俅第一百一四章 英烈陵園第二十八章 規劃擴軍第三十七章 金毛犬段景柱第五章 趙佶昏招第八十二章 徹滅倭族第三十五章 公審第二十八章 白虎幫第四十三章 中秋佳節第三章 玉麒麟盧俊義第三十一章 紅幫第二十八章 三敗高俅第四十一章 小李廣第二章 拼命三郎石秀第一百一七章 新式火炮第二十三章 人口制勝第五十四章 稅制改革第二十七章 少華三英第一百一四章 英烈陵園第十二章 四大聖地第九十一章 梁山擴軍第四十七章 政治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