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李密之野望

bookmark

李密在剛開始逃亡的兩年日子裡,過得十分困頓匱乏,到了剝樹皮吃的地步。

後來,李密隱藏在淮陽郡的村舍裡,改換姓名,聚徒教書,但偶然之下說出了一些叛逆的言論,惹起了郡縣官員的懷疑,要去抓捕他,李密又再次逃走,最後到了他妹夫雍丘縣令丘君明家。

李密的妹夫丘君明不敢留李密住下,就把李密轉送到遊俠王秀才家藏匿。

王秀才十分看重李密,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李密,但丘君明的堂侄丘懷義卻向官府告發了這件事。

楊廣命令丘懷義親自把敕書送交樑郡通守楊汪,讓他去收捕李密等人。楊汪派兵包圍了王秀才家,正好李密外出,因而倖免,但妹夫丘君明、岳父王秀才都被官府處死。

李密從那之後就往來於各部首領之間,向他們遊說奪取天下的謀略。

一開始的時候,大家都不信,但隨着時間的推移,李密之言一一被驗證,羣盜便漸漸的相信了,有人道:“此人是公卿子弟,又有這樣的志氣、抱負,現在人們都說‘楊氏將滅,李氏將興’,我聽說能成王業的人不會死,此人多次能渡過難關,難道他就是將成帝業的李姓之人嗎?”

那人的言論傳來後,羣盜們都漸漸的開始敬重李密。

李密觀察各部統帥,只有瓦崗寨翟讓的勢力軍紀最好、最有戰鬥力,更重要的是,翟讓這人的野心還不大。

所以在李密看來,這瓦崗寨就像是一堆閃閃發光的金子一樣……

瓦崗寨中的領兵將校王伯當曾向李密執過弟子之禮,稱李密爲老師,所以李密讓王伯當引見上了瓦崗寨,見到了寨主翟讓。

由於王伯當的大力推薦,翟讓便將李密留在身邊,讓李密爲自己出謀劃策,過了一段時間,翟讓有心考校李密,便讓他去遊說瓦崗寨周邊的諸多小股盜賊。

李密得令孤身出瓦崗寨,不到一個月,瓦崗寨周邊的諸多盜賊,全都率衆歸附了翟讓。

翟讓很高興,認爲李密是難得的大才,漸漸對李密很信任,有什麼事情都與他商議。

李密趁着這個機會勸翟讓道:“劉邦、項羽都出身平民而作了帝王,如今上面是皇帝昏庸,百姓怨憤,朝廷精銳兵力都在遼東喪失了,突厥更是在塞外虎視眈眈。

而楊廣卻丟棄了東都,還在巡遊揚、越一帶,現在之時,正是劉邦、項羽之輩奮起的大好機會!以公之雄才大略,兵馬的精良,可以席捲東西二京,誅滅暴君,隋朝江山旦夕可滅!”

翟讓聽後,呆了許久纔回過神來,向李密推辭道:“我輩身爲羣盜,旦夕都在草叢之間偷生,你所說的,不是我輩所能想到的。”

翟讓雖然沒答應李密,但對李密越發的看重了,將瓦崗寨更多的事情交給了他求辦,李密之名,在河南之地傳播得更廣了。

正好有個叫李玄英的人從東都逃來,經過了各部盜賊,以求訪李密,並向人道:“此人當替代楊家坐天下。”

別人問他緣故,李玄英道:“近來民間有一叫《桃李章》的歌謠,歌謠唱道:‘桃李子,皇后繞揚州,宛轉花園裡。勿浪.語,誰道許!’其中,‘桃李子’的‘桃’字,應爲‘逃’,‘桃李子’的意思,應爲逃亡的人是李氏之子,正應了逃亡多年的李密。

皇與後都是君主;‘宛轉花園裡’指的是天子在揚州不會有回來的日子了,將會死無葬身之地;至於‘莫浪.語,誰道許’,則是‘密’的意思,所以,《桃李章》之意,說的正是李密當替代楊氏!”

不久,李玄英經人引薦,見到了李密,於是就投靠李密,並向李密說了自己對《桃李章》的見解,李密聽後,隱藏在內心深處的慾望、野心,立即便被勾了起來……

原宋城縣尉、齊郡人房玄藻,自恃自己的才學,恨自己不能爲當政的人所賞識任用,他曾經也參與過楊玄感的謀亂,後來改名換姓逃亡,在樑郡、宋城之間遇見了李密,於是就和李密遍遊漢、沔之地,遍訪各部賊帥,遊說其中的豪傑之士。

當房玄藻從漢、沔之地返回來的時候,跟從他的豪傑有幾百人,翟讓看見豪傑們都來歸附李密,想採納李密的建議,但仍是猶豫不決。

李密對此自然不會就此死心,他得知翟讓對軍師賈雄幾乎是言聽計從,便又知賈雄此人頗好女色,於是便投其所好,不久便與賈雄結爲了深交。

隨後,李密讓賈雄假借占卜之術去勸說翟讓,賈雄答應了,但他想好了主意卻沒找到合適的機會說出來,正好這天翟讓召見賈雄,把李密的建議告訴賈雄,問他是否可以採納。

賈雄心中暗道翟讓詢問得真是時候,立即回答:“吉不可言。”

翟讓聽後,終於下定決心,要依李密之言行劉項當年之事。

賈雄見此,接着又道:“寨主您自立爲王恐怕未必能成功,要是擁立李密,事情就沒有辦不成的。”

翟讓說:“像你說的那樣,蒲山公應當自立,爲什麼他又來投奔我呢?”

賈雄回答:“有些事是有相互聯繫的,李密所以來投奔你,是因爲將軍您姓翟,翟是澤的意思。蒲草非澤則不生,所以他需要寨主您。”

翟讓認爲賈雄的話很對,他與李密的交情日益密切。

這一天,李密向翟讓道:“如今國內沸騰,百姓不得耕耘,將軍兵馬雖多,但吃糧沒有倉儲,只靠外出搶掠,常常苦於供給不足,若是曠日持久,加之大敵臨頭,部衆必然會離散,不如先攻取滎陽,再率兵取倉儲之糧,待兵強馬壯,然後再與他人爭奪利益。”

瓦崗寨中的衆人聽了李密這話後,神情都有些怪異,因爲李密剛纔所說的,與數年前李隱上瓦崗的時候所說之言,竟基本一樣!

李密見了衆人的神情後,詫異的向賈雄詢問了一番,心中也是十分吃驚,暗道:“李隱此子,竟能在幾年前,便想到了我剛纔之策,真是盛名之下無虛士,以後我李某定要好好的與他會會才行!”

第225章 棄城而逃第271章 名聲大噪第126章 李密之野望第232章 最虛弱的時刻第110章 戰火第十二章 雪中之舞第189章 天有二日第二十七章 花魁選舉第七章 轉變之始第234章 獨孤懷恩第179章 江都之亂(下)第八十一章 盂縣第155章 李、王初交鋒第220章黃蛇嶺第237章 劍指劉文靜第103章 意在河北第105 三千騎兵可破賊第265章 皇家矛盾第144章 進軍關中第268章 劉黑闥第214章 定河西第129章錢糧第187章 誰能爲帥?第六十一章 楊玄感造反第四十八章 打!第126章 李密之野望第242章 援軍第213章 內憂第191章 離間之計第142章 攻略西河第204章 東宮第143章 李密的難處第十章 夜市第四章 唐國公府第238章 先發制人第169章 魅雪第五十五章 再升官第181章 儒生入敵營第116章 雁門被圍(上)第223章 四方攻唐第六十一章 楊玄感造反第二十七章 花魁選舉第177章 煙花三月第194章 李隱平隴右(下)第五十一章 結拜第四十章 烏骨城第五十六章二徵遼東第九十一章草原商隊第115章 秋風起第217章 鄭王第二十六章 採蓮第八十七章 挾太守以令雁門第八十二章 到雁門第265章 皇家矛盾第201章 河北戰局第十四章 好夢易碎第148章 屯軍龍門第四十七章 宇文智及第158章 長安故城第250章 回河內第三十二章 大業八年第六十五章 洛陽城外第272章 鴆酒第九章 都城洛陽第203章 雞鳴狗盜第227章 兵出潼關第142章 攻略西河第258章凌敬建言第115章 秋風起第221章 劉武周兵圍晉陽,王世充篡隋稱帝第130章勸父造反第十二章 雪中之舞第三十四章 公主找第239章 歸唐第175章稽胡反第183章 暴打李元吉第十八章 來護兒第107章 徵遼結束第163章 河東郡攻防戰(下)第271章 名聲大噪第七十六章 女兒情第251章 攻略王世充第121章 蘇定方第十六章 招人第四十四章 戰後第180章 殺戮繼續第233章 山丘遇險第238章 先發制人第六十六章 各自手段第225章 棄城而逃第四十七章 宇文智及第232章 最虛弱的時刻第173章 報復第九章 都城洛陽第157章 晉國公第九十三章廝殺第245章 北海第二十四章 奪城第271章 名聲大噪第七十六章 女兒情
第225章 棄城而逃第271章 名聲大噪第126章 李密之野望第232章 最虛弱的時刻第110章 戰火第十二章 雪中之舞第189章 天有二日第二十七章 花魁選舉第七章 轉變之始第234章 獨孤懷恩第179章 江都之亂(下)第八十一章 盂縣第155章 李、王初交鋒第220章黃蛇嶺第237章 劍指劉文靜第103章 意在河北第105 三千騎兵可破賊第265章 皇家矛盾第144章 進軍關中第268章 劉黑闥第214章 定河西第129章錢糧第187章 誰能爲帥?第六十一章 楊玄感造反第四十八章 打!第126章 李密之野望第242章 援軍第213章 內憂第191章 離間之計第142章 攻略西河第204章 東宮第143章 李密的難處第十章 夜市第四章 唐國公府第238章 先發制人第169章 魅雪第五十五章 再升官第181章 儒生入敵營第116章 雁門被圍(上)第223章 四方攻唐第六十一章 楊玄感造反第二十七章 花魁選舉第177章 煙花三月第194章 李隱平隴右(下)第五十一章 結拜第四十章 烏骨城第五十六章二徵遼東第九十一章草原商隊第115章 秋風起第217章 鄭王第二十六章 採蓮第八十七章 挾太守以令雁門第八十二章 到雁門第265章 皇家矛盾第201章 河北戰局第十四章 好夢易碎第148章 屯軍龍門第四十七章 宇文智及第158章 長安故城第250章 回河內第三十二章 大業八年第六十五章 洛陽城外第272章 鴆酒第九章 都城洛陽第203章 雞鳴狗盜第227章 兵出潼關第142章 攻略西河第258章凌敬建言第115章 秋風起第221章 劉武周兵圍晉陽,王世充篡隋稱帝第130章勸父造反第十二章 雪中之舞第三十四章 公主找第239章 歸唐第175章稽胡反第183章 暴打李元吉第十八章 來護兒第107章 徵遼結束第163章 河東郡攻防戰(下)第271章 名聲大噪第七十六章 女兒情第251章 攻略王世充第121章 蘇定方第十六章 招人第四十四章 戰後第180章 殺戮繼續第233章 山丘遇險第238章 先發制人第六十六章 各自手段第225章 棄城而逃第四十七章 宇文智及第232章 最虛弱的時刻第173章 報復第九章 都城洛陽第157章 晉國公第九十三章廝殺第245章 北海第二十四章 奪城第271章 名聲大噪第七十六章 女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