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書院將被拆分爲五大書院的消息很快就被透漏了出去。
自始至終,朝廷似乎就沒有考慮過要隱瞞這個消息,當李元吉做出決定之後,首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教育部從禮部獨立出來。
這個雖然看似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其實整個事情操作起來並不複雜。
從禮部尚書開始,尚書掌管整個禮部的大小事情,下面分設兩位禮部侍郎,各自掌管禮部一半的事情。
這兩位就是尚書的助手,他們要做的,就是將各自負責的事情做好,然後向尚書彙報就可以了。
他們的工作可以是這種方式,下面的工作爲什麼不能用同樣的方式呢?
事實上,再往下,每一個分類,都有一批專一的人手在負責,這個從一開始就有了,行政制度改革之後,將這種制度更徹底的貫徹了下來而已。
所以,真正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將分管學校的這個部門給獨立出來,然後再將科舉司合併過去就可以了。
科舉司沒有大佬負責,最高負責人是負責工作的侍郎石進。
於是,石進又被任命爲教育部尚書,等於是從侍郎跨過了尚書這道門檻,雖然是教育部,雖然手中的權力被削弱了,但尚書這個名字可是實打實的,而且還被額外允許進入了內閣。
這等於是突然間砸下了一塊巨大的餡餅,石進是最適合的人嗎?
未必,但是就眼下的情況來看,沒有人比他更適合這個位置了。
朝廷也沒有時間去等新人上手,沒有時間去給他們發育,朝廷要的是來之能戰的大臣,石進恰好符合這一要求,然後就有了石進突然間晉升的結果。
能夠被單獨列部的,目前爲止只有一個發展省,一個教育部,發展省的作用已經不用多說了,整個大唐都知道,大唐的發展規劃,幾乎都是這個部門在負責的,他們讓發展哪裡,哪裡就可以發展起來。
而教育部的權力雖然沒那麼大,但能夠被單獨列部,也能夠顯示出李元吉對於教育問題的重視程度。
因爲都是現成的人手,辦公用地稍稍轉一下就可以了,整個教育部只用了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就已經進入了正常的工作。
而另一邊,則是讓各大書院開始做準備,一是統計,二是做好搬遷準備。
對於學生來說,即將畢業的倒是沒什麼好說的,可那些剛來的,或者即將來的,這個時候可就MMP了。
能夠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那還好說一些,雖然遠了點,但也不是不能接受。
可萬一去了廣州那鳥不拉屎的地方該怎麼辦?但是現在這情況還特喵的不去不行,除非不選擇這個科目,但那就意味着之前的努力全部白費了,還要去跟其他人進行更激烈的競爭。
廣州書院除了距離遠了一點以外,實際上師資力量並不差,四大書院整合之後,五個書院每一個都是吊炸天般的存在。
不管外界怎麼看待,但是對於大唐而言,四大書院拆分爲五大書院,對整體是有利的。
好在這件事情也不是說辦就能辦的,五座書院相差甚遠,且廣州書院還沒有進行選址建設,所以一時半會兒的還沒辦法開始。
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準備。
提前劃分好各個專業的去處,然後就是等,等廣州書院建好,等中線鐵路修通。
……
神元十一年悄然無息間已經來到了尾聲,這一年之中,發生了太多太多的事情,而整個大唐的目光,也第一次的從北方轉換到了南方。
這在以往,是從來沒有發生過的。
李承光在安南待了四個月的時間,將整個安南官場掀了個天翻地覆,一片哀嚎。
但是民間百姓卻對於李承光的風評很好,沒人希望貪官滿天飛,沒人希望這些人可以在這裡肆無忌憚的去搜刮民脂民膏。
安南的生活,也在一點點的發生着改變。
水泥路開始出現在了安南,出現在了各個州縣之間,將其緊密的連接在一起。
鐵路的線路已經做出了規劃,其實也沒什麼好規劃的,有現成的路線,只需要測算一下就可以了。
李承光從安南離開的時候,鐵路的建設也已經開始了,不過還沒有正式的開工,只是在做前期的準備,等着內地運來一些所需要的設備,提前招募好工人,提前培訓學習。
爲了節約開支,培訓期間是沒有工錢的,但是管飯,只要培訓後合格,可以正式工作的,自工作日開始,每人每天四錢的工錢。
即便是這樣,安南的土著們對於朝廷依舊是感恩戴德。
修路需要人,修鐵路也需要人,這兩個大型工程一上馬,爲安南提供了至少三十萬工作崗位,對於一個工作崗位不足十萬的地區來說,一下子增加這麼多,平均每十個人就有一個可以找到工作,這個比例還是很高的。
況且還要排除掉老弱病殘以及廣大婦女同志,適齡青年中,基本上每兩個人就有一個工作崗位在等着。
廣州書院要開始建設,這又爲廣州地區提供了不少的工作崗位,安南上繳朝廷的二十萬貫,被直接用作廣州書院的建設。
而餘下的錢,李承光將其用來修水泥路,修鐵路,修建各州縣的學校,甚至到了走的時候,這筆錢還剩下將近五十萬貫。
不是他不想花,而是對於這麼一個地方而言,讓他們突然間感受到過於激烈的幸福,未必是件好事。
於是,這筆錢被一分爲二,一部分用於基礎建設,一部分用於教育。
李承光回到長安的時候,整個人黑了不少,但是看起來卻更健康了,一副小小的身軀內,卻盯着一個成熟的目光。
此行對於李承光也是個不錯的歷練,到底歷練了哪裡?提高了哪些?李承光自己也說不來,但就是感覺整個人成熟了不少,看待問題的思路也改變了不少。
過了這個年,李承光也將跨入十三歲的年紀,這個年紀不大也不小,對於普通百姓家的孩子來說,這個年紀已經很懂事了,可以幫助父母下地幹活,也可以照顧弟弟妹妹,甚至有些人已經開始說親了,更先進的,甚至已經到了談婚論嫁的年代了。
都說後世的小孩早熟,但現在李元吉卻不這麼看,親身經歷過後才明白,後世的小孩是身體上的早熟,而古代的小孩,是思想上的早熟,貧窮,讓他們不得不拖着幼小的身軀扛起肩膀上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