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七章 亢龍有悔

一個偉岸的身影從帳外走進來,竟是耶律朔古,他雖然兩次兵敗,但韓延徽留神耶律德光看耶律朔古時的眼光,似乎竟還未完全對耶律朔古失去信任。

如今耶律朔古已經不再直接在外統領大軍,但留在耶律德光身邊,卻還起着參謀之責任。對耶律德光來說,這時要對付張邁,身邊也確實少不了一個對天策軍瞭解較爲深入的人。耶律朔古雖是兩次兵敗,但也因此對張邁的瞭解比別人來得更深。

耶律朔古進來之後坐下,並不言語,韓延徽這才擡起頭來,道:“陛下,套南之敗,雖非佳事,但也未必全無好處。”

“哦?”耶律德光冷笑道:“戰爭失敗了還能有好處,這卻是從來沒聽過的!”

韓延徽道:“屢敗固然不是好事,但長勝卻也會出岔子。天下之事,物極必反!張邁號稱無敵,這些年來威風拿到盡足,多套南一勝不爲多,然而卻使他在中原的聲望更上層樓,使天下諸國聞其聲名無不敬畏。”

耶律德光冷笑道:“這對我們是好事?”

韓延徽道:“是,對我們來說這就是好事!”

耶律朔古在旁接口道:“你的意思是,讓天策軍在其士氣之外,又多了一層傲氣?”

“不錯!”韓延徽道:“百戰成功,最後卻功虧一簣——此事自古到今多有發生,曹操赤壁之戰如此,苻堅淝水之戰也如此!張邁的威勢,在輪臺一戰之後連漠北也爲之震動,在他成功征服河中之後更是到頂了!但他人在巔峰,還要更進一步,萬里東歸之後竟然還能以疲憊之師打敗我軍,雖然我們都知道其中必然有詐,但對天策軍普通將士來說,卻會帶來一種盲目的信心!這種盲目的信心在正面戰場上固然可以起到鼓舞士氣、一往無前的作用,但若戰爭形勢變得複雜,這樣的盲目卻也容易讓將士產生輕敵心理,軍隊一旦輕敵,離敗亡就不遠了!”

耶律德光沉吟着,道:“張邁之狂,我素來聽說,至於他手下的兵將也多驕橫,哼!但至今爲止,尚未見他誤事!”

韓延徽道:“快了,快了,曹操赤壁之戰前,何其英明?簡直有如神助,幾次冒險都得全身而勝,但赤壁一戰如何?苻堅橫掃**,幾無敗績,最後集結百萬大軍時,天下也都鹹稱東晉必亡!桓氏在湖廣也認爲晉軍敗多勝少,隨時準備東下馳援了,但結局如何?咱們接下來要看的,就是張邁是否繼續狂傲。如果他知道收斂,曉得月盈則虧的道理,那麼天策軍便還難以戰勝,但如果他還繼續狂傲,甚至變本加厲,那麼最後的敗亡就指日可待了!”

耶律德光道:“你這話聽起來有道理,但是太虛了。”

韓延徽道:“也有實的,臣已打聽到,吳楚諸國已經戒邊境之兵不許北犯,蜀國甚至陳兵於天策邊境——吳楚素來恐中原南下,南北間勢同水火,洛陽成都更有積仇,但如今石敬瑭初得中原,根基未穩,吳楚諸國非但不侵不擾,反而爲石敬瑭安定後方,蜀國甚至安排兵力威脅天策後方,使汗血騎兵團不敢妄動——這是爲何?是天下皆震於張邁之雄橫,唯恐石敬瑭抵擋不住,脣亡齒寒也。由此可見,胡漢諸國均已畏懼天策,既畏懼天策,便有羣起抗擊之意。天策雖強,但以西北而欲與整個中原相抗衡則必敗無疑!張邁如今已是亢龍之勢,再進一步,必然招禍!陛下且稍安心,不出多久,或就在今年,必能親見張邁大敗!”

耶律德光沉吟道:“若依你,我們該如何出兵。”

“不必着急。”韓延徽道:“臣以爲,會有人比我們更加着急。”

耶律德光道:“石敬瑭?”

“我主英明!”

————————————成都,天策政權的使者騎馬進了城門。

這些年絲綢之路的開通,就民間所獲利益來說,以蜀國最爲明顯。

天策政權雖然佔據了絲綢之路的大多數路段,但所創造的經濟收益大多補貼了戰爭,不但政府的收入源源不絕地成了軍費,就是民間的許多收入也都被鄭渭以各種名目借了去,借期從一年到十年不等,雖然商人借出了大筆財富之後,保守的可以獲得利息,有一部分甚至還獲得了某些山林礦產的特權,但是缺少了資金進行經營,在短期之內畢竟會讓西北的繁榮進步有限。

而蜀國則不然。

蜀國是絲綢之路的終端之一——西域的各種奇貨源源不絕地流到這裡,交換蜀國所產的絲綢。蜀繡至遲在三國諸葛亮時代就已經名揚天下,到如今更是發展得更加精緻,在中原江南也不愁銷路,運到西方那更是第一等的上品之一,價格可以比擬黃金,絲路通往中原的各段有時候因爲戰爭的緣故時會暫時中斷,蜀國與天策政權的邦交卻十分穩固,所以商人如果圖謀穩定都會走這一條路。

此外,蜀國又還是一箇中轉站,來自楚地的商人,有一些會選擇從蜀國進口西來之貨,本來蜀道難走,這種情況是絕少出現的,但因爲中原道路有時候會斷絕,也迫使部分追求穩妥的商人選擇這一條迂迴的道路。

這兩方面的原因加在一起,讓蜀國的商業在這幾年幾乎是爆發性的發展,使蜀國的經濟收益幾不在天策之下,且蜀國又無戰爭,民間財富不斷積累卻無大項的出處,便推高了各種生活奢侈品,推高了成都的房價,使得成都寸土寸金,商人競相建造各種華麗屋舍,官員也不落人後,至於皇帝孟昶更是大興土木,建造了種種園林宮苑。

年少的曹延恭走進成都的時候,舉目看不盡的樓臺軒榭,滿耳聽不完的絲樂竹音,不由得嘖嘖稱奇,他是曹議金的孫子,曹家的第三代了,在沙州時,但覺敦煌之繁華天下少有,待得涼州復興,又覺得涼州的氣象非敦煌可比,但今天到了成都,忽然發現涼州根本就還是一個鄉下地方——這也難怪,以當下而論,全世界說到城市之繁華,只怕成都已經數一數二,洛陽氣象或許更大,但近十年屢經兵火,已被成都趕過去了。

“嘖嘖,”曹延恭低聲道:“如此好地方,若是能打下來,讓我在這裡做三年郡守,人生之沒事,莫過於此了。”

“噓——”旁邊以爲曹家的老家將趕緊說:“公子這等化萬萬不可出口,這話要是傳了出去,咱們這次的出使肯定就要砸了!”

曹延恭笑道:“我曉得的,所以剛纔我才說的那樣小聲啊。放心吧,放心吧,出發之前,叔叔和歸盈爺爺早就叮囑過了。”

曹家的老家將道:“總而言之,這次公子的任務並不重,只是獻上禮物爲蜀國太后賀壽,此外就是在筵席之上,透露兩句口風,讓孟昶知道他在邊境增兵的事情我們其實心中明瞭便可以了。除此之外,願公子切莫多生枝節。”

曹延恭嗯了一聲,在曹家第三代之中,他也算溫馴穩重,所以曹元忠才建議了由他來接這項外交任務,此事說來不大,而且不難,且曹家乃是天策貴戚之一,派遣使者來給蜀國的太后賀壽,派重臣不合適,派小臣也不合適,卻以派貴戚最妥當。

曹元忠是出使過蜀國的,與蜀國的臣屬多有交往,一切關係早就打點妥當,料來侄子不會出什麼岔子,這次他推薦了曹延恭,就是要給這個侄子多增加一點政治資本,也是爲曹家加厚一些政治實力。

但是曹延恭進入成都之後所受到的招待,卻還出乎意料地嚴密,曹延恭所預期的寬鬆並未出現,相反,附近總有一雙雙警惕的眼睛在盯着,那分明是將曹延恭當做一個潛在的敵人來防備,當初曹元忠出使蜀國時天策正處於困難時期,也未受到這樣的對待,現在天策政權如日方中,蜀國對曹延恭這樣一個小小使者卻也不敢掉以輕心。

————————蜀國的皇宮之內,孟昶一手一把來自天方的大馬士革彎刀,眼睛並不去看身後的兩大重臣趙季良與王處回,說道:“你們說這次張邁派曹家這個小子來,是要來試探朕?”

他年紀越長就越發顯得英俊,這時比起初登基時已經多了幾分皇帝的威嚴,趙季良回道:“是。自去年秋冬之際,陛下派遣大軍,屯於成州、鳳州之間,雖然是秘密進行,但軍馬多達四萬餘人,行蹤無法盡掩,以薛復之耳目,勢必已經偵知。”

孟昶冷笑道:“那又如何?成、鳳如今都屬我國境內,我在境內調兵,張邁管得着我?”這個時候的孟昶,還有着一腔的熱血,還有着建功立業的雄心,尤其是安西唐軍東征變文傳到成都之後,這位西南少主也成了這變文的忠實聽衆之一,對於西北所發生的熱血戰場常常神往,偶爾思及,常覺得自己若有機會,也當逐鹿天下,那纔不枉了此生,不枉了上天將一個富庶大國交給自己!

趙季良忙道:“陛下,我們雖然是境內調兵,但畢竟涼蜀交好已久,雙方雖然沒有明言,但彼此卻有默契,我國忽然在隴西增布重兵,天策自然要懷疑我們交好下去的誠意!”

孟昶道:“當初增兵邊境,可是相國的意思。”

“此事是趙相公與臣商議之策,然後得陛下准許而行。”王處回道:“趙相的意思,並不是說我們不應該增兵,而是說天策來問我們當好好應對纔是。增兵之事,不必更改,但筵席應對之時,卻需圓軟纔是。”

孟昶是少年即位,趙季良和王處回,一半是大臣,另一半還是老師,不過這位少年皇帝這兩年成長得很快,趙季良王處回越來越不敢像以前一樣當他是學生來教了,這次商議了後進皇宮來,本意是怕孟昶少年氣盛,在款待天策使者的時候造成兩國緊張,所以進宮來要教孟昶怎麼做,但又不敢說的太明顯,要儘量說得委婉一些,免得孟昶對他們兩個產生反感。

孟昶卻十分聰明,一聽就明白了,哈哈冷笑道:“相國,太傅,你們進宮來,是擔心我年少口無遮攔亂說話對吧?哼!兵事直、外事圓的道理,其實也不用你們來教,我曉得怎麼做!”

趙、王兩人忙道:“陛下英明!”

孟昶忽然又道:“趙相,按你說,如果張邁擊敗了石敬瑭,進兵中原,接下來他會做什麼?”

趙季良道:“若教他進兵中原,再接下來,他必要進兵東北,討伐契丹。”

孟昶道:“若到那時,契丹與天策之間,誰勝誰負?”

趙季良沉吟道:“以天策之強,若再得中原之力,要敗契丹不難,至少肯定能將之趕出長城!”

孟昶道:“若讓張邁吞併了中原,驅逐了契丹,那時候他與我蜀之間,還能維繫多久的邦交?”

趙季良嘆了一聲,王處回朗聲接口道:“若叫張邁得了中原,逐了契丹,他再接下來要對付的,就是侵蜀滅吳定荊楚,囊括閩粵!”

孟昶道:“張邁與我,可有兄弟之份啊。”

“別說兄弟!”王處回道:“就算是父子,到了那個時節也不能並存!自秦以來,天下一統已是人心所向,華夏分崩離析之時,吾蜀方能獨存,若使中原一統,便再無蜀國偏安之理!”

孟昶道:“怎麼說來,若張邁退縮於甘隴,則我們兩家可以百年和好,若是張邁一入關中……”

王處回道:“國家之間無私好,也無私仇,一切只是看形勢。若天策仍在甘隴,則不管我們與他有仇無仇,都可以繼續交往。但張邁若吞了關中,那麼下一步就肯定是進逼中原,那麼涼蜀之間,便是不死不休的局面了!”

“好!”孟昶道:“說得好!與我心中所思正是一致!石敬瑭與先帝雖然有仇,但當前形勢,我們卻需要他來幫我們抵擋張邁。”

趙、王齊聲道:“陛下英明!”

孟昶道:“希望石敬瑭這一番能攔住天策軍的馬蹄,否則的話……”他猛地拔出大馬士革彎刀,刀光將趙季良王處回都嚇了一跳:“我就只能代勞了!關中……”他撫摸着彎刀,悠悠道:“先得巴蜀之富、漢中之資,然後吞併關中以窺天下……那,不就是漢高祖得以建立四百年大漢之最初路線麼?”

(未完待續)

第一三三章 擂鼓西進第一一八章 秋風俱蘭城第一九二章 野守第二五五章 遼國上京第二十五章 轉移第二十八章 北庭驚警第一零三章 郭洛之鞭七夕節求票第五十九章 暗夜悲哭第一九三章 強者之戰第五十八章 三封信第八十五章 瞞天過海第五十二章 唐言學習班第一六六章 司馬歸來第十二章 盟友的遲疑第二一八章 優勢與劣勢第二八四章 因糧第九十七章 唐軍假扮唐寇第一五一章 毒煙戰與反毒煙戰第一八二章 戰爭的理由之三寫在章節後第二零七章 各方算計第四十三章 犒胡第一三一章 騎兵攻城第二十三章 我不是楊易第五十九章 血矛鐵印第五十三章 銀梨花開第十章 最後一鎮!第一八八章 軍勢如棋第三十章 疲敵奔命之二第二八七章 三軍南下第六十二章 百帳風雲之二第七章 密道星火第一零二章 匹馬不歸第一八零章 戰爭的理由第四十四章 馬血毛氈之二第一三九章 漢家有衆三十萬,天下何處去不得!第九十九章 兵權與大義第一六五章 萬里西域盡華族第一零七章 窮寇必殲!第二二一章 涅盤戈壁斬首灘第八十四章 玉門破敵!第四十四章 又得千金第一零八章 高昌城外第三零一章 新都第二十二章 大都護軍帳會議—中斷!第一二一章 德賊法患第一二三章 第一座城第九十六章 忠臣孝子第二六三章 外交的陽謀與陰謀第二九五章 海外的心第二三三章 毀家爭勝第十二章 城外伏擊之二第一零七章 窮寇必殲!第四十五章 轉向第四十五章 碎葉屯軍後裔第二九八章 大閱兵第一五六章 水攻大捷第二十四章 焉耆大亂第一五一章 抵抗大唐第九十五章 被遺忘的人種替代第四十三章 犒胡第四十八章 碎葉沙漠決勝第一九八章 周秦漢唐,四代故民第三十三章 棋勢連環第五十三章 敦煌張氏第一一八章 隱戶第一二六章 羣賢第二十五章 火煉銀山第一零一章 君臣關係寫在章節後第九十章 風至敦煌第七十五章 泥潭深陷第一九七章 渡渭奇襲之二第六十二章 靠山第一六三章 士子之心第九十二章 飛師圍敦煌第二 二 二章 危機降臨第一九一章 三面圍攻七夕節求票第一三二章 輕取怛羅斯第一二九章 瑞雪兆豐年第一零五章 火燎天原之二第二五三章 人心馬力第六章 殷鑑第六十二章 靠山第一二九章 血塗門之一第一一一章 重新崛起的東方七夕節求票第三零五章 作嫁衣第一三三章 四尺以上殺無赦!第十五章 一讓再讓第八十七章 狙將挽狂瀾!第九十五章 敦煌易主第六章 攻守同盟第二七四章 會幟第三十四章 三計連環第二一八章 優勢與劣勢第八十五章 元帥回來了?第一一五章 大同
第一三三章 擂鼓西進第一一八章 秋風俱蘭城第一九二章 野守第二五五章 遼國上京第二十五章 轉移第二十八章 北庭驚警第一零三章 郭洛之鞭七夕節求票第五十九章 暗夜悲哭第一九三章 強者之戰第五十八章 三封信第八十五章 瞞天過海第五十二章 唐言學習班第一六六章 司馬歸來第十二章 盟友的遲疑第二一八章 優勢與劣勢第二八四章 因糧第九十七章 唐軍假扮唐寇第一五一章 毒煙戰與反毒煙戰第一八二章 戰爭的理由之三寫在章節後第二零七章 各方算計第四十三章 犒胡第一三一章 騎兵攻城第二十三章 我不是楊易第五十九章 血矛鐵印第五十三章 銀梨花開第十章 最後一鎮!第一八八章 軍勢如棋第三十章 疲敵奔命之二第二八七章 三軍南下第六十二章 百帳風雲之二第七章 密道星火第一零二章 匹馬不歸第一八零章 戰爭的理由第四十四章 馬血毛氈之二第一三九章 漢家有衆三十萬,天下何處去不得!第九十九章 兵權與大義第一六五章 萬里西域盡華族第一零七章 窮寇必殲!第二二一章 涅盤戈壁斬首灘第八十四章 玉門破敵!第四十四章 又得千金第一零八章 高昌城外第三零一章 新都第二十二章 大都護軍帳會議—中斷!第一二一章 德賊法患第一二三章 第一座城第九十六章 忠臣孝子第二六三章 外交的陽謀與陰謀第二九五章 海外的心第二三三章 毀家爭勝第十二章 城外伏擊之二第一零七章 窮寇必殲!第四十五章 轉向第四十五章 碎葉屯軍後裔第二九八章 大閱兵第一五六章 水攻大捷第二十四章 焉耆大亂第一五一章 抵抗大唐第九十五章 被遺忘的人種替代第四十三章 犒胡第四十八章 碎葉沙漠決勝第一九八章 周秦漢唐,四代故民第三十三章 棋勢連環第五十三章 敦煌張氏第一一八章 隱戶第一二六章 羣賢第二十五章 火煉銀山第一零一章 君臣關係寫在章節後第九十章 風至敦煌第七十五章 泥潭深陷第一九七章 渡渭奇襲之二第六十二章 靠山第一六三章 士子之心第九十二章 飛師圍敦煌第二 二 二章 危機降臨第一九一章 三面圍攻七夕節求票第一三二章 輕取怛羅斯第一二九章 瑞雪兆豐年第一零五章 火燎天原之二第二五三章 人心馬力第六章 殷鑑第六十二章 靠山第一二九章 血塗門之一第一一一章 重新崛起的東方七夕節求票第三零五章 作嫁衣第一三三章 四尺以上殺無赦!第十五章 一讓再讓第八十七章 狙將挽狂瀾!第九十五章 敦煌易主第六章 攻守同盟第二七四章 會幟第三十四章 三計連環第二一八章 優勢與劣勢第八十五章 元帥回來了?第一一五章 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