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六章 渡渭奇襲

就在環馬高地戰爭陷入白熱化的數日前,一支八千人的軍隊竟然偷偷渡過渭水,這支軍隊輕身而行,未帶重甲,但刀劍精良,行動更是迅疾無比!兵力未過萬人,渡河潛行數十里幾乎無人知覺,更驚人的是他們的主帥竟然是劉知遠!

他們這次行動乃是絕密,事先劉知遠未與任何人說起,就連此次行動的副將王峻也不知情,只是按照劉知遠的命令挑選精兵行動,直到渡河時才知道此次行動非同小可。衆兵將都想:“看來劉帥是要去偷襲郭威之背後。”

王峻在渡河時密勸劉知遠道:“劉帥,你身負西征重任,理當坐鎮大軍中樞,這等偷襲之事,安排屬下去辦即可。”

劉知遠道:“你不懂!這事你做不來!”

王峻卻知郭威的車陣背後就是鳳翔府,鳳翔府界的渭水北岸都設有哨崗巡防——他原來也預備了蜀軍、晉軍會繞過南部偷襲,因此王峻認爲渡河迂迴偷襲並非良策。

但劉知遠卻並未在鳳翔府南就渡河偷襲,而是繼續曉宿夜行,渡過渭水之後,又越過斜谷,兩夜一日便迂迴到達孟蜀軍佈防之處,這才知會蜀軍。

孟昶聽到消息大吃一驚,驚駭之中又帶重疑,問王處回:“劉知遠是石敬瑭的左膀右臂,他眼下應該正在渭水北岸與郭威相持,怎麼無聲無息忽然就出現在了這裡?這是什麼意思?他……不會是要來偷襲朕吧?”

王處回微一沉吟,道:“按局勢想來,也不至於!石敬瑭如今最大的敵人乃是張邁,不是我們。”

孟昶道:“話是如此,但現在契丹已經佔據上風,如果他們已經有把握克敵制勝,石敬瑭卻使奸謀,趁亂挾持了朕,那他就可以來個卞莊刺虎,一舉除去張邁與朕這兩個心腹大患了!”

王處回乃是文臣,熟讀史書,也知道史上有不少類似的陰謀詭計,道:“陛下有此憂慮也是應該,總之我們小心謹慎就是。這裡是我屯聚大軍所在,只要我們謹慎應對,料來出不了岔子。來者是客,彼此又屬同盟,劉知遠在石晉軍中非尋常將領,我們還是應該見他一見。”

孟昶是宮闈溫室之中長大的皇帝,雖然也練過武藝,讀過兵書,但真到了臨陣之時卻總是不免怯場,這時要見一個威名滿天下、北國常廝殺的外國宿將,心中不免惴惴,卻還是道:“傳。”

王處回道:“彼是重臣,不可輕慢,待臣親自出迎。”

孟昶道:“好,你去吧。”

劉知遠的大軍屯於孟蜀軍大營之外十里,他之率領親衛百人叩營,雖只百人卻有千人氣勢!蜀軍原較晉軍爲弱,王處回在轅門外望見已有些驚懼,親自迎入營中。

劉知遠帶甲而入,一路走去,但見蜀軍主帳以犛牛皮製成,外又披上了絲綢,好生高貴輝煌。主帳四角又凸出了四個小帳篷,這四個小帳篷極小,高不過五尺,直徑不過四尺,人若入內,站起來頂到帳篷頂,躺下去手腳伸不開,不免有些奇怪,心想蜀人自諸葛亮以來,發明木牛流馬連弩,機巧勝於他處,這隻怕又是一項新的軍事發明,便問王處回道:“在下縱橫北國,軍中建制多所知曉,這等主帳佈置卻不知是何道理,有何用處?”

王處回未回答,正在帳門口迎候的一個宦官卻哧的一笑,眉角間便當劉知遠是個沒見過世面的鄉巴佬,笑道:“那是暖篷。”走過去將那小帳篷掀開一角,裡面果然是八隻炭爐。

劉知遠隨口道:“暖爐放在帳裡不就是了?何必又弄這四個小帳篷?”

那宦官笑道:“暖爐放在帳篷裡頭,氣味不好,設了這四個附屬小帳篷,暖氣可以借入大帳之內,那氣味卻不會進去,豈不兩全其美?這等精妙設置,若非我主天縱奇才,旁人原來也想不出。”

劉知遠聽說這等設置原來是孟昶的發明,眉頭不禁一皺,王處回忙道:“我主等候多時,劉將軍請入內吧。”

那主帳好大,便如一座能移動的宮殿一般,地面用的是上等的拜占庭地氈——這地氈能覆蓋整個主帳的地面,其大可知,至於選料之精、織造之巧那更是不用說了,便是放在拜占庭也是天下第一等的奢侈品,萬里迢迢運到中原來,價格更升了十倍。除了地氈之外,主帳其它地方也是精美非常,燈則必是琉璃,支柱用了梨木,掛飾也多金玉之屬,這時大軍遠征在外,又處北風呼嘯之中,而偌大一座主帳卻仍然保持得一塵不染,料來必是爲此費了不知多少人力。

掀開帳門還有一個玄關,玄關中另有四名宮女、四個宦官伺候,王處回已在他們的伺候下除下靴子,換上一雙軟綿綿的乾淨棉胎便鞋。

那些宮女太監見了劉知遠一雙牛皮靴子都是污泥,便要爲他脫鞋換鞋,劉知遠眉毛又是一皺,神色間不怒自威,那幾個宮女宦官都嚇退了兩步。劉知遠便穿着這雙滿是污泥的靴子踩了進去,將那自泰西運來、價值連城、一塵不染的拜占庭地氈,踩得一步一個腳印,那些宮女太監看了都捂嘴斜睨。

劉知遠走入帳中,這座大帳分爲前後兩部分,前面爲廳,是孟昶會見文武的地方,後面爲房,是孟昶休息的地方。但見兩邊文武列候,早已準備好了酒菜,劉知遠舉目望去,但見主位與外間還隔着一道珠簾,裡頭隱約坐得有人。

王處回上前稟報:“陛下,大晉劉知遠將軍求見。”

纔有兩個宮女拿着翡翠叉子將珠簾挑開,珠簾內一張雕花几子,一張檀木胡牀,上坐着一個少年君王,身穿寬敞龍袍,容貌溫潤秀雅,舉手投足文雅而婉約,這等富貴溫柔氣象,將隨同劉知遠入內的兩個將領都看得目瞪口呆。

劉知遠心道:“他是來帶兵打仗的,還是來狩獵出遊的?”卻不好直言,只是拱手行禮。孟蜀之建國出於孟知祥,孟知祥本來只是後唐的一方大將,地位與今日之劉知遠彷彿,後來割據巴蜀,自立爲皇,如今晉蜀雖然結盟,但在中原臣將心中,孟昶也不過是一方諸侯罷了,並不真當他是皇帝。

孟昶眼看劉知遠帶甲按劍而入,暗中不免有些驚懼,見他不換鞋子,將自己得意的地氈踩得污穢不堪,驚怕之餘又帶了幾分嫌憎,又見他不行跪拜,只行賓主之禮,心中更增三分不滿。

雙方坐定之後,孟昶便問劉知遠的來意,劉知遠道:“末將此番前來,乃爲請求陛下出動精兵,與末將會師,強渡渭水,同襲秦州!共擒張邁!”

這幾句話說將出來,不但孟昶嚇了一跳,王處回瞠目結舌,連劉知遠帶來的兩個將領也都暗中大驚。

好一會,孟昶才反應過來,道:“劉將軍說什麼?強渡渭水?同襲秦州?”

“是!”

孟昶道:“劉將軍,你可知張邁在秦州有多少兵馬?”

劉知遠道:“據探子回報,除了佈置在北邊的陌刀戰斧陣、行蹤不明的汗血騎兵團,以及在鳳翔府與我軍相持的郭威部隊,張邁的其它人馬,包括左右兩路龍驤鐵鎧軍都在秦州候命,甚至就是慕容春華的鷹揚軍,也可能在秦州附近。”

孟昶道:“原來這情報將軍知道啊。如此算來,秦州附近張邁的大軍沒有十萬,也有八萬。這還不算秦西諸州投降的軍隊呢。若是連秦西諸州的軍隊都算進去,秦州附近怕不得有二十萬大軍呢。”

劉知遠道:“不可能有二十萬大軍!”

孟昶道:“就算沒有二十萬,十幾萬也總是有的。劉將軍要去偷襲秦州,卻不知道此次帶來了多少人馬?”

劉知遠道:“八千人。”

孟昶忍不住哧的一笑,旁邊的宮女太監見了,也都掩嘴助笑,孟昶笑道:“用八千人去偷襲十幾萬大軍,劉將軍,你這樣做豈不是飛蛾撲火?”

王處回也搖頭道:“劉將軍爲北國名將,名聞遐邇,然而這次……太荒唐,太荒唐!”

“不荒唐!”劉知遠道:“陛下,張邁此次行動,外表看來轟轟烈烈,其中卻頗有不自然之處!我料秦西佈局,必然有詐!”

王處回問道:“有什麼詐?”

劉知遠道:“張邁以陌刀戰斧陣抵擋契丹,既已搖搖欲垮,郭威車陣抵擋我軍,又復節節敗退。而這兩支部隊,都是張邁不應該輕棄的,至於涼州受敵,蘭州被攻,那更是張邁根本所在,但也未見張邁派出得力援軍,而只是來個堅壁清野。而誠如陛下所言,若張邁在秦州真有如許強大的兵力,涼蘭奚郭四處就不該顯得如此吃力!張邁的這個佈局,怎麼看都像在拖延時間。”

王處回道:“他拖延時間來幹什麼?”

“這個就不曉得了。”劉知遠道:“有可能張邁是想將其中一方拖得疲累,然後以逸待勞,將其中一方擊敗,來個各個擊破。但也有可能另有詭計。但總而言之,我以爲有五成的機會秦州空虛!若我們能以精兵突入,只需三四萬人馬,渡水一襲,我們便有可能一戰奏功!”

王處回微爲心動,孟昶卻搖頭道:“我雖然沒打過仗,卻也讀過兵法,知道攻擊的一方要用比防守方更多的兵力纔可能成功。張邁有渭水可守,有秦州城池可防,就算他真的空虛,秦西投降了的軍隊也有**萬軍隊。張邁他再怎麼空虛,手下總有一兩萬人吧。加起來至少就是十萬大軍。我們用三四萬的軍隊,去進攻十萬大軍,怎麼可能有勝算!”

“秦西大軍,別說**萬,就算是十**萬也不足爲懼!”劉知遠道:“這些都是牆頭草的部隊,只能拿來做個擺設,一有個風吹草動,一碰就垮!真正能戰的,也就是張邁帶着身邊的那些親兵了。我軍若忽然兵臨城下,彼必驚慌失措,秦西部隊勢必望風來降,那時郭威車陣、奚勝陌刀也都震恐難安,契丹從北壓下,我大晉天師從東掩來,天策軍勢必全線崩塌!這可是千載難逢的不世奇功,一戰之下,西北必平!還請陛下當機立斷!”

孟昶聽了,只是搖頭,王處回道:“劉將軍,你所說雖然有些道理,只是並無證據。據探子回報,秦西諸州都有天策軍馬來回巡邏放哨,節制着秦西投降軍馬,若張邁手下只是少量兵馬,不可能鎮得住秦西諸州。天策軍從涼蘭開到秦西的軍馬究竟是十萬還是五萬,我們難以確切知道,但總之是不止一兩萬的。”

劉知遠道:“張邁從涼蘭帶來的人馬固然不少,但可能只是以民兵假裝精兵,什麼龍驤軍,什麼鷹揚軍,可能都只是民兵結營,插了旗號故作玄虛罷了。真正的精銳必定不多!”

王處回道:“劉將軍這般說是有證據,還只是臆測?”

“這……”劉知遠道:“雖無十足證據,但按照情理推斷,十有**必是如此!”

王處回道:“若是事實真如將軍之推斷,我軍渡水一戰的確有可能成功,但萬一將軍推測有誤呢?那豈不是陷我巴蜀子弟於火坑之中?”

劉知遠此次出兵,但求隱秘神速,不但瞞住了敵人,甚至連自己人也都瞞住,他是北國驍勇大將,因此靈感迸發之際捕捉到了制勝之機,便敢行險,你要說他有多少的把握,多確切的證據,其實沒有,相反,這個決定其實有許多的隱憂,許多的後患,然而那道閃電般的光芒在腦中劃過,忽然便有決定!

雖然,劉知遠非不知道自己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奇兵渡渭,勢必留下許多破綻,但他內心深處自有一種不完全是理性的判斷:只要幹掉了張邁,勝局便決!

在這個判斷中,張邁的生死便是關鍵所在,至於其它的都是枝葉。哪怕損失一個局部的戰場,哪怕失去十萬將兵,哪怕後方暫時天下大亂,也改變不了勝局!

劉知遠要賭的就是這一個關鍵!他認爲以枝節之可能敗來賭關鍵之可能勝絕對值得,但偏偏孟昶王處回卻都不這樣想,兩人說來說去,劉知遠認爲的“枝節”上糾纏,這讓劉知遠不禁有些恚怒。

他壓了壓暗燒的火,說道:“此次渡渭之戰,前鋒末將自當,蜀軍只需作爲後援即可。若有險難,我軍當之,若我有大利,陛下收取。”

要知石晉的軍隊數量也十分龐大,只是被郭威扼住無法西進,要分出三五萬人來原也不難,但此戰的關鍵乃在“速”、“隱”二字,三五萬的普通軍隊要如這八千精銳一般在渭南平原行百里之地、兩次渡河而不被察覺那就很難了,而一旦被郭威察覺,對方自然會有辦法應對,所以劉知遠才需要蜀軍的支援,這是軍事地理所限。

但王處回聽了劉知遠的話卻想:“難事你們做,好處我們拿?天底下豈有這等便宜事?”晉、蜀之間的罅隙之深,原本原在唐、蜀之上,這次孟昶之所以會聯晉擊唐,完全是張邁鋒芒太盛所導致,至於晉蜀之間其實並無多深的信任基礎,相反,蜀人精英中早存着一種共識:無論是天策唐軍還是石晉,誰滅了對方接下來肯定就會兼併蜀國!

因此對蜀國來說,上上之策當然是天策與石晉兩敗俱傷,蜀軍趁機收取關中、夾制隴右,這也是孟昶的曾有過的念頭,當然要做到這一點可能性並不大,退而求其次,則是追求天策與石晉保持平衡。至於唐、晉、契丹三者任何一方取得全勝,卻都是蜀人不願意看到的。

這時不管劉知遠好說歹說,王處回也只是搖頭,劉知遠大是惱火,心道:“此事原本不需要我如此犯險,南線進攻天策本是你蜀軍該做的事情,若你們能派出五六萬人馬,全力攻擊渭河、挺進秦州,張邁的虛實一下子就試出來了,那樣我們又何必在這裡空猜測?現在我提兵前來,那是來做你們該做之事,誰知道還如此推三阻四,早知如此,還不如不要你們爲援,反而少了許多制肘!”

想到惱怒處,將桌子猛地一拍,恨恨道:“我主失策,竟與孺子爲盟!”

孟昶臉色大變:“劉……你說什麼!”

劉知遠省起這時尚不能與孟昶翻臉,自知失言,行禮道:“末將北鄙武夫,一時胡言,請陛下恕罪。”

孟昶哼了一聲,王處回也不願意因此與石晉翻臉,打和場道:“總而言之,現在並非出兵良機,但劉將軍若真的打算奇襲秦州,我軍倒也可以借道,並在渭南爲將軍擂鼓助威。但卻要說與劉將軍知:唐軍在北岸五步一崗、十步一哨,想要偷襲秦州那是不大可能了。”

劉知遠道:“若是如此,那在下便先前往一探,只是若秦州空虛時,便在北岸舉火,那時還請陛下舉兵來應!此外還需要向貴軍討借船隻若干。”

王處回道:“船隻好說,若秦州真有可乘之機,我軍自然不會放過。”

雙方不歡而散,孟昶氣憤難平,指着劉知遠離去的方向道:“這個匹夫,也和張邁一樣看不起朕!王太傅,若不是你攔着,我真想斬了他的頭顱送回給石敬瑭!”

王處回道:“陛下息怒,劉知遠固然是死罪,但兩國爲盟,不可擅殺盟友大將。”

孟昶哼了一聲,過了好一會,怒氣稍平,才又道:“劉匹夫說秦州空虛,張邁手下其實兵力不足,你覺得如何?”

王處回道:“聽劉知遠的分析,其實也有幾分道理,只是兵法雲:實則虛之,虛則實之。張邁最擅長玩弄虛虛實實的詭計,或許他就是故意如此示弱,要誘我們跳進他的圈套也未可知。”

要知戰場之上,虛虛實實各種情報時時都有,這時候將帥對情報作何判斷就極其重要,有時候同一種情報也能夠做出截然不同的兩種對策,軍師出獻各種謀略其實不難,難的還是主帥如何採信判斷。

孟昶也覺得劉知遠的計劃太過冒險,道:“既然他說秦州空虛,那就讓他先去試試吧。我們安排好大軍在後,若劉知遠得利,我們便擂鼓渡河,若劉知遠失利,那死了石敬瑭八千人,對此戰大局也不會有什麼影響。”

王處回道:“陛下英明!”

————————————劉知遠回到駐軍處,這才召集部將,說明真正意圖,王峻道:“直接奔襲張邁,這事太過犯險了!再說我們只有八千人,雖是精銳,畢竟太少,又無器械,無法攻城,不如先稟明瞭陛下,討得援軍再來吧。”

劉知遠道:“制勝之機,稍縱即逝,我未請命而來,就爲神速二字!別說從長安調來大軍,就算是從我麾下直接點兵,人數多了也必爲郭威察覺,事機一旦敗露,對方必有應對之策!八千人攻城固然太少,但只要打破了張邁的虛張之勢,那時候北、東、南三方的進兵策略都會調整,此戰也勢在必行!我既渡渭,便無後退之理!怎麼,你們縱橫晉北,連契丹腹心部都不怕,這時卻怕了張邁麼?”

諸將爲劉知遠所激,齊齊道:“大丈夫上得沙場,豈有怕理!但聽劉帥吩咐!”

劉知遠點頭道:“好!此次我們不求全勝,甚至不求全身而退,只需一勝,使蜀人知道秦州空虛,孟昶見有便宜,一定來撿,那時我們的目的便達到了!”

——————————鳳翔府東北,一支騎兵也趁着暮色穿行。這支軍隊只有五千人,都是輕騎,卻是天策唐軍最精銳的騎兵部隊之一!爲首的乃是槍王楊信!

這支騎兵乃是郭威賴以對抗劉知遠的重要籌碼之一,這時卻偃旗息鼓而行,從北部迂迴繞道,副將田瀚趕上來道:“將軍,劉知遠佈局嚴密,就算入夜以後,我們只怕也沒法無聲無息地接近他的主營。”

“那就準備入夜後一路燒殺過去吧!”楊信道:“咱們處守勢太久了,這次夜襲就是要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作一反擊!我軍倏來倏去,只要在劉知遠大軍四合之前退走就可!但如果敵軍有機可乘,那我們就一路踩過去!”

田瀚道:“其實如此做會不會太過犯險。”

楊信道:“郭都督曾在劉知遠麾下,對劉知遠的判斷應該沒錯。他認爲劉知遠這兩日一定別有所圖,只是一時想不通他要做什麼,咱們這一戰就是要打亂棋局,就算擒不得劉知遠,至少也要打亂他的陣腳,試出他的真正意圖!”

(未完待續)

第一七七章 亢龍有悔第三十一章 家畜之安第二三七章 全滅第一四九章 哈里發的使者第七十一章 脣齒攻防第一二四章 羣龍動之二第二十五章 火煉銀山第一九三章 強者之戰第一四七章 以攻守城第一二八章 四大佛國第一三九章 漢家有衆三十萬,天下何處去不得!第一七零章 亦黑議和第七十一章 十萬騎兵頌唐詩第二一六章 草原鬼面軍之一第二一八章 優勢與劣勢第一二六章 羣賢第二十九章 疲敵奔命之一第一二九章 瑞雪兆豐年第二十八章 何恃無恐第三十三章 綠化肇端第一二九章 瑞雪兆豐年第二二一章 涅盤戈壁斬首灘第九十三章 我詐第三十一章 下馬揚威第二十七章 誘遷第十二章 盟友的遲疑第五十六章 揭羅大戰前夕第一百章 冥河易帥第三零二章 遼陽動態第三章 搜兵第二章 肉乎乎的白 第三更 求票!第一三三章 馮道第五十八章 三封信第五十一章 重建折衝府第十五章 兵家無秘籍第三零九章 蟄伏者的涌動第一三四章 天策大唐!第三二三章 朝綱第三十三章 綠化肇端第一二七章 換城之議第一二一章 同牀異夢之一第一六七章 和平的威脅第六章 殷鑑第二七八章 陌刀再現第十四章 契丹的西顧之憂第七十五章 棄否第七十六章 羣賢策集第四十六章 安胡策第二章 肉乎乎的白 第三更 求票!第一八七章 九路大軍第二八五章 定州軍議第七十九章 吞隴之志第九十章 汗血寶馬第一零三章 郭洛之鞭第一九二章 野守第一五八章 布哈拉易主第一八三章 將戰第二九二章 秋收不戰令第十二章 盟友的遲疑第二六零章 羣儒舌戰第二九八章 大閱兵第五十五章 攻佔怛羅斯之一第三章 燈下谷第一七八章 傳國玉璽第一九零章 堅城第二十三章 我不是楊易第九十九章 並世三大霸者!第三二九章 最後的皮室第十章 血污之城第一零二章 匹馬不歸第一三二章 血塗門之四第二章 決策東征!第六十八章 城外野戰第三十章 納貢不稱臣第一六零章 隔岸觀火第一 一 六章 無君之時第二四零章 璧與罪第一零二章 匹馬不歸第四十四章 又得千金第五十七章 狼牙初試之一第一七三章 扶持還是背叛——一念之間第一二四章 士子西行第十六章 上下同欲第三十六章 佛門的情報第三零四章 遼津第一五一章 毒煙戰與反毒煙戰第九十四章 西征開始第十九章 孃家人第二十七章 收取焉耆第八十六章 大宛王族第一七五章 安西大都護繼任者第二七八章 陌刀再現第五十八章 火牛雷豬第一一九章 定涼計第七十三章 討張邁檄第三一零章 大輪臺第一三三章 四尺以上殺無赦!第一三二章 血塗門之四第五十九章 暗夜悲哭
第一七七章 亢龍有悔第三十一章 家畜之安第二三七章 全滅第一四九章 哈里發的使者第七十一章 脣齒攻防第一二四章 羣龍動之二第二十五章 火煉銀山第一九三章 強者之戰第一四七章 以攻守城第一二八章 四大佛國第一三九章 漢家有衆三十萬,天下何處去不得!第一七零章 亦黑議和第七十一章 十萬騎兵頌唐詩第二一六章 草原鬼面軍之一第二一八章 優勢與劣勢第一二六章 羣賢第二十九章 疲敵奔命之一第一二九章 瑞雪兆豐年第二十八章 何恃無恐第三十三章 綠化肇端第一二九章 瑞雪兆豐年第二二一章 涅盤戈壁斬首灘第九十三章 我詐第三十一章 下馬揚威第二十七章 誘遷第十二章 盟友的遲疑第五十六章 揭羅大戰前夕第一百章 冥河易帥第三零二章 遼陽動態第三章 搜兵第二章 肉乎乎的白 第三更 求票!第一三三章 馮道第五十八章 三封信第五十一章 重建折衝府第十五章 兵家無秘籍第三零九章 蟄伏者的涌動第一三四章 天策大唐!第三二三章 朝綱第三十三章 綠化肇端第一二七章 換城之議第一二一章 同牀異夢之一第一六七章 和平的威脅第六章 殷鑑第二七八章 陌刀再現第十四章 契丹的西顧之憂第七十五章 棄否第七十六章 羣賢策集第四十六章 安胡策第二章 肉乎乎的白 第三更 求票!第一八七章 九路大軍第二八五章 定州軍議第七十九章 吞隴之志第九十章 汗血寶馬第一零三章 郭洛之鞭第一九二章 野守第一五八章 布哈拉易主第一八三章 將戰第二九二章 秋收不戰令第十二章 盟友的遲疑第二六零章 羣儒舌戰第二九八章 大閱兵第五十五章 攻佔怛羅斯之一第三章 燈下谷第一七八章 傳國玉璽第一九零章 堅城第二十三章 我不是楊易第九十九章 並世三大霸者!第三二九章 最後的皮室第十章 血污之城第一零二章 匹馬不歸第一三二章 血塗門之四第二章 決策東征!第六十八章 城外野戰第三十章 納貢不稱臣第一六零章 隔岸觀火第一 一 六章 無君之時第二四零章 璧與罪第一零二章 匹馬不歸第四十四章 又得千金第五十七章 狼牙初試之一第一七三章 扶持還是背叛——一念之間第一二四章 士子西行第十六章 上下同欲第三十六章 佛門的情報第三零四章 遼津第一五一章 毒煙戰與反毒煙戰第九十四章 西征開始第十九章 孃家人第二十七章 收取焉耆第八十六章 大宛王族第一七五章 安西大都護繼任者第二七八章 陌刀再現第五十八章 火牛雷豬第一一九章 定涼計第七十三章 討張邁檄第三一零章 大輪臺第一三三章 四尺以上殺無赦!第一三二章 血塗門之四第五十九章 暗夜悲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