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新事業的根基

1884年3月,荷蘭乘着中法戰爭的爆發,對蘭芳公司進行了“最後”的一次威逼,想要完全將婆羅洲的東南部轉變爲荷蘭王國的殖民地。

他們以爲是最後一次,結果卻捅了一個馬蜂窩。

沙撈越自治邦和蘭芳公司結盟,在荷蘭出兵攻擊蘭芳公司不久,沙軍也開始出兵,雙方在山口洋、坤甸陸續爆發了大規模的軍事衝突,最終是荷蘭人被迫退出婆羅洲爲結果,使得沙撈越自治邦擴大爲英屬婆羅洲自治聯邦。

當然,這件事對於整個世界的影響並不大,畢竟荷蘭的衰落早已是不爭的事實。

中法戰爭的大勝,迫使法國取締完全最惠國特權後,大清帝國的國際聲望明顯有了大幅的提升。

1885年7月底,胡楚元返回上海墉園,和美國公使達成協議,美國主動放棄完全最惠國待遇,雙方互惠享有部分最惠國待遇。

1885年8月,胡楚元攜妻子訪問英國,雖然未能說服英國放棄最惠國特權,但就稅務自主、中緬邊境和中印邊境等問題達成初步的協議,並和英美法三國達成協議,將上海、天津、海防租界轉變爲國際公租界,由中英美法四國各派一名公董委員,並從中外商人和本地代表中抽選三名公董委員,以七人制對國際公租界進行管理。

9月,胡楚元抵達莫斯科,就疆省伊犁問題舉行最後的談判,最終以象徵姓的支付六十萬清圓爲代價,正式收回伊犁。

10月,胡楚元抵達德國柏林,和俾斯麥宰相舉行會談,簽訂新的《中德互惠貿易協定》。

隨後,胡楚元訪問比利時、丹麥、荷蘭、西班牙、奧匈帝國,陸續簽訂新的貿易協定,允許各國商人在國際公租界貿易,同時,中方商人也有權在各國擁有上岸貿易權,爲國內各家商行繞過洋行和各國貿易掃除了最後的障礙。

胡楚元於1886年春2月返回國內,在他回到上海不久,左宗棠病逝於江寧,胡楚元緊急前往江寧,和左宗棠見了最後一面。

其後,曾國荃調任兩江總督,鹿傳霖補任山西巡撫兼提督,劉錦堂補任浙江巡撫,湘軍主力歸入曾國荃麾下,福建人葉祖珪平調至南海艦隊任提督,廣東人葉富升任東海艦隊提督。

這一階段,朝廷在人事安排上還是一如既往的採用異地分治,各系平衡的策略,中國在整體的經濟和政治上也處於一個較爲穩定的階段。

1886年4月,胡楚元對生絲出口價進行微調,上浮7%,算是暫時放過了曰本一馬,也給自己一段特別寧靜的時間。

正是在這段時間裡,他繼續加強了對中國茶業、麻業、瓷器產業的整頓,投資規模逐步達到一億清圓,先後修建了南昌經景德鎮、祁門縣、徽州、湖州至杭州、寧波的南寧鐵路,以及政和縣至福鼎縣,德化縣經永春縣、安溪縣至泉州,以及沙縣至福州的鐵路。

通過和榮祿的協調商談,他開始投資武昌至南寧鐵路,並由徐潤的兩廣商行投資興辦南寧至廣州的鐵路。

隨着鐵路網的完善,以及各地港口設施的完善,包括江南商行出資四百餘萬清圓疏通長江航道和閩江航道,中國茶葉在歐洲的到岸價已經和印度茶葉大致相當。

在此基礎上,胡楚元開始通過私下貼補的方式,在英國阻擊印度茶葉,並大力開拓美國、德國、法國和西班牙、澳大利亞等市場,同時加大對俄國的茶葉海貿規模。

另一方面,他也通過資本優勢,由太古洋行收購印度茶田和錫蘭茶田,組建新的大英茶葉公司,控制印度茶葉的本地銷售和外銷規模,並對其他印度茶葉公司實施擠壓戰略。

第三,他還是通過控股怡和洋行,在英國控股立頓食品店,投資怡和連鎖店等方式,完善渠道銷售。

憑藉着這一系列的手段,加上中英貿易條約的改進,1886年,中國茶葉的出口規模比去年同期增長超過17.3%,在國際茶葉出口市場的份額中重新恢復到90%的地位。

隨着浙江越瓷廠、泉州瓷器廠和江南景德鎮瓷器廠的陸續開辦,中國的瓷器工業也開始出現回暖和復甦,伴隨着成本的降低,花樣和質量的增加,瓷器在南洋和國內的銷售量開始大幅提升,精品外銷瓷在美國市場獲取了較大的認可和銷量。

在麻業、竹業等手工製品行業,傳統手工藝品的外銷總額也在逐步提升,尤其是江西竹蓆、麻席和夏麻布在國際上缺乏其他競爭者,也填補了歐美各國的市場空白。

伴隨着這種大的經濟環境的改善,中國經濟明顯開始回暖。

1886年初,胡楚元放棄在北方的紙鈔獨營權,並親自聯繫各家,聯手山西曰升昌票號、萬通票號、大德豐票號、山西商行、北洋商行、山東商行合股創辦新的北洋銀行。

1886年5月,胡楚元前往武昌會見湖廣總督榮祿,說服湖廣商行、四川商行和多家票號聯股興辦中國通商銀行。

中信公司在兩家銀行中持有一定股份,併爲他們提供保證金和啓動資本,以及所需要的技術。

1886年9月,胡楚元說服醇親王、禮親王和肅親王,並和各地封疆大吏協調,創辦新的大清銀局,設立天津、上海、廣州、雲南、武漢、成都、西安、福州八家分局,歸各地總督轄管。

自此,中國金融完成了金融體制的第一步改革,完全從銀銅混合本位轉變爲銀本位,在上海設立新的上海證券交易所和貴金屬交易所,在天津、上海、廣州、福州設立期貨交易所。

1886年12月,同樣是在胡楚元的勸說下,江南六省(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臺灣)首先停收各地厘金雜稅。

1887年4月,兩廣、山東、湖廣陸續取消厘金雜稅,在胡楚元的暗中艹控下,清政斧被迫在全國將行商稅和坐商稅統一,不再收取行商稅,只在商鋪徵收商稅,並將商稅額度提升至十三抽一,以彌補行商稅的減免。

1887年,隨着各地金融市場的統一,清朝廷全年徵收印鈔稅達2475萬清圓,各商行上繳利稅達5192萬清圓。

不管清朝廷怎麼想,胡楚元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力已經是越來越大,而在他的影響下,中國經濟確實開始恢復,有着向康乾盛世發展的趨勢。

同樣,隨着胡楚元以農爲本的務實派的擴展,曾國荃、梅啓照、劉坤一、譚鍾麟、榮祿、鹿傳霖、張之洞等人都是務實派系的封疆大吏,江南六省、湖廣、兩廣、山東、四川、雲貴、直隸、山西對農業的投資規模都在擴大,絕大多數的資金也都來源於中信系。

雖然錢是各位總督拆借的,可賬都得算在清政斧的頭上,至1887年底,清政斧對中信銀行的實際借款總額達到4.3億清圓,平均貸款利息爲11.4%。

胡楚元也不發行國債和銀行債券,而是繼續使用存票法,發行固定利息爲7%的五年期存票,僅僅是依靠中間的差價,他每年都淨賺1892萬清圓。

另一方面,即便是減免了全國的厘金雜稅,清政斧在1887年的財政總收入也達到1.94億清圓,各省封疆大吏從中拿取的比例約在三成半左右,基本能夠保持各省的軍餉和洋務支出。

這些賬,清朝廷自己會算,不管是醇親王、禮親王還是肅親王,大家對胡楚元都是特別依賴的,而胡楚元也基本成了封疆大吏和滿人中央政權,以及歐洲列強和清朝廷之間的溝通橋樑。

此時的清朝廷還不至於像最後階段那段瘋癲,他們很清楚,只要胡楚元無心造反,只想賺錢,對朝廷也有大用,能夠幫朝廷賺錢,能幫清朝恢復到康乾盛世,那何嘗不是一件好事。

至少在他們看來……胡楚元手裡只有一個用於保護自己的福字營,想造反也沒有兵權啊。

胡楚元也和肅親王私底下交了個底,若是哪天,朝廷容不下他了,他就和妻子一起前往美國,他在舊金山海灣一帶買了數十萬畝的田地,正在建設一個最奢華的莊園。

他在美國有數億美金的資產,也能算是美國排名前三號的富翁。

清朝不留他,自有留他處,他也犯不着死活都得賴在國內。

他犯不着啊。

既然是這樣,清朝廷也罷,慈禧也好,索姓就將他當作赫德那樣的人來用,只要他能把朝廷戶部的倉庫填滿白銀,關鍵時刻能幫清朝廷和洋人斡旋,他就是最有用的人。

當然,慈禧不急着動手,醇親王、禮親王不急着動手,那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原因……他們頭上都懸掛着一顆即將引爆的炸彈,也可能不引爆——再過兩三年,慈禧就得歸政還朝,可看慈禧的樣子,十之八九是不會還的。

這個時候,手裡握着大筆鈔票的胡楚元反而成了雙方爭奪的重點,即便不爭相示好,也不能把他給逼急了,萬一逼到全然倒向另一方,事情也就不好收拾了,不管怎麼說,胡楚元不僅有錢,還有洋人的支持,更是湘贛滇三系的財庫大管家。

這個賬,慈禧會算,醇親王也會算。

胡楚元自己也會把握一種分寸,他沒有狂妄的完全拿下中國金融業的所有發鈔權,而是刻意製造了北洋銀行、南洋銀行、中國通商銀行、長江銀行、晉商銀行、徽商銀行等多家發鈔行。

雙方就此找到了一種平衡,胡楚元賺他的錢,朝廷用他辦事。

另外,胡楚元還是非常重要的大捐贈者,他每年大約會向兩江、閩浙、兩廣、湖廣、直隸五大總督衙門總計捐銀兩千餘萬清圓,用於各位總督在各地興辦義塾、書院、學堂、國學館、工學館、農桑學館。

他每年都會通過戶部捐一千萬清圓,用於清政斧在山西、河北各地以朝廷的名義賑災,而不是以自己的名義。

他每年還會向肅親王管着的內務府捐銀六百萬清圓,用於修復清漪園,又向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捐銀數百萬清圓,用於在各國舉辦輪番舉辦規模宏大的大清帝國展覽會。

他都不在乎名聲上的事情,反而是很低調,他出錢,別人出名,他出錢,肅親王討好。

至於肅親王、禮親王、醇親王,以及各地封疆大吏,三品及以上的官員,不管有沒有實權,逢年過節,胡楚元都會送一筆錢,多則幾十萬清圓,少也肯定是上萬清圓。

對於新晉的進士,他都禮錢要送,只要是有點能力的人,基本也能通過他謀一個實缺。

對於身在國外的那些駐外公使、參贊、留學生,胡楚元每年也都會送一筆津貼。

對於湘軍、贛軍、東海艦隊、南海艦隊的各級將官,他同樣都有錢會送過去,只不過,這些錢送的就要隱蔽的多。即便劉銘傳、潘鼎新這樣的淮軍大佬,胡楚元也會有錢送。

滇軍、桂軍都有錢,甚至連一些綠營的總兵也能拿到禮錢,各種各樣的名目,各種各樣的渠道,總之,收的人自己清楚是胡楚元的心意就行了。

捐銀加賄賂,胡楚元僅在1887年就爲此開支了5578萬清圓。

同樣,他的生意也在大家的暗中支持下越做越大,產業規模早已擴大到令人乍舌的地步。

(未完待續)

第一百一十九章 商者詭道也第一百二十五章 和滿清賭一局第一百四十七章 回國第六章 落魄進士顏士璋第二百六十二章 遠東的焦灼和國民教育計劃第一百三十七章 福州的變化和李鴻章的邀請第五章 蛋疼的晚清政客和商人第一百八十三章 袁世凱這個下屬第一百四十一章 做生意講誠信第二百四十九章 開發山西第一百一章 南洋商行第二十六章 日本人來了第一百一十六章 天上掉下來的餡餅第二百零三章 勝利凱旋和中日旅順條約第七章 下棋和棋子第三十一章 潘麗美小姐第一百二十五章 和滿清賭一局第二百五十七章 東北大撤退和兄弟聚會第七十三章 霍鴻機的前途第一百八十一章 東北開禁第六十六章 榮寶齋第二百五十三章 山西富紳(二)第二百九十四章 瘋狂的中國第十一章 送禮也要有藝術細胞第二百九十九章 最後的備戰第二百八十五章 一戰後的新世界局勢第二百一十三章 臨時立憲第五十一章 梅啓照的配合第一百四十三章 井上先生和漢奸盧第一百七十一章 光緒的信任第七十章 江南鹽禍案的終結第一百三十三章 天津,暗殺胡楚元第五十四 瘋狂的鹽價第七十章 江南鹽禍案的終結第一百八十章 旗人就是那麼個東西第二十四章 滅曹計(下)第九十四章 商人就是商人第二百九十八章 最後的復出第二百四十二章 琉球島戰役(二)第三百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第二百九十四章 瘋狂的中國第一百一十三章 金登乾的恐嚇第十四章 江淮鹽案第一百三十八章 李存義的關係網第七十六章 万旗洋行第一百四十五章 飄在南洋第八十三章 胡楚元的真相第一百四十四章 花旗銀行的作用第十七章 實務派的起源第二百五十三章 山西富紳(二)第一百五十一章 騰衝號爆炸案第十九章 胡家大院是奢華第一第一百一十一章 七億兩白銀第二百二十六章 革命吧第八章 拯救浙江巡撫(上)第三十章 中日生絲戰爭的起點第二百一十章 卡奧拉尼公主第一百六十七章 新四大總掌櫃第二百四十七章 繼續沉睡吧,日本第十五章 兩個總督和兩個巡撫第一百五十七章 重回福州第二百七十五章 胡委員長第二百二十六章 革命吧第二百九十一章 大公黨和工黨第一百四十三章 井上先生和漢奸盧第二百七十五章 胡委員長第二百四十六章 琉球島戰役(四)第八十四章 梅譚之別第四十六章 留美幼童的事第二百七十五章 胡委員長第一百六十八章 在日本的情報工作第四十七章 上海灘不是他的世界第三十三章 日本的古董生意第一百六十六章 頤和園的真相第一百一十五章 魏瀚來了第二百五十九章 段祺瑞的反撲第二百九十八章 最後的復出第一百五十章 法國人終於來了第一百五十章 法國人終於來了第八章 拯救浙江巡撫(上)第二百六十八章 國家的利益,我的利益第二百零八章 無功不受祿第一百一章 南洋商行第六十八章 輪船招商局的事來了第二百章 丹東大戰(三)史無前事之重創第二百五十三章 山西富紳(二)第一百八十九章 要麼不打,要打就打三年第一百一十二章 英國威脅論第二百二十一章 西北的叛亂第一百六十一章 馬尾海戰(二)第二百七十五章 胡委員長第六十六章 榮寶齋第四十九章 拙政園的密會第三十六章 在日本的投資第一百三十一章 排華案大爆發第二百六十八章 國家的利益,我的利益第六十章 抄別人的家,發自己的財(一)第二百五十一章 金蘭灣戰役第一百五章 尼德蘭的血債第二百九十四章 瘋狂的中國
第一百一十九章 商者詭道也第一百二十五章 和滿清賭一局第一百四十七章 回國第六章 落魄進士顏士璋第二百六十二章 遠東的焦灼和國民教育計劃第一百三十七章 福州的變化和李鴻章的邀請第五章 蛋疼的晚清政客和商人第一百八十三章 袁世凱這個下屬第一百四十一章 做生意講誠信第二百四十九章 開發山西第一百一章 南洋商行第二十六章 日本人來了第一百一十六章 天上掉下來的餡餅第二百零三章 勝利凱旋和中日旅順條約第七章 下棋和棋子第三十一章 潘麗美小姐第一百二十五章 和滿清賭一局第二百五十七章 東北大撤退和兄弟聚會第七十三章 霍鴻機的前途第一百八十一章 東北開禁第六十六章 榮寶齋第二百五十三章 山西富紳(二)第二百九十四章 瘋狂的中國第十一章 送禮也要有藝術細胞第二百九十九章 最後的備戰第二百八十五章 一戰後的新世界局勢第二百一十三章 臨時立憲第五十一章 梅啓照的配合第一百四十三章 井上先生和漢奸盧第一百七十一章 光緒的信任第七十章 江南鹽禍案的終結第一百三十三章 天津,暗殺胡楚元第五十四 瘋狂的鹽價第七十章 江南鹽禍案的終結第一百八十章 旗人就是那麼個東西第二十四章 滅曹計(下)第九十四章 商人就是商人第二百九十八章 最後的復出第二百四十二章 琉球島戰役(二)第三百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第二百九十四章 瘋狂的中國第一百一十三章 金登乾的恐嚇第十四章 江淮鹽案第一百三十八章 李存義的關係網第七十六章 万旗洋行第一百四十五章 飄在南洋第八十三章 胡楚元的真相第一百四十四章 花旗銀行的作用第十七章 實務派的起源第二百五十三章 山西富紳(二)第一百五十一章 騰衝號爆炸案第十九章 胡家大院是奢華第一第一百一十一章 七億兩白銀第二百二十六章 革命吧第八章 拯救浙江巡撫(上)第三十章 中日生絲戰爭的起點第二百一十章 卡奧拉尼公主第一百六十七章 新四大總掌櫃第二百四十七章 繼續沉睡吧,日本第十五章 兩個總督和兩個巡撫第一百五十七章 重回福州第二百七十五章 胡委員長第二百二十六章 革命吧第二百九十一章 大公黨和工黨第一百四十三章 井上先生和漢奸盧第二百七十五章 胡委員長第二百四十六章 琉球島戰役(四)第八十四章 梅譚之別第四十六章 留美幼童的事第二百七十五章 胡委員長第一百六十八章 在日本的情報工作第四十七章 上海灘不是他的世界第三十三章 日本的古董生意第一百六十六章 頤和園的真相第一百一十五章 魏瀚來了第二百五十九章 段祺瑞的反撲第二百九十八章 最後的復出第一百五十章 法國人終於來了第一百五十章 法國人終於來了第八章 拯救浙江巡撫(上)第二百六十八章 國家的利益,我的利益第二百零八章 無功不受祿第一百一章 南洋商行第六十八章 輪船招商局的事來了第二百章 丹東大戰(三)史無前事之重創第二百五十三章 山西富紳(二)第一百八十九章 要麼不打,要打就打三年第一百一十二章 英國威脅論第二百二十一章 西北的叛亂第一百六十一章 馬尾海戰(二)第二百七十五章 胡委員長第六十六章 榮寶齋第四十九章 拙政園的密會第三十六章 在日本的投資第一百三十一章 排華案大爆發第二百六十八章 國家的利益,我的利益第六十章 抄別人的家,發自己的財(一)第二百五十一章 金蘭灣戰役第一百五章 尼德蘭的血債第二百九十四章 瘋狂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