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衆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故曰:知己知彼,百戰不貽;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風離看着眉頭直皺,繼續讀下去。
昔之善戰者,先爲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爲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爲。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見勝不過衆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爲多力,見日月不爲明目,聞雷霆不爲聰耳。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爲勝敗之政。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稱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
如自己所想,戰爭不可避免死亡,所以自己把羅三麥隆他們往死裡練,只是爲了有更多活下去的機會。可是一場戰爭本身也要這樣想嗎?然後才能以狠決的手段不惜一切代價求得戰爭的勝利。
凡治衆如治寡,分數是也;鬥衆如鬥寡,形名是也;三軍之衆,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石投卵者,虛實是也。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時是也。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哉!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於毀折者,節也。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擴弩,節如發機。紛紛紜紜,鬥亂而不可亂;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
(絕對不是湊字數,這些文字對風離的影響太深,所以不得不寫出來,望大家諒解。此處至關重要,是風離思想的根本。)
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出其所必趨,趨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
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爲敵之司命。進而不可御者,衝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戰,雖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爲一,敵分爲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衆敵寡,能以衆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故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衆者,使人備己者也。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不知戰之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十里,近者數裡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於勝哉!故曰:勝可爲也。敵雖衆,可使無鬥。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候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故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因形而措勝於衆,衆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
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戰爭之事,變與度也。
到了這裡,風離再也坐不住,來到了聶城書房外,敲了敲門,聽到迴應後推門而入。
“怎麼了?”從厚厚的軍務文案中擡頭看見是風離,聶城溫和的說。
“元帥,我想問一件事。大家都知道戰爭太累,勞民傷財,可是我們和加突爲什麼停下來?爲什麼不能和平相處?”風離直接問出了困擾自己已久的問題。
聶城嘆口氣,和平,談何容易。
“這個問題要說,層面很多。”
“第一,兩國王室朝廷絕對不會答應,誰也不會先開口。數十代都堅持下來了,到了自己,咬牙也得堅持,誰也不會示弱。多少代的堅持若是到了自己這兒失敗,是會在歷史上留下重筆的,誰也不願給自己抹灰。”聶城看着風離,這孩子明白戰爭本身,卻不知道這其中的利益糾葛。
在這,風離看到了朝廷這個事物在戰爭中氣得作用。因爲在狼羣,狼王絕對是爲了狼羣生存繁衍着想,絕對不會有面子問題。
“第二,軍隊本就是朝廷的軍隊,他們爲它服務。”也是朝廷。
“第三,邊境和加突都渴望,想和平相處,但是沒有一個能共融的地方和模式。”聶城說的是邊境,沒有說米亞,大部分說的是邊境或安哥拉魯斯城,這彷彿是大家心底的詞,誰也沒有注意,誰也不想去糾正。
“第四,沒有一個絕對強勢的人讓對方有放棄的想法。多年以來雙方雖說死傷無數,但是都有可戰之力,修養一段時間又可捲土重來。”
“第五,大家都想更好的生活,想要更多。但是沒有這樣的生活,所以寄希望戰爭能帶給他們希望。”
聶城講了很多,朝廷,政治,人民,生活,希望,嚮往,風離明白了戰爭糾纏的利益團體。
“總的來說,就是利益與生活?”風離問。
“對。”聶城肯定的點頭。
“人民只是需要生活,生活下去,生活得更好。”
“但是這些需要環境,模式,條件是吧?”風離把自己所理解的總結了一下。
“是。但是好難,太難,太困難,奢望啊。”聶城嘆口氣,自己一直希望的就是沒有流血的生活,可是無能爲力啊。聶城望着風離,眼前少年沉思的模樣格外閃光。他也是自己的希望的,只是這希望之光能不能衝破雲層,普照大地呢?
談話結束後,雙雙陷入沉思,風離坐了一會還是告辭了。
思考無果後,風離也不糾結這事,還是想看其他的書,說不定能告訴自己呢?
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德其所欲。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慧惻隱之心,以遂其生成。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序。夫欲爲人之本,不可無一焉。賢人君子,明於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故潛居抱道,以待其時。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於後代。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於後代。風離咀嚼着這句話,後代,後代也能顯示德高?
夫能扶天下之危者,則據天下之安。能除天下之憂者,則享天下之樂。能救天下之禍者,則獲天下之福。故澤及於民,則賢人歸之;澤及昆蟲。則聖人歸之。賢人歸,則其國強。聖人所歸,則**同。求賢以德,致以道。賢去,則國微。聖去,則國乖。微者危之階,乖者亡之微。
風離看着眼前一個個字,彷彿一副天下畫卷在自己眼前展開,生死名利愛恨權位,生動活潑的顯示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