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老了

魏國將伐遼東公孫,在蜀國廟堂上沒有引起什麼波瀾。

因爲自蜀相諸葛亮星落五丈原後,蜀國還派遣了曾聽令楊儀將魏延誅殺的馬岱爲主將,引兵走過一次褒斜谷,但魏國雍涼都督司馬懿都沒有露面,僅遣麾下將率牛金來戰,就將馬岱給擊敗了。

這種戰果是很令蜀國吃驚的。

要知道,先前蜀相與魏延猶在的時候,可是直接將魏國的驕兵悍將打到徹底坐實了“畏蜀如虎”的!如今,最善於山地作戰的蜀兵,竟在秦嶺穀道中被魏軍堂堂正正的擊敗了,心理落差是很大的。

也必然要痛定思痛,暫時轉入戰略守禦,容出時間來好好調整兵將與戰術的。

故而,魏國伐遼東公孫之事,蜀國君臣與兵將聽過便罷了,沒有人想着建議趁此機會出兵雍涼。

吳國的情況也大抵如此。

前番江東與蜀國聯動,三路兵馬聲勢浩大的北伐,且還是用了瞞天過海的疑兵之計,將主力放在了徐州戰場,但戰果仍是無功而返。

尤其還是比蜀國出兵晚、罷兵早的無功而返,這讓孫權有些意氣消沉了。

他已然不年輕了。

伴隨着蜀國北伐的後繼無力,他也深感獨木難支,所以也不打算趁此機會對魏國做些什麼。

畢竟,魏國詔令中號稱以“八萬”大軍伐遼東,他自是不信的。

這種詐稱兵力的做法,江東君臣可最熟悉不過了。

覺得魏國至多隻用四萬,再以魏國幽州邊軍的數量推算,可得出從徵的洛陽中軍或許僅有一萬.試問,魏國洛陽中軍主力猶不動,江東出兵侵擾魏國,又能討得了什麼便宜呢?

但這個消息,還是稍微改變了孫權的心意。

是對遼東第一波使者的處置。

原本,當遼東第一波使者抵達江東後,孫權連見個面的興趣都沒有,直接呼親衛頭子谷利去將之盡數殺了。

以解心頭之恨、爲先前慘死在遼東的使者復仇。

待得悉遼東使者還帶來了兩百匹戰馬後,他便稍微改變了心思,將他們先關押起來,讓有司去問些話,事罷了再誅殺。

看他們不遠千里攜來戰馬的勞苦上,就留個全屍、無庸懸首城門吧。

因爲早在遼東使者抵達之前,高句麗的使者就前來了。

他們不僅帶來了與遼東公孫淵弭兵的消息,還有理有據的分析出遼東與魏國戰事將起,同樣以稱臣吳國、歲貢戰馬爲利益,請求江東與他們併力出兵,在魏國與公孫淵的戰事結束後進攻遼東。

若公孫淵僥倖勝了,就是痛打落水狗、趁他病要他命。

而若是魏國佔據遼東了,那就是趁着魏軍立足未穩,上演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戲碼。

就連戰後利益分配的方案都提前想好了。

高句麗據其地,無法佔地的江東則是得人與資財物資——只要江東能帶得走,即使將遼東四郡的人口、戰馬以及輜重等等全部搬空了,高句麗都不帶二話的,且還讓自家兵卒幫忙江東裝船!

這個提議,讓孫權頗爲心動。

不僅是覺得可行,更是因爲他想從遼東四郡,將自己先前對航海的各種失利決策,一次性全部補償回來。

君王嘛~

證明自己是正確的、維持威信是很重要的。

但沒想到的是,高句麗的提議遭到了江東臣僚一致反駁。

理由是高句麗不可信。

且羣臣在反對的時候,還很隱晦的提及了,先前公孫淵主動遣人來稱臣、相約南北對抗魏國也是如此說辭,但翻臉不認人的時候,可沒有半點猶豫的。

相隔數千裡的高句麗,若是事後也對公孫淵有樣學樣,吳國又能拿他們如何呢?有道是“吃一塹長一智”,吳國可不能在同一地方跌倒兩次啊~

面對事實勝於雄辯的反駁理由,孫權是半點脾氣都沒有。

但當魏國討伐遼東的詔令佈告天下後,孫權就尋到理由了——伐遼東的主將是夏侯惠,是他在孫韶墓前對天發誓殺之而後快的仇讎!

況且,此時公孫淵的第二波使者也堪堪趕到了。

再迎來三百匹遼東優質戰馬,讓江東各將佐皆喜笑顏開;而使者帶來公孫淵已然稱王、改年號爲紹漢後,更是證明了遼東公孫家族,不可能再爲魏國所容了。

至於,公孫淵在國書中聲稱,先前蠱惑他斬殺吳國使者的惡賊倫直、賈範已然被他誅殺於市了,孫權直接就略過了。

孫權又不是三歲小兒。

倫直與賈範怎麼可能是昔日公孫淵反覆的元兇。

但這個不重要。

重要的是,公孫淵此番的誠意很足,足到讓江東羣臣們覺得可以好好計議一番。

不是爲了思慮如何救援公孫淵。

而是羣策羣力,江東如何從此戰事中牟取利益。

高句麗與公孫淵同樣都不可信,但江東可以不與他們合謀,自己謀求利益啊!

所以,本來要拿來祭旗的第一波遼東使者被解除了監禁,讓他們與第二波使者同樣享受使者的待遇。

而吳國的一位臣子,也給出了計謀。

是太子中庶子羊衜(南陽人,並非泰山羊祜之父)。

首先,羊衜認爲誅殺使者固然能出一口惡氣,但終非王者所爲,所以請孫權將使者釋放出來,彰顯吳國的容人之量。

其次,則是建議孫權順勢應允公孫淵所請。

再度接納公孫淵爲臣子、聲稱定會遣兵馬前去救援,可爲他張勢助威,讓遼東兵將士庶更加死力對抗魏國。魏國攻伐遼東的難度多一分、時間多一日,對於敵對的吳國而言都是喜聞樂見之事。

最後,便是此番出兵,無論如何都能使吳國獲利了。

因爲魏國知道江東與公孫淵早就鬧翻了,也定然沒有想到,吳國竟會不計前嫌的遣兵過去救援。從戰術上來說,是出其不意。

且此番名爲前去救援,實際上卻是趁火打劫。

如遣兵將過去抵達遼東之後,先沿岸考察地形地理、視遼東與魏國的戰況如何後,再決定如何用兵。

若是戰事僵持不下或者魏國有失利之跡,那就將船艦隊開赴至遼水入海口,以將襲擊魏國糧道之勢,逼迫魏國罷兵歸去。如此,哪怕吳國一矢不發,都能讓公孫淵感激江東,不吝搜刮地方拿出大禮來報答救援之恩。

畢竟公孫淵也知曉,與魏國刀兵相見後,天下也唯有吳國能幫他了。

且爲了日後魏國復來征伐時,江東猶如此番這般不遠千里來救,他就不會在這個時候吝惜戰馬與資財。

而若是遼東有不支之像或者已然敗北了

那就沒有什麼好說的。

直接乘勢攻擊遼東各個沿海縣邑,掠奪人口與資財而歸以報當日之仇、裨補先前航海的損失。

甚至,若是時間與條件皆允許的話,還能約上高句麗一併將樂浪與帶方郡給虜掠一空、滿載而歸。

羊衜這個計策,不管是孫權還是其他臣僚都拍手稱讚。

因爲他深諳江東君臣最大的顧慮:吳國此番興兵過去,並不需要親自加入戰局,更不會與魏國兵馬捨命鏖戰。

說白了,就是不管戰事朝着哪一種結果發展,都不會傷及吳國根本。

所以事情也就如此迎來了定論。

孫權設宴待遼東使者,明確告知他們江東必然會遣兵相助,爲了增加可信度,還自爆了先前讓江東折戟沉沙的廣陵之戰,以自己在孫韶墓前發誓,定要將魏國伐遼東的主將夏侯惠挫骨揚灰之言重複了一遍。

隨之,便以軍情如火爲由,讓遼東使者儘快歸去。

且還親自做了書信,給予公孫淵。

在書信中將公孫淵稱呼爲弟,並告誡夏侯惠雖然年紀輕輕,但實乃奸詐之徒,用兵與行事以膽大善於出奇著稱,讓公孫淵務必要小心應對,莫要覺得彼乃是以身份得位便掉以輕心。

將不計前嫌、重修和好的姿態表現得十足。

但就在遼東使者千恩萬謝離去的旬日後,孫權又再度遣出了前往高句麗的使者。

同樣聲稱對位宮的提議很感興趣,也會派遣出兵馬前去,但具體如何實施戰略,卻要以兵事當慎、隨機應變爲由視情況而定。

在首鼠兩端、爾虞我詐這方面,他算是爐火純青了。

因爲所有人都不知道,在他心中是希望公孫淵能抵禦住魏國的征討的。

緣由無他。

他是一位君主,所思所慮都以吳國的利弊爲上。

雖然源於被背叛的憤怒,他想對公孫淵殺之而後快,但理智卻是告訴他,遼東公孫沒有覆滅,纔是對吳國最有利的結果。

一來,只要公然稱王的公孫淵尚存,魏國不管失敗了一次還是兩次,但爲了證明魏室代漢乃天命所歸,魏天子曹叡不管損耗多少國力都要死磕遼東的。

另一,則是高句麗毫無機會佔據遼東、取代公孫淵。

哪怕公孫淵覆滅了,遼東兵將與士庶都寧爲魏國的階下囚、而不願爲高句麗的座上客!

這是秦漢以降形成的驕傲。

身爲漢家子民,哪有屈服外族的道理?

所以,公孫淵若不覆滅,必然會盡心盡力內附吳國,也就意味着吳國日後能持續不斷從遼東貿易來戰馬、組建騎兵增強國力。

在這種利弊對比下,孫權有這層心思也就不足爲奇了。

事實證明,他的想法一點都沒有錯。

遠在許昌宮的魏天子曹叡,對遼東是志在必得,詔令在冀州鄴城的鎮護部北上遼西郡之後,他還特地尋來了護軍將軍蔣濟私下問計。

他讓蔣濟也隨駕東巡,本來就是以伐遼東戰事將起,爲了隨時問策參詳的。

而曹叡所問之事,就是江東是否真的將遣兵救援遼東。

因爲孫權將遼東使者遣歸去後,就讓水師整裝待發,大張旗鼓的聲稱將要馳援遼東了。

深諳江東君臣性格的蔣濟,直截了當的聲稱,吳國兵馬必然不會參合到魏國與遼東公孫淵的戰事之中。

緣由有三。

一者,是軍以利動。

孫權若是當真捨得江東兵將的性命,幹嘛還要遠去遼東與魏國鏖戰呢?

直接進攻淮南或者荊襄不好嗎?在這兩個地方打贏了,還能佔據其地,在遼東打贏了也是爲公孫淵保住基業,萬一公孫淵再次背叛了呢?

二者,乃是江東羣臣不會忘記公孫淵反覆無常、給予江東的恥辱。

孫權即使知曉公孫淵不覆滅更利於吳國,但他不可能犯臣下衆怒,讓兵將死力救援啊!

三者,則是兵謀當密乃常識。

若是江東果真要盡心盡力的救援遼東,孫權就不會對外聲張此事,讓魏國有所警惕了。

然而,蔣濟在信誓旦旦斷言且解釋完緣由後,卻又提出了一種可能:以江東君臣唯利是圖、望風而動的行事秉性,或許會以輕兵掩襲,趁魏國與遼東鏖戰時渾水摸魚、牟取利益。

對此,天子曹叡不知可否。

頷首笑了笑以示自己知曉了,便將此事揭過了。

也令蔣濟有些不解、有些躊躇。

不解,是摸不準天子曹叡的一笑而過,到底是不以爲意,還是早有所料。

而心有躊躇,則是他有心想諫言曹叡當給夏侯惠與毌丘儉增兵,哪怕不增兵也要去書提醒一番,以免屆時江東果真如他所料望風而動且還得逞了。

但近來曹叡還讓三大戰區的都督司馬懿、滿寵與夏侯儒都修表來,對伐遼東戰事的利弊分析,以求拾遺補闕。

然而,司馬懿等人都修表上呈了,但曹叡皆是看過即罷。

連召集廟堂重臣共同計議一番都沒有。

所以,蔣濟躊躇了片刻後,最終還是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罷了繼續諫言的念頭。

所以,在他告退離去之時,曹叡落在他背上的目光很是惆悵。

因爲其實曹叡是在等着、在期待着他繼續諫言來的。

但卻等來了沉默是金。

他從來沒有懷疑過蔣濟的忠誠,但現今覺得昔日膽敢對先帝曹丕犯顏直諫的蔣濟,終究還是“老”了。

是浸淫於世故與仕途久矣的那種“老”。

至少,在他打算革新積弊的事情中,蔣濟是“老邁”難以任事了。

第146章 示好65.第65章 功來第273章 夜談第32章 上疏第170章 失計否第218章 先以廟算79.第79章 主次第147章 爭權第248章 勘察第259章 罪人第172章 沒得選第2章 入闕100.第100章 魏闕第44章 花明83.第83章 皆學問第171章 留下106.第106章 恩出上第2章 入闕102.第102章 必惠也第202章 賊兵退120.第120章 不可避75.第75章 取輕第229章 圖什麼啊第201章 唯勇氣也130.第130章 當百第36章 社稷計第16章 困頓第32章 上疏第138章 不語第5章 欺以方第256章 稱王第150章 心慰第202章 賊兵退第156章 何惑哉第9章 殊榮第1章 楔子第142章 全赴第144章 戰捷第147章 爭權第190章 可堪否130.第130章 當百第202章 賊兵退114.第114章 雁北105.第105章 蜜餞第153章 乃我第247章 至遼第185章 死地第153章 乃我第210章 分權第179章 門戶仇87.第87章 質問第161章 分營第174章 盡私圖第146章 示好122.第122章 義從第214章 觸類旁通第15章 如卿言第24章 人事第197章 時不我與第43章 士家49.第49章 逢時65.第65章 功來第42章 遂願82.第82章 士載第19章 將伐110.第110章 見策66.第66章 有變83.第83章 皆學問第170章 失計否114.第114章 雁北71.第71章 扈從95.第95章 左伯紙62.第62章 厚顏51.第51章 犯忌第187章 無裨第140章 蹙眉66.第66章 有變第43章 士家第19章 將伐70.第70章 詔來107.第107章 靜好第195章 不取54.第54章 匹夫第5章 欺以方第11章 各有思第192章 邙山宴2第223章 觀兵第189章 逞口舌第216章 位高權重第183章 或有詐99.第99章 蓋彌彰第198章 旌旗猶魏126.第126章 挑釁第250章 還年輕第157章 且試第166章 歸淮南第205章 將離第256章 稱王第240章 猛士第32章 上疏
第146章 示好65.第65章 功來第273章 夜談第32章 上疏第170章 失計否第218章 先以廟算79.第79章 主次第147章 爭權第248章 勘察第259章 罪人第172章 沒得選第2章 入闕100.第100章 魏闕第44章 花明83.第83章 皆學問第171章 留下106.第106章 恩出上第2章 入闕102.第102章 必惠也第202章 賊兵退120.第120章 不可避75.第75章 取輕第229章 圖什麼啊第201章 唯勇氣也130.第130章 當百第36章 社稷計第16章 困頓第32章 上疏第138章 不語第5章 欺以方第256章 稱王第150章 心慰第202章 賊兵退第156章 何惑哉第9章 殊榮第1章 楔子第142章 全赴第144章 戰捷第147章 爭權第190章 可堪否130.第130章 當百第202章 賊兵退114.第114章 雁北105.第105章 蜜餞第153章 乃我第247章 至遼第185章 死地第153章 乃我第210章 分權第179章 門戶仇87.第87章 質問第161章 分營第174章 盡私圖第146章 示好122.第122章 義從第214章 觸類旁通第15章 如卿言第24章 人事第197章 時不我與第43章 士家49.第49章 逢時65.第65章 功來第42章 遂願82.第82章 士載第19章 將伐110.第110章 見策66.第66章 有變83.第83章 皆學問第170章 失計否114.第114章 雁北71.第71章 扈從95.第95章 左伯紙62.第62章 厚顏51.第51章 犯忌第187章 無裨第140章 蹙眉66.第66章 有變第43章 士家第19章 將伐70.第70章 詔來107.第107章 靜好第195章 不取54.第54章 匹夫第5章 欺以方第11章 各有思第192章 邙山宴2第223章 觀兵第189章 逞口舌第216章 位高權重第183章 或有詐99.第99章 蓋彌彰第198章 旌旗猶魏126.第126章 挑釁第250章 還年輕第157章 且試第166章 歸淮南第205章 將離第256章 稱王第240章 猛士第32章 上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