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失計否

能將夏侯惠呼爲小兒輩之人,魏國廟堂之上比比皆是。

但若這個人是桓範,那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且不說同爲譙人的桑梓情份、知鄉里俊才成長應與有榮焉的喜悅,單憑桓範自身被魏室三代君王器重這點來說,他就應該對與魏國宗室無異的夏侯一族禮數不缺纔對。

但他就是這麼說了。

在看到左僕射徐宣於書信中提及夏侯惠頗受天子曹叡器異後。

他覺得徐宣有些小題大做了。

出身龍亢望族的他,不管家世與年齡以及仕途資歷,都有資格將夏侯惠視作小兒輩。

不過是被天子曹叡問策了而已,有什麼好關注的?

他連尚書檯僕射這般官職的人選都能舉薦,且還被天子曹叡採納了呢!

況且,他如今使持節都督青徐州諸軍事,在魏國東南方的地位僅次於徵東將軍滿寵,僅是督領三千士卒的夏侯惠,於他而言何足掛齒!

是的,桓範此人素來自矜。

不僅是才略超羣的使然,更因爲他恥居人下。

今對夏侯惠口出鄙夷之言,就是覺得徐宣特地作書來說此事,隱隱有將他與夏侯惠並列之意,故而讓他有些意難平。

反正,是在家中後庭裡自言自語,也毋庸擔憂被他人聽去。

只不過逞完口舌之快後,隨手將書信扔進火盆裡,他舉目看着滿院冬意蕭瑟時,臉上的神情也變得落寞了起來。

自矜仕途履歷也好,自負才略亦罷,終究改不了他要面對的現實——以他之智,其實知道徐宣的提醒並非是無稽之談,終有一日,他將會與小兒輩的夏侯惠班列並肩,甚至還有可能班列其後。

沒辦法。

魏室與夏侯氏累世姻親。

在君君親親的時風裡、於血緣關係的天然紐帶下,他奮爭十年所得未必就如夏侯惠累仕一歲來得豐厚。

看如今他的官職就知道了。

誠然,他持節都督青徐二州看似位高權重,但其實權柄少得可憐。

自從石亭之戰後,魏國的揚、青、徐三州多年儲備揮之一空,全線步入被動防禦狀態;本就作爲淮南後方的青徐二州,軍事地位更一落千丈。

就連賊吳的屢屢進犯,都只是別遣不足萬士卒的偏師北上徐州策應淮南戰場而已,根本沒有讓他這個東中郎將有累功績的機會。

至於民生吏治方面

那就更不要提了。

早年青州有過黃巾之亂、徐州則是被屠得七七八八了,百姓稀少民生凋敝,就連州郡牧守等地方官佐都頗爲清閒呢!

哪有他這個掌兵之人置喙的餘地。

說白了,天子曹叡將他遣來東南任職,無非是讓自魏武曹操時期就在中樞任職的他,歷練地方積累資歷,爲日後復歸廟堂作公卿之選罷了。

根本沒有讓他真正督鎮一方的意圖。

再反觀同樣任職過中領軍的夏侯尚與曹真,外放地方之時,一個是徵南將軍鎮守荊襄、一個是以鎮西將軍職都督雍涼兵事。

真正的獨鎮一方、兵權在握!

所以說,桓範也能猜測得到,若夏侯惠果真如徐宣所言那般備受天子曹叡器異,只要年紀履歷到了,必然成爲淮南、雍涼或荊襄一地的都督。

這是命數。

無關才略多寡、無視履歷深淺。

更不是桓範自矜才學、恥爲人下就能改變的。

唉~

目光追逐着一片被寒風吹得打着旋兒、無助飄零的枯葉好一會兒,桓範也不由悄然嘆息了一聲。

他倏然間有些感傷。

覺得自己就如那片被風兒肆意戲耍的枯樹葉一般,當離開枝梢之後就一切都身不由己,就連落在何處腐爛化作春泥都無法自主。

要不,嘗試着爭取一下?

桓範回想起了還在洛陽任職時對夏侯獻、曹肇、曹爽以及秦朗等人的感官,再想想實際掌控尚書檯權柄的徐宣竟會特地作書信來告知,便有了這個想法:譙郡曹、丁與夏侯氏世代婚姻,如今丁氏已然落寞了,是不是龍亢桓氏可以補進來?

當然了,他不是想當外戚。

一來是曹氏沒有這個念頭,另一則是他也不情願。

因爲曹氏化作魏室後就變得刻薄寡恩,不乏罷黜或賜死的正室。

遠的不說,數年前那句“曹氏自好立賤,未有能以義舉者也”的後宮怨懟之言,桓範還是知道的。

他想到的人,是未及弱冠就被闢爲散騎侍郎的夏侯和。

婚嫁嘛,自當與鄉里門戶匹敵者。

雖然夏侯氏昔日不過一鄉豪,但如今已然不遜與桓氏了。

桑梓情誼、鄉里之士,只要他提出來了聯姻之意,以夏侯家如今家主夏侯衡的性情,絕對是喜聞樂見的。

而若婚嫁成行,待夏侯惠到了位高權重之時,桓氏也是有助力可倚更進一步了。

在魏國宗室大將青黃不接、譙沛督率難以爲繼之際,如司馬懿與滿寵等外姓人能都督前線、得以積累功勳擢耀門第封妻廕子,他桓範乃魏室鄉里出身且資歷不缺才略也不差,如何就不能!

嗯,且試試也好。

左右不過一樁婚嫁而已。

以早年得悉的夏侯義權名聲,想來也不至於辱沒了龍亢桓氏之女。

想到這裡,桓範的目光也停止了追逐,看見了那片枯樹葉最終落在了樹根部,便一掃臉上的落寞,無聲露齒而笑。

也雷厲風行。

起身過來案几前坐下,執筆點墨作書信。

先給徐宣作了回執,內容不外乎一些感謝提醒云云以及敘些往昔情誼的話語。

而後給夏侯衡作的書信,則是先稱讚了夏侯和幾句,旋即話鋒一轉聲稱自家宗族有女初長成,知書達理甚淑良,最後感慨兩家自從遷居京師洛陽後,反而不如舊日在鄉里時那般常有往來的情誼了。

看似漫無邊際的閒聊,但想表達的意思都說了。

“來人。”

輕輕吹乾墨跡,將書信囊好,桓範高聲喚來家僕將之送了出去。接下來的事情就是坐等夏侯衡的回書,甚至是直接遣人來走媒妁之言的流程了。

“我兒,莫忙活了。”

關中長安,雍涼都督府,正襟危坐在案几後大將軍司馬懿,從厚厚的案牘中抽出幾份來,對着在堂中撥弄火盆的司馬師招呼道,“爲父雖老矣,但還未至初冬時節便畏寒的地步,且來看看此些公書。”

“唯。”

朗聲應了句,但司馬師卻沒有依言起身過來,而是笑容可掬的回道,“兒自是知大人不畏寒的。只是恐家中阿母得悉,兒難得隨在大人身側,卻是連爲大人生火取暖之事都不爲之,必責兒不孝也。”

“嘿,理會那”

聞言,司馬懿哂然而笑,當即脫口而出,但看到司馬師略微挑眉露出略顯奇怪的神情時,便又將“老厭物”三個字給嚥了下去,改口道,“理會那些世俗之念作甚。孝道在心而不論跡,我兒侍親孝與不孝,爲父猶不知邪?”

這次司馬師沒有作答。

只是側頭笑了笑,但還是待將火盆升起來後才快步過來,拿起那份案牘細細看讀。

他來長安有些時日了。

先前因浮華案被禁錮時,他在洛陽府邸中深居簡出了好長一段時間,後來細君夏侯徽病癒後,他便歸去桑梓河內溫縣主持家中事務,再後來便被司馬懿招來了長安。

“斬賊酋者張虎,絕賊援者夏侯惠,潰賊衆者田豫,而攜賊首入京師者竟乃曹爽,且對各將率錄功不明,由此可見秦元明乃庸碌之輩矣。而田豫上表求錢糧以經營幷州,以致陛下招中書省與尚書檯計議,終取夏侯惠之策,以此推之,秦元明枉作小人矣。”

逐一看罷的司馬師,將各份案牘依次放下,含笑謂之。

是的,司馬懿讓他看的就是秦朗的錄功上表與田豫上疏的附錄件,以及司馬孚的私信。

司馬孚如今的官職是度支尚書,掌管國庫財政,故而也從中得悉了討伐鮮卑的後續。

“嗯”

老神在在的司馬懿,對此不置可否,只是輕作了一記鼻音。

但若是觀察得細些就會發現,他拈鬚的動作要比方纔快了幾分,顯然內心十分得意。

確實,他對這個長子很滿意。

不管是才學還是心志,都足以令他有一種“有子如此,死復何恨”的欣慰。

這也是他將司馬師招來長安,帶在身邊言傳身教的緣故。

我輩士人,無一不有出將入相之冀望。

他也希望自家長子能夠迅速積累行伍經驗,以待日後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或是說,司馬師都被禁錮了,也不知道何時纔有機會踏上仕途嘛~

司馬懿一點都不擔心。

他是誰啊!

前朝累世兩千石的世家望族出身,先帝曹丕遺詔輔政的大臣、魏室三世老臣、當今大將軍兼領雍涼都督!有這樣的身份,在魏國功勞不缺、苦勞頗多,難道還要擔心自己的長子會沒有步入仕途的機會嗎?

待巴蜀來犯不是那麼頻繁了,他可以上表求卸下兵權,或是待到告老求乞骸骨歸鄉里了,天子曹叡就會主動解開司馬師的禁錮、恩榮授官了。

甚至還會起家就兩千石呢!

畢竟不可令臣子心寒,是任何君王都會作的事情。

就算天子曹叡不願意作,廟堂袞袞諸公爲了沒有前車之鑑,也會羣起盡力讓曹叡做出合理的安排。

故而,司馬懿覺得自家長子被禁錮是一件好事。

年輕人在父輩猶能庇護周旋的時候,就要經歷一些挫折,以磨練心志,洞悉宦海沉浮、瞭然權與利的本質,日後就能肩扛得起門楣了。

事實上,司馬師也正是如此。

被禁錮後並沒有意志消沉,而是收斂鋒芒,不再以君子自居復求名聲之事了,隱隱有了一種榮辱不驚、喜怒不行色的沉穩。

更難得的是歷經過此事之後,他看待事物不再拘泥於表象,常常有一針見血之見。

就如現今,只是甫一看罷幾份公文,便直言秦朗庸碌且枉做小人、推斷出天子曹叡在對討伐鮮卑事務收尾時已然有了更器重夏侯惠而輕秦朗之意。

試問當世年輕才俊,又有幾人仍布衣時就能有這份敏銳嗅覺呢?

“阿父何不作言?”

見司馬懿兀自拈鬚不語,司馬師便發問了聲,“莫非是覺得兒所言有誤乎?然而,兒先前在洛陽之時,對秦朗等諸天子近臣也略有了解,應是沒有謬言纔對。”

“我兒無謬言。”

回過神來的司馬懿,擺了擺手,尋了個其他理由回道,“是爲父方纔有所感慨。嗯,乃是我兒舊日與夏侯玄、何晏等人相交,雖仕途受錮,然而也勝卻與秦朗曹爽之流爲伍矣。”

但他沒有想到的是司馬師聽了,非但沒有作答,且還眉毛輕挑、嘴角含笑。

似是,眉目間還泛起了一縷沒有被看透的狡黠之色。

嗯?

我有說錯什麼嗎?

也讓司馬懿眼眸中有些好奇,不由衝着自家長子擡了擡下巴。

“哈,阿父小覷我也!”

當即,司馬師拊掌而笑,帶着一縷得意之色如此作答,“夏侯泰初、何叔平之流雖比秦朗等人更勝一籌,然以我視之,皆是中人之資,名聲在外然卻無有實幹之徒耳!阿父何以我並之邪?阿父,我昔日於他們交遊,不外乎養望邀名罷了,不曾與彼等爲伍。”

呃~

我兒竟氣盛如斯也!

所以,先前夏侯惠被袞袞諸公謂爲“廟堂莽夫”時,你猶傾心相交,乃是覺得他可與你匹敵?

微微愕了下,帶着這樣想法的司馬懿,便虎起了臉訓示道,“豎子,竟不知謙言邪!須知,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唯。兒謹記大人教誨。”

司馬師連忙斂容恭敬應聲,以示受教,但旋即便又露出笑容來,“只是阿父,此間之言不傳四耳之外,兒有何顧慮不能對阿父剖心而言之?”

“嗯,話雖如此,但我兒莫忘了,君子慎獨。”

輕輕頷首,並不是真正動氣的司馬懿猶戒言了句,才作肅容徐徐而道,“子元,夏侯稚權有才幹且今備受陛下器異,而昔日子元不赴彼之宴、自斷交往。阿父且問你,此可謂失計否?”

第22章 殊矣第15章 如卿言第147章 爭權第169章 小成52.第52章 狼狽86.第86章 難彰功第38章 何懼之第181章 京口督第159章 鴻鵠志第206章 夜話第30章 失東隅第11章 各有思第28章 窮也88.第88章 發衝冠第207章 大勢翻篇第208章 無心之舉第234章 噤聲118.第118章 願往否第166章 歸淮南86.第86章 難彰功第27章 動怒第41章 當黜之第218章 先以廟算第218章 先以廟算第222章 就職第22章 殊矣第199章 利令智昏1125.第125章 負氣第153章 乃我第220章 莫爭長短第223章 觀兵第192章 邙山宴2129.第129章 改道第169章 小成第210章 分權81.第81章 不可伐132.第132章 破襲第147章 爭權第246章 乃何人也52.第52章 狼狽第232章 入營46.第46章 安分61.第61章 加官62.第62章 厚顏第192章 邙山宴2第185章 死地第3章 無所事第172章 沒得選第161章 分營85.第85章 識趣第204章 舍與不捨47.第47章 威逼第194章 不歸第231章 細語第158章 不自知108.第108章 鮮卑第228章 如你所請第218章 先以廟算第170章 失計否第134章 罷歸65.第65章 功來129.第129章 改道65.第65章 功來107.第107章 靜好116.第116章 非不願55.第55章 詔來133.第133章 私心第35章 門戶計2113.第113章 後手第191章 邙山宴1第15章 如卿言第23章 卿之志第198章 旌旗猶魏126.第126章 挑釁第140章 蹙眉第222章 就職第217章 惠求教第184章 競速第219章 鎮護方岳123.第123章 緣由第22章 殊矣第4章 休沐第137章 禍伏第218章 先以廟算75.第75章 取輕第182章 入甕第185章 死地第235章 謫貶第30章 失東隅57.第57章 以何戰125.第125章 負氣第162章 饗將士第154章 似懂了第196章 瞞天47.第47章 威逼65.第65章 功來第149章 肺腑否第190章 可堪否64.第64章 後事
第22章 殊矣第15章 如卿言第147章 爭權第169章 小成52.第52章 狼狽86.第86章 難彰功第38章 何懼之第181章 京口督第159章 鴻鵠志第206章 夜話第30章 失東隅第11章 各有思第28章 窮也88.第88章 發衝冠第207章 大勢翻篇第208章 無心之舉第234章 噤聲118.第118章 願往否第166章 歸淮南86.第86章 難彰功第27章 動怒第41章 當黜之第218章 先以廟算第218章 先以廟算第222章 就職第22章 殊矣第199章 利令智昏1125.第125章 負氣第153章 乃我第220章 莫爭長短第223章 觀兵第192章 邙山宴2129.第129章 改道第169章 小成第210章 分權81.第81章 不可伐132.第132章 破襲第147章 爭權第246章 乃何人也52.第52章 狼狽第232章 入營46.第46章 安分61.第61章 加官62.第62章 厚顏第192章 邙山宴2第185章 死地第3章 無所事第172章 沒得選第161章 分營85.第85章 識趣第204章 舍與不捨47.第47章 威逼第194章 不歸第231章 細語第158章 不自知108.第108章 鮮卑第228章 如你所請第218章 先以廟算第170章 失計否第134章 罷歸65.第65章 功來129.第129章 改道65.第65章 功來107.第107章 靜好116.第116章 非不願55.第55章 詔來133.第133章 私心第35章 門戶計2113.第113章 後手第191章 邙山宴1第15章 如卿言第23章 卿之志第198章 旌旗猶魏126.第126章 挑釁第140章 蹙眉第222章 就職第217章 惠求教第184章 競速第219章 鎮護方岳123.第123章 緣由第22章 殊矣第4章 休沐第137章 禍伏第218章 先以廟算75.第75章 取輕第182章 入甕第185章 死地第235章 謫貶第30章 失東隅57.第57章 以何戰125.第125章 負氣第162章 饗將士第154章 似懂了第196章 瞞天47.第47章 威逼65.第65章 功來第149章 肺腑否第190章 可堪否64.第64章 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