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8節 自作孽

坐在牀頭,劉徹伸手撥弄着剛剛出生的劉陽小小的臉蛋兒。

小小的人兒,還什麼都不懂。

只知道吃了睡,睡了吃,偶爾鍛鍊一下嗓子,哭號幾聲。

但,整個殿中的大人,卻都是心事重重。

尤以夏胭脂爲最。

這個匈奴舊日的公主,現在的漢室皇妃,如今的內心鬱積着過去二十年餘年加起來都未有過的複雜心思。

殿中的侍女、宦官們,也都在尋思着各種稀奇古怪的念頭。

這不奇怪。

誰叫這裡是皇宮!

此地是人世間最複雜和最簡單的地方呢!

劉徹卻是沒有理會這些人的心思,他微微站起身來,對夏胭脂說道:“愛妃,朕先去處理一下國事,回頭再來看六六……”

說着,他就微微摸了一下小兒子的小手,然後站起身來。

“諾!”夏胭脂立刻展露笑容,乖巧的拜道:“臣妾便在此處靜候陛下……”

劉徹微微一笑,回頭再看了一眼那個小兒子。

此子出生的時機很微妙,出生的日子就更好了。

他出生之時,恰好是元德六年夏六月丙子日午時多一點。

就差一點點,就可以集齊6666,稱霸直播平臺,成爲新一代網紅了。

可惜,棋差一着。

但也有三個六,混這西元前,足夠了。(午時是一天的第六個時辰)

劉徹當時還沒有反應過來,事後想起此事,就乾脆將他小名取爲六六。

這既是他如今心態的寫正,也是一種對此子的寄望。

可惜,現在無人知他的意圖。

所以,這兩日,坊間的議論很兇。

特別是長安城裡那幫吃飽了沒事幹的考舉士子們,現在就差有人舉一塊‘漢家養士數十年,仗義死節就在今日’的牌匾跑到未央宮北闕城樓下敲響登聞鼓,搞個大新聞了。

剛剛走出殿門,就有侍中來報告:“陛下,魏其候急奏……”

劉徹聞言,眉毛一挑,這個表叔自從去了清河郡,已經許久了。

不知道,他現在冒出頭來,想要做什麼?跟風搞事?

劉徹搖搖頭,接過那份奏摺,打開一開,頓時臉色大變。

他抓着奏摺,強忍住就想要將它撕成碎片的衝動,對左右道:“魏其候老矣,朕看,還是讓太醫署派幾個得力之士,去清河郡慰問和看望一下比較好……”

這立刻就讓左右冷汗直冒。

上一個被天子親切的派遣太醫看望慰問,還接到太醫署‘認真治療’的安平侯現在已經只剩下骨頭渣子了。

此人,現在就是一座豐碑,一座大山。

任何企圖挑釁天子威嚴的人,都會認真看一下此人的下場,然後乖乖夾起尾巴,三呼萬歲!

誰想被精神病?那就去試試吧!

汲黯連忙勸道:“魏其候,國之重臣,先帝心腹,素來身體健朗,應該不至於有事……”

劉徹回頭看了一眼汲黯。

講道理的話,汲黯還是竇嬰的外甥女婿呢!

他嘴角微微揚起,將那份奏摺,丟給汲黯,說道:“卿將此奏送去給章武侯看看罷……若章武侯看完,依然認爲魏其候正常,那朕也不說什麼了……”

汲黯接過那奏摺,偷偷瞄了一眼,頓時就心頭大震,整個背脊都涼梭梭的。

他連忙低頭,拜道:“陛下恕罪,魏其候向來如此……還請陛下念及舊情,寬恕一二……”

劉徹自也知道,魏其候竇嬰是個什麼樣。

講道理的話,其實,劉徹還是挺喜歡和挺欣賞竇嬰的。

但問題是……

竇嬰只適合當朋友,做酒肉兄弟,當市井豪傑。

他這個人太理想主義,也太過於講義氣。

性子軟,耳根子更軟。

與他做朋友,絕不會有什麼問題。

相反,一定能吃香喝辣,甚至平步青雲。

但問題是……

這樣的人,對於一個國家政權來說,簡直就是惡疾!

看看他的那些兄弟,那些朋友,那些知己,都是些什麼人吧!

灌夫!

就是一個莽夫而已,而且是一個脾氣暴躁,自私自利的莽夫。

唯一的優點就是講義氣,敢爲兄弟兩肋插刀,甚至於將老婆女兒送上朋友的牀榻。

一個合格的遊俠,中規中矩的軍官,失敗的父親,可怕的官僚和操蛋的豪強。

至於他曾經門下的那些食客和門客……

翻看內史衙門和五官中郎將以及執金吾的檔案去看一看吧。

看看從先帝時期一直到元德四年,這大漢大將軍魏其候竇嬰的門客、食客都幹過什麼好事吧!

狐假虎威,招搖撞騙,這還是守規矩的。

更多的人,打着魏其候的名頭,在長安城裡欺男霸女,敲詐勒索,經營花街柳巷的生意,在槐市放高利貸,一放就是千萬!

僅僅是記錄在案的案子,就超過數百例。

那些沒有報官或者不敢報官的,還不知道有多少!

竇嬰或許從未知道這些事情。

但他作爲主人,他卻一直在給這些提供保護傘和遮蔽。

當然,這也是舊貴族和舊官僚的傳統了。

自從戰國以來,貴族和豪強們,就一直是這麼玩的。

所以,劉徹也就沒有計較,也沒辦法計較。

只是讓竇嬰遠離長安,去清河郡安靜安靜。

但哪成想,這兩年他非但沒有反思,反而依然跟那些狐朋狗友往來密切。

拿這個表叔,劉徹是徹底沒辦法了。

只能交給章武侯去好好管教管教了。

但……

章武侯還能活幾年?

一旦這顆竇氏的大樹倒下,沒有了遮風擋雨和居中協調的人,竇嬰,恐怕難保不踏上前世的死路。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性格決定命運。

只是,劉徹多少有些不忍心。

所以,他對汲黯道:“朕前日得到韓王上書,請求朕賜一德才兼備之人爲相,朕覺得,魏其候或許不錯……“

嗯,現在,看起來,清河郡還是不能讓竇嬰安靜。

那就只能將他送的更遠一些了。

汲黯卻是深深低頭,不敢說話。

這種皇室的事情,作爲一個大臣,最明智的選擇就是閉嘴。

特別是,在竇嬰居然上了那麼一份奏摺之後。

正說着,又一個宦官跑來,捧着一份奏疏遞給劉徹,拜道:“陛下,齊王急奏……”

劉徹伸手接過來,看了看,終於再也忍耐不了,將這個奏疏丟在地上,用力的踩了好幾腳。

“齊王?”他冷着臉,說道:“吾,不用也!”

周圍羣臣,立刻色變,全部跪下來,拜道:“陛下息怒!”

雖然,沒有人知道,齊王到底那裡激怒了天子。

但人人都知道,當劉家的皇帝不說朕,而說吾時,不是大喜,就是大怒。

如今,天子顯然是大怒了!

天子一怒,流血漂櫓,伏屍百萬!

特別是當今天子,那可是真正的言出法隨,口含天憲的天子啊!

齊王,看來大概是腦子糊塗了,居然激怒了天子……

“齊王藥丸啊……”許多人在心裡想着。

本來,上次齊王就差點藥丸。

還好他機靈,躲進了自己的父親齊悼惠王的神廟,藉着父輩的餘威和在天子面前的薄面,勉勉強強,逃過一劫。

但現在看來,這齊王,怕是很難撐過此次了。

不過……

這與我何干?

許多人在心裡狂笑着。

上次齊魯四王王冠落地,可是讓廷尉和御史大夫衙門大大的漲了一回臉,刷了一波聲望。

負責辦案的官員,人人都得到了士林稱讚和天下人的讚譽。

坊間甚至還編了蚩尤戲來讚譽這些官員不畏強權,嚴格執法的忠肝義膽。

廷尉趙禹和御史大夫晁錯,就快成爲了漢之周公與召公了。

雖然上一次,實際上,廷尉和御史們都是擡着棺材上陣的。

廷尉趙禹甚至連遺書都寫好了……

萬一捅了簍子,天下羣情激憤,他就以死謝罪。

但事後,卻啥事都沒有。

曾經強大無比的諸侯王集團,連屁都不敢放一個。

甚至有人不得不歌功頌德。

至於士林輿論和民間都是拍手稱快。

齊魯四王,現在在輿論和民間的形象,已經直接跟桀紂這樣的暴君掛鉤了。

天子那一句‘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淨’的評語,甚至都快成爲一個典故和成語了。

所以,現在的漢室官員,面對諸侯王的案子,再也沒有人退縮。

相反,這些傢伙就跟聞到了血腥味的鯊魚一般,千方百計的給諸侯王們找茬。

與天子關係近的那幾位和很老實的那幾位,還算好,沒有人去招惹他們。

但是,像淮南王劉榮這樣人人都知道,天子不喜歡的傢伙以及齊王劉將閭這樣佔着齊國這樣的富饒之地的諸侯王,可就立刻遭了秧。

屁大點的事情,都能被人搞個大新聞。

去年一年,淮南王劉榮就被人彈劾了三十五次。

其中,有二十次完全就是捕風捉影。

而劉將閭少了一點,但也有超過二十個彈章。

其中至少有十個,是那些想去齊國當大王的傢伙在背地裡指使的。

要不是天子似乎不願意再對同族舉起屠刀,恐怕這兩個傢伙早就死的骨頭渣子都剩不下來了。

現在,齊王劉將閭卻自己作死,激怒天子……

只能說,自作孽,不可活啊!

劉徹看着這些傢伙,心裡面也很清楚,這些人啊,都在等着喝人血呢!

這也是大多數上升期的帝國官僚的普遍特性。

不怕事,就怕沒事。

抓住機會,就會順杆子向上爬。

但,齊王這一次,是真的惹毛了他了。

他一腳就將那份奏疏踢到下水溝裡面,冷聲道:“齊王妄議軍國之事,無宗室之德,其令有司,遣使訓斥!”

這等於是公開宣佈,告訴百官——哥瞧齊王不順眼,哪位勇士去取其頭?

劉徹相信,會有無數人想當關二哥,溫酒斬齊王!

但這是劉將閭自找的!

“蠢貨!”劉徹盯着那份已經掉進下水溝裡的奏疏,在心裡罵了一句。

原因很簡單,劉將閭的奏疏和魏其候竇嬰的奏疏,除了擡頭和結尾不同之外,全篇文字,竟然一字不差。

他這是要幹嘛?

他劉將閭在齊國,而竇嬰在清河郡,兩者相隔了數千裡。

但兩人的奏疏卻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這裡面要是沒鬼,誰信?

而大臣外戚貴族和諸侯王相互勾結,這在漢室是大忌。

劉徹可還沒傻到連史書都忘了的程度!

想想看,上一次外戚貴族和諸侯王勾結的時候,發生了什麼?

周勃陳平等元老列侯大將在內,齊王、琅琊王等諸侯王在外,內外呼應,一個月內就殺光了所有姓呂的,長安流血三日,未央宮、長樂宮堆起來的屍體足足有一丈高。

甚至就連高廟和太廟之前,也是血濺三尺,伏屍累累。

再往後,劉興居叛亂,也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在朝堂和關中的貴族和大臣,私底下給劉興居通風報信,透露中央軍隊,特別是南北兩軍的動向。

等着太宗皇帝帶着二十萬大軍去了晉陽,正打算跟匈奴人決一死戰的時候。

在後方,劉興居起兵作亂。

要不是城陽王及時出兵,恐怕那爛攤子十年都收拾不好。

即使如此,漢軍主力勞師遠征,卻不得不半途而廢,整個國家的戰略,前功盡棄,數十萬萬的積蓄,全部丟進了水裡。

終太宗一朝,漢軍再無力與匈奴決戰。

而七年前的吳楚叛亂,也差不多。

叛軍氣勢洶洶,朝堂內部,無數人叫着‘殺晁錯,安天下’。

私底下,大批大批的人,卻都已經做好了只要吳王兵臨雒陽,取敖倉或者打破函谷關,大家就簞食漿壺的準備。

是以,劉徹對這種諸侯王跟大臣貴族私底下悄悄聯絡、串聯的事情,格外敏感。

更何況,這劉將閭和竇嬰說的事情,讓劉徹無法忍受。

他們要是談其他事情,劉徹還不會如此動怒。

但偏偏,他們居然敢談軍國之事,而且還是戰和之事,更爲重要的是——他們居然主張漢匈談和。

談和?

給匈奴人喘息之機,讓他們縮回漠北,養精蓄銳,再跟漢軍糾纏二十年?

想着奏疏裡的文字,劉徹此刻的心情,只能用一句話概括——我去年買了個表!(。)

第139節 負荊請罪第973節 陌刀威武(1)第1379節 強制性閉關鎖國第1118節 腦洞(2)第855節 封賞(2)第1070節 反撲(2)第518節 昆明池第436節 收買(1)第1501節 商賈的力量第1433節 殖民時代(1)第809節 匈奴的對策第385節 殺使第550節 有錢就是罪第1403節 繼任者第1572節 匈奴的第三條道路(2)第1605節 說服(2)第198節 緣由第205節 未雨綢繆第1302節 我死以後,哪管洪水滔天第1433節 殖民時代(1)第1435節 行動力爆表的商賈(1)第592節 少府令劉舍第528節 三越攻略第188節 可怕的關係網第386節 制度第536節 洗腦(1)第1363節 三個世界(2)第1573節 流血的單于庭(1)第1552節 官制改革(1)第521節 條件(2)第1033節 磨刀霍霍(2)第1119節 高闕陷落(1)第977節 老朋友第932節 廣關(1)第59節 微服(1)第1350節 決戰(2)第203節 周陽由的末日(2)第925節 授田第1168節 藝術(2)第1012節 特務政治的開端(2)第14節 樑王劉武第1070節 血戰(1)第929節 探尋第79節 竇太后的改變第141節 主父偃的決心第275節 新思維(4)第1178節 衛青的消息第981節 曲線救國的匈奴人第327節 選秀(2)第1041節 河陰之戰(2)第677節 《新農書》完成第422節 狗腿子(2)第335節 江都攻略(1)第1581節 籌備(1)第315節 天下英雄入吾甕中(1)第1427節 在大夏(1)第1335節 狼性還是狗性?(1)第1206節 撕逼!(2)第344節 背鍋俠(4)第1153節 會議的構想第17節 暴怒的天子第1180節 講道理(1)第173節 千萬不要做豪強第1531節 和平時代結束了第1229節 儒生的問題第823節 漢家君臣盡歡顏(2)第858節 我的父親是個大英雄(1)第37節 收心第1491節 深海(1)第1080節 勇者無敵(1)第1519節 保衛先帝宗廟第76節 黑心第50節 五銖第1464節 甜棗第479節 來自印度第193節 陽陵第1230節 調、教儒家(1)第1286節 匈奴‘神騎’(2)第1377節 任務第251節 論功行賞第986節 動員(1)第1155節 合縱(1)第373節 科技樹第1070節 血戰(1)第1269節 殘忍的匈奴人第56節 燕飲(下)第164節 猜測與決定第335節 江都攻略(1)第702節 怪獸出籠第1071節 血戰(2)第1575節 流血的單于庭(3)第1375節 寶藏第815節 最後的折蘭騎兵(3)快去搶紅包第492節 燕王的重禮!第1088節 漢朝人太可怕了(2)第1353節 決戰(5)第1507節 遊說(2)第349節 諸王議政(2)第554節 繡衣衛改革(2)
第139節 負荊請罪第973節 陌刀威武(1)第1379節 強制性閉關鎖國第1118節 腦洞(2)第855節 封賞(2)第1070節 反撲(2)第518節 昆明池第436節 收買(1)第1501節 商賈的力量第1433節 殖民時代(1)第809節 匈奴的對策第385節 殺使第550節 有錢就是罪第1403節 繼任者第1572節 匈奴的第三條道路(2)第1605節 說服(2)第198節 緣由第205節 未雨綢繆第1302節 我死以後,哪管洪水滔天第1433節 殖民時代(1)第1435節 行動力爆表的商賈(1)第592節 少府令劉舍第528節 三越攻略第188節 可怕的關係網第386節 制度第536節 洗腦(1)第1363節 三個世界(2)第1573節 流血的單于庭(1)第1552節 官制改革(1)第521節 條件(2)第1033節 磨刀霍霍(2)第1119節 高闕陷落(1)第977節 老朋友第932節 廣關(1)第59節 微服(1)第1350節 決戰(2)第203節 周陽由的末日(2)第925節 授田第1168節 藝術(2)第1012節 特務政治的開端(2)第14節 樑王劉武第1070節 血戰(1)第929節 探尋第79節 竇太后的改變第141節 主父偃的決心第275節 新思維(4)第1178節 衛青的消息第981節 曲線救國的匈奴人第327節 選秀(2)第1041節 河陰之戰(2)第677節 《新農書》完成第422節 狗腿子(2)第335節 江都攻略(1)第1581節 籌備(1)第315節 天下英雄入吾甕中(1)第1427節 在大夏(1)第1335節 狼性還是狗性?(1)第1206節 撕逼!(2)第344節 背鍋俠(4)第1153節 會議的構想第17節 暴怒的天子第1180節 講道理(1)第173節 千萬不要做豪強第1531節 和平時代結束了第1229節 儒生的問題第823節 漢家君臣盡歡顏(2)第858節 我的父親是個大英雄(1)第37節 收心第1491節 深海(1)第1080節 勇者無敵(1)第1519節 保衛先帝宗廟第76節 黑心第50節 五銖第1464節 甜棗第479節 來自印度第193節 陽陵第1230節 調、教儒家(1)第1286節 匈奴‘神騎’(2)第1377節 任務第251節 論功行賞第986節 動員(1)第1155節 合縱(1)第373節 科技樹第1070節 血戰(1)第1269節 殘忍的匈奴人第56節 燕飲(下)第164節 猜測與決定第335節 江都攻略(1)第702節 怪獸出籠第1071節 血戰(2)第1575節 流血的單于庭(3)第1375節 寶藏第815節 最後的折蘭騎兵(3)快去搶紅包第492節 燕王的重禮!第1088節 漢朝人太可怕了(2)第1353節 決戰(5)第1507節 遊說(2)第349節 諸王議政(2)第554節 繡衣衛改革(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