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兩頭下注

對於放歸南京的譚綸來說,一路上他都是激動的,可到了南京前,他反而低落了下來。

本以爲囚於蘇澤之手,肯定會逼迫入仕反賊,譚綸都已經想過要怎麼自殺殉國了。

可事情意外的發生了轉機,蘇澤突然宣佈閩浙蘇鬆二府官員可以自由歸去,返回南京。

譚綸立刻從杭州府接了家人,然後從杭州乘船立刻前往南京。

譚綸如今四十二歲,正是一個官員年富力強的時候,他在船上也不閒着,沒日沒夜的寫給明廷的對策。

《平賊七策》,譚綸看着標題,看着密密麻麻的奏疏,卻突然嘆了一口氣放下了筆。

這一次浙閩官員北返,他們和家眷都是可以自由選擇去留,他們的家僕家丁也可以自由選擇去留。

在福建和浙江,寄籍或者超過十年的長期佃農合同,大都督府都是堅決不承認的。

蘇澤自己帶頭,將和姚春等家丁的寄籍合同燒燬,閩浙地區禁止再出現那種家奴的存在。

譚綸其實對家中的僕役還算是不錯,但是這條命令頒佈之後,家中的管家和書童都選擇了留在閩浙,不願意繼續給譚綸爲奴了。

其他官員家中也基本上如此。

譚綸的兒子譚嗣道只能當起了譚綸的書童,正在一旁給他研墨。

譚嗣道突然說道:“父親,再過一日就要到南京,您怎麼不太高興的樣子?”

譚綸嘆了一口氣說道:“這一路上爲父都在思考,朝廷要怎麼對付蘇賊,可是越是想越是覺得蘇澤和其他反賊不一樣,朝廷難啊!”

“就拿這廢奴來說,若是在大明那邊,就算是爲父讓他們走,他們也不會走。”

“家中那些家生子姑且不論,那些投效於我們譚家的佃戶爲什麼要爲奴?不是他們自輕自賤,而是朝廷的稅賦太高了,徭役太重了。”

“做自耕農交稅要受到胥吏衙役的盤剝,還經常要去服長期的勞役,遇到打仗還會被抓壯丁,所以他們寧願投效我們譚家爲奴。”

“可是蘇澤頒佈的《告民三則》,高明就高明在這裡,他不過是強調了洪武爺的政令,廢除的也是歷來加派的雜捐,禁止隨意無償啓用民役,就因爲這樣,百姓們都覺得他是大恩人,不願意跟着我們返回南京了。”

越是想,譚綸越是覺得蘇澤不是普通的“反賊”。

他在東南征戰多年,打過倭寇,自然不必提了,倭寇基本上就海盜和土匪,他們作戰的目標就是搶劫,攻城也是爲了搶劫,根本沒有割據一方的想法。

譚綸也打過飛龍軍,說實話這些農民軍他還是沒有看在眼裡的,大明朝的起義也不是一次兩次了,這些泥腿子就是聲勢再大,打下來的地盤也沒有人能管好,甚至還沒打下多少地盤就開始內訌了,最後都會被朝廷剿滅。

但是蘇澤完全不一樣。

和百姓約法三章,任用地方官員,訓練軍官,這可不是蘇澤所宣傳的被逼造反,他造反是蓄謀已久的!

練兵、講學、寫書、養望,這幾年來蘇澤在福建浙江和南直隸積累了偌大名氣,他辦報、開書院、團練,在東南積累實力,這才能一起兵就拿下福建浙江和蘇鬆二府。

越是想,譚綸越是覺得蘇澤的可怕。

站在大明的角度上,譚綸也覺得有些絕望。

要朝廷也學蘇澤廢除苛捐雜稅,禁止地方官府隨意徵兆徭役?

不可能的,譚綸做過地方官員,他知道地方上的盤根錯節,就算是地方上的一任主官想要這麼做,下面的胥吏衙役,上面的上司同僚,誰又肯你這麼做呢?

譚綸知道這不可能,還是將這一條寫在了自己的《平賊七策》當中,反正自己這條命是撿回來,這七策也都是他在浙江觀察後得出的肺腑之言。

譚綸努力將最後一策寫完,遞給兒子說道:

“你念念看,有沒有什麼不通順的地方。”

譚嗣道接過了奏疏,開始念道:

“罪臣伏惟以奏陛下,臣浙江巡撫譚謹以七策平蘇:”

“一策曰輕薄賦,廢苛捐。”

“二策曰練新軍,清空餉。”

“三策曰興工商,通海貿。”

“四策曰清吏治,反腐敗。”

“五策曰明司法,清積獄。”

“六策曰平昭雪,祀忠臣。”

“七策,父親?”

“唸吧。”

“七策曰固國本,定儲君。”

譚嗣道因爲是譚綸獨子,至今沒有出仕,但是他已經二十歲了,在一衆官員子弟中文采出衆,更重要的是他非常有政治天賦。

譚嗣道說道:“爹,前六條也就罷了,這第七策獻上去,爹肯定要被朝廷猜忌。”

譚綸苦笑了一聲說道:“前六策你知道是哪裡來的嗎?爲父不過是將蘇汝霖在浙江福建做過的事情再說了一遍罷了。”

譚嗣道沉默。

譚綸說道:“只有第七策,是爹真心實意要向朝廷進言的,國本不定則朝廷黨爭不斷,這浙江的事情,壞就壞在黨爭之上!”

譚嗣道更沉默了,他知道自己父親就是清流插進浙江的刀,胡宗憲下獄,也可以是浙江反叛的導火索,其根源也是黨爭。

等快要到南京城邊的水驛了,譚綸突然對兒子說道:

“你帶着你母親,回杭州吧。”

“什麼?”

譚綸說道:“你們母子先在杭州安頓下來,朝廷如今不戰不和,是因爲沒有做好九邊軍隊南下的準備。明年春夏之後,朝廷和蘇澤必有一戰。”

“若是朝廷戰敗,吾兒若是想要出仕蘇澤,就去吧。”

其實譚嗣道在杭州的時候,也是頗爲崇拜蘇澤,對於蘇澤的“新政”也是極爲推崇。

“父親!”

“保護好你母親。”

兩聲嘆息後,父子盡皆無言。

譚綸登岸,懷裡揣着奏疏,對着船上的妻子兒子道別,然後就和其他官員一起,向南京城而去。

浙江的官員放歸的消息,南京早就已經知道了。

這些官員的船停靠水驛的時候,已經有驛站人員通報城裡。

但是南京上下反應非常的平淡,甚至都沒有官員站在城外迎接。

原因自然也很簡單,這次蘇澤放歸的官員中,不乏一些資歷背景深厚的,他們都是官身,如果回來之後還被任用,豈不是搶佔了南京其他官員的位置。

這其中,最糾結的就是趙貞吉。

他和譚綸同爲心學門人,譚綸是江西右江人,是徐階的弟子,按理說趙貞吉和譚綸私交也不錯,應該出城迎接。

但是如今南京的局勢是,張居正是統籌南直隸軍務,但是朝廷並沒有授予他南直隸總督的職位。

所以張居正不管理南直隸的民政。

按理說,南直隸不設置布政使司、都司、按察使司這三司,但是也會設置一任南直隸巡撫,總管南直隸的民政。

但是之前的南直隸民政,是在浙江南直隸總督胡宗憲手上,南直隸也沒有設置巡撫。

所以現在南直隸的民政,就落在南京戶部侍郎趙貞吉頭上。

而譚綸之前是浙江巡撫,他又是徐階的弟子,如果他返回南直隸並且得到朝廷的重用,很有可能出任南直隸巡撫。

那趙貞吉這個南京戶部侍郎的職權就要大大削減,這對於一直想要入閣的趙貞吉來說,無疑是巨大的阻礙。

張居正去巡查揚州防務,趙貞吉不去迎接,其他官員自然也不願意去,於是就出現了譚綸看到空蕩蕩城門的景象。

譚綸心中咯噔了一下,自己讓妻子兒子返回浙江果然走對了,果然很多從浙江回來的官員,看到這樣的景象,也都慌了神。

自己在浙江寧死不屈爲朝廷守節,放棄蘇澤許諾的官位,風塵僕僕的趕回南京城。

可現在連一個歡迎的排場都沒有,南京六部的行爲讓人寒心。

前杭州知府高翰文找到譚綸,連忙問道:“撫臺大人,我們要怎麼辦?”

譚綸心中也是氣急,但是在場官員中他的級別最高,自然是一舉一動都被人關注着。

“不礙事,我們進城再說。”

說完譚綸帶頭走向南京城門,高翰文也重重嘆氣,然後命令家眷跟上。

一些機敏的官員,則讓妻子兒女悄然的離開。

還有幾個人乾脆轉頭就走,直接都不進南京城了。

譚綸衆人還專門穿了官袍,倒是沒有出現入城被小吏羞辱的俗套劇情。

譚綸立刻帶着自己的奏疏,來到了南京戶部。

看門的門子是趙貞吉家裡的老奴,也是認識譚綸的,不過他笑着臉說道:

“譚大人,老爺出城視事去了,今日不在家。”

譚綸也沒有動怒,他從袖子裡拿出奏疏說道:

“請將這份奏疏轉交給趙大人,請趙大人幫我將這份奏疏送到京師去。”

“罪臣不會繼續打擾趙大人,我自會留在南京閉門戴罪。”

譚綸說完這些,頭也不回的離開了趙貞吉的府邸。看着趙貞吉府前高大的門楣,譚綸突然冒出一個念頭:

這大明朝大抵是要亡了吧?

知道了趙貞吉和南京的官員都不願意見自己,譚綸倒是也豁達,他拿出銀子在南京租了一個房子,就這樣住了下來。

蘇澤對於這些離任官員雖然寬容,但是也僅限那些官聲不錯的,沒有盤剝和欺壓百姓的。

在離任之前,蘇澤派遣吏員對這些當官的都做過“審計”,對離任的賬本都進行過覈查。

不符合大明朝律令的孝敬銀子,各種潛規則的官府“分紅”,全部都要吐出來才能離開。

而前浙江布政使鄭泌昌,因爲下屬檢舉揭發,在改稻爲桑中大肆侵佔百姓民田,還夥同豪強大族逼死很多不願意改稻爲桑的百姓。

在浙江九縣遭遇水災的時候,還下達了不允許州縣救災的命令。

大都督府立刻將鄭泌昌抓捕下獄,等候審判定罪。

譚綸本來就家資豐厚,他自己也不愛錢,所以在浙江的名聲很好。

只是清退了一些各級衙門都有的冰敬炭敬和火耗銀子,譚綸就帶着他的家產離開了浙江。

相比之下,原本是窮苦翰林官的高翰文就沒這麼幸運了。

翰林清苦,好不容易下來外任知府,高翰文還是被腐蝕了。

杭州織造商人送的錦衣華服他收下了,下屬送的往來銀子也收下了,只是他膽子小,沒有和鄭泌昌做害民的事情。

所以最後高翰文退了髒銀,身無分文的離開了杭州。

知道了高翰文的情況,譚綸直接邀請他和自己一同住。

南京的房價物價也很高,高翰文雖然還有些清流的傲骨,但是也架不住自己兜裡沒錢,最後還是搬過去和譚綸合住了。

福建。

蘇澤正帶着林七叔一同查看山田中的紅薯。

經過幾年的推廣,紅薯在福建已經官府廣泛種植,只不過之前都是士紳地主悄悄在山裡種。

蘇澤重申了開墾土地三年免稅的規定,又要求要清丈土地,當地大戶紛紛將這些紅薯田報給了官府登記。

不過蘇澤另一條政令,又讓這些大戶高興起來。

紅薯也可以作爲糧食上繳官府,只不過紅薯和麥子和稻米的上繳標準不一樣,需要繳納的重量更多一些,而且還需要上繳曬乾的紅薯幹。

不過已經很好了,紅薯這東西對土壤地力沒有太高的要求,山裡也能種,產量又高,就算是按照官府的算法,那也能少交不少糧食呢。

不僅僅是大戶,一些有餘力的百姓,也開始試圖在山裡種植紅薯了。

走了一段路,蘇澤看到一片玉米田,他對身邊的林七叔問道:“七叔,這是玉米田?”

林七叔點頭說道:“這是上次林百戶從澳門商人那邊搞的玉米種子,我種了幾畝。”

蘇澤走過去,這玉米倒是和他穿越前見到的玉米不太一樣。

這玉米苗很矮,結的玉米棒子也很小,玉米棒子上還有空癟的玉米粒,一副發育不良的樣子。

蘇澤有些失望,林七叔倒是樂觀:“這玉米好啊,沒有蟲害好打理,雖然現在產量不高,但是等育種幾輪,肯定能成爲和紅薯一樣的主糧。”

也對,新物種剛引進的時候,往往會有好幾年乃是十幾年的蟲害保護期,本地蟲害還沒有開始吃這種作物,原本的天敵還在南美洲呢。

只要好好育種,玉米的品質肯定能好起來。

林七叔掰開玉米說道:“雖然玉米不好吃,但是用來餵豬餵雞鴨都是很好的,現在延平府和周圍府縣,有不少百姓專門種一些飼養家禽家畜。”

蘇澤很快又看到了一塊奇怪的田地,這是一種高高的大葉子植物,如今葉子已經泛黃,讓蘇澤產生了一種莫名的熟悉感。

“七叔公,這是?”

“我也不確定這是什麼作物,上次百戶給的種子裡,種出了這種東西,後來一看和大都督說的菸草差不多,我就留着種了一些。”

“現在看應該就是大都督說的菸草了,看樣子很快就能收割了。”

第228章 長壽內閣第632章 富者恆富,弱者恆貧第637章 西安諜戰第147章 雙雙升級第176章 青雲之策(求月票!)第675章 宣傳戰第416章 政第272章 吾未壯(本卷完)第206章 書生意氣第156章 “倭”亂未平第014章 種田要用腦第565章 解散都察院第117章 辦報打擂臺第586章 兩面包夾之勢第318章 兩頭下注第662章 制憲會議再開第388章 印花稅第571章 蘭州肅王第531章 歌舞團第142章 採生折割第143章 一網打盡!第612章 恭順如狗第135章 兵法升級,三紫!第594章 如南北朝故事第337章 風起於福州之濱第130章 佛郎機炮第383章 威尼斯人在廣州第507章 自由即不公第002章 家廟第251章 發鈔第502章 張居正罷相第612章 恭順如狗第398章 你的方案還是太保守了!第484章 狂熱和剋制第596章 睢陽之戰的戰後總結第94章 節婦苦,織布事第020章 四書五經大全第449章 威權主義第004章 龍王第471章 蠻夷也,不辯經第325章 高拱獻策第535章 伐蜀準備第390章 天授乎?民予也第665章 海參崴第139章 良配第616章 李如柏打老虎第247章 講學泰州第261章 鹽法開中制(新卷求票,今天晚上加第321章 譚綸欺天了!第449章 威權主義第649章 放虎歸山第598章 系統性歧視第008章 屬性點第138章 大戰獎勵,人才難得第103章 束水衝沙第238章 合龍門(加更)第387章 僅有一名獸醫的醫院第407章 夸父號昇天第340章 目標,南京!第067章 化工技能第405章 李舜臣聚義梁山泊第394章 當其無,有器之用第485章 道德批判和批判道德第664章 鐵路司的暢想第685章 蘇澤之問(大結局上)(全書完)第471章 蠻夷也,不辯經第116章 數學查賬,降維打擊第328章 九邊,救俞第149章 主動出擊的計劃(中午十二點加更)第455章 將軍和參謀第655章 意料之外第615章 仇國新論第166章 武夷山紅茶第008章 屬性點第400章 李舜臣的選擇第320章 西禪寺培訓班第102章 火器時代秘籍步法第638章 籌碼第450章 唯有死亡和稅收不可避免!第030章 鬼市第293章 照明推動啓蒙第011章 準備開荒第027章 鴛鴦陣第188章 大明形勢大好!第158章 冤案第658章 少爺第134章 倭亂的根源第317章 閩浙互保(章末,明天新章)第391章 《十日談》和肺鼠疫第654章 朝鮮的變化第588章 低道德優勢第404章 《請裁驛站疏》第279章 紫色講學被動第010章 趕海第148章 雞肋的紫色被動第121章 肝的方向第123章 打擂臺第041章 螳螂和黃雀第502章 張居正罷相第174章 府試前的集市
第228章 長壽內閣第632章 富者恆富,弱者恆貧第637章 西安諜戰第147章 雙雙升級第176章 青雲之策(求月票!)第675章 宣傳戰第416章 政第272章 吾未壯(本卷完)第206章 書生意氣第156章 “倭”亂未平第014章 種田要用腦第565章 解散都察院第117章 辦報打擂臺第586章 兩面包夾之勢第318章 兩頭下注第662章 制憲會議再開第388章 印花稅第571章 蘭州肅王第531章 歌舞團第142章 採生折割第143章 一網打盡!第612章 恭順如狗第135章 兵法升級,三紫!第594章 如南北朝故事第337章 風起於福州之濱第130章 佛郎機炮第383章 威尼斯人在廣州第507章 自由即不公第002章 家廟第251章 發鈔第502章 張居正罷相第612章 恭順如狗第398章 你的方案還是太保守了!第484章 狂熱和剋制第596章 睢陽之戰的戰後總結第94章 節婦苦,織布事第020章 四書五經大全第449章 威權主義第004章 龍王第471章 蠻夷也,不辯經第325章 高拱獻策第535章 伐蜀準備第390章 天授乎?民予也第665章 海參崴第139章 良配第616章 李如柏打老虎第247章 講學泰州第261章 鹽法開中制(新卷求票,今天晚上加第321章 譚綸欺天了!第449章 威權主義第649章 放虎歸山第598章 系統性歧視第008章 屬性點第138章 大戰獎勵,人才難得第103章 束水衝沙第238章 合龍門(加更)第387章 僅有一名獸醫的醫院第407章 夸父號昇天第340章 目標,南京!第067章 化工技能第405章 李舜臣聚義梁山泊第394章 當其無,有器之用第485章 道德批判和批判道德第664章 鐵路司的暢想第685章 蘇澤之問(大結局上)(全書完)第471章 蠻夷也,不辯經第116章 數學查賬,降維打擊第328章 九邊,救俞第149章 主動出擊的計劃(中午十二點加更)第455章 將軍和參謀第655章 意料之外第615章 仇國新論第166章 武夷山紅茶第008章 屬性點第400章 李舜臣的選擇第320章 西禪寺培訓班第102章 火器時代秘籍步法第638章 籌碼第450章 唯有死亡和稅收不可避免!第030章 鬼市第293章 照明推動啓蒙第011章 準備開荒第027章 鴛鴦陣第188章 大明形勢大好!第158章 冤案第658章 少爺第134章 倭亂的根源第317章 閩浙互保(章末,明天新章)第391章 《十日談》和肺鼠疫第654章 朝鮮的變化第588章 低道德優勢第404章 《請裁驛站疏》第279章 紫色講學被動第010章 趕海第148章 雞肋的紫色被動第121章 肝的方向第123章 打擂臺第041章 螳螂和黃雀第502章 張居正罷相第174章 府試前的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