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的日頭並不毒辣,可幾位里正卻感覺有團火在心中燃燒。聽李逍這麼說,也都是無奈的嘆聲。
義倉,社倉,本質上都有些相似,這是一種鄉民自助的產物。不同於朝廷的官倉,儲存的是朝廷衙門徵收上來的田租糧食,那些糧食要通過水陸轉運,除部份留存地方州縣的官倉,大多數都最終轉運到各地重要的水陸要衝的大轉運倉中。
比如沿運河的幾個大糧倉,有的糧倉甚至能存上百萬石糧食,比如隋朝曾經修建的八大糧倉,存糧皆在百石萬以上。
這種大糧倉修建的目的,就是能夠迅速的向全國各地調配糧食。不管是戰爭,還是賑濟災情,都能夠迅速有效的調配。畢竟這個時代,糧食不但生產能,而且運輸也難。
正是因此,朝廷雖然在各地都有糧倉,但這些糧倉裡的糧食可不是輕易能動的。一般非緊急情況下,敢私開官倉,那就是殺頭之罪。也正因此,有的時候,哪怕發生大災,有的死板官員也會拒絕開倉。
朝廷鼓勵百姓建義倉自助。
所謂義倉,也就是大家自發的建一個倉,一般爲一個鄉或者一個裡的百姓,自己建一個糧倉,每年收穫之時,大家按約定的標準向倉裡繳納一定的糧食,一些貧困或孤寡者可減免。
這倉裡的糧食派專人管理,遇到災荒之時,則拿來自救。
而社倉,一般是由官府以官方的名義,在每縣設立,要求地方百姓按所佔田地數量,按比例繳納一定的糧食入倉,由官府派人管理。社倉的職責也就是救災賑濟,求助孤寡,相比起官倉,社倉不會有那麼多程序,不用層層上報,遇災荒之時可以根據情況打開。
因爲社倉有一定的強制性,其實又具有地稅的性質,說是自發的,其實就是一種稅務。
而且因爲是由官府管理,百姓也並不是太信任,想用到裡面的糧食也不太容易。
因此往往大家還是更信任義倉,畢竟義倉是自治形式,不用經過官府。
李逍現在提議建一個鄉約堂的義倉,就屬於鄉民自發建立的義倉,只不過是隸屬於鄉約堂這個民間自發組織之下。
旱情嚴重,今年肯定會歉收,甚至弄不好到時絕收,夏天的時候缺糧是肯定的。
現在早做打算,也好過到時混亂。
提前建一個義倉,也是出此考慮。
“現在大家手裡也沒什麼糧食,有糧的基本上都是地主之家,若說讓大家免費捐糧,這也不現實。我的想法是,按如今的市價,由義倉向有糧的鄉民們手裡購買。”
“買糧入倉,儲存管理,待到饑荒之時,那麼鄉民就可以來買糧,以度饑荒。”
下河裡的劉里正疑惑,“現在鄉約堂裡並沒有錢啊。”
鄉約堂建立至今,時間未久,而且這只是一個鄉民抗旱自助的民間團體,既無經費,又沒拔款。
根本不涉及到半分錢,不管是理事也好,議員也罷,那都是自帶乾糧的。
李逍說建義倉,不用捐而用買,那哪來的錢買?
做爲一個地主,李逍一直覺得自己是有社會責任的。
地主嘛,不管是怎麼成爲地主的,本質上他是佔有更多的田地,也就佔有更多的社會資源,哪怕他的這些佔有,實際上都是有條件換回來的。
但從社會這方面來講,地主畢竟是佔有更多社會資源的,那他就應當負有更多的社會責任,這也就是常說的能力越大,責任也就應當越大。
李逍自己是個地主,他更願意成爲一方鄉賢。
鄉賢不應當僅僅是鋪橋修路這些,還應當更有作爲,比如說引領鄉民們更好發展。
建立學校,教育鄉中子弟是其一,帶大家抗旱救災也是其一。
但遠不止這些。
遇災害饑荒,地主們不應當僅僅是施個粥借個錢這麼簡單,他還應當更積極。
“我們都是在各鄉有些名望之人,相信大家也不願意看到夏天來時,鄉里的鄉親們背井離鄉去逃荒,甚至是賣兒鬻女的,甚至是餓死他鄉。做爲各鄉的名望,我們應當幫鄉親們一把。”
“三郎你就說怎麼做吧。”
幾位里正被說的很感慨,同在一個鄉,其實大家又哪沒感情呢。
就算是一條貓一條狗養久了,也是有感情的,更何況是相處久了的鄉親鄰居們。
“我的意思是,救災也得合理安排,統籌佈局。”
建一個義倉,掛在鄉約堂名下,由鄉約堂負責管理。
也不採用捐這種模式,而用買。畢竟地主家的糧食也不是大風颳來的,捐的話,大家又願意捐多少。
可賣的話,哪來的錢呢?
李逍提出自己的想法,“我們先以鄉約堂的名義印一些義倉債券,然後用這債券向鄉民們發行,讓大家認領。有錢者可自願認領,把義倉債券發出去之後,募集到的錢款,再向鄉中有糧的地主大戶們按市價購買糧食,儲存在義倉之中。”
張里正問,“大家爲什麼要拿錢來買這義倉債券呢?”
“當然是爲了自助啊,再一個,這個債券就既名債券,那就相當於一個債權。比如一張債券上寫的是一千錢,那麼這張債券就相當於是一千錢,另外,這個債券上還會有約定好的利息,比如說我們發一張一千錢的債券,約定好一年後向債券所有人贖回時,要付給他三成的利息,本息本一千三百錢。”
這樣一說就比較好理解了,債券嘛,就相當於是一張借條,約定好了利息。
“嗯,認領債券能有利息,倒是可以。”
畢竟不是白認領,錢拿出來認領債券將來是可以回本,並得息的,況且債券的用途也很明確,就是購買糧食以幫大家儲糧備荒。
“三郎,可是一年後我們拿什麼來贖回債券並給付利息呢?”
“很簡單,誰受利,誰負責。比如說我們以鄉約堂名義發債券買糧食,那麼以後就應當是由鄉民們來承擔這筆本息錢,畢竟大家到時能得到珍貴的糧食。或者說更公平一些,我們在發行債券募集到錢,然後買來糧食入倉之後,可以再印製糧票。”
“糧票?這又是什麼?”
“糧票就是糧食票據,比如說我們買來一千石糧食,那麼我們就可以印一千石糧票,比如一張面額一石糧食的糧票,就可以在糧倉裡換到一石糧食。”
李逍的想法比較多,糧票其實也是爲了完善義倉的糧食使用。
鄉民們想要用義倉的糧,得先有糧票,糧票要先拿錢到鄉約堂兌換,或者說打借條兌換。並且,糧票不是想買就能買,得有條件限制。
首先得是藍溪鄉民,其次按每戶人口的數量,來定好口糧標準,每戶每月只能最多購買多少糧票換多少糧,超過標準有錢都不能兌換。
這樣一來,債券、糧食、糧票、糧錢,就形成了一個循環了。
鄉約堂買糧的錢,是發債券的,而還債券本息的錢,是賣糧的錢。
“大家有錢的可以用錢換糧票,沒錢的,可以暫時賒欠,待有錢時還錢,或者等來年糧食收穫時,按市價用糧食折抵。”
幾位里正感慨着道,“三郎想的是很周全了,繞這麼一個大圈子,就是有些繞啊。”
“繞是爲了公平!”李逍道。
地主們雖然有錢有糧,但也不能讓他們白捐糧借錢,而繞這一大圈,正是爲了保證整個過程的一個公平公正性,這樣才能讓這成爲一個機制,以後能夠長期運行。
而不是說每次靠打土豪,這樣的辦法是不能長久的。
就好比李逍剛纔強調的,債券發行得約好利息,最好是按市情。而購買糧食也得按市價,不能說讓有糧的地主們吃虧。百姓換糧票也是按市價,這樣才能保證義倉能夠賣出糧食得錢用以贖回債券。
李逍沒采取看似更簡單的一個辦法,即讓鄉民們湊錢,然後向地主們買糧,他覺得湊錢這個辦法雖簡單但並不是最好的。
繞上一大圈,雖然複雜一些,但更符合實情。
有錢的人,可以多認領一些債券,而因爲有利息,所以多出錢也不會吃虧。地主們出售糧食給義倉,也都是按市價,雖說這個時候賣糧並不會划算,但畢竟是爲了本鄉的鄉親們,爲了避免到時災荒動亂,經濟上讓步一些,大局上划算。
這整個流程裡,導入的是市場經濟行爲。
“我們發債券,也不一定就向本鄉發,還可以向其它人募集。募集得錢後,也不一定就要向本鄉大戶買糧,若其它渠道能買到糧也是一樣的。”
“說的沒錯。”大家點頭。
“回頭再召集一次理事會,大家一起商議一下。若是能夠得到多數通過,那麼就按三郎的辦。”幾位里正也都是鄉約堂的理事,覺得李逍的提議未雨綢繆,還是很不錯的。
“三郎。”
遠遠的,張蔥帶着一人跑來。
“三郎,這位狄郎君有事找你。”
李逍看着有些氣喘的狄懷英,“爲玉米而來?”
狄懷英一笑,“三郎厲害,正是爲玉米而來,敢問三郎現在手裡有玉米了嗎?”
“有。”
李逍一句話,讓狄仁傑笑的更燦爛了,一路上始終提着的一顆心也終於放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