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御臨二院

“今所在近山處皆有之,此燒青石爲灰也。”————————【本草圖經】

在昔日的北宮故址,也就是如今的格物院,皇帝正與侍中荀攸、楊琦等人造訪其間,格物院祭酒韓暨正帶着一行人向皇帝介紹由他改進的水排:“舊時冶作馬排,每一熟石要用馬百匹;後來更作人排,又費功力。臣檢索案牘,查昔南陽太守杜公造水排冶鐵,用力少而見功多。可惜南陽屢遭變亂,罕有流傳,臣遂以長流爲水排,試造其器,計其利益,或許不如杜公之思精妙,但亦是三倍於前,足堪農用。”

皇帝並不懂技巧製作,只是爲了表示對新式農具的重視,特意看了會那副嚴絲合縫的水排,煞有其事的點了點頭,然後問道:“拿到外間用過了麼?”

“試用過了,確有其利。”韓暨忙回答道:“鐵官稱若有此物,可多冶鐵器,鍛造鋤鐮等農具。”

“如今各地郡縣都要設置鐵官專賣鐵器,農具是農人安身立命之物,終日不可輕棄。眼下關中各地大都已以舊換新、用上了新農具,這兩年在關東等地也要着手推行……尤其是鐵官,不得售以高價。”皇帝不忘藉此對身旁的荀攸、楊琦兩人吩咐道。

“臣等謹諾。”

韓暨知道皇帝喜歡實用的技巧之物,只可惜他於此道的才智不如馬鈞獨有天賦、張固別有家傳,一直以來都因自己沒有獨立做出一件東西而耿耿於懷。如今總算有所成就,而且還是應用於農事的,怎麼能不趁此機會大肆介紹一番?

他接着又帶皇帝看了耙、耖、碾等物,都是近些年或是在皇帝提點、或是自行研製出來的農具,皇帝看着這些農具,忽然回頭看了衆人一眼,沒來由的說道:“我忽然想起一事。”

皇帝看向素來沉靜從容的荀攸,問道:“荀君可會農事?譬如播種、施肥、收割、脫粒等等?”

“這……”荀攸面色有幾分尷尬,很坦然的承認了自己的短處:“臣不曾務力過農桑。”

皇帝料想也是如此,當下也不感到驚訝,反倒是又問向楊琦:“那楊公呢?”

“臣也不曾。”楊琦比荀攸要有底氣得多,他不卑不亢的說道,彷彿並不覺得這是件丟臉的事情。

“那你們呢?”接下來皇帝沒有一個個去問了,而是看向隨駕過來的一衆侍中、黃門侍郎等人,甚至包括東道主韓暨,他們的回答大同小異,俱是回答沒有做過農活。

就連幼年家境貧寒的劉備,也只是隨母親織蓆販履,長大後與一衆遊俠作樂,並不熟悉農事。

皇帝彷彿是剛知道什麼好笑的事情,剛開口說道:“看來你們都沒有做過……”

“臣、臣做過。”這個回答像是延遲了似得、十分突兀的從人羣中傳了出來。

格物院佐史張固臉色頓時大變,忙伸手扯了下身旁馬鈞的胳膊,提醒他不要多嘴。可惜話已出口,皇帝留意到了這裡,想要說的話沒了消息,卻把目光投向這裡。

“是誰在說話?”楊琦見有人答話之後立即沒了後文,不禁提聲問道。

張固周圍的人羣立時散了一半,馬鈞緊張的跪了下來,結巴着說道:“是是是、下下下吏……”

“是馬鈞麼?”皇帝這時已露出笑來,往前走了幾步:“起來吧,倒是許久沒見到你了,你年紀還輕,以前興許幫家人做過農事,現在卻未必記得了。”

張固悄悄往後退了一步,輕輕踢了馬鈞一腳,要他順着皇帝主動給的臺階往下說。

“是、是,臣現在確實記不太清了。”馬鈞也不知道怎麼就突然心直口快了,這麼多人裡面就他實誠答話。

“那就是了。”皇帝不以爲忤,權當這是一個小插曲,復又提起剛纔的話題說道:“格物院的人沒有做過農事,卻要研製便於農事的工具;我等不是農耕,卻還要勸本農桑……說起來,此事豈不可笑?”

“陛下,治民者非是隻識農桑即可,亦需通曉經濟、劇務。至於農桑,但知順應天時,無故不擾民即可。”見皇帝一句話便將衆人都貶低了一遍,楊琦忍不住出頭說道。

“所以太學就有五科授業,學業有專攻,以後各科入各職,各專其事,就不用怕外行教內行了。”皇帝提起這個不是沒有緣由,近來多有人對兵部尚書的任職條件有所異議,他一直有意將官職專業化、細化,在這個問題隨時都要旗幟鮮明:

“農事也是一樣,回去後傳詔勸農令,命他讓京兆農曹劃出幾頃屯田撥給格物院。今後凡是新興農具皆於此地試行,再下詔命天下各郡國舉薦熟悉農事、富有經驗的老農,將其戶家小遷至格物院屬下,不需繳納賦役,只管在田間嘗試農具、試種各式作物。”皇帝看向韓暨,沉吟道:“韓公,此事交辦予你。”

韓暨當即明瞭皇帝心意,他應諾之後,又拱手道:“愚臣淺見,待農具經過試用無誤、新的農耕之法可致增產,當由朝廷推行天下。”

“你能這麼想,也不枉我交代予你了。”皇帝讚許的答道,然後又在格物院的其他營造、冶煉等科看了看學生。

格物院除了研製農用、軍用器械以外,還有培養人才的功能,去年年底便跟着太學的日程同樣進行了內部的策試,只是沒有機會參與殿試,而是直接上報吏部,分配到將作監、都水監以及尚方監等專業性的衙署去了。

如今都水使者孔融屬下有一大半是來自太學經營科與格物院營造科,這些都是精通算術、水利、工程的人才。皇帝打算着,今年年底再調入一批人,趁着農閒的時候先整治關中水利,然後再將出色的升遷到各地郡縣擔任都水官。

等皇帝巡看完了格物院以後,便在韓暨的恭送下登上車駕,啓程趕往離格物院不遠的太醫院。

待大駕離開後,格物院衆人逐一站了起來,依照韓暨的吩咐各自忙各自的事去了。

張固鬆了口氣,又心有餘悸看向身旁的好友馬鈞,忍不住埋怨道:“也真不知你今日是怎麼了,以前倒看你不愛說話,今日當着天子的面怎麼就敢說話了?也幸好天子記得你,不然放在別人身上……”

當年他們兩人奉命在靈臺修復地動儀的時候,遭逢大旱,曾近距離見過皇帝一面,沒想到皇帝記憶這麼好,現在還記得馬鈞這個人的名字。

馬鈞人還是那麼老實,甕聲甕氣的說道:“我看國家都那麼問了,總不能謊作不知吧?”

“我以前家窮,朝廷尋到我的時候還在鄉里躬耕畎畝呢,論及農事,我難道不比你明白?可你見我沒有說,也應該知道此事不該貿然說話纔對。”張固不如馬鈞有巧思,但在做官這方面卻比他要明白:“你我只是小小的佐史,他們那些中郎、郎中都不敢說話,我們哪有說話的餘地?你以後還是看明白些吧,別總把心思都放在那些工具上。”

“喔。”馬鈞撓了撓頭,他一開始只想着讀書入仕,得個微末的官做。可後來發現當官並不適合他,同樣是拿四五百石的俸祿,與其跟別人勾心鬥角,還不如在這裡做‘木工’。

張固嘆了口氣,他雖然有家學,但志不止於此,與馬鈞相比自然多了幾分計較。

兩人正要轉身離去時,身後忽然急匆匆跑來一個人,張固回頭一看立時嚇了一跳,卻是皇帝身邊的一箇中黃門。

嚴峻喘着氣跑到兩人跟前,也不理會張固,徑自對馬鈞說道:“國家剛吩咐我過來,問你是否知道‘石灰’?”

石灰是山裡幾乎隨處可見的石頭,早在上古時代便有先民將石灰運用到房屋建築,只不過這時候運用的多是石灰粉末,經過燒製的生石灰還要在隋唐以後纔開始出現。

馬鈞自小在山間行走,也見過不少人用石灰鋪地防潮,自然知道此物。當他作出肯定的答覆後,嚴峻接着說道:“國家說,古書上有記載,石灰煅燒後加水便如泥漿,曬乾則如磐石。要你據此試驗它還有何妙用,一有成效,即刻報韓公呈上。”

嚴峻匆匆忙忙的脫離隊伍趕來,又說了一大通,見馬鈞愣在原處走神,心頭有些不悅,耐着性子說道;“你記住了沒有?”

“記住了記住了!”張固忙拉了拉馬鈞,對嚴峻陪着笑臉說道:“他這人確是如此,一想到這些事情就會不管旁人,還請尊駕千萬寬待。”

“呆子。”嚴峻嘀咕了一聲,反正吩咐已經帶到,剩下的也不關他的事了。

皇帝在太醫院時正準備與華佗、張機等人說起防治疾疫的醫書,當初太醫院與太醫署合作編撰此書的時候許多人都敝帚自珍,不肯露出真才實學。導致醫書的質量不高,許多有價值的方法居然還是皇帝最初提出的幾點。

當時沒時候騰出手來收拾,眼下自然要提起此事,可今天似乎偏就有些事情不順,話頭剛啓,便有交州的急報傳了過來。

華佗、張機等人一時都被排除在正堂的外面,皇帝看着荀攸與楊琦這兩個在身邊的大臣,簡要說道:“吳匡由交趾南攻林邑,在九真道遇瘴癘、不服水土,將士不戰而亡者七八,吳匡身染重病,回軍後不久就死了。眼下沮雋的兵馬在交趾也病了不少,已引兵退往南海,上疏請求休戰。”

安遠將軍沮雋麾下只有萬餘人,其中大半被吳匡帶去南征林邑區連,如今損失慘重,而交州又沒了極具聲望的士燮留守,夷民驕橫,誰也不知會引起什麼動盪。

楊琦想了一想,趕緊說道:“可命鎮南將軍揀選銳士勁卒,派往南海,以壯沮雋聲威。至於林邑等地偏僻荒遠,不如暫且擱置,待將士熟悉交州氣氛之後,再作征討不遲。”

“說起來,吳匡與沮雋爭論戰和,還是我准許其南征林邑的。”皇帝驀地嘆了口氣,遺憾的說道:“那時想着林邑小縣,非遼東這般大郡;區連又遠遜於公孫度,吳匡雖是偏師,未必不能畢其功於一役……誒,平白損兵折將,是我大意失策了。”

楊琦等人忙稽首謝罪,不敢讓皇帝一人自咎,當初他們雖然也試圖勸過,但也是都沒把一個林邑縣放在眼裡,所以勸一遍也就聽之任之了,誰知道會發生這等事。

“交州瘴癘盈野,喪亂以來,有自中原入交州者鮮有存焉,沮雋、吳匡等將麾下皆自河北、荊州來,遇疫是意料之中。而鎮南將軍麾下也多爲中原士衆,貿然選派兵將南下,若不服水土,再遇瘴癘,則該如何?”荀攸謝罪之後,立即反駁了楊琦的意見,向皇帝建言道:“爲今之計,一是傳召士燮,詢其交州風土、及治疫良方;再是命沮雋駐守番禺,徵募交州土人從軍,彼等土人久居本地,必不懼瘴癘。期年之後,方可徐徐進圖。”

一個是建議派出現成的軍旅,雖然可以短期內解決林邑,但需要付出慘重的代價;另一個是建議就地徵兵,但軍隊的重新訓練並不簡單,而且交州土人不習漢俗,成軍的時間會更長……

皇帝在心裡斟酌良久,最後還是不想白白浪費精兵,選擇了穩妥的意見:“荀君說得在理,還請明日代我見一見士燮,看他有什麼話說。朝廷在交州用兵,當地郡守、大族爲何事先沒有絲毫提點留意?”

這是要讓荀攸出面敲打士燮了,皇帝不想出面接見也宣示着對士燮的不滿,士燮如果真的聰明,就應將該說的話都說清楚。

“還有刺史龐羲。”楊琦忽然提起說道:“此人年初時上表自薦治交之策云云,如今時過三月,仍只行至荊州。如今交州不安,朝廷宜下詔催促其儘快赴任。”

皇帝點了點頭,接着說道:“我聽說交州瘴癘不絕,不但是外鄉民,本地黎庶也是多受妨害。如今正好就在太醫院,去將華佗、張機二人招來,問他們誰願帶太醫與諸生去一趟交州。”

第六十二章 馳高鶩遠第四十七章丨先兵受挫第一零六章 成人之美第四百九十七章 諱敗補功第二百九十章 知止則殆第一百一十五章 重兵陳列第四百八十二章 多說無益第二百一十五章 聘士禮賢第三百二十六章 炎德有傷第八十九章 委巷浮說第二百七十一章 一時息慮第六十九章 風扶關西第八十五章 事寬即圓第五百三十章 言之甚殷第四十四章丨兵以攻弱第三百四十章 靜聽風雷第二百三十一章 雨客衣溼第二十章 得此失彼第一百六十三章 謀望成着第四百七十七章 兢惕在心第一百二十二章 他鄉遇貴第十六章 變生不測第二百一十章 將釣取鉤第三百六十七章 家國兩泰第五十六章 快馬一鞭第二十一章 茵席之臣第六十四章 策名就列第一百四十章 實情錯落第一百四十七章 尚敢懷貳第五百三十八章 慮非微末第五十一章丨兼權尚計第五十章 以夏變夷第一百三十九章 運籌定策第一百八十八章 澡濯難遂第十五章 少年英雄第一百三十四章 良家法相第一百二十八章 汾曲之陽第四十四章 庶官乃和第四百七十五章 別無擇行第九十章 挾銅鉦束第八十九章 披堅執銳第一百零二章 德澤恩被第六十六章 益增主祿第七十九章 禍福同門第五百三十九章 讞不得實第九十二章 絲繭瓜蔓第三百六十七章 家國兩泰第八十章丨軒波撼嶽第二百九十章 知止則殆第九十九章 嗟乎義士第一百六十八章 興勢雲雷第十章 主人戒賓第二百七十八章 姑免修德第二十二章 常寧之區第五百五十五章 柄刃互持第一百九十三章 宕開一筆第十四章丨風雨前夕第二百四十三章 毓秀瓜綿第五十二章 節用賦稅第五百二十八章 華陽道上第八十二章 何以自新第二百九十一章 振乏懲惡第一百五十八章 源水渠清第十二章丨自謀出路第七十一章 復升臺榭第一零五章丨將士歸順第一百二十章 子有良媒第一百五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五十八章 乘勢拏下第十二章 師友相從第二十二章 常寧之區第一百九十五章 脊令在原第二十二章 雪泥鴻爪第四十章 濟人利他第五十六章 快馬一鞭第四十四章丨維王不豫第四百九十一章 臨衝下戰第十六章 多所告白第一零五章 吝財忍棄第五十九章丨其深次骨第二章丨亂由治郅第六十一章 文章傾臺第四百一十一章 嘉言罔伏第八十一章 當防隳壞第九十六章丨名爵作誘第五十八章 哀矜勿喜第三百二十二章 神人授劍第五百六十四章 亂源遺策第五百三十八章 慮非微末第二百零二章 視事未安第二百五十四章 不過如是第六十九章 願者上鉤第一百一十三章 親臨兵革第一百二十章 子有良媒第七十八章 監觀民瘼第三十五章丨詔旨奪權第六十九章 水波紋動第六十章丨三明儷蹤第四十五章 千里之堤第五百九十四章 涼颼霧晦
第六十二章 馳高鶩遠第四十七章丨先兵受挫第一零六章 成人之美第四百九十七章 諱敗補功第二百九十章 知止則殆第一百一十五章 重兵陳列第四百八十二章 多說無益第二百一十五章 聘士禮賢第三百二十六章 炎德有傷第八十九章 委巷浮說第二百七十一章 一時息慮第六十九章 風扶關西第八十五章 事寬即圓第五百三十章 言之甚殷第四十四章丨兵以攻弱第三百四十章 靜聽風雷第二百三十一章 雨客衣溼第二十章 得此失彼第一百六十三章 謀望成着第四百七十七章 兢惕在心第一百二十二章 他鄉遇貴第十六章 變生不測第二百一十章 將釣取鉤第三百六十七章 家國兩泰第五十六章 快馬一鞭第二十一章 茵席之臣第六十四章 策名就列第一百四十章 實情錯落第一百四十七章 尚敢懷貳第五百三十八章 慮非微末第五十一章丨兼權尚計第五十章 以夏變夷第一百三十九章 運籌定策第一百八十八章 澡濯難遂第十五章 少年英雄第一百三十四章 良家法相第一百二十八章 汾曲之陽第四十四章 庶官乃和第四百七十五章 別無擇行第九十章 挾銅鉦束第八十九章 披堅執銳第一百零二章 德澤恩被第六十六章 益增主祿第七十九章 禍福同門第五百三十九章 讞不得實第九十二章 絲繭瓜蔓第三百六十七章 家國兩泰第八十章丨軒波撼嶽第二百九十章 知止則殆第九十九章 嗟乎義士第一百六十八章 興勢雲雷第十章 主人戒賓第二百七十八章 姑免修德第二十二章 常寧之區第五百五十五章 柄刃互持第一百九十三章 宕開一筆第十四章丨風雨前夕第二百四十三章 毓秀瓜綿第五十二章 節用賦稅第五百二十八章 華陽道上第八十二章 何以自新第二百九十一章 振乏懲惡第一百五十八章 源水渠清第十二章丨自謀出路第七十一章 復升臺榭第一零五章丨將士歸順第一百二十章 子有良媒第一百五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五十八章 乘勢拏下第十二章 師友相從第二十二章 常寧之區第一百九十五章 脊令在原第二十二章 雪泥鴻爪第四十章 濟人利他第五十六章 快馬一鞭第四十四章丨維王不豫第四百九十一章 臨衝下戰第十六章 多所告白第一零五章 吝財忍棄第五十九章丨其深次骨第二章丨亂由治郅第六十一章 文章傾臺第四百一十一章 嘉言罔伏第八十一章 當防隳壞第九十六章丨名爵作誘第五十八章 哀矜勿喜第三百二十二章 神人授劍第五百六十四章 亂源遺策第五百三十八章 慮非微末第二百零二章 視事未安第二百五十四章 不過如是第六十九章 願者上鉤第一百一十三章 親臨兵革第一百二十章 子有良媒第七十八章 監觀民瘼第三十五章丨詔旨奪權第六十九章 水波紋動第六十章丨三明儷蹤第四十五章 千里之堤第五百九十四章 涼颼霧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