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 宕開一筆

“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醫事。”————————【周禮·天官】

“陛下,臣當初是遭逢不順,心內畏憚,故只敢明哲保身。然身在江湖,臣一直心存漢室。去年獲知聖天子在上,朝廷有爲,力圖振作,遂不敢遺世獨立、退居山林,乃奉詔起行。只期以區區鄙陋之身,能裨益於國家,供陛下驅策。”華佗沒有那等城府心智,見皇帝似乎知道了什麼,便立即做賊心虛的解釋道。

他這副神態看在皇帝裡,倒顯得有些老實。其實他曾也是機緣巧合之下,才偶然得知黃琬與華佗、陳珪之間還有這麼一段聯繫,那時他正擔心華佗不肯應徵,知道此事後,便再也沒有顧慮。

而且,皇帝之所以急着徵辟華佗、張機等人,也是爲了自己的身體着想。

因爲無論是當時、還是此時的太醫署,都是被以太醫令脂習、太醫吉丕爲首的關西人所把握。雖然這麼久以來,他們會做出什麼對自己不利的事情——但那也許是皇帝這兩年未曾生過病的緣故,而且防人之心不可無,尤其是太醫署這樣至關重要的部門,就更不能讓其一家獨大。

所以從關東征闢華佗、張機這些名醫,安插進太醫署,便成了皇帝急需做下的佈置,以爲不時之需。到時候若生了病,綜合來自不同利益體系的專家會診,總比只聽一家之言要好得多。

只是張機尚在南陽,不知爲何遲遲不肯應徵,所以太醫署就只有華佗、樊阿等幾個外來戶在皇帝的暗中支持下,與脂習等人分庭抗禮。爲了保險起見,皇帝自己也打算擠出時間,多看看有關醫術方面的書,好知己知彼。沒想到自己纔開始自學,就發現自己對針灸、艾灸等醫術上很有天賦,像是生來就是幹這個料子似得。

思緒飄遠,皇帝搖了搖頭,回過神來,這才轉身看向華佗,說道:“你有這份心是好的,但有此心,何時效命朝廷,都爲時不晚。”

華佗此時也有些後知後覺的發現,自己似乎太急着撇清關係了,倒顯得其中有什麼似得。心裡不禁懊惱不已,黃琬當初擔任五官中郎將的時候,選舉人才從來都是講究公平——雖然是相對意義上的。但就此論起來,華佗其實與黃琬並沒有太深的交情,根本就不怕皇帝這一連串的發問。

只是在去年的時候,黃琬得知皇帝要徵辟他,立時想起自己與華佗之間有過這段聯繫。於是寫信勸他應徵,而華佗當時見朝廷安定,也想來做一個官,便跟着順水推舟過來了。

所以這等若是承了黃琬的情,來長安之後,華佗想在朝廷多個倚靠,前往拜訪了幾次,如今看來,像是被皇帝猜忌起什麼來了。

畢竟華佗心裡也明白,太醫這個位置的重要性。

幸而皇帝好像沒往深處去想,這讓華佗鬆了一口氣,應聲說道:“陛下乃聖明天子,天下賢士,皆將會於朝廷,以助陛下中興之業。臣不過微賤之身,僥倖先投了而已。”

“不要妄自菲薄,我正有事問你。”皇帝笑了笑,說道。

華佗斂容恭聽,他本以爲又會是什麼讓他提心吊膽的問題,沒想到卻是——

“你行走江淮,可曾記得你一年最多救治過多少人?”

“這、臣不曾計數過……”華佗愣了一下,隨即籠統的答道:“應有百餘人。”

“百餘人……”皇帝忽然嘆了口氣,感慨道:“這天下間罹患疾病者,何止萬千!以你一人之力,救治得過來麼?”

“這……”華佗語塞,遲疑了一下,不得不承認了這個無奈的現實:“臣無能,雖救不得天下病患,但能以平生心力,救濟黎庶,便死也無愧了。”繼而,他又說道:“陛下也知道,臣奉詔入朝之時,曾有疏上,請許臣供職太醫之餘,可許臣私下爲人診治。故而這些天來,臣在閒暇之時,也曾治過不少病患。”

“這些我都知道,有御史曾劾奏你沒有個臣子的體統,被我給駁回了。”皇帝點了點頭,從這一點看,華佗就比脂習、吉丕這些人要多一份醫者仁心,也不枉皇帝對他的一番看重。他擺了擺手,制止了華佗將表謝意的動作,復又問道:“你來長安數月,想必也知道太學五科與格物院?”

華佗聽了,神色一動,簡單答道:“太學新科,使天下無論豪富、寒士皆可入讀,此乃陛下的良政善策,臣豈有不知之理?”

“格物院專以鑽研農、兵等器之用,以‘格物致知’爲訓。雖是掛靠在太學名下,但與太學諸儒、諸生從不相容,分歧漸巨。”皇帝意味不明的笑了下,這話似乎觸動了他此時對太學的態度,格物院遭到許多人的抵制也是在所難免,畢竟誰都怕再出一個‘鴻都門學’。

雖然有人心存警惕,但見皇帝似乎沒有進一步拔高的舉動,尚且都還在皇帝的威權下,保持克制。只是格物院與太學之間水火不容,繼續待在一起,對雙方來說也不是什麼好事。

再說皇帝一開始也沒有將其長期歸於太學屬下的打算,如今正好將其分開,彼此也好眼不見心不煩。

“前幾日我已遣人將荒廢的北宮給探查了一番,其地基、宮牆大都俱在。等年底的時候,我打算派人在此地比照太學的形制,修建屋宇,明年就讓格物院搬過來,從此格物院歸於少府。”皇帝極爲自然的說着今後的政策決斷,好像站在他對面的不是小小的一個太醫,而是某個承明殿的大臣。

且不說那些大臣會不會贊同讓格物院從一個太學附庸,開始自立門戶,就說是這件事對華佗來說一點關係都沒有。不敢越俎代庖,話都不敢應一句,所以呆站在那裡裝傻充愣,權當不是再跟自己說話。

皇帝笑笑,說道:“你說,仿照格物院的形制,在北宮建一個‘太醫院’,專爲教習、傳授學子們醫術,使其以後能行醫天下,如何?”

太醫院教出來的醫者不求有華佗這樣的高超的醫術,只需醫術合格,就足以救治天下病患!只不過……

華佗雖然頗爲意動,但思考了半天,還是搖了搖頭,有些不忍的說道:“巫醫樂師及百工之人,皆非良家,是君子所不齒,陛下如此行事,臣恐怕,會引起許多非議。”

“這不是你該操心的事。”皇帝沒有打算跟他細說,彷彿這才記起對方不是承明殿的大臣,而是一個小小的、不值得議政的太醫:“這件事,你回去之後,可以找人商量。”他提示道:“譬如那些德高智深之輩,承明殿雖大,卻有許多賢士遺落民間,不得入朝呢。”

華佗聽明白了幾分,這是暗示他去找黃琬說這件事,只是找黃琬又有什麼用呢?

雖是不懂,但華佗還是恭敬的答道:“臣謹諾。”

皇帝這才‘嗯’了一聲,很好的收斂了眼底的一抹銳芒,黃琬爲自己的起復做了許多大大小小的鋪墊,倒也難爲他一番拳拳報國之心。既然如此,何不成全他,看他還能與自己玩出什麼花樣:“南征軍報,監軍謁者法正在漢中感染風寒,我擔心漢中之地沒有良醫,不得根治;將其運轉回來,又怕路上顛簸。”

他看向華佗,說道:“你的醫術,我是最信服不過的了,所以還得勞你明日啓程南下,替我好生救治他。”

第一百一十九章 稽功思文第四百七十八章 且有大覺第四百三十章 且行且止第七十三章 憑几細語第四百四十五章 恃其利我第五百七十四章 慮敵不周第三百三十一章 鬱郁繁森第四百三十章 惻然有感第九十七章 年關將近第二百一十八章第三十九章丨風起微末第三百零一章 茫茫山路第五百五十五章 柄刃互持第四百四十五章 恃其利我第二百六十三章 黃雀在後第一百六十七章 駱谷行軍第七十七章 朝露日晞第三百二十七章 自成困獸第五十四章 一舉多得第四百一十二章 剖符施檄第五百九十五章 急於催攻第四十八章 薦可黜否第三百三十九章 殃必及身第三百五十六章 唯在孝義第二十二章 雪泥鴻爪第一百章 碗轉麴塵第十七章 暖殿溫室第四十六章丨各取所需第二十一章 雞鶩爭食第三十六章 熱湯沃雪第五章 得行道焉第五百零七章 戰不料己第五百二十三章 假以調和第五百二十章 何以足貴第三百九十五章 曲終人定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有不測第八章 杜漸防萌第四百零四章 竊觀風氣第四十三章丨檢校談兵第三百三十五章 故事新羹第四十六章 嗟彼後人第三章丨近臣收心第十一章丨各有所謀第五十四章丨脫穎時至第十九章丨長安驚變第一百零二章 燕處危巢第十一章 奮勇爭先第四章 爾牧來思第七十九章丨事不可爲第一百二十二章 他鄉遇貴第七十五章 啓聵振聾第八十一章丨計熟事定第四十四章 昭示後昆第七十六章丨狡性難改第三百三十三章 遣使禱雨第九十二章 明光故址第一百二十七章 輕車介士第三十七章 教於宗室第五百一十九章 利霈弊雨第一百章 碗轉麴塵第八十章 塵埃落定第五十四章丨脫穎時至第十一章 奮勇爭先第三百七十四章 登臺觀雲第三十五章 議將固基第二十四章丨一拍兩散第二百八十二章 輕重之擊第十三章丨不密失身第七十六章 仁至義盡第一百三十一章 君急我憂第二百七十八章 姑免修德第五章 得行道焉第五百五十四章 忠義歸屬第三百五十三章 先民是與第一百二十六章 春盤嘗新第一百六十七章 駱谷行軍第八十章 塵埃落定第二十九章 避籍任官第三百二十七章 自成困獸第二百七十七章 因勢遷民第一百零三章 祊亭失命第二百七十四章 音聲同矣第五十一章 緣定珠結第五百八十八章 難濟於事第一零五章丨將士歸順第三百二十七章 自成困獸第二百二十六章 狐死首丘第五十七章丨造端倡始第四百八十二章 多說無益第三百六十四章 迎難而上第五百二十三章 假以調和第六十五章丨殷勤探看第四十九章丨見利忘義第五百章 取義爲公第八十一章 振師整衆第三百八十八章 追思補牢第三十五章 議將固基第三章 東州名儒第二十九章丨嶢柳青泥第六十二章丨畢力平險
第一百一十九章 稽功思文第四百七十八章 且有大覺第四百三十章 且行且止第七十三章 憑几細語第四百四十五章 恃其利我第五百七十四章 慮敵不周第三百三十一章 鬱郁繁森第四百三十章 惻然有感第九十七章 年關將近第二百一十八章第三十九章丨風起微末第三百零一章 茫茫山路第五百五十五章 柄刃互持第四百四十五章 恃其利我第二百六十三章 黃雀在後第一百六十七章 駱谷行軍第七十七章 朝露日晞第三百二十七章 自成困獸第五十四章 一舉多得第四百一十二章 剖符施檄第五百九十五章 急於催攻第四十八章 薦可黜否第三百三十九章 殃必及身第三百五十六章 唯在孝義第二十二章 雪泥鴻爪第一百章 碗轉麴塵第十七章 暖殿溫室第四十六章丨各取所需第二十一章 雞鶩爭食第三十六章 熱湯沃雪第五章 得行道焉第五百零七章 戰不料己第五百二十三章 假以調和第五百二十章 何以足貴第三百九十五章 曲終人定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有不測第八章 杜漸防萌第四百零四章 竊觀風氣第四十三章丨檢校談兵第三百三十五章 故事新羹第四十六章 嗟彼後人第三章丨近臣收心第十一章丨各有所謀第五十四章丨脫穎時至第十九章丨長安驚變第一百零二章 燕處危巢第十一章 奮勇爭先第四章 爾牧來思第七十九章丨事不可爲第一百二十二章 他鄉遇貴第七十五章 啓聵振聾第八十一章丨計熟事定第四十四章 昭示後昆第七十六章丨狡性難改第三百三十三章 遣使禱雨第九十二章 明光故址第一百二十七章 輕車介士第三十七章 教於宗室第五百一十九章 利霈弊雨第一百章 碗轉麴塵第八十章 塵埃落定第五十四章丨脫穎時至第十一章 奮勇爭先第三百七十四章 登臺觀雲第三十五章 議將固基第二十四章丨一拍兩散第二百八十二章 輕重之擊第十三章丨不密失身第七十六章 仁至義盡第一百三十一章 君急我憂第二百七十八章 姑免修德第五章 得行道焉第五百五十四章 忠義歸屬第三百五十三章 先民是與第一百二十六章 春盤嘗新第一百六十七章 駱谷行軍第八十章 塵埃落定第二十九章 避籍任官第三百二十七章 自成困獸第二百七十七章 因勢遷民第一百零三章 祊亭失命第二百七十四章 音聲同矣第五十一章 緣定珠結第五百八十八章 難濟於事第一零五章丨將士歸順第三百二十七章 自成困獸第二百二十六章 狐死首丘第五十七章丨造端倡始第四百八十二章 多說無益第三百六十四章 迎難而上第五百二十三章 假以調和第六十五章丨殷勤探看第四十九章丨見利忘義第五百章 取義爲公第八十一章 振師整衆第三百八十八章 追思補牢第三十五章 議將固基第三章 東州名儒第二十九章丨嶢柳青泥第六十二章丨畢力平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