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本心初試

“若真能學者,如明鏡在懸,凡物之來,妍媸立辨,豈爲彼物所移,何能壞人心術?”————————【朱舜水集·答安東守約問八條】

魏續的話根本沒有將所謂的名士、豪強放在眼裡,甚至隱隱慫恿呂布殺人立威。

呂布心裡同樣對彼等假義逐利的豪強看不上眼,但他到底比魏續多了份理智,知道如今正是依靠豪強的時候,斷不能與其交惡。他在心裡已想好了說辭,但仍有餘暇轉過頭去觀察董昭的神情。

董昭在馬身躬着背,平靜的目視前方,臉上波瀾不驚,一副渾不在意的樣子,只是拿着馬繮的手卻難以察覺的攥緊了。

“少在這裡亂放厥詞!彼等名士不願投我,是我自己無德,不能與其結納,又與他們何干?”呂布作色斥道:“你以後不得再有這樣冒犯人家的想法,否則我決不輕饒!”

當着董昭的面,呂布有必要表明自己的立場,只是魏續好歹是他的姻親,心腹中的心腹,這話說出來其實有點過了。

呂布是什麼性子他再清楚不過了,剛纔呂布惺惺作態爲太史慈的離去而感到惋惜的時候,魏續心裡就已經在發笑了,若真是敬慕信義,當初張遼、高順二人受詔拜官的時候怎麼不見呂布出言挽留?反而一副巴不得他們走的樣子,如今對着一個才認識沒幾天的太史慈就知道捨不得了?

魏續假意唯唯連聲,不再答話,心裡卻是不以爲然,因爲他知道,凡事只要有利可圖,呂布哪裡還會管他什麼背景、什麼信義。如今只是利益驅使,需要擺出一副和顏悅色的僞裝來邀好豪強;等哪一天不需要了,該殺該打,呂布也絕不會心慈手軟。

董昭略微舒展眉眼,朗聲說道:“徐幹不慕名利,爲人清高,不願委身俗務,倒也合乎其志。青州各郡吏民即便飽受殘虐,但志士賢才亦不在少數,除徐幹以外,尚有他人可爲府君驅使。”

由於豪強自作清高,跟呂布一介鄙夫沒什麼好說的,故而這些天一直都是董昭出面替他招待豪強,招撫各縣。此時聽董昭說起,呂布來了興趣,追問道:“還有誰?”

“劇縣滕胄、滕耽兄弟博學善屬文,可堪效命。”董昭如數家珍,將本地有哪些可以結納的豪強士人都說了個清楚,話裡話外都是一副爲呂布打算的樣子:“還有左承祖、劉義遜等人,此皆清雋之士。本爲孔公府中掾屬,孔公受徵入朝,彼等便留於此地,府君正好親近籠絡。”

呂布點點頭,不假思索的就全盤接受了董昭提出的人選,表示出了極大的信任,像極了一個從善如流的、合格的主公,至少表面上是這樣。此外,他又像是不經意的問道:“我記得大儒鄭公就是北海高密人,現今正在徐州避難,如今北海即將安定,不如遣人相邀,壯我聲名?”

董昭仍舊是不緊不慢的說道:“還是府君想的周全,在下正要說起此事,聽聞黃巾蛾賊中也不乏尊賢之士,仰慕鄭公大德,故而約束部衆,自覺迴避。高密縣乃鄭公桑梓所在,竟從未受過黃巾抄掠,可見鄭公德望。府君不若先使人修葺鄭公故居,待克平北海之後,再派人敦請,如此可全府君之名。”

一百個徐幹投靠呂布,都比不上一個鄭玄接受呂布的禮遇。

滕胄、左承祖等本地士人投靠呂布,也不過是幫助呂布快速扎穩腳跟,立足北海而已。但鄭玄若是能接受呂布的厚待,那以鄭玄的聲名及其門下上千學子所組成的龐大政治資源,都將讓呂布混入以鄭玄爲代表的士人圈子,他的勢力與聲望也將因此而發生質變、上升到一個現在看來遙不可及的臺階。

就連呂布都能看出鄭玄對他的重要性,董昭難道還看不出來麼?

如果董昭真是爲呂布着想,就不會只將目光放在北海徐氏、滕氏等小豪強的身上、更不會對鄭玄這麼重要的人物視之不見。

可如今對方雖然沒有主動提及,但卻是順着呂布的話頭、支持他禮遇鄭玄。這就讓呂布有些捉摸不透董昭的真實想法了,他看着董昭一臉誠懇,心裡猶疑不定,難道對方只是來不及說?

當然,這只是呂布一人的想法,董昭卻心裡明白君子不立危牆之下,鄭玄既然避難徐州,在家鄉安定之前是根本不會回來的。

所以董昭大可許下口頭承諾,一步步的獲取對方的信任。反正呂布的存在價值也就這兩年,這兩年青州註定會不平靜,鄭玄也註定不會接受呂布遞來的橄欖枝。

呂布按捺住了心裡的疑惑,有意進一步試探道:“我等自平原來北海時,路上遭遇田楷等人率兵攔截,當時雖已將其擊退,但此仇不報,我於心不平,待安定北海之後,我想兵發齊國、樂安,屆時還望公仁助我。”

發兵齊國、攻打田楷,等若是直接與公孫瓚爲敵,雖然正中袁紹等人下懷,但站在呂布的立場上來說卻並非好事。而呂布突然主動提起這事,還心甘情願的做馬前卒,其用意未免也太明顯了。

董昭未有猶豫,當即反對道:“不可!如今青州情勢複雜,樂安、齊國既有田楷、劉備盤踞縣邑;又有海賊郭祖、蛾賊徐和、司馬俱等保山爲寇。且公孫瓚勢力強大,一旦擊齊,必然會引起齊國、樂安等郡各方震動,府君根基未穩,斷不可如此。”

這時呂布的神色終於變了幾下,似乎爲董昭流露出來的赤誠所打動,他張口道:“齊國既然暫且去不得,那我等該如何做?”

“安定北海之後,府君何不領兵徵東萊?”董昭解釋道:“北海、東萊除了蛾賊管亥以外,還有海賊管承,以及王營、從錢等豪強擁衆數千家爲亂,孔公在時,便有東萊賊屢屢進犯北海。更何況還有遼東公孫度遣兵將越海侵民、據守縣邑,此等賊匪逆事,府君身爲安漢將軍,自當爲朝廷平定禍亂。”

“東萊郡濱山海,外有公孫度越海佔地,內有黃巾、地方豪傑叛亂……”呂布在心裡想了想,說道:“這情勢比起齊國、樂安還不遑多讓。”

“雖如此,但也不可不圖。”董昭認真的說道:“北海位於東萊與齊國、樂安之間,可謂是左右受敵,府君若要自立,必得逐一破之。而東萊背臨大海,若收得東萊,府君身後便再無外敵,可從容向西進取,又能坐收東萊漁、鹽之利,以爲軍資。”

呂布動心了,他不僅是爲東萊漁鹽之利所打動,而是對董昭改變了觀感。他本來想着,董昭若是接下他的話支持他與田楷,及其背後的公孫瓚交惡,那麼董昭的立場與忠心就很值得讓呂布懷疑。可董昭從開始到現在一直都是爲呂布打算謀劃的樣子,即便呂布再多疑,此時也不由得對董昭產生了幾分信任。

只見董昭繼續說道:“公孫度遠隔大海,兵發難至,其在東萊所駐之兵勢成孤軍,只消遣將擊之便可無慮。至於管承等賊寇,本爲良民,並非生而樂亂者,不過是習於亂而無法回頭。若是逼人過急,彼等恐懼之下,必然併力與戰。如此未必輕易取勝,即便勝了,也會傷及吏民,貽誤戰機,讓田楷有所動作。不如由府君遣人說之,喻以恩德,可不煩兵而定。”

“善。”呂布伸手撫上董昭的背,真正的將他當作了自己人,語氣親近的說道:“我有公仁,何愁不能成事!”

董昭猶自笑着,也不說話。

第七章 置酒屬客第五百七十六章 兵連禍結第二十九章丨三河五校第十七章|萬年公主第八十四章 任憑自至第九十一章 逮下無疾第三百九十三章 散若鳥獸第一百零二章丨兇頑授首第五十章 抽弦促柱第六章 先屈義聲第一百六十章 老病將死第三百二十五章 推赤心乎第四十八章 蟠桃俗李第五百九十七章 林檎送首第九十四章 詢於芻蕘第二百一十三章 張施帷幙第七十九章 名動人心第五百零一章 賦與有疾第三百三十三章 遣使禱雨第五十四章 陳事於庭第六十章 秘書執筆第一百七十九章 逋竄悔過第五百二十三章 假以調和第一百零七章 道破廟算第二十二章 常寧之區第九十九章 錢穀出入第四百四十四章 暗流方滋第十一章 斯言既發第二十六章丨別有所圖第七十八章 金蘭若契第四百五十三章 豪家爭獻第五百三十九章 讞不得實第六章 先屈義聲第二百四十一章 將功折過第四十七章 論議深博第五百四十八章 莫不有私第六十章 器以悅上第四十一章 芋魁豆飯第四百六十八章 始足西行第三十四章 百年樹人第五百三十章 言之甚殷第二百九十七章 鷸蚌相危第八章丨所薦得人第八章丨所薦得人第七十章 率循人事第三十二章 貴道以專第十七章丨一波三折第四章丨太師歸朝第七十三章 有備無患第六十九章丨勞心治事第一百二十六章 春盤嘗新第一百八十八章 澡濯難遂第二百九十二章 下邳之煙第七十九章 室家欲靜第三百三十一章 鬱郁繁森第八十八章 援手之勞第五百五十七章 唯應走耳第一百一十三章 市恩不受第三十章 試策甲科第六十三章 審知彼己第三十六章丨蕭索宮道第四百八十八章 井管拘墟第一章 畫沙壘土第一百二十四章 明爭暗鬥第五十二章丨不勝憤慨第二百五十二章 孰以顯廉第二百九十章 知止則殆第七十八章 傳續之典第四十七章丨分說事理第一零五章 吝財忍棄第一百一十三章 親臨兵革第二百零六章 從容任策第三百四十八章 明惠及下第一百一十章 數往知來第三百五十四章 少年心事第四百四十六章 堂下鬆柞第一百一十章 數往知來第五百零九章 作計自量第二百二十二章 諸事之由第三百八十四章 語循循然第九十四章 近而間親第一百一十九章 別有旁願第十章 設師於雒第八十七章 萍水相逢第九章 合縱連橫第四十四章 昭示後昆第三百二十章 隱水暗伏第五百六十九章 渙兮若冰第四百四十三章 炭撥還無第八十章 先從吏始第一百九十章 令敢不從第三百一十九章 捕蝗之術第七十二章 唯官山海第二十八章 試策伊始第一百三十章 魚帛狐聲第三百二十七章 自成困獸第七十九章丨事不可爲第五十二章 隨人作計第五百二十二章 參預聞聽
第七章 置酒屬客第五百七十六章 兵連禍結第二十九章丨三河五校第十七章|萬年公主第八十四章 任憑自至第九十一章 逮下無疾第三百九十三章 散若鳥獸第一百零二章丨兇頑授首第五十章 抽弦促柱第六章 先屈義聲第一百六十章 老病將死第三百二十五章 推赤心乎第四十八章 蟠桃俗李第五百九十七章 林檎送首第九十四章 詢於芻蕘第二百一十三章 張施帷幙第七十九章 名動人心第五百零一章 賦與有疾第三百三十三章 遣使禱雨第五十四章 陳事於庭第六十章 秘書執筆第一百七十九章 逋竄悔過第五百二十三章 假以調和第一百零七章 道破廟算第二十二章 常寧之區第九十九章 錢穀出入第四百四十四章 暗流方滋第十一章 斯言既發第二十六章丨別有所圖第七十八章 金蘭若契第四百五十三章 豪家爭獻第五百三十九章 讞不得實第六章 先屈義聲第二百四十一章 將功折過第四十七章 論議深博第五百四十八章 莫不有私第六十章 器以悅上第四十一章 芋魁豆飯第四百六十八章 始足西行第三十四章 百年樹人第五百三十章 言之甚殷第二百九十七章 鷸蚌相危第八章丨所薦得人第八章丨所薦得人第七十章 率循人事第三十二章 貴道以專第十七章丨一波三折第四章丨太師歸朝第七十三章 有備無患第六十九章丨勞心治事第一百二十六章 春盤嘗新第一百八十八章 澡濯難遂第二百九十二章 下邳之煙第七十九章 室家欲靜第三百三十一章 鬱郁繁森第八十八章 援手之勞第五百五十七章 唯應走耳第一百一十三章 市恩不受第三十章 試策甲科第六十三章 審知彼己第三十六章丨蕭索宮道第四百八十八章 井管拘墟第一章 畫沙壘土第一百二十四章 明爭暗鬥第五十二章丨不勝憤慨第二百五十二章 孰以顯廉第二百九十章 知止則殆第七十八章 傳續之典第四十七章丨分說事理第一零五章 吝財忍棄第一百一十三章 親臨兵革第二百零六章 從容任策第三百四十八章 明惠及下第一百一十章 數往知來第三百五十四章 少年心事第四百四十六章 堂下鬆柞第一百一十章 數往知來第五百零九章 作計自量第二百二十二章 諸事之由第三百八十四章 語循循然第九十四章 近而間親第一百一十九章 別有旁願第十章 設師於雒第八十七章 萍水相逢第九章 合縱連橫第四十四章 昭示後昆第三百二十章 隱水暗伏第五百六十九章 渙兮若冰第四百四十三章 炭撥還無第八十章 先從吏始第一百九十章 令敢不從第三百一十九章 捕蝗之術第七十二章 唯官山海第二十八章 試策伊始第一百三十章 魚帛狐聲第三百二十七章 自成困獸第七十九章丨事不可爲第五十二章 隨人作計第五百二十二章 參預聞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