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抽弦促柱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聽箏】

長安,萬年長公主府。

兵部侍郎周瑜總算回到了府中,由於是騎馬過來,他到府的時候並不比皇帝入室與劉姜敘話要晚多久。

從外面大堂走入後府花園尚且有百步的距離,周瑜匆匆走在廡廊中,耳邊忽然聽到一首琴曲最後的尾音。他腳下匆忙的步伐不由得放緩了,甚至到最後居然停在了原地,安靜的聽着那一首琴曲由淙淙流水、變爲婉轉鶯啼,又如月光下照、森林皎潔。

“好、好。”周瑜讚賞的點了點頭,旋即又搖了搖頭,一副甚爲可惜的樣子。

負責帶引的公主家令張鬆跟在後面靜聽了一會,忍不住問道:“這琴聲雖妙,卻有何不同,竟使周郎止步?”

“你說這話,就證明你尚未聽懂此曲。”周瑜腳步輕輕的在廡廊裡走着,表情悵然,似乎仍在回味:“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彈奏此曲的人,必然不俗。只可惜……她最後的曲調沒有收好,本該是挫而後揚,如鶴騰飛,豈料沉鬱到底,未免不佳……”

張鬆喜歡實際,不愛風雅,於樂曲一道並不如周瑜懂得鑑賞,甚至連對方琴聲有誤都能聽出來。

且見對方口中正悠悠吟着幾個曲調,竟是將剛纔的琴曲略作修整,哼唱出來的確比先前的要昂揚。

周瑜雖是急匆匆的趕回來覲見皇帝,但臨到門口,卻不能氣喘吁吁的進去拜見。張鬆照例帶周瑜更換了常服,氣度從容的往敞廳內走去,路上,周瑜仍對那琴曲戀戀不忘,他問道:“府上從未有過這等技藝的樂師,剛纔的琴曲是出自何人之手?”

說罷,他不免有些疑惑,自問自答道:“聽起來彷彿是蔡公次女所彈,但曲中的思緒卻非如此……倒像是身世悽苦、哀怨其生。”

“今日府上沒有邀外客。”張鬆沒想到冷靜多智的周瑜在私底下也有癡迷琴曲的一面,他細想了想,說道:“喔,今早懷園貴人到了府中,現在還沒走……”

“我來時沒聽說貴人正在前面與陛下說話?”周瑜皺了皺眉,凝聲問道。

“貴人未曾出面,想必是公主殿下沒有告知……”話說出口,張鬆心裡也是一突,後知後覺的發現了什麼。

他急遽擡頭看了一眼,只見在他身前走着的周瑜正皺眉沉思,不知在想些什麼。

“她這是何意?”周瑜低語一聲,加快了腳步,很快便看到前面敞廳外戰立的若干羽林虎賁衛士,見此,他衝張鬆低語吩咐道:“勞張令去查一查,適才在琴樓奏曲的是何人?”

“謹諾。”張鬆雖是公主家令,但周瑜作爲公主的丈夫,還是能驅使他的。就此他停下腳步站在原地,在周瑜往前走了幾步後,他忽的問道:“敢問周郎,找到了該如何做?”

周瑜腳步一頓,他的語氣由一開始的輕鬆自若變得有些凝重,他依舊往前走着,輕輕拋下一句:“先查吧。”

皇帝沒坐多久便等來了周瑜,這時他懷裡抱着外甥周循,孫紹早已被人領了下去。皇帝先是讓行完禮的周瑜落座,像是一家人似的撿了些尋常小事來閒話。

周瑜不知對方心意,也與劉姜兩人一言一語的附和着,他們兩人彼此說話是長時間相處產生的默契,不似刻意作僞,皇帝看在眼裡,心中大爲滿意。

“上回你舉薦的那個九江蔣幹,在大鴻臚擔任治禮郎,年末的時候與鮮卑等族往來,爲互市、歸還漢民的事出了不少力氣。此人儀容尚佳,又以才辯見稱,以後可以效張騫、班超等人出使諸胡、遊歷各國。”皇帝狀似隨意的提起道:“江淮多才士,你以後但識其才,儘可薦舉於我……明珠投於江湖而不問,難道是賢主之世該有的嗎?”

“臣謹諾。”周瑜挺了挺腰背,向皇帝拱手謝道。江淮不乏有才之士,但缺的只是一個舉薦的渠道和憑仗,例如張昭、秦鬆、陳端等人,難道不是名士嗎?只是因爲他們曾跟隨孫策,身上有着難以洗刷的污點,朝中縱有人想舉薦也是有心無力。

而這次是皇帝給了周瑜一個機會,讓他可以樹恩於江淮士人,壯大廬江周氏的聲勢。當然,代價則是周瑜要始終以皇帝爲馬首是瞻,他是皇帝的姐夫,單就這一點來看,周瑜與皇帝的關係就密不可分。

周循似乎第一次看到父親對別人這麼恭敬,尤其是對方雖朝着皇帝,但也間接對着皇帝懷中的自己,不由得拍掌樂了。

“把孩子給我吧。”劉姜在一旁說話了,似乎看出了些許窘境:“別把孩子慣壞了。”

皇帝輕笑了一聲,也任由穆順將周循從他懷中抱走。周循被抱走後,皇帝只覺懷裡一空,腿上壓力頓減,復又淺笑道:“最近的事情可還好做?”

他問的自然是裁減雜兵歸屬郡縣的軍務,這項事到如今開展已有旬月,太尉朱儁與驃騎將軍董承、兵部尚書李固三人先是將司隸、幷州、益州的軍旅清理了一遍。

“涼州地方早先已被朱公裁撤過一次,如今邊營兵、郡國兵、屯田兵各守其職,制度嚴密。外人看來,僅有徵西將軍所部二萬五千人,一旦有事,頃刻能聚兵數萬……此可爲關東諸州典範。”周瑜語調不急不緩的陳述道:“至於關中、益州、幷州等地,皆爲陛下平復天下之根本,早有制度在,整頓起來也不是難事。”

郡國兵制度早在皇帝收復幷州的時候就開始重建,配合着各地屯田兵,無論是南下益州、還是平袁氏之亂、克服羌患,二者都發揮了極大的作用。而正因如此,有不少本來退居屯田二線的將校又因戰功重新得到啓用,回到了一線將校的行列,大大加強了幾個軍制系統內的人員流動與積極性。

“接下來,朱公等人就要開始着手關東的軍旅。”周瑜說道:“臣以爲,幽州、揚州諸兵將已爲鎮北、鎮南二位將軍裁撤整頓不久,諸制度比同關中,不宜再行更置。所以可先從豫州、兗州、徐州三地進行,然後再是青州、冀州、荊州。”

“先內後外,這個思路很好。”豫、兗、徐三州不乏有大量豪強率部曲自保鄉里、然後歸附朝廷,獲封將職的軍旅。雖然零零散散,不足爲懼,但在這個時候把他們遣散、調配,足以見周瑜準確摸到了皇帝的心思。

皇帝聽周瑜說了些自己入職兵部後的所見所聞,像是對這些不怎麼感興趣,又像是早已聽過了,沉吟一會後,有些突兀的說起道:“南中蠻夷的處置,已經有了眉目。”

周瑜正端起一碗茶準備喝,聞言動作一頓。

“南中諸郡設庲降都督一職,管軍務夷務,定的人選是孫策。”皇帝狀若無意的看着周瑜的神色,語氣慢慢的說道:“還有他身邊的吳景,也即將去交州輔佐沮雋,補上吳匡死後留出的空缺。”

“庲降都督以前雖未有過,但此時設立,恰好可彌補南中之虛弱。”周瑜臉色不變,只是沒有繼續喝那碗還沒喝的茶,將其穩穩地放下:“交州亦然,孫策、吳景雖屬鎮南將軍所部,但鎮南將軍麾下諸兵將各有其分。彼等年前曾奉命清剿汝南殘賊,眼下汝南平定,正是要另外指派去處。”

“你能這麼想就好。”皇帝很欣慰的點了點頭,又向默不作聲的劉姜看了一眼,輕聲說道:“天下各處兵馬,除了曹操、張遼、徐晃等將以外,都要被裁撤。孫策麾下不乏精銳,彼也如其父一般驍勇善戰,朝廷總得人盡其用纔是……南中是個建功的好去處,你與孫策熟悉,不妨先將這個消息在朝廷詔命下來之前告訴他。”

周瑜也不撇清自己與孫策的關係,立即領命道:“臣謹諾。”

他心裡不由想到,中郎將吳匡才因爲南方瘴癘而病死軍中,皇帝緊接着便安排了孫策、吳景二人南下。當初伏波將軍馬援討伐五溪蠻,士卒多得疫而死,就連主帥馬援都一病不起。南中與交趾更是比荊南還要偏僻荒遠,想到這裡,周瑜不禁爲孫策擔憂起來。

“大丈夫有舍有得,孫策非同常人,知道該怎麼做。”皇帝淡淡的說了句,作勢將要起身離去。

周瑜、劉姜趕緊起來相送,幾人走到那處與琴樓隔池相望的廡廊下的時候,劉姜這纔想起來開口留皇帝用膳,卻被皇帝回絕:“不用了,你們過好自己的日子就行。”

說完,他別有深意的望了兩人一眼,便離開了公主府。

周循有些依依不捨的告別了皇帝舅舅,此時他也有些累了,揉了揉眼睛,懨懨欲睡。劉姜吩咐人將他帶下去照顧,而這時張鬆也從旁邊聽到一個僕役的稟告,神情微變,上前跟周瑜耳語了一陣。

兩人這時正往池畔的小道上走着,周瑜眉頭微皺,說道:“國家駕臨,你讓橋氏躲起來彈琴,未免太冒失了。”

“怎麼?”劉姜轉頭看着周瑜,笑着反問道:“她彈琴不好聽麼?”

“我說的是這個麼?”周瑜有些不能理解劉姜的作爲,或者說,他不願意去理解:“還有,爲何不讓懷園貴人出來拜見陛下?倘若讓人知道了,倒顯得我等有心作祟。”

“我這裡不比宣室殿,私下相見,她方便出來麼?一個寡嫂,只有避人的,沒有主動過去迎人的。”劉姜振振有詞的說道。

“那橋氏又是怎麼回事?”周瑜語氣一頓,往身後擺了擺袖子。眼角餘光瞥了眼池水,只見倒影中緊跟着的張鬆等人立即放緩了腳步,遠遠地吊在後面,他這才接着說道:“她難道不是主動迎的?”

“難得見周郎如此在乎一個侍妾。”劉姜目光變得有些冷淡,把臉轉了回去,正對着跟前的小路。

周瑜以爲她還在吃醋,又重新解釋了一遍:“我沒把她當做侍妾,只是摯友所贈,我不便辭……”

“那我就可以處置了。”劉姜冷冷的打斷道,末了,似乎覺得自己的態度不太客氣,便緩了緩語氣,說道:“周郎真不知道麼?我這可是爲了你……還有那個隨時會給你招惹是非的‘摯友’。”

周瑜深吸了一口氣,有心反駁,卻一時找不到話。

誠然,劉姜的想法很對,以橋氏姐妹爲紐帶,加強皇帝與孫策的聯繫,好讓皇帝打消對孫策的疑心與防備。這樣做,不但孫策以後不用擔心性命安危,周瑜也不用夾在中間爲難。

可皇帝他願意麼?從今天的表現來看,皇帝似乎並沒有爲琴聲所打動。

“還不用急,陛下最念舊情。”劉姜似乎很篤定的說道,她目光一轉,又看向周瑜:“就跟周郎一樣,孫策此人我雖未見過,但其爲人勇力,桀驁難馴,當初在江東幾乎割據一方,甚至……還險些連帶了你。縱然如今僥倖歸順,那也是周郎你一力爲之,可單憑你,還能一直保着他麼?現在你只是一個尚書侍郎,關係不大,倘若以後利益攸關,這孫策就是你的軟肋!”

劉姜語氣頓了頓,試圖勸說道:“我都明白的道理,周郎豈會不明白?陛下剛纔的意思很淺顯了,你若真顧着自己,又何止是現在這般?”

“儘管如此,我還是選擇相信他。”周瑜沉吟道,緩緩從胸中吐出一口氣:“這次陛下調他入南中,依我看正是一個機會,遠比我以前想讓他留在鎮南將軍麾下要好。曹操、劉備能做到的事情,他難道就做不到?更何況還有我在。”

劉姜挑了挑眉,傅幹在南中任職屬國都尉,數年間幾乎一事無成,她因此看不出南中將有什麼機會。是軍功麼?真等南中起了叛亂那一天,還用得着他孫策麾下三千人馬?

不過,這種想法只能藏在心裡,對於自家夫君的才智,劉姜向來是相信的:“周郎既這麼說,也就是我此番做對了?”

兩人已繞着不大的池水走了半圈,來到那處琴樓,此時的琴樓早已空無一人,而琴卻依然擺放在中間的桌案上。

“不。”周瑜屈指勾動了幾根琴絃,發出一連串清脆的錚錚聲,他的目光若有所思:“這回我什麼都不做,讓他在南中自己闖。”

第一百一十章 數往知來第一百八十章 整軍待命第三百五十四章 少年心事第五十八章 乘勢拏下第五百八十九章 事所難逃第一百零二章 謀主諮諏第八十八章 豪氣崢嶸第三十九章 敦敘九族第三百一十五章 雷霆戢發第二百八十九章 難自爲謀第十章丨忠義餘烈第二百零七章第二十章 獸爐爝火第九十五章 鶴鳴在陰第一百三十二章 蝶使義形第七十二章 頭會箕斂第六十六章丨女之耽兮第一百零七章 道破廟算第六十三章 去來有定第二百五十二章 孰以顯廉第七十七章 朝露日晞第一百二十七章 輕車介士第四十五章丨有失朕望第十三章丨相見恨晚第三百三十四章 金鼓進退第五十章 以忠事王第五十七章 淡乎不阿第二百七十四章 音聲同矣第二百一十章 將釣取鉤第三百四十二章 先人餘殃第七十五章 跋胡疐尾第三十五章 務以政寬第四百四十二章 身移難率第三百六十七章 家國兩泰第八十九章 錢法防微第一百三十六章 機不可失第六十章丨三明儷蹤第三百八十八章 追思補牢第四百九十七章 諱敗補功第四百二十章 倨忽如此第六章丨母之昆弟第五十二章 節用賦稅第八十七章 御書錢範第一百三十四章 良家法相第二十六章丨別有所圖第三百七十三章 議論流泉第二十九章 垂意經綸第四十九章 人侍帷幄第八十二章 連騎擊鞠第八十一章 振師整衆第四十七章 朱紫不謬第七十章 釣颱風涼第十五章丨夜見中臺第三百二十五章 推赤心乎第一百七十五章 野麋闖營第三十三章 賂遺金錢第三十二章 貴道以專第五十一章 分醪之惠第十四章 勉爲厭難第二百零七章第六章 先屈義聲第二十二章 常寧之區第二十三章丨書策舒憤第三百八十七章 知其勢乎第二百三十二章 出入自如第三百四十五章 念不欲生第一百四十四章 爲山止簣第七十五章 遺學偉跡第五十四章 一舉多得第二百七十七章 因勢遷民第四百零九章 先明法令第十六章丨于嗟女兮第五十七章丨造端倡始第十九章 制勝之策第一百零三章丨帳中豎子第五十二章 節用賦稅第四章丨太師歸朝第九十七章 絲恩髮怨第五百三十五章 使君一何第七十七章 履險如夷第八十四章 掩義隱賊第一百零八章 一波三折第五百七十三章 旋至輒興第一百五十章 難能濟事第四十二章丨軍容觀盛第二十一章 雞鶩爭食第三十一章 端策拂茵第五十四章 陳事於庭第三十三章丨日出星逃第五十章 以忠事王第二百二十一章 深信如初第一百四十一章 邊城鳴鏑第一章 畫沙壘土第一百一十章 數往知來第三十二章 燕戒與者第一百三十章 魚帛狐聲第一百零二章 燕處危巢第三百四十九章 此言可味第一百九十六章 兄弟既翕第三十四章 旅酬算爵
第一百一十章 數往知來第一百八十章 整軍待命第三百五十四章 少年心事第五十八章 乘勢拏下第五百八十九章 事所難逃第一百零二章 謀主諮諏第八十八章 豪氣崢嶸第三十九章 敦敘九族第三百一十五章 雷霆戢發第二百八十九章 難自爲謀第十章丨忠義餘烈第二百零七章第二十章 獸爐爝火第九十五章 鶴鳴在陰第一百三十二章 蝶使義形第七十二章 頭會箕斂第六十六章丨女之耽兮第一百零七章 道破廟算第六十三章 去來有定第二百五十二章 孰以顯廉第七十七章 朝露日晞第一百二十七章 輕車介士第四十五章丨有失朕望第十三章丨相見恨晚第三百三十四章 金鼓進退第五十章 以忠事王第五十七章 淡乎不阿第二百七十四章 音聲同矣第二百一十章 將釣取鉤第三百四十二章 先人餘殃第七十五章 跋胡疐尾第三十五章 務以政寬第四百四十二章 身移難率第三百六十七章 家國兩泰第八十九章 錢法防微第一百三十六章 機不可失第六十章丨三明儷蹤第三百八十八章 追思補牢第四百九十七章 諱敗補功第四百二十章 倨忽如此第六章丨母之昆弟第五十二章 節用賦稅第八十七章 御書錢範第一百三十四章 良家法相第二十六章丨別有所圖第三百七十三章 議論流泉第二十九章 垂意經綸第四十九章 人侍帷幄第八十二章 連騎擊鞠第八十一章 振師整衆第四十七章 朱紫不謬第七十章 釣颱風涼第十五章丨夜見中臺第三百二十五章 推赤心乎第一百七十五章 野麋闖營第三十三章 賂遺金錢第三十二章 貴道以專第五十一章 分醪之惠第十四章 勉爲厭難第二百零七章第六章 先屈義聲第二十二章 常寧之區第二十三章丨書策舒憤第三百八十七章 知其勢乎第二百三十二章 出入自如第三百四十五章 念不欲生第一百四十四章 爲山止簣第七十五章 遺學偉跡第五十四章 一舉多得第二百七十七章 因勢遷民第四百零九章 先明法令第十六章丨于嗟女兮第五十七章丨造端倡始第十九章 制勝之策第一百零三章丨帳中豎子第五十二章 節用賦稅第四章丨太師歸朝第九十七章 絲恩髮怨第五百三十五章 使君一何第七十七章 履險如夷第八十四章 掩義隱賊第一百零八章 一波三折第五百七十三章 旋至輒興第一百五十章 難能濟事第四十二章丨軍容觀盛第二十一章 雞鶩爭食第三十一章 端策拂茵第五十四章 陳事於庭第三十三章丨日出星逃第五十章 以忠事王第二百二十一章 深信如初第一百四十一章 邊城鳴鏑第一章 畫沙壘土第一百一十章 數往知來第三十二章 燕戒與者第一百三十章 魚帛狐聲第一百零二章 燕處危巢第三百四十九章 此言可味第一百九十六章 兄弟既翕第三十四章 旅酬算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