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名動人心

“亦以大王爲天下之雄主,忠臣烈士,畢集秦庭故也。”————————【東周列國志】

皇帝知道,鄭玄已經徹底對他表示歸順了,至於他的年齡問題,眼下到不需要考慮,畢竟他事先已經通過各式各樣的試探與鋪墊。譬如在長安郊外當着崔烈等人的面說‘學以致用’、在河東戰場上對荀攸解說《孟子》‘人心齊一’,以及最近的‘格物致知’。這些鋪墊已經讓衆人充分認識到皇帝的經學功底,還讓衆人對皇帝解說經書的行爲有了心理預期。

既然皇帝有那個能力和才智註釋經書,衆人也沒有攔着的理由,畢竟皇帝纔是做這個蛋糕的人,也是決定分蛋糕的人。誰若是不同意,不僅可能會失去獲得蛋糕的資格,更有可能面臨掀桌的風險——只要皇帝一直把此事拖着,把這輩人拖死了,豈不是誰也得不到?

所以利益共享纔是最明智的選擇,他們犯不着當惡人,把做蛋糕的皇帝拒之門外。

有了鄭玄、趙岐這些大儒的鼎力支持,加上楊彪、桓典、荀悅等人在世家、士人中間的名望,這部《欽定十三經章句正義》尚未開始編撰,便已收穫了無數人的注目。

“如此盛事,青史之上足以大書特書,倒是要恭喜叔父了。”小小的別院之中,敞開的軒窗之下,荀攸笑着對荀悅說道。

“這也是我潁川荀氏之幸事。”荀悅語氣平靜,不矜不喜,很有士人榮寵不驚的風範。他目光深沉的看了荀攸一眼,將手上的筆擱下,隨意的翻動着桌案上的簡牘與縑帛:“可惜的是我這《漢紀》尚未編完,便又擔負了《十三經正義》的編修職事,一事未成,一事又起,就怕的是最後兩頭都沒辦好,誤了陛下的託付、失了天下士人之望。”

“事有輕重緩急,叔父不見崔侍中這幾日忙着整理家中經傳註疏,儼然是打算一心放在《十三經正義》的編修上了。哪裡記得自己肩頭還有一個搜求圖書,以編訂《皇覽》的職事?”荀攸忽然瞧了瞧桌上的那幾份尚未整理好的《漢紀》草稿,感慨道:“文治武功,哪一項不是偉業,陛下要兩者並舉,真是好大的氣魄啊。”

“你莫要拿我與那‘銅臭’相提並論。”荀悅並不覺得好笑,他板着面孔,引用《中庸》裡的一句話答道:“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

話畢,他復又說道:“蔡邕、楊彪等人尚且編著《漢記》、崔烈正編訂《皇覽》、還有老夫也在奉詔修訂《漢紀》以供御覽。更別說秘書監一直以來都在整理圖籍,赴民間蒐羅圖書——前些月還因河東一事,從各家手中收來了大批典藏。陛下所圖非小,絕不僅是想做中興之主那麼簡單,而是想做創業之主。”

“文治武功。”荀攸回想起皇帝不斷推行的新政,以及整頓朝廷百年沉痾積弊的決心,點頭附和道:“如若諸事皆成,歷數漢室二十餘位先帝,恐無人能及陛下之功業。”

荀悅古井無波的臉上難得擠出幾分笑意,似乎與有榮焉的說道:“十四歲、十四歲啊!放眼古今,有幾人得逢聖主出?且說盧公,如若沒有那場病,豈不是……”

“叔父。”士人私下裡素有來往,盧植當年在赴任九江的路上曾與隱居潁川的荀悅見過幾面,荀攸擔心他傷感,及時打斷道:“人各有命,不能強求。”

荀悅卻是想起,在孝靈皇帝的時候,盧植曾與楊賜、馬日磾、蔡邕等人在東觀校正‘五經’,刊刻於石之後,四方士子云集雒陽,觀瞻摹寫,來往車駕日以千計,壅塞街巷。

光只是校正六經文字,熹平石經便成了儒生士子讀書研經的範本、標準,而這次《十三經正義》若是編修完成,又不知會引起何等樣的轟動。

見他發怔,荀攸不敢打擾,只坐在他對面,無事可做似得盯着桌案上的草稿,試圖一個個辨認那倒着的字體。

“近日你應聽聞,朝中有不少人自薦,想參與《十三經正義》的編修。”良久,荀悅從未來的暢想中回過神來,對荀攸說道。

荀攸有着平尚書事的職權,在承明殿見過不知多少類似的奏疏,點頭說道:“都是想借此揚名,或是傳繼家學的。”

《十三經正義》的編修工作由詔書正是下達之後,不僅是普通士人們期待着這幫宿儒能通力合作,打破古今經學以及經學世家之間的桎梏,編撰修訂出一部儒家的曠世鉅作來。就連明經科博士韓融、繆斐,光祿大夫伏完,議郎孔融這些成名已久的大儒都動心不已,一個接一個的上疏自薦,請求獻出自家關於經學的註釋作參考,加入到《十三經正義》的編撰中,那怕是做個刀筆吏。

畢竟這不僅是關乎自身名利,更是關乎家傳,參與編撰的人肯定或多或少的存在私心,會把自家的註釋大篇幅的充入其中,這樣一來,其餘未能充入的別家註釋就會被排擠掉、邊緣化。等到此書普及天下,成爲策試取士、讀書育人的官方經典之後,其他家的註釋就要被湮沒到歷史的塵埃裡去了。

青史留名,將家學變爲官方典籍、國家意志的一部分。

如此大的名利誘惑,即便是已經官居司徒、錄尚書事的馬日磾都有些動心,何況是其他人。

“這些奏疏裡不乏韓公這樣的名士大儒,卻都被國家扣下了。”荀攸用輕鬆的語氣說着,像是在陳述一個事實:“沒說準,也沒說不準,這種事情,不拿出點真章出來、或是不拿什麼讓國家滿意,即便是再有名望的大儒也別想着參與。”

“國家這是要藉此事,一舉收天下大儒之心啊。”荀悅頷首說道。

是否同意讓其餘的儒士參與編撰,這個決定權在皇帝一人手上,旁人無從置喙,只要他拿着分蛋糕的刀,就會有無數的大儒名士上趕着求他分一杯羹。荀悅有理由相信,只要過些時日,等這個消息傳到關東乃至於天下之後,海內但凡對名利有心思的名士們,將無不趨之若鶩的趕赴長安。

一輛公車都不用出、一封詔書都不用下,自會有人集於殿下。

“這是陽謀,也是國家所常言的‘互利共贏’。”荀攸此時是越來越佩服皇帝的手段了,他原以爲皇帝擅自對經書作解、甚至是否定他人之注,勢必會引起其他家的質疑。沒想到皇帝居然會選擇以自己爲主導,召集主要的幾家經傳士族共同編修註釋經書,而且這經書不是傳統的‘五經’,而是把其他不受主流重視的《孟子》等書提高到與‘五經’並重的地位,一同歸納爲‘十三經’,這讓傳習此類經書的世家無不感激涕零,恨不得剖肝相效。

君不見,花了一輩子時光註解《孟子》、併爲此書宣揚的趙岐在當時感動的都要哭了麼?在這個時候,要是有人敢對此抨擊一點不好,恐怕不用皇帝說話,那人就將遭到無數人的口誅筆伐。

這就是利益共享的魅力,皇帝善於利用外界的壓力逼迫他人跟自己統一戰線,也善於使用利益將人聚集在他身邊。

“饒是如此,仍有些人在背地裡說些怪話。”荀悅忽然說道,眉宇間有些不高興:“說陛下欲刪改經義,成一家之言,而廢各家之說,是爲專斷。”

“他們那是酸的。”荀攸摸了摸袖口上的花紋,不以爲意的說道。

“酸的?”荀悅沒明白這句話的意思。

荀攸想起皇帝偶爾說出來的一句話,仰頭看向荀悅,複述道:“他們只知家傳微薄,參與編修無望,所以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

“喔……”荀悅似懂非懂的應了一聲,也不再糾結這個,繼續說道:“且不論他們是不是因爲妒忌,還是旁的緣故,都不得讓彼等阻礙這項‘百年大計’。”

第四百零二章 後悔無及第二百八十九章 難自爲謀第三百五十章 量定準繩第四百八十一章 權智有餘第四百六十九章 事暫寢之第五十二章 隨人作計第五百三十三章 失望得福第一百五十章 難能濟事第四百五十三章 豪家爭獻第五百六十八章 非戰之敗第五百一十六章 隱患暫弭第五百三十章 言之甚殷第六十二章丨畢力平險第一百三十八章 衆行賄免第八十一章 振師整衆第二百九十五章 先登結陳第一零六章丨三軍聽命第五百零八章 偃息猶疑第五百二十七章 聲催黃葉第三十五章丨詔旨奪權第二百七十五章 喪去歸來第四百八十八章 井管拘墟第二百四十章 夜縋還降第四百二十三章 孤驂單行第一百一十七章 戎機伏莽第九十八章 防患未然第六十二章丨畢力平險第七十章丨圖窺朝政第六十八章丨閭里民生第八十七章 御書錢範第四百八十八章 井管拘墟第三百八十六章 自知者明第十三章 重蹈覆轍第三百四十一章 承負厄會第三十章丨糧秣軍需第一百二十六章 困蹇虎穴第二百零四章 虎口奪食第三十四章丨官無常法第九十二章丨拔刀相向第八十七章丨豈能脫禍第五百八十七章 轍亂旂靡第四百六十五章 吁嗟小兒第四百九十六章 剩勇去何第五百九十三章 投石震虎第十二章 師友相從第二十一章 龍返其鄉第八十四章 深謀勿疑第六十三章 審知彼己第三百二十三章 唯親是任第七十二章 唯官山海第五百五十一章 勇怯勢也第一百三十四章 良家法相第四百九十六章 剩勇去何第二百零九章 停留枳道第一百三十九章 當務之急第四十七章 御臨二院第八十一章丨計熟事定第三百九十四章 蒿里義行第十二章 兵勢難料第八十六章丨按兵不動第四十四章丨兵以攻弱第一百零三章丨帳中豎子第三十二章丨臣操權柄第三百一十九章 捕蝗之術第四十七章 朱紫不謬第二百二十五章 貪官圖爵第二百一十三章 張施帷幙第一百四十二章 氐人攔道第九十五章 鶴鳴在陰第十九章 制勝之策第二百一十四章 清風鐸音第四百五十三章 豪家爭獻第四百二十五章 面分意和第五百四十九章 草長風生第一百四十六章 扶持相立第二百二十四章 局勢跌宕第六十五章 策馬平輿第四百四十三章 炭撥還無第十四章丨智不均使第五百五十章 介冑之間第二百八十五章 時尤未晚第五十一章 分醪之惠第五十二章丨不勝憤慨第六十三章 審知彼己第三百三十章 人眠庭晝第七十八章 傳續之典第五百七十三章 旋至輒興第二百三十三章 形影相隨第四十三章 矜能負才第四百七十七章 兢惕在心第一百五十六章 犁廉耕細第一章 畫沙壘土第一百一十二章 帝命急宣第四十五章 千里之堤第四百一十二章 剖符施檄第三百四十四章 雲來深遠第一百一十一章 孰所致然第二百八十四章 牆溼乃補第三百六十四章 迎難而上第二百一十五章 聘士禮賢
第四百零二章 後悔無及第二百八十九章 難自爲謀第三百五十章 量定準繩第四百八十一章 權智有餘第四百六十九章 事暫寢之第五十二章 隨人作計第五百三十三章 失望得福第一百五十章 難能濟事第四百五十三章 豪家爭獻第五百六十八章 非戰之敗第五百一十六章 隱患暫弭第五百三十章 言之甚殷第六十二章丨畢力平險第一百三十八章 衆行賄免第八十一章 振師整衆第二百九十五章 先登結陳第一零六章丨三軍聽命第五百零八章 偃息猶疑第五百二十七章 聲催黃葉第三十五章丨詔旨奪權第二百七十五章 喪去歸來第四百八十八章 井管拘墟第二百四十章 夜縋還降第四百二十三章 孤驂單行第一百一十七章 戎機伏莽第九十八章 防患未然第六十二章丨畢力平險第七十章丨圖窺朝政第六十八章丨閭里民生第八十七章 御書錢範第四百八十八章 井管拘墟第三百八十六章 自知者明第十三章 重蹈覆轍第三百四十一章 承負厄會第三十章丨糧秣軍需第一百二十六章 困蹇虎穴第二百零四章 虎口奪食第三十四章丨官無常法第九十二章丨拔刀相向第八十七章丨豈能脫禍第五百八十七章 轍亂旂靡第四百六十五章 吁嗟小兒第四百九十六章 剩勇去何第五百九十三章 投石震虎第十二章 師友相從第二十一章 龍返其鄉第八十四章 深謀勿疑第六十三章 審知彼己第三百二十三章 唯親是任第七十二章 唯官山海第五百五十一章 勇怯勢也第一百三十四章 良家法相第四百九十六章 剩勇去何第二百零九章 停留枳道第一百三十九章 當務之急第四十七章 御臨二院第八十一章丨計熟事定第三百九十四章 蒿里義行第十二章 兵勢難料第八十六章丨按兵不動第四十四章丨兵以攻弱第一百零三章丨帳中豎子第三十二章丨臣操權柄第三百一十九章 捕蝗之術第四十七章 朱紫不謬第二百二十五章 貪官圖爵第二百一十三章 張施帷幙第一百四十二章 氐人攔道第九十五章 鶴鳴在陰第十九章 制勝之策第二百一十四章 清風鐸音第四百五十三章 豪家爭獻第四百二十五章 面分意和第五百四十九章 草長風生第一百四十六章 扶持相立第二百二十四章 局勢跌宕第六十五章 策馬平輿第四百四十三章 炭撥還無第十四章丨智不均使第五百五十章 介冑之間第二百八十五章 時尤未晚第五十一章 分醪之惠第五十二章丨不勝憤慨第六十三章 審知彼己第三百三十章 人眠庭晝第七十八章 傳續之典第五百七十三章 旋至輒興第二百三十三章 形影相隨第四十三章 矜能負才第四百七十七章 兢惕在心第一百五十六章 犁廉耕細第一章 畫沙壘土第一百一十二章 帝命急宣第四十五章 千里之堤第四百一十二章 剖符施檄第三百四十四章 雲來深遠第一百一十一章 孰所致然第二百八十四章 牆溼乃補第三百六十四章 迎難而上第二百一十五章 聘士禮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