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二章 諸事之由

“善鼓雲和瑟,常聞帝子靈。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省試湘靈鼓瑟】

“在何處?”皇帝問道。

李堅答說道:“在天祿閣,說是書上有疑難,要請教蔡公。”

萬年長公主劉姜現已出宮開府別居,所以每次入宮都會有人來稟告皇帝,皇帝也會視情況去見上一見。此時皇帝略作思索,很快便點頭說道:“是有段日子未曾見皇姐了,那就改駕,去天祿閣。”

話畢,他又把穆順招了過來,在其耳旁輕聲問道:“上回讓你打聽的事,如何了?”

穆順想也不想,立時就明白皇帝問的是長公主的那件事,這件事可是皇室私隱,穆順沒有真憑實據,不敢在皇帝面前亂說,此時見皇帝問起來,他不得不答道:“有些許眉目了,只是奴婢也不敢斷定……”

隨後他便一五一十的將事情說與了皇帝。

原來劉姜早在出宮之前,由於時常前往天祿閣看書,與秘書監衆人所在的石渠閣僅隔着一條路。秘書監內衆多秘書郎無論才華、相貌,皆是當世難得的俊彥。劉姜曾遠遠窺探,竟是對其中一人有所心儀。

皇帝恍然想起劉姜這段時間纔開始隨身帶着、時刻把玩的一塊玉石,竟有些不可置信:“是他?”

“奴婢不知,生怕有損長公主聲名,故而未敢聲張。”穆順低下頭說道。

“你做得對。”皇帝隨口說完,又忍不住嘆了口氣,說道:“這可就難辦了!”

兩人一時無言,未過多時,乘輿便轉至天祿閣。

想是中黃門沒有事前打好招呼,或是乘輿來的太快,對方一時未曾反應過來。皇帝剛到天祿閣,便聽見第三層的閣樓裡傳來陣陣清脆的琴音,那聲音既像是春日河堤上吹拂的暖風、又像是雀鳥在山野中鳴叫、又像是清泉在月光下緩緩流淌。

皇帝不是沒聽過宮廷樂府樂師彈奏的琴瑟,但那無不都是循規蹈矩,每一個曲調都符合樂理、講授上古聖賢制此樂曲的道理與用意、盡是些堂皇莊重的調子。他本以爲這種單調的古琴聲只會讓人聽着懨懨欲睡,如今卻是讓他一霎時改觀了。

原來這世上沒有不好聽的琴曲,只是有不會彈奏的人。

蘭臺令史蔡邕明顯是不曾料到皇帝會來的這麼快,他匆匆忙忙的與總校五經、負責收錄編撰《皇覽》的侍中崔烈,還有幾個書吏從天祿閣中走了出來,聽到這猶未停歇的琴音,一臉尷尬的站在皇帝身邊。

“請陛下恕罪……”蔡邕正欲解釋,卻被皇帝揮手打斷。

可這到底還是驚動了彈琴的那人,好端端的一支曲子戛然而止,皇帝好不掃興。也不理蔡邕等人,大邁步走入閣中,登上三樓,發現中間的屋子裡端坐着萬年長公主劉姜。旁邊的席上空餘一條漆案,漆案上擺着一架琴,琴的尾部似乎被火燒焦了一塊,一隻博山爐正在桌旁冉冉升起幾縷白煙。

劉姜的身後擺着幾扇屏風,房間內別無其他的出口,見皇帝進來了,劉姜立時站了起來,從容的笑說道:“陛下來了,也不曾遣人知會一聲,倒顯得這裡侷促了。”

“適才是何人在彈琴?”皇帝看了一眼屏風。

“是蔡公家的女兒,因爲頗同文理,尋常無事的時候也會進宮來幫着整理圖籍。”劉姜掩着面笑了,走上前來拉住皇帝的手,說道:“本來是想讓她一同與我見駕,怎奈何她卻像受驚了的鳥雀似得,倏地躲了。人一急起來,事就越做越錯,陛下體諒女兒家臉薄,不敢面聖,就饒了她這次失禮吧。”

“蔡公的女兒?”皇帝記起了這個在歷史上身世可憐的才女,說道:“是早年間嫁給河東衛氏的蔡昭姬?”

他早已聽說在去年的時候,孀居的蔡昭姬便從陳留老家聽奉父命,隻身來到長安。這期間,他一直想見見這位才女,但又尋不到一個合適的名義去召見,後來政務逐漸繁重,他便將此事擱在了腦後。此時聽劉姜說起來,他立時起了興趣。

劉姜拉住皇帝的手,輕輕往門外推去,竟是不想讓皇帝進來。她糾正道:“不是昭姬,昭姬孀居在家,不願出府露面。這是她的妹妹貞姬,陛下忘了?幾年前蔡公被誣下獄,還是此女謁闕上疏,請求寬赦的呢。”

經過提醒,皇帝想起來了,當初確實是有過這件事,蔡貞姬的上疏還是趙溫代爲呈遞的。而皇帝在之後能直接駕臨尚書檯,一舉收回旁落已久的批閱奏疏的權力,說起來也多是藉由蔡貞姬之力。

蔡邕的兩個女兒,次女蔡貞姬的名氣、才氣絲毫比不上其姊昭姬,若非是在這個時代親身聽聞過,皇帝甚至還不知蔡邕有兩個女兒。他記得此事,順着劉姜使的勁往後退了一步,口中說道:“我記得此事,那時還曾下詔嘉獎過她。怎麼,這是要將我拒之門外?”

“此時將她喚出來,豈不是說她‘畏君如虎’、‘君前不敬’?女子清名要緊,彼又是情急之下乃出此昏招,並非有意躲着。”劉姜好生解釋道:“陛下縱然不顧於此,也好歹要顧念蔡公的名望,不若裝作不知,待下次再見不遲。”

皇帝一時對這個易受驚嚇的跳脫女子很感興趣,縱然心中並無怪罪之意,此時也不好強行要人家出來,不然讓對方心存悔疚,傳出去說蔡邕教女無方,終是不美。

他點了點頭,順從的跟着劉姜走到另外一處書室內。

兩人走後,一個清麗白皙的俏臉從屏風後露了出來,那一雙漆黑如墨的眼瞳深處似乎藏着兩點晨星,晨星跳躍了幾下。確認房中無人以後,身形嬌小的蔡貞姬這才從屏風後走了出來,她先是爲自己一開始驚慌失措而犯下的錯事懊惱不已,旋即又是一陣後怕,幸而皇帝沒有強求她出來,不然事情可就難辦了。

“蔡公二女皆通文理,蔡貞姬從小跟在蔡公身邊,文辭、典故、琴曲皆爲其所長。所以有的時候,蔡公常帶其入內整理書籍,或是與我像今日這般彈琴說話。”劉姜怕皇帝多想,主動將緣由說了出來。

官員帶親屬入宮中辦公並不是件稀罕事,比如黃琬的祖父、孝桓皇帝時的名臣黃瓊在其年幼時,便經常隨其父黃香出入臺閣,習見故事。後來受官任職,由於早年在中臺的見識,使得他人情達練,朝堂臣子莫能與之抗辯;除此之外,還有太僕趙岐,他直接是生於御史臺,所以曾表字臺卿。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這是很久以前就墨守的成規舊矩,皇帝也知道一二,好在只有那些頗富聲望的名臣、或是位高權重的重臣纔敢帶家屬入內,一般人都不敢隨便出入,所以皇帝目前也只好聽之任之。

第一百三十八章 山險難料第七十章 披香暖風第二百九十五章 先登結陳第八十六章 節慕原嘗第三百八十三章 伏兵齊發第三十章丨藍田雄鳴第一百章 碗轉麴塵第四百章 以度取之第一百零三章 遠迄南鄭第一百一十四章 層疊欺壓第八十九章 錢法防微第九十一章 逮下無疾第一百六十七章 駱谷行軍第二百九十一章 振乏懲惡第四百零一章 部伍嚴整第九十九章 簪纓子弟第二百七十七章 因勢遷民第一百零三章 推身致君第十七章 榆中勇士第六十三章丨安老懷少第一百一十七章 隱憂未解第三十二章丨臣操權柄第六十二章 苞筍落籜第一百二十四章 明爭暗鬥第四十一章丨寒宵獨坐第一百零七章 算前思後第二百八十三章 蔓草根植第二十七章丨朝盈夕虛第二百一十五章 聘士禮賢第六十一章丨茅城津渡第五十六章丨汝南袁氏第五百五十三章 黃屋左纛第二十章 得此失彼第一百一十一章 孰所致然第五百六十二章 窺兵圖計第五百章 取義爲公第一百九十三章 宕開一筆第五百六十六章 擇人任勢第四百四十六章 堂下鬆柞第四百五十一章 戒火景天第四百一十六章 不止爲薪第八十章 塵埃落定第九十四章 近而間親第三百七十八章 微末生非第四十三章 郡國正卒第二十五章丨北闕甲第第四百二十章 倨忽如此第三百六十章 義何如生第四百四十章 窮矣困獸第五百六十章 聲東擊西第一百八十六章 水則畢露第三十二章丨覆車悟真第五百零八章 偃息猶疑第一百七十六章 走投無路第四百九十九章 歧路徒營第三十四章丨冒功邀賞第六十八章 臨歧片言第五十五章 誰說意氣第五百五十四章 忠義歸屬第六十二章 苞筍落籜第十四章 勉爲厭難第一百二十章 柱石之堅第六十一章 文章傾臺第八十七章 御書錢範第九十四章丨夜漏未盡第五百六十三章 相逢難得第二百二十七章 攻城拔寨第三百六十七章 家國兩泰第一百二十七章 輕車介士第二百五十章 訥而慎行第三十一章 端策拂茵第四十七章 論議深博第五十四章丨脫穎時至第五百四十一章 深論莫及第三百五十章 量定準繩第四十四章 庶官乃和第四百零八章 風止雲起第二十九章丨三河五校第三十九章 盡釋疵咎第五百九十四章 涼颼霧晦第三十三章丨御臨中臺第一百章 度支審計第四百三十二章 閒嘗商酌第一百八十六章 水則畢露第三十五章丨詔旨奪權第三百八十九章 出路已決第二百七十七章 因勢遷民第三百六十六章 屋漏連雨第一百七十三章 夜議軍謀第四百五十九章 時否俗薄第六章 國之干城第二十五章丨北闕甲第第六十八章 響我明德第四百六十九章 事暫寢之第六十九章 水波紋動第三十三章 風物長量第四百零二章 後悔無及第二百二十六章 狂疾物故第三十章 臺閣生風第九十七章丨董氏外家
第一百三十八章 山險難料第七十章 披香暖風第二百九十五章 先登結陳第八十六章 節慕原嘗第三百八十三章 伏兵齊發第三十章丨藍田雄鳴第一百章 碗轉麴塵第四百章 以度取之第一百零三章 遠迄南鄭第一百一十四章 層疊欺壓第八十九章 錢法防微第九十一章 逮下無疾第一百六十七章 駱谷行軍第二百九十一章 振乏懲惡第四百零一章 部伍嚴整第九十九章 簪纓子弟第二百七十七章 因勢遷民第一百零三章 推身致君第十七章 榆中勇士第六十三章丨安老懷少第一百一十七章 隱憂未解第三十二章丨臣操權柄第六十二章 苞筍落籜第一百二十四章 明爭暗鬥第四十一章丨寒宵獨坐第一百零七章 算前思後第二百八十三章 蔓草根植第二十七章丨朝盈夕虛第二百一十五章 聘士禮賢第六十一章丨茅城津渡第五十六章丨汝南袁氏第五百五十三章 黃屋左纛第二十章 得此失彼第一百一十一章 孰所致然第五百六十二章 窺兵圖計第五百章 取義爲公第一百九十三章 宕開一筆第五百六十六章 擇人任勢第四百四十六章 堂下鬆柞第四百五十一章 戒火景天第四百一十六章 不止爲薪第八十章 塵埃落定第九十四章 近而間親第三百七十八章 微末生非第四十三章 郡國正卒第二十五章丨北闕甲第第四百二十章 倨忽如此第三百六十章 義何如生第四百四十章 窮矣困獸第五百六十章 聲東擊西第一百八十六章 水則畢露第三十二章丨覆車悟真第五百零八章 偃息猶疑第一百七十六章 走投無路第四百九十九章 歧路徒營第三十四章丨冒功邀賞第六十八章 臨歧片言第五十五章 誰說意氣第五百五十四章 忠義歸屬第六十二章 苞筍落籜第十四章 勉爲厭難第一百二十章 柱石之堅第六十一章 文章傾臺第八十七章 御書錢範第九十四章丨夜漏未盡第五百六十三章 相逢難得第二百二十七章 攻城拔寨第三百六十七章 家國兩泰第一百二十七章 輕車介士第二百五十章 訥而慎行第三十一章 端策拂茵第四十七章 論議深博第五十四章丨脫穎時至第五百四十一章 深論莫及第三百五十章 量定準繩第四十四章 庶官乃和第四百零八章 風止雲起第二十九章丨三河五校第三十九章 盡釋疵咎第五百九十四章 涼颼霧晦第三十三章丨御臨中臺第一百章 度支審計第四百三十二章 閒嘗商酌第一百八十六章 水則畢露第三十五章丨詔旨奪權第三百八十九章 出路已決第二百七十七章 因勢遷民第三百六十六章 屋漏連雨第一百七十三章 夜議軍謀第四百五十九章 時否俗薄第六章 國之干城第二十五章丨北闕甲第第六十八章 響我明德第四百六十九章 事暫寢之第六十九章 水波紋動第三十三章 風物長量第四百零二章 後悔無及第二百二十六章 狂疾物故第三十章 臺閣生風第九十七章丨董氏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