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丨太師歸朝

“不速之客來,敬之終吉。雖不當位,未大失也。”————————【周易·象】

長安城西,橫城門外。

漢初平三年,四月二十日。

一夜狂風驟雨,到了清晨便雲開日出,天高雲淡,雀鳥偶爾掠過城門樓。這本該是個恬靜安逸的午後,王允全服盛裝,帶領着身後羣臣依次排班站好,烈日炎炎,絲毫不因昨夜的一場豪雨而收斂半分。汗水緩緩從臉頰、脖頸上淌下,浸入到朝服裡,羣臣只覺得身上發癢,但礙於禮制,都不敢輕易動彈。

王允身居百官之首,與三公等人站在前列,尚書僕射士孫瑞帶着一衆中朝官站在隊伍中間,看着王允正與司空淳于嘉小聲交談,又回頭往身後的隊伍裡瞧了瞧,神色一動,微微側身與尚書楊瓚交耳道:“楊侍中何在?”

“國家身邊不能沒人侍奉,所以我便作主,讓他去宣室了。”楊瓚不緊不慢的答道。

士孫瑞點了點頭,道:“今天司徒語氣雖然強硬,但都是出自公心,爲了大事着想,你可莫往心裡去。”

這是看出二楊心裡的不滿,特意爲王允出言安撫,楊瓚平素也很佩服士孫瑞的德才名望,不敢拿大,回道:“這是哪裡的話,王司徒心懷天下,脾性直是直些,我既是屬下,有何聽不得?”

說完,楊瓚又注意到士孫瑞,知道他足智多謀,曾在京兆尹蓋勳手下爲官,文武兼備,與王允、黃琬等人合謀,出計良多,深受倚重。既然自己和楊琦已經決議在刺董之後另謀出路,士孫瑞這等智謀之士,就得試着拉攏。

他剛想說話,只聽有人叫道:“來了!”

果見長道之外,一支千餘人的兵馬簇擁着數輛車駕,緩緩而來,旌旗招搖,左右精騎四處遊走,人吼馬嘶,驚鳥飛還。

王允微闔的雙眸陡然睜開,率領百官迎上前去,對着車駕遠遠的拜揖。

一輛爪畫兩轓的金華皁蓋車慢慢悠悠的駛來,這是當朝太師董卓的御駕,本來是爪畫兩轓的金華青蓋車,時人號稱“竿摩車”,其車華貴無比,儀比天子,後來由於長安地震,董卓畏懼天譴,在蔡邕的勸說下換乘如今的皁蓋車。

王允與衆人對着這輛車拜倒:“恭迎太師!”

車還沒到,一彪騎兵便先策馬而來,當頭一人盔甲整齊,身材高大,騎在一匹火紅的馬上,倒提長兵,威武不凡。這正是董卓帳下‘誓爲父子’的親信將領,中郎將、都亭侯呂布。呂布騎着赤兔,神色倨傲的掃視了諸公卿一眼,抱拳道:“太師有令,傳司徒上車,隨駕入城,諸位公卿可行於車後。”

王允與衆人一齊回道:“謹諾。”

然後在呂布的伴隨下走到車邊,車子在馭者的操縱下停駐,車後的門被打開,太師府的主簿田景面帶不善的看了王允一眼,冷哼一聲,跳下了車,順手牽過一匹馬騎到隊伍前面去了。而呂布早已不見了影蹤,王允爬上了車子,行禮過後,拘謹的坐在角落裡。

董卓年輕時曾是漢室在西涼的一員猛將,虎背熊腰,驍勇善戰,只是年歲漸大,這幾年養尊處優,身子有些發福。饒是如此,也是膘肥體壯,一個人便佔據了車廂近半的空間。董卓自王允進車後便閉目養神,一言不發,王允也不主動挑起話題,權當是坐了趟順風車。

但車廂內另一個人,他不得不注意。

那是個瘦弱的老頭,白髮蒼蒼,邊上放着一臺琴,琴的尾端有些燒焦的痕跡,王允知道這是名動天下的焦尾琴,這個老人是董卓敬佩無比的名士、左中郎將蔡邕。

王允看了看那琴,又看了看蔡邕,眼底少見的流露出複雜的神色,這眼神轉瞬即逝。而蔡邕似乎察覺到什麼,擡頭一看,對王允友善的笑了一下。王允則是僵硬的點了點頭,作爲答覆。無論出於何種原因,王允都不願意與蔡邕交往過密,於公,蔡邕阿附董卓門下,在王允眼中已是諛臣之舉,行爲處事自然要與他劃清界限;於私,蔡邕曾與王允論道,王允辯才不如蔡邕,屢屢詞屈,以至於暗自結怨。

哪怕蔡邕沒有做什麼禍國的事,但王允依然將他視爲了刺董之後的首要清算的人員,文人之間的私怨,就連看似正直無私的王允都避不了。

車子悠悠的經過北宮門,再過一時半會就要到太師府門前了,這時董卓有了動靜,雖然仍舊閉着眼睛,但王允卻感覺董卓在偷偷觀察他一樣:“聽說國家的身體康復了?”

王允趕緊對董卓揖道:“是,國家今晨已然康復,可下地行走,進用膳食,太醫也說全無大礙。”

“哦。”董卓淡淡應了聲,他睜開眼先是看看王允,再是看看蔡邕,問道:“國家這次的病恙不同以往,診治了約有月餘,按往例,老夫記得是要舉辦朝賀?”

這一看似尋常的問疾,頓時讓王允如坐鍼氈。他和楊瓚等人暗自的籌劃就是要趁皇帝病癒,依例讓羣臣朝賀的時候,在宮內刺殺董卓。可如果是自己殷勤的提出舉辦朝賀,董卓定會懷疑自己的反常舉動。現在外間已經有了些風言風語,說呂布與自己走得太近,意圖謀反,虧得王允平日小心謹慎,從未行差踏錯,導致董卓未曾警醒。可如今董卓好端端的問起這個來,饒是王允權謀了得,也一時慌了神。

好在董卓這是問的蔡邕,王允知趣的不作聲,心裡卻砰然作響,他不着痕跡的望向蔡邕,表現出一種對這事既不支持也不反對的態度,眼睜睜的看對方如何作答。

蔡邕渾然不覺自己接下來的話會起到什麼作用,略一思索,便回答道:“國家的病況關係天下,這幾日外臣都無以進宮探望聖躬,於是朝野輿論紛紛。如今聖體痊癒,讓羣臣朝賀,覲見天顏,可安定臣民之心。”

董卓頷首道:“蔡公說的是!老夫原以爲朝賀一事禮制繁瑣,正欲棄置,到沒想出其中竟有這等大用。也是,正該讓朝臣看看陛下,不然這一個月的長安流言,都快被他們當做真的了!”

說完,董卓又看向王允,一雙豹眼微微眯縫,道:“說起長安的流言,老夫最近聽到幾個有趣的,還跟王子師你有些關係。”

前些日子,長安街頭有謠言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猶不生。”又作董逃之歌。在讖緯之學興盛的東漢,王允對此又是欣喜又是警惕,費盡心力將謠言的影響力壓到最小,以免打草驚蛇。這事似乎被董卓得知,又故意當面提起,王允以爲他發覺了什麼,硬着頭皮答道:“哦?在下久在臺閣,竟未聞長安還有針對老夫的流言?看來京兆尹得多多派人稽查,不然區區小民也敢妄議大臣,可還了得?”

董卓面無表情的盯着王允看了好一會兒,王允也強作鎮定,與其對視,以示坦蕩。

車內氣氛壓抑了一陣子,就連蔡邕都隱隱察覺出不對勁了,正欲解圍,只見董卓笑道:“他們說國家自病倒後,常在牀榻,不見外臣,其實早已駕崩。你秘而不發,對外謊稱聖體病癒,如今在朝上的,不過是一個與其面容相似的孩童罷了。”

此話一出,無論王允還是蔡邕都是一聲驚呼,董卓說的完全是子虛烏有的事情,且不說隨董卓待在郿塢的蔡邕,就連一直留守長安的王允也從未聽過市井之中竟還有如此荒唐的言論!

王允想也不想就明白董卓這話背後的深意,難不成董卓還有改朝換代之心?

他還沒有來得及進一步反對,一旁的蔡邕便開口道:“此等妖言禍亂朝綱,以太師之明,想必聽到了也只是付之一哂,把他當真的,也只有那些沒見識的愚人村婦而已。”

“左中郎將說的是,這等妖言若是縱其流傳,實在是有損朝廷顏面。還請太師下令嚴查,將惑衆者斬首示衆,再詔羣臣入宮朝賀,屆時流言將不攻自破。”王允緊跟着補充道,他是精明世故的人,董卓也不像他外表所展現的那樣粗枝大葉,能在靈帝死後抗旨進京,與太傅袁隗共掌朝政,又能在之後的廢帝風波中佔據主動,逼走袁紹,族誅袁氏滿門,總攝朝廷,可不單單是因爲他手中的重兵。

董卓說的流言在王允和蔡邕兩人看來,完全就是不加修飾的試探,作爲漢室的臣子,無論立場,都要把董卓這個苗頭按下去。

見兩個心腹口徑一致的表示反對,董卓臉上的肌肉明顯抽搐了一下,但他臉皮甚厚,絲毫不把兩人的話放在心上;“老夫也只是當做笑談,特意說來與王子師玩笑的。至於這流言,老夫以爲,信者爲真,不信爲假,二位以爲呢?”

王允與蔡邕對視一眼,默契的不再作聲,以沉默來表示反對。董卓也試探出了這兩個股肱堅決的態度,頓時沒了談興,遂收口不言。在車子抵達太師府的時候,董卓身形矯健的一躍下車,蔡邕與王允兩人竟是留都沒留,王允還打算與董卓談些近日的朝政,看董卓沒有挽留,王允也不強求,與蔡邕告別後,索性去了尚書檯。

關於董卓今天對王允與蔡邕的試探,他要與楊瓚等人商議一番,刺董的計劃要加快進行了。

第四百八十八章 井管拘墟第二百九十四章 螳螂被翳第二十六章 襄王有夢第三百六十三章 因機決勝第二百四十三章 毓秀瓜綿第三十三章 風物長量第五十章 抽弦促柱第一百三十五章 幽贊微言第一百二十八章 汾曲之陽第五十六章丨白龍魚服第五百三十二章 馳疾驚人第二十章丨有道而輔第二十九章丨嶢柳青泥第五十一章 加以制之第二十章 遺策何算第三百一十三章 難得閒適第一百章丨開門揖盜第三百六十二章 不自相信第五十三章 參商之虞第六十三章丨賊勢甫定第三百四十九章 此言可味第二十二章丨孤臣忠直第三百八十七章 知其勢乎第五十六章 周密溫樹第一百一十一章 禍機殃流第四十五章丨有失朕望第三十二章丨臣操權柄第五十五章丨密謀顛覆第五十章 抽弦促柱第四十四章 庶官乃和第一百四十四章 箭雨如蝗第七十五章 病染膏肓第一百四十章 實情錯落第一零六章丨三軍聽命第一百一十四章 層疊欺壓第二百一十五章 聘士禮賢第七章 公孫伯圭第一百四十九章 內結異心第一百二十五章 另闢蹊徑第五百六十四章 亂源遺策第五百四十四章 火之始然第四百一十九章 照本其時第一百二十二章 他鄉遇貴第三百三十八章 食不甘味第一百六十四章 陰雨之期第五百零六章 旋行旋滅第五十五章 誰說意氣第五百四十八章 莫不有私第六十章丨見困豫且第四百三十章 且行且止第二百五十一章 飢時理會第九十六章 取士五科第二十七章 暫息於事第二百零四章 虎口奪食第十二章 師友相從第一百零三章 推身致君第三百五十八章 驕矜不恤第四百六十七章 拋頭露市第六章丨母之昆弟第四百三十五章 才力將淹第十三章 重蹈覆轍第五百八十八章 難濟於事第七十二章 鄰女詈人第一百四十四章 箭雨如蝗第四十七章 朱紫不謬第四章 輕哀薄斂第二百零一章 仰憑仁君第十七章 京室爲墟第四十七章丨分說事理第五十七章丨良將所歸第二百八十四章 牆溼乃補第八十七章 追逐狐兔第二百零一章 仰憑仁君第五百二十四章 利義相伐第二百六十九章 池因於澤第五百零四章 先兵於戰第三百九十七章 試議權衡第四十七章 論議深博第五百九十五章 急於催攻第四十八章丨豎子與謀第五百七十章 迥然際遇第二十六章丨別有所圖第二十六章 繩以記事第六十八章 鉤直餌鹹第三十七章 王也乘興第五百六十二章 窺兵圖計第十四章丨風雨前夕第五百四十七章 孰可意料第四百八十章 坐視不救第七十四章 人無常滿第二百一十八章第一百一十五章 重兵陳列第二百六十六章 接馬而談第二十四章|城郊陛辭第二十四章 難得寵渥第四百三十三章 葦中雙禽第七十九章 太學野駒第十章 主人戒賓第四百一十七章 思患豫防第三十二章 吉往兇歸
第四百八十八章 井管拘墟第二百九十四章 螳螂被翳第二十六章 襄王有夢第三百六十三章 因機決勝第二百四十三章 毓秀瓜綿第三十三章 風物長量第五十章 抽弦促柱第一百三十五章 幽贊微言第一百二十八章 汾曲之陽第五十六章丨白龍魚服第五百三十二章 馳疾驚人第二十章丨有道而輔第二十九章丨嶢柳青泥第五十一章 加以制之第二十章 遺策何算第三百一十三章 難得閒適第一百章丨開門揖盜第三百六十二章 不自相信第五十三章 參商之虞第六十三章丨賊勢甫定第三百四十九章 此言可味第二十二章丨孤臣忠直第三百八十七章 知其勢乎第五十六章 周密溫樹第一百一十一章 禍機殃流第四十五章丨有失朕望第三十二章丨臣操權柄第五十五章丨密謀顛覆第五十章 抽弦促柱第四十四章 庶官乃和第一百四十四章 箭雨如蝗第七十五章 病染膏肓第一百四十章 實情錯落第一零六章丨三軍聽命第一百一十四章 層疊欺壓第二百一十五章 聘士禮賢第七章 公孫伯圭第一百四十九章 內結異心第一百二十五章 另闢蹊徑第五百六十四章 亂源遺策第五百四十四章 火之始然第四百一十九章 照本其時第一百二十二章 他鄉遇貴第三百三十八章 食不甘味第一百六十四章 陰雨之期第五百零六章 旋行旋滅第五十五章 誰說意氣第五百四十八章 莫不有私第六十章丨見困豫且第四百三十章 且行且止第二百五十一章 飢時理會第九十六章 取士五科第二十七章 暫息於事第二百零四章 虎口奪食第十二章 師友相從第一百零三章 推身致君第三百五十八章 驕矜不恤第四百六十七章 拋頭露市第六章丨母之昆弟第四百三十五章 才力將淹第十三章 重蹈覆轍第五百八十八章 難濟於事第七十二章 鄰女詈人第一百四十四章 箭雨如蝗第四十七章 朱紫不謬第四章 輕哀薄斂第二百零一章 仰憑仁君第十七章 京室爲墟第四十七章丨分說事理第五十七章丨良將所歸第二百八十四章 牆溼乃補第八十七章 追逐狐兔第二百零一章 仰憑仁君第五百二十四章 利義相伐第二百六十九章 池因於澤第五百零四章 先兵於戰第三百九十七章 試議權衡第四十七章 論議深博第五百九十五章 急於催攻第四十八章丨豎子與謀第五百七十章 迥然際遇第二十六章丨別有所圖第二十六章 繩以記事第六十八章 鉤直餌鹹第三十七章 王也乘興第五百六十二章 窺兵圖計第十四章丨風雨前夕第五百四十七章 孰可意料第四百八十章 坐視不救第七十四章 人無常滿第二百一十八章第一百一十五章 重兵陳列第二百六十六章 接馬而談第二十四章|城郊陛辭第二十四章 難得寵渥第四百三十三章 葦中雙禽第七十九章 太學野駒第十章 主人戒賓第四百一十七章 思患豫防第三十二章 吉往兇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