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遊說湯氏

“在中國近代史上,民初的歷史或許最令人惋惜的一段歷史:儘管議會政治濫觴,而隱藏於其後的民主共和精神,卻沒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宋教仁是爲數不多的理解者之一,卻遭到了暗殺,兇手至今是謎;另一深諳民主共和精神者湯化龍,也沒能逃脫革命黨的槍殺。”

在大多粗數時候,李子誠經常是腦子裡一面思考着問題,一面照常運轉着。此時看着坐在面前的湯化龍,李子誠的腦海中浮現出這麼一段話來,回憶起關於民初歷史的點評文章中,幾乎每一個人都對宋教仁的遇刺而倍覺惋惜,同樣也爲眼前的這個人生出可惜之意。

在這個時代面對每個人都試圖僭越規則的情形,深諳民主共和的湯化龍顯然有太多的無奈,或許正是這種無奈,使得那曾經射向清廷的子彈,拐了個彎,射向了昔日誌同道合的盟友,辛亥革命的餘聲,弔詭而悲壯。

望着總理,湯化龍同樣沉默着,他知道,現在,兩人的談話不可能再像先前那麼簡單,關於實業發展的問題總是簡單,無非只是政府如何引導全國產業發展,如何創辦更多的示範性的、受保護的工業經濟開發區。

這些問題從來都不是什麼難題,唯一的難題就是財力,只要解決了財力的問題,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而眼前的這位總理卻是一位開源的能手,將總稅務司收至財政部名下,再到收回關稅,再到利用善後借款以鹽稅做保,對鹽稅進行的整釐,再到借關稅自主,要求各省放棄厘金,中央政府給予補貼,再到財政部開始劃分國稅、地稅。確立中央與地方財政體系等等,在過去的半年中,眼前的這位總理推行了太多的新政,而這些新政指向卻是解決中央的財政問題。

在一些人眼中。李致遠是一個開源的能手,他所推行的一切工作,都是借勢而爲,即便是地方上心下不願,亦無力反駁,在裁撤厘金的問題,因與同各國簽署的《關稅自主條約》中明文規定。中國關稅自主的前提是中國裁撤厘金,因此,他輕易的給各省扣上一頂“愛國與否,自行決擇”的帽子,同時通過增加地方補貼的方式去緩解地方因厘金被裁造成的損失,通過數月的努力,已經有二十三個省明確表示支持裁撤厘金。

而在鹽稅的問題上,通過提高鹽稅、整釐鹽稅收支。將未來鹽稅收入整理三份,五成由中央收回,兩成留做地方教育經費。一成五爲地方交通建築費、一成五爲地方實業拓展費,至於稅制的改革,其更是進一步,明確劃分了國家稅和地方稅的範圍,這樣,通過法律的形式使中央集中了全國的大部分財力,同時也給地方保留了機動財力,地方的財政困難則通過轉移支付予以解決,從而扭轉了自清末以來財權分散於地方的不利局面。

而通過關稅、鹽稅的專項經費轉移,使得地方甚至受益於其推行的財政改革。可以說,正是他的這種“慷慨”才使得地方上對其財政政策表示支持,地方並未因其推行的新型財政政策吃虧,才使得地方未因此生出離心。

“推行穩健的政策!”

這是李子誠在就任總理時對國民作出的承諾,就其全力推行的財稅改革而言,無疑兌現了他的諾言。通過對關稅、鹽稅兩大稅種的整理、提稅,使得中央獲得了充足的財稅收入,所以其才能在很多財稅問題上對地方作出讓步,而正是這種穩健的政策確保了國務院政令的暢通,可是現在……

想到國務院之前下發的《全國剿匪令》,湯化龍卻是一嘆,任何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那個半年爲期的《剿匪令》實際上,是在逼各省作出選擇,是妥協,還是……單從這一國務院令上看,現在的總理,那還有當初的“穩健”。

難道總理被過去半年間工作的順利給衝昏了頭腦?

也正是出於這個原因,湯化龍纔會在二弟發電報向他詢問的時候,在思索良久後,回電讓他“等等看”,也許,只是一時失誤……可現在看來,湯化龍能感覺到,眼前的這位總理,絕沒有被那麼“一點不值一提的成績”給衝昏了頭腦。

這不過只是他的一步棋!

“濟武,昨天,我看到一份報紙!”

聲音微微提高,李子誠拿出一份報紙來,這是一份廣西的報紙,發行於十五天前,也就是他簽署那道命令的第二天,這份報紙是通過火車、飛機一路轉到他的手中,作爲國務總理,他每天都會抽出一些時間去看各省的報紙,並非只是剪貼要聞。

在這個時代,輿論享有充分的自由,報紙上99%的文章都沒有“官方報道”的“權威”,是百分之百的民間直接反應,所以,李子誠才需要這些報紙,需要這些報紙去了解民間的真實情況,作爲一個領導者,如果只看所謂的“官方資料”或者“官方報道”,那不是“脫離羣衆”,而是慢性自殺式的自我封閉。

“嗯,上面說我被過去取得的成績給衝昏了頭腦!”

笑了笑,李子誠放下了報紙,看着湯化龍問道。

“你覺得呢?濟武?”

“這……”

湯化龍一愣,卻是不知應作何回答,一開始,他也如此以爲,可是通過過去兩天的貼身觀察,眼前的這位可是比大多數人都清醒,他清醒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同樣也知道地方上爲什麼會猶豫不決到現在。

直到現在,地方各省不過都是在觀望,觀望着有誰先跳出來爲大傢伙出頭,無論是大總統的親信亦或是大總統的追隨者,又或者是那些口口中聲聲喊着爲國爲民的西南數省,他們都沉默了下來。

原因非常簡單,沒有誰願意站出來指責國務院限令地方限期剿匪是“擾民之舉”,國務院那邊,可是把過去十二個月,各省報紙上自登的匪亂報道進行了統計,同樣還把各省民政長的報告進行了統計。那些都是國務院要求剿匪的原因。

國務院打着保境安民的大旗!

在這面大旗下,誰第一個跳出來,肯定會面對千夫所指之局,各省的將軍又豈願最後自己落了罵名。別人得了便宜,眼前的這位總理,只是用一面看似無形的旗,卡住了各省將軍的七寸。

名聲這東西……

“我沒昏,可……”

神情一肅,李子誠揣起茶杯,看似平淡了說了一句。

“可我擔心。有些人一時昏了頭,會做出什麼糊塗事來!”

話似平淡,可任誰都能聽出這話裡的所指,尤其是湯化龍更是如此,正待他將想要開口急辯時,又有一句話傳入了耳中。

“現在,國家的很多事情都進入正軌了,所以。制憲已經納入國務院和總統府的議程,國務院已經準備在年末,正式提請總統府。成立全國制憲委員會,制憲委員會由國會議員以及各省派出的代表組成……”

制憲!

聽到這兩個字,湯化龍卻是擡起頭看着李子誠,他想從那張年青的臉龐上找到其它的東西,可是除去平靜之外,卻沒找到任何他不願看到的神色,早在兩年前,作爲一名法學專家他就曾會主持參與起草制定了天壇憲法,對於那部憲法,他曾經寄予了希望。在他看來,那將是共和走向正軌的標誌。

可是,最終他卻失望了,制定《天壇憲法》不過只是袁世凱的一時妥協而已,在“民二叛亂”之後,一切都結束了。國會都被解散了,還談什麼憲法?

可現在,這位總理卻要求制定憲法,對於李子誠此時透露制憲的意願,他有所懷疑,可是他卻知道,如果發前的這位總理全力推行憲法、憲政的話,即便是袁世凱亦需要做出很大的讓步,他的手中握有兵權,即便是袁世凱對其亦有所忌憚,否則現在中國也不會有這麼一位“小李總理”。

“總理,想要制定憲法?”

湯化龍試探的問道。

“不是我想制定憲法,而是……”

沉默片刻,李子誠的神色很是坦然。

“中國需要憲法,爲維持共和之精神,就必須有一部全國認同的根本大法,未來若是有人慾違背共和、踐踏共和,那麼他就必須要挑戰一部由國會和各省代表制定,並由全國各省議會批准的憲法!”

“各省議會批准?”

總理的回答只讓湯化龍一愣,原本在他看來憲法只需要國會起草,由國會批准之後,便可以實施,卻未想到需要由各省代表參加、而且還需要各省批准。

“濟武兄,現在咱們中國棄中國三千年傳統而行以共和,這一政治體制儘管有各國可供參考、借鑑、學習,但對於我們而言卻是陌生的,就拿現在的中國而言,中央與地方的權屬不清,中央與地方的互相提防,再到地方對中央的不重視,中央對地方的輕視,直接導致目前國內政治局勢的混亂,這種混亂,必須要儘快結束,中國所有一切都需要步入正軌,比如,各省將軍屬理制,這就是極不正常的,亦是違背共和精神,即然總統、總理都是由國會兩院選舉的,那麼省長、市長、縣知事,亦應該由本省、本市、本縣議會選舉產生,只有如此,才能避免任官刮地之事的發生……”

在湯化龍的面前,李子誠自然不會再去掩蓋自己制定憲法的本意,在袁世凱面前,他更多的是強調通過憲法去限制地方的力量,通過“正軌”逐步解除地方的武裝,解決地方實力派的問題,而在湯化龍的面前,他便願意和他去構建那個“共和夢”,無論是歷史上的記載,亦或是特勤局、保安部的情報,都清楚指到,眼前這個在少年時曾跪於母面前許下“必除此虐政”誓言的湯化龍,一直都懷揣着一個夢想。從立憲到共和的轉變,再到對共和精神的理解,湯化龍走着一條同宋教仁截然不同的道路。

民國元年8月25號,在宋教仁的主持下,北京和上海兩地同時舉行了國民黨成立大會。原先以暴力革命爲手段、爲推翻舊統治而存在的同盟會,被改組成爲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政黨。

而湯化龍則以當年的諮議局聯合會爲班底,通過若干輪兼併。於1913年春組成進步黨,與國民黨形成了兩黨相爭的局面,梁啓超、張謇等名流均是該黨的理事。

儘管是對手,宋教仁私下與湯化龍、梁啓超卻早有默契。他曾秘密拜訪梁啓超。表示兩黨輪替執政,本是應有之義。在即將到來的國會大選後,如果梁啓超當政,他則願意在野相助,如果他本人當政,則請樑善意監督。梁啓超對此十分感動,事實上。這也是他和湯化龍一直以來的夢想。

而在國社黨進入國會,李子誠出任總理之後,國社黨和進步黨也曾在私下達成默契,待將來時機成熟時實施真正“議會政治”,而現在,李子誠卻是藉此向湯化龍展現出一個未來,一個“憲政”的未來。

“……所以,只有在憲法確立的框架下。纔有可能實施各黨監督,相互競爭、民衆獲利的共和政治,沒有憲法框架內的憲政。根本就是空談,沒有憲法的約束,任何人都可以去挑戰現有的並不成熟的體制,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去試圖僭越規則!”

話至最後,李子誠卻又是長嘆一聲,而後說道。

“從民國建立至今四年,宋教仁死了,國會一度解散,中央、地方相互防備。甚至可用離心離德形容,以至於連一部憲法都沒有制定出來。而議會政治,這套本應爲所有人遵循的新規則,被棄之如敝屣,我們耽誤了太多的時光!可中國還有多少時光供你我耽誤?”

在李子誠這麼說話時,湯化龍卻是頗爲動容。可以說他的每一句話都說到了他的心坎之中,在李子誠出任總理後,對於進步黨於國會中往往不對其發起“攻伐”,他的解釋很簡單,他覺得過去的黨爭,到頭來不過爲奸人創造機會,今後寧可不黨,好比大家在同一艘小船上,舍小異求大同,互相協作,到了彼岸之後再分道揚鑣,爲時未晚。

所以他才選擇在很多問題上支持國務院,即便是他看不懂的事情,如果對國家沒有大壞處,他亦選擇支持,因爲他知道,眼前的這位李致遠和其它人不同,而此時李子誠這番話更是證明的這一點,而李子誠的那句“中國還有多少時光供你我耽誤?”,更是讓他爲之動容,中國並沒有多少時間供他們耽誤,耽誤時光的是他們,而不是李致遠,在他們於京中無所事事,在國會議員遊走八大胡同的時候,李子誠卻早在隴海辦出了一番大事業。

“在子誠來京城之前,曾有人問我,此行意欲有何作爲?”

話聲稍頓,看着湯化龍說道。

“昨日,子誠未予回答,只道“君可觀之”!而現在,子誠可向濟武兄表明自己的態度,子誠所願很簡單,只想爲中國留下一個不可僭越之規則!如子誠於任內可達成此業,那子誠便自問無愧於國民了,雖死亦能瞑目!”

“總理……”

李子誠話只讓湯化龍一陣動容,在至於那些散亂的鬍鬚亦隨之晃動着,可在他欲開口說話時,卻又聽到一聲長嘆,從李子誠嗓間發出,湯化龍看到他的臉上這時盡是無奈之色。

“去年,在接受大總統的邀請之前,曾有人提議,請子誠興兵北伐以實現中國真正統一!”

那無奈這時卻又變成了滿面的嘲諷。

“當時,我告訴那些人,今天國事鬧成這樣,就是因爲沒有一個人懂得妥協退讓,一切都以權威來爭取,一切都以兵戎決是非,中國之大不幸,正在於此,人人都自以爲正義,假以正義之名,行以內戰之實,國民何罪,盡遭此之難?”

可在這時,李子誠卻又皺着眉頭說道。

“過去我不理解,也不願意去理解,可是……”

看一眼似乎有所感的湯化龍,李子誠卻又說道。

“我願意做國人政治妥協第一人,亦願意在很多問題上通過協商、妥協,盡一切可能去改變中國的那種成王敗寇的思想,去告訴國人,政治是可以通過協商解決問題的,政治本身就是妥協的藝術,而不是你死我活的攻伐,可是……”

長嘆一聲,李子誠卻不願意再說下去,而是站起身來,走到窗邊,看着那窗邊中式的園林,這是河南將軍田文烈安排的住處,看着窗外的園林,不再言語了,只是靜靜的吸着雪茄煙,在他吸着雪茄煙時,湯化龍的神情亦變得複雜起來。

此時室內沉默着,靜默的有些可怕,良久之後,就在湯化龍有些坐立不安的時候,李子誠卻是渭然長嘆一聲。

“罷了……罷了,事不可爲,何需再爲……”

這一聲長嘆之後,李子誠便不無痛苦的閉上眼睛,全是一副心神疲憊之色,但是在內心深處,他卻是在等着,等着湯化龍的表態,從一開始,之所以邀請湯化龍隨行河南視察,目的就是爲了遊說湯化龍,說服其支持國務院,從而通過湯化龍說服湖南將軍湯薌銘。

幾乎是在聲音落下的第一時間,湯化龍急聲說道。

“總理,事還是有可爲的!”

在湯化龍的話音落下時,李子誠看着他,在心下暗自一喜,終於,自己的目的達到了,湯化龍主動站起來承擔了自己希望他要去承擔的事情。

“總理,事還是有可爲的!”

在客房內,手中提筆,沉思片刻湯化龍再一次把筆放下,話可以脫口而出,但是有些事情卻不是輕易解決,至少不是三言兩語便可解決。

這一次絕不同於四年前遊說薩鎮冰以及其弟反正,他深知總理之所以會同他進行那一番長談,正是爲了借他之口去遊說其弟“表態”,而這個“表態”卻必須是“符合”國務院的要求,否則……

“罷了……罷了,事不可爲,何需再爲……”

想起之前總理說的那番話語,湯化龍相信他不是隨口說說,對於那位小李總理,湯化龍可謂是極爲了解,他絕不同他人一般,嗜好武力、迷信以兵論是非,否則,對大總統那邊,也不會一再讓步。

可若是他真的會“無需再爲”,湯化龍依然還是不信,原因很簡單,即便是李致遠不願以兵論是非,現在當他被擡到那個位置上,緊緊依其生存的利益共同體,絕不會因爲“些許小事”,而放棄行令中國的設想。

最終迫於壓力,他或許會支持袁世凱,支持袁世凱以武力徹底統一中國,或者其採取單獨行動,無論如何,那種局面都不是湯化龍願意看到的,那種局面……黎民何罪!

不僅到時黎民遭難,對於二弟同樣也不見得是件好事,雖說過去兩年,二弟一直在暗充擴充實力,可是單憑二弟那點兵力,又豈能阻擋中央大軍,阻擋江蘇陸軍精銳,更何況到時其它民意盡失,沒有民心的支持,即便是袁世凱也支撐不了幾天,更何況是以鄂人治湘的二弟。

想到以鄂人治湘而頗受一些湘籍議員責難的二弟,湯化龍的腦海中卻是浮現出總理對二弟的那一番,極爲肯定的評價。

“湯將屬湘此三年,以之嚴刑峻法治,一洗以前鴟張暴戾之氣,而鎮靜輯睦之。秩序整肅幾復承平之舊。其治軍也,嚴而有紀……餘隻見長沙一埠道不拾遺,雞犬無驚,佈政之飾冠於各省,詢之武漢來者皆言不及湖南百一也。”

這番評價卻是在湘籍議員試圖謀求總理支持其彈劾二弟時,總理作出的,由此可見,總理對二弟確實青眯有加,沉思良久之後,湯化龍終於還是拿起了毛筆,沉腹片刻提筆寫起了給兄弟的私信……(未完待續。。)

第68章 哥倆第243章 怎麼辦?第108章 富貴險中求第95章 第一第81章 盛老四第100章 南行第229章 奇蹟第112章 派遣服務第180章 第一師第4章 楊度第57章 最現實的問題第129章 買一送一第32章 薑是老的辣第9章 會館會餐第28章 袁世凱之愁第102章 張三第48 摩根的抉擇第88章 日本的反應第48章 河南勸業再勸業第111章 專員之訪第364章 一切帝國主義都是紙老虎第219章 響亮第39章 籌劃(上)第117章 些許小事第74章 默茲河兩岸第135章 這就是天堂第53章 試探第48章 河南勸業再勸業第351章 廣州第324章 何遂的聯想第21章 車廂內他人爲我用 北京城公使自上鉤第174章 驅虎吞狼第354章 上海第16章 逐夢第6章 盤點第104章 列車浮想第299章 期望第84章 “內憂外慮”第184章 巴黎之夜第218章 西山臥佛寺第154章 落迫公子第279章 電子戰第263章 湘潭地第5章 繞不開的人第112章 派遣服務第376章 公使們的浮想第352章 北與南第48 摩根的抉擇第39章 楊府關楊秘會議 總統府以僞待誠第51章 提筆之手第370章 印象第79章 少爺第380章 盧溝橋第44章 鷹降第279章 電子戰第146章 大風起兮血飛揚第116章 成功契約第335章 新的遊戲第250章 航母第73章 中華閃電第82章 大國商第72章 我能第49章 爲我掌控第242章 首釁不由我發第248章 新式武器第34章 觀念第129章 買一送一第73章 中華閃電第204章 他要名,我下棋第60章 挖牆腳第22章 一番小天地第175章 失望之心第181章 一場秋雨一場寒第241章 要塞第57章 最現實的問題第116章 殺招第145章 憂慮第95章 袁氏一字決第20章 值得一試的生意第132章 連島爲屏塞爲防 禁區鯊居擇他地第371章 定策第290章 固執第281章 自由攻擊第111章 專員之訪第324章 何遂的聯想第237章 應對第354章 上海第180章 情報分析第143章 大戰將起時 炮灰自參戰第146章 陰冷第197章 是政客?還是……第124章 謀國之嘆第14章 白水行輿論引導 連雲府內會公使第184章 巴黎之夜第379章 國會內第343章 普及第13章 父與子第151章 官兵初戰顧慮重 丈夫迎戰不回頭第225章 德國第273章 決心
第68章 哥倆第243章 怎麼辦?第108章 富貴險中求第95章 第一第81章 盛老四第100章 南行第229章 奇蹟第112章 派遣服務第180章 第一師第4章 楊度第57章 最現實的問題第129章 買一送一第32章 薑是老的辣第9章 會館會餐第28章 袁世凱之愁第102章 張三第48 摩根的抉擇第88章 日本的反應第48章 河南勸業再勸業第111章 專員之訪第364章 一切帝國主義都是紙老虎第219章 響亮第39章 籌劃(上)第117章 些許小事第74章 默茲河兩岸第135章 這就是天堂第53章 試探第48章 河南勸業再勸業第351章 廣州第324章 何遂的聯想第21章 車廂內他人爲我用 北京城公使自上鉤第174章 驅虎吞狼第354章 上海第16章 逐夢第6章 盤點第104章 列車浮想第299章 期望第84章 “內憂外慮”第184章 巴黎之夜第218章 西山臥佛寺第154章 落迫公子第279章 電子戰第263章 湘潭地第5章 繞不開的人第112章 派遣服務第376章 公使們的浮想第352章 北與南第48 摩根的抉擇第39章 楊府關楊秘會議 總統府以僞待誠第51章 提筆之手第370章 印象第79章 少爺第380章 盧溝橋第44章 鷹降第279章 電子戰第146章 大風起兮血飛揚第116章 成功契約第335章 新的遊戲第250章 航母第73章 中華閃電第82章 大國商第72章 我能第49章 爲我掌控第242章 首釁不由我發第248章 新式武器第34章 觀念第129章 買一送一第73章 中華閃電第204章 他要名,我下棋第60章 挖牆腳第22章 一番小天地第175章 失望之心第181章 一場秋雨一場寒第241章 要塞第57章 最現實的問題第116章 殺招第145章 憂慮第95章 袁氏一字決第20章 值得一試的生意第132章 連島爲屏塞爲防 禁區鯊居擇他地第371章 定策第290章 固執第281章 自由攻擊第111章 專員之訪第324章 何遂的聯想第237章 應對第354章 上海第180章 情報分析第143章 大戰將起時 炮灰自參戰第146章 陰冷第197章 是政客?還是……第124章 謀國之嘆第14章 白水行輿論引導 連雲府內會公使第184章 巴黎之夜第379章 國會內第343章 普及第13章 父與子第151章 官兵初戰顧慮重 丈夫迎戰不回頭第225章 德國第273章 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