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氏勢力東山再起
謝安性情溫和,他執政以後,並沒有對桓氏勢力進行清洗,兩個家族之間雖然也有矛盾,但總體上能夠合作共事。等到謝氏勢力衰弱、朝廷混亂的時候,桓氏勢力便再度興起。這次桓氏勢力興起的代表人物,是桓溫的兒子桓玄。
《晉書》記載,桓玄,小名叫靈寶,是桓溫最小的兒子,而且是庶子。可是,桓溫偏偏特別喜歡他,臨終時讓他繼承了南郡公的爵位,當時桓玄只有五歲。桓溫的其他兒子非常生氣,企圖作亂,但被手握兵權的叔父桓衝挫敗。
桓玄七歲的時候,長得比同齡孩子高大許多,而且聰明過人。桓玄服喪期滿,桓衝也離任揚州刺史,府中文武臣僚都來告別。桓衝摸着桓玄的頭,指着臣僚們說:“這些人,都是你家的舊官屬啊。”桓玄看着他們,不禁流下淚來,然後掩面痛哭。衆人見他小小年紀,卻如此傷感動情,都感到詫異,覺得他與衆不同。
桓玄長大以後,相貌奇偉,神態爽朗,博通藝術,善寫文章,很有才華。桓玄對他的出身和才華頗爲自負,總認爲自己是英雄豪傑。然而,由於其父桓溫晚年有篡位跡象,朝廷懷有戒心,不敢重用他。桓玄到二十三歲的時候,才當了一個太子洗馬,幾年之後,又出任義興太守。義興就是現在江蘇的宜興。
桓玄認爲自己才能頗高,當個太守是大才小用了,感覺很不得志,曾經感嘆道:“父爲九州伯,兒爲五湖長”。於是,桓玄憤而棄官,回到他的封地南郡去了。
桓玄途中路過建康,按照禮節,去拜見執政的司馬道子。司馬道子設宴請他吃飯,在宴席上,司馬道子喝多了,嘴上沒有把門的,直愣愣地對他說:“你父親桓溫,晚年想做賊,你怎麼看?”桓玄一聽,嚇得跪倒在地,汗流浹背,場面十分尷尬。衆人趕緊打圓場,纔沒有讓宴會不歡而散。從此,桓玄對司馬道子懷恨在心。
桓玄到了南郡,住在江陵。江陵是南郡的治所,也是荊州的治所。桓溫、桓衝兄弟曾經治理荊州多年,很有勢力和威望,桓玄藉助這個優勢,招賢納士,培植勢力,專橫一方,連荊州刺史都怕他。
荊州是個戰略要地,司馬道子忌憚桓玄,不想讓他在荊州發展勢力,便下詔任命他爲廣州刺史。廣州地處偏遠,對建康威脅不大。桓玄知道司馬道子的用意,心裡更恨他了。
公元398年,王恭起兵討伐司馬道子,桓玄積極參加。司馬道子爲了分化利誘,改任桓玄爲江州刺史,桓玄很高興。王恭被殺之後,桓玄就撤兵回去了。
公元399年,孫恩起義爆發,朝廷忙於調兵遣將,平息叛亂。得此良機,桓玄殺掉荊州刺史,奪取了荊州,然後招兵買馬,擴大勢力。朝廷忙於對付孫恩,也顧不上管他了。
公元400年,桓玄勢力已大,便上表朝廷,要求擔任荊州、江州兩州的刺史,並都督荊、江、揚、豫等八州諸軍事。這個時候,朝廷被孫恩起義搞得焦頭爛額,沒有辦法,不得已同意了,先安撫下他再說。朝廷擔心,如果桓玄與孫恩聯合起來,那就不得了了。
公元401年,孫恩打着討伐孫恩的名義,率軍沿海道進攻京口。桓玄上奏朝廷,要求出兵勤王,抵禦孫恩。朝廷卻不敢答應,因爲擔心會出現前門驅狼、後門進虎的情況。情況的確如此,桓玄確實是想渾水模魚,並不懷好意。
公元402年,孫恩兵敗自殺,起義軍陷入低潮,朝廷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當時掌權的,是司馬道子的兒子司馬元顯。司馬元顯早就對桓玄十分不滿,他年輕氣盛,按捺不住心中的忿恨,下令討伐桓玄。
桓玄聞訊大喜,他正愁找不到藉口攻打朝廷呢,這下好了,出師有名了。桓玄發出檄文,聲討司馬元顯的罪惡,打着清君側、誅奸臣的旗號,率軍東下,直取建康。
桓玄蓄勢已久,準備充分,兵馬訓練有素,一路攻關拔寨,銳不可擋。司馬元顯急忙派心腹司馬尚之迎敵。司馬尚之很能打仗,曾經打敗過孫恩的起義軍,深得司馬元顯器重。
司馬尚之領命以後,率軍排兵佈陣,準備抵禦桓玄。不料,桓玄大軍到來之後,司馬尚之的大將楊秋,卻突然陣前倒戈,致使朝廷軍隊大敗潰散。看來,桓玄事前已經策反了楊秋。司馬尚之落荒而逃,後來被捕獲殺害。
桓玄大軍乘勝前進,進逼建康。司馬元顯恐慌,無奈只好打出了王牌,命劉牢之率軍禦敵。劉牢之英勇無敵,幾乎沒打過敗仗,是朝廷最後的救命稻草。可沒有想到,劉牢之帶領他精銳的北府兵,也投降了桓玄。看來,桓玄事前做的工作相當不錯,此時大見成效。
劉牢之一投降,司馬元顯就玩完了,他連守城的兵力都組織不起來了,桓玄輕而易舉地進了建康城。桓玄入城之後,逮捕了司馬道子和司馬元顯,宣佈他們的罪行,把他們殺掉。同時清除司馬道子在朝中和地方上的黨羽親信,殺了一大批。桓氏子弟及親信紛紛擔任要職,桓玄自封爲丞相,獨攬大權,桓氏家族再次控制了朝廷。
桓玄十分忌憚劉牢之。劉牢之英勇善戰,無人能敵,但卻見利忘義,反覆無常。桓玄對劉牢之不放心,奪了他的兵權,任命他爲會稽太守,讓其離開朝廷。
劉牢之心中不滿,想要再反叛桓玄。不料,他手下的將領們說:“反叛是個恥辱的事情,可將軍一叛王恭,二叛司馬,如今再叛桓玄,一生中三次反叛,如何立足於天地之間。”說完,將領們紛紛離他而去。劉牢之感到愧疚無奈,心灰意冷,上吊自殺了。
公元403年12月,桓玄廢掉傻皇帝晉安帝,改國號爲楚,自己登基當了皇帝。東晉一度滅亡了。
在那個封建時代,人們的正統觀念是,晉安帝即便再傻,他當皇帝也是天經地義的;別人再賢能,如果篡位稱帝,也是大逆不道。所以,桓玄篡位,遭到許多人反對,也給劉裕勢力崛起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