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是醒獅團表演踢踏舞,踢踏舞有着拍打敲擊的意思,是現代舞蹈風格的一種,形成於二零年代的美國,當時愛爾蘭移民和非洲奴隸將民間的舞蹈帶到了美國,逐漸融合形成了新的舞蹈。
踢踏舞比較開放自由,不需要注重身體的舞姿,而是着重於趾尖與腳跟的打擊節奏,穿着特別的踢踏舞鞋,在地板上摩擦拍擊,發出各種踢踏聲音,再加上優美的舞姿,形成了踢踏舞特有的魅力。
醒獅團播放着爵士樂的節奏,做出了即興的舞蹈表演,十二個人的團體動作,整齊化一,給人的感覺是輕快、活潑、自由與節奏感十足。腳部的整齊踢踏聲音,充滿了不可言語的氣勢。
醒獅團的美女們以類似芭蕾優美的肢體動作,舞步充滿了旋轉與滑步等,踢踏着舞鞋,發出整齊化一清脆響亮的聲響。鞋後根是硬的,可以發出聲音,團員表演出火焰之舞、大河之舞、魔力之舞,上半身動作雖然不多,但是爲了增加舞蹈的效果,自行設計出聽覺饗宴的快感,醒獅團以三太子陣頭表演出踢踏舞,整齊化一的踢踏聲,魅力十足,果然引人入勝。
車輪戰的表演,接下來九天天團電音三太子拿出了國樂樂器,表演現代國樂樂曲。以西方音樂的態度,吸收了新的音樂觀念,模仿西方交響樂團,擦弦、彈撥、吹管、打擊共四大部分。
吹管,笙、梆笛、曲笛、新笛、嗩吶、管。擦弦,高胡、南胡、中胡、革胡。彈撥,揚琴、琵琶、柳琴、三絃、秦琴。模仿西方交響樂團的合奏、協奏、重奏、獨奏、齊奏、聯彈,傳統絲竹的演奏形式。
中胡、革胡、倍革、四筒大胡、胡琴、三絃二胡、雙幹金二胡、烏木板胡、高胡的結合演奏,使得團奏絃樂部分更爲充實與完整。柳月琴、揚琴、踏板箏、蝶式箏、改良三絃、半圓底琵琶樂器與絃線的改良,造成了有別於交響樂國樂的特殊音色,突出了新民族風格。十一孔新笛、按鍵笛、鍵盤笙、低音笙、嗩吶、巴鳥管,合奏形成了健全美妙的樂曲。編鐘、編磬、定音鼓、雲鑼等敲擊使得樂曲更爲多采多姿。
九天天團的三太子陣頭現代國樂精采的表現,讓現場的觀衆看得目瞪口呆,真的是引人入勝,享受着野外的音樂饗宴。看完了九天天團的現代國樂精彩的表演,接下來換醒獅團的表演,醒獅團的團員搬出了許多原住民的打擊樂器,表演臺灣原住民的樂曲表演。
阿美族的樂器分爲簧樂、管樂、擊樂、絃樂,口簧琴有銅簧、鐵簧與竹簧三種類,扯動着琴臺的繫繩引起了簧片振動,靠着口腔的共鳴擴大了音量,藉着嘴、舌、頰、脣的位置改變,造成了不同的音響。
雙管鼻笛、直笛、膜笛,直笛聲音的悲悽,相傳於亙古時期獵首活動中所使用的,日本人擅吹的尺八於日治時期一度流傳於北部阿美族地區。
竹質鼓、裂痕鼓、木鼓、杵臼、木琴、薩鼓宜、銅鈴、搖鈴、皮鼓的合奏。木鼓是取樟木的樹幹,挖空成鼓胴,用繩懸掛於會所,用杵棒撞擊可產生宏亮的聲響。薩鼓宜是圓形短小的鐵筒,有繫繩由左手持提,右手以細如鉛的鐵棒擊打出聲。獸皮爲膜的皮鼓與銅製的鈴,團員們不斷地歌舞狂歡以清脆的聲響吸引衆人。
竹鼓是用藤剝的細絲繫於樂器兩端,懸掛起來用一對木槌打擊,演奏時置於腿上垂於胸前,快活地敲打着。
阿美族和卑南族在舞蹈時喜歡以鈴聲作爲伴奏,將鈴直接掛在身上,發出的聲音非常的響亮,聲音配合着歌舞的節奏而融合於其中。銅鈴與麻繩組成腕飾,歌舞時穿戴在手腕上,兼具着飾品與樂器的雙重功能。
弓琴以竹爲弓,月桃纖維做弦,以右手的拇指與食指彈奏。還有利用樹木的嫩葉做爲吹奏的樂器,靠着雙脣與舌頭調整音高節奏,配合歌唱舞蹈的伴奏。
布農族的音樂以自然泛音所構成,大小三度、完全四度、五度、八度構成了動人的和聲。
和聲以三度、五度最爲常見,鄒族可說是多產祭歌的民族,其中包含了迎神曲、送神曲、戰歌、歷史頌、勇士頌等原住民祭歌。阿美族的歌謠豐富又富有變化,歌謠中旋律的變化反映了阿美族熱情開朗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