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那一天開始,湄洲島上就時常香霧瀰漫,有許多人時常可以看到媽祖身穿紅衣現身,飛翔在海面上,神靈顯靈,救助遇難漁民有無數次,衆人感謝她的恩澤並歌頌她的美德,於是在湄洲嶼的山上建祀廟祠以供奉媽祖,尊稱她爲“通賢靈女”,並在湄洲峰摩崖刻上“昇天古蹟”四個大字,文人雅士紛紛地到此來祭拜她。
宋宣和五年,朝廷派路允迪率領船隊出使高麗國,船隊航至東海,招遇到颶風襲擊,八艘船瞬間被海浪吞沒,唯獨路允迪所乘坐的船,在船上船桅的頂端,出現了一道紅光,彷佛有一位身穿紅衣的女子端坐在船桅的上面,風浪頓間停息,波濤轉危爲安,路允迪感到神奇,他詢問幕僚,這是何等神仙相救?船上有位莆田人,向路允迪報告是湄洲神女搭助。
路允迪回到了朝廷覆命,他啓奏皇帝,告知這一切事情經過的緣由,宋徽宗感到神奇,於是下詔賜封“順濟”的廟額給湄洲島的媽祖廟,這是媽祖第一次得到了官方的正式祭祀。
元朝建都於北京城,當時的北京叫做大都,是當代中國經濟文化的中心,然而大都的糧食等生活用品必須仰賴南方的供應,大多都是利用運河漕運,在運河的沿途多處有急濤險流,媽祖屢次的庇護漕運,維持元朝京都物質供應的生命線,所以上自皇帝,下至官兵及船工,把船隻航行的安全,完全寄託於媽祖的庇佑,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詔命正奉大夫到湄洲宣佈冊封媽祖爲“護國明着天妃”,載入國祀祭點,每年依制度祭拜媽祖。
明朝永樂三年,明成祖命令鄭和首次出使西洋,途中招遇到颶風,海冥黯慘,雷電交作,狂濤巨浪,驚心駭目,衆人莫不驚愕,船隻危岌欲沈,忽然間有位身穿鳳儀的神女,手提紅燈騰空飛旋,上下左右施展法術,剎那間煙消霾霽,風息浪平,萬里碧波,悠然順暢,衆人說:“此乃天妃顯靈護佑。”
永樂五年,鄭和回到了朝廷,啓稟聖上,宣稱海上因爲有媽祖的庇佑才能化險爲夷。於是明成祖加封媽祖爲“護國庇民妙靈招應夕仁普濟天妃”。
清康熙二十二年,水師提督施琅奉命率兵東渡攻打臺灣,特請媽祖神像隨師出航庇佑,軍中紛紛傳出媽祖與她的左右神將相助戰,使得鄭克爽不戰而降。施琅班師凱旋迴朝之後,將媽祖的神蹟稟奏於朝廷,康熙下詔封媽祖爲“護國庇民妙靈招應仁慈天后”。
清康熙五十九年,朝廷正式將媽祖列爲祀典,雍正十一年更通令全國沿海各省大舉興建媽祖廟,春秋祠祀。然而奉祀媽祖最盛,廟宇最多的省份,就是臺灣,臺灣所有外來移民都是航海者,所以聖母媽祖在臺灣地區香火最盛,在臺灣信徒是最多的,而分廟最多的媽祖廟則是北港朝天宮。
媽祖的最重要的部將,順風耳、千里眼是爲兩兄弟,哥哥叫做高明,弟弟叫做高覺,兩人因爲作戰身亡,魂歸桃花山,後來媽祖經過此山時,高氏兄弟向媽祖逼婚,媽祖與他們相約鬥法,敗者爲僕人,勝者爲主人,高氏兄弟同意,決戰結果,高氏兄弟落敗,於是兩人成爲媽祖的僕人隨侍在媽祖的左右。
臺灣信仰奉祀媽祖最爲虔誠,湄洲媽、溫陵媽、銀同媽、開臺媽、北港媽、大甲媽、關渡媽等等的區別,雖然名稱不同,那是因爲分靈地緣的關係,但實際上還是同一尊神,從純樸的鄉村到繁華的城市,到處都有媽祖廟的興建。
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是媽祖聖誕,媽祖是福建、浙江、廣東、臺灣等沿海地區共同信奉的海神。後來因爲華僑的漂洋過海,將這種信仰習俗帶到東南亞各國以至世界各地。
在媽祖誕辰是禁止捕魚的,湄洲島的漁民,每逢三月二十三日的前後,都不敢下海捕魚,這個習俗是源自媽祖的誕辰。
以前東海多有神怪,漁船常常沉溺。媽祖對漁民說:“這些必定是海中鬼怪所做的。”
媽祖便命人駕駛漁船航行到東海的中流,那一天是風和浪靜,只見水族怪物聚集在東海,水怪們錦鱗彩甲,紛紛跳躍出海面口吐水沫。只看見遠處的浪濤之頭,衆水怪擁着一尊類似王子儀容的神,那神在媽祖面前鞠躬高呼,頓時水潮洶涌,船中的人害怕得不停的發抖。
媽祖對大家說:“不必要害怕。”
媽祖對那神表示歡迎,突然間水色澄清,海不揚波,才知道那一個神就是東海龍王。以後只要媽祖的誕辰,海中的水族都會來湄洲島前來慶賀。所以湄洲島的漁民在媽祖聖誕的時候,都不敢下海捕魚,這是表示對媽祖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