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8月,歐洲南部巴爾幹地區薩拉熱窩市的一聲槍響,把幾乎所有的歐洲國家捲入到一場慘烈的戰爭中,英吉利海峽也失去了往日的平靜。爲了維護大英帝國的榮譽與利益,英國極不情願地捲入了這場戰鬥,英國遠征軍與法隊聯手,在西線與同盟隊展開了曠日持久的血戰。
(一)不列顛參戰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到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檢閱當地的軍隊。他一行在乘車進入城內時,被17歲的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比射出的“仇恨的子彈”擊中,大公傷重斃命,薩拉熱窩事件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薩拉熱窩事件之後,德國堅決主張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採取軍事行動,並保證給予支持。俄國表示支持塞爾維亞,法國支持俄國,而英國政府因主和派的阻撓,態度一度曖昧。一直到德國在8月2日向中立國比利時發出最後通牒,英國的主戰派才佔了上風。8月4日,德軍入侵比利時的消息傳入英國,英國在當日下午2點,對德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德國保證尊重比利時的中立,並責令其在當夜11點前答覆,否則英國將關閉駐德國大使館,即對德國宣戰。
當天晚上,英國內閣會議室裡燈光慘淡,大臣們圍坐在會議桌旁,表情木然,雙眼凝視着時鐘,沉浸在滴嗒聲所表示的時間流逝之中,悵然若失。當議會塔上的大鐘響起11點的第一下沉重報時聲時,每個人的目光都隨之一亮,隨即卻又黯然下去。20分鐘後,英國發出了開戰電令:戰爭,德國,行動。就這樣,英國極不情願地加入了這場“決定今後數百年曆史進程的戰鬥”——第一次世界大戰。
民族英雄普林西比
後人爲悼念普林西比的愛國行爲,在他行刺的十字路口鋪上一塊石板,上面刻着他的兩隻腳印,在路旁的牆上用塞爾維亞文寫上:1914年6月28日,加·普林西比在這裡用他的子彈表達了我們人民對暴虐的反抗與對自由的嚮往。
(二)馬恩河會戰
戰爭打響後,德國從西線假道中立國比利時向法國發起進攻,企圖一舉攻克巴黎,再續普法戰爭的輝煌。1914年8月9日,英軍四個師橫渡海峽,正式赴大陸作戰。8月23日,英軍在比利時的蒙斯與德軍遭遇。激戰9小時後,英軍在德軍強大的炮火攻擊下,被迫撤退。
8月底9月初,法國和英國遠征軍把有生力量開始向巴黎集結,準備與德軍決一死戰。法軍調集一切力量加強兵力,最後雙方主力部隊在馬恩河兩岸展開了殊死的血戰。
9月4日,法軍總司令霞飛下令反攻,雙方在寬達200公里的地帶展開激戰。德軍作戰兵力爲68萬,英法聯軍投入84萬軍隊,數量上佔有優勢。由於德第1、2集團軍之間出現寬達50公里的缺口,英法聯軍乘虛而入。9月10~14日,德軍爲避免被分割包圍而後撤到埃納河以北,這次戰役英法傷亡22萬多人,德軍折兵25萬多人。德國速戰速決的“斯蒂芬計劃”宣告失敗,從此,戰爭轉入曠日持久的陣地戰。
(三)達達尼爾戰役
1915年,英法軍隊爲了在南方牽制德軍,打通與俄軍的聯絡通道,決定對德國的盟國土耳其發動進攻,協約國組成包含英、法、澳新、印度等國7.5萬人的部隊,向達達尼爾海峽西北側的加利波利半島發起猛攻,想借此一舉攻克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爾,迫使土耳其退出戰爭。
2月19日,英法組成聯合艦隊,從英格蘭海軍基地出發,浩浩蕩蕩地經愛琴海駛向達達尼爾海峽。剛一駛入海峽,艦隊的司令卡登就命所有艦炮齊轟加里波利半島土耳其守軍的防禦要塞。土耳其軍隊在遭突然襲擊的情況下,紛紛丟棄陣地向內陸撤退。英國突擊部隊在沒有遇到抵抗的情況下率先衝上海岸,搗毀土耳其軍隊的海岸防禦設施。正當英法軍隊準備擴大戰果時,隱蔽在陣地中的土耳其士兵一起開火,把正在攀登懸崖的英軍突擊隊打了個措手不及。3月3日,聯軍的首輪登陸行動宣告失敗,卡登上將也被當作傷員送回英國。
由於第一輪攻擊的失敗,使得陸軍代替海軍成爲第二輪攻擊的主角。協約國倉促從埃及集結了一支近8萬人的遠征軍,其主力由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軍隊組成,這就是因此次戰役而聞名於世的“澳新軍團”
1915年4月25日夜,協約國部隊在半島的幾個灘頭同時展開登陸行動,併成功登陸。土耳其軍隊隨即進行了猛烈的還擊,由於“澳新軍團”士兵大多沒有接受過夜間登陸訓練,再加上對半島地形一無所知,根本無法有效展開部隊,灘頭陣地實際上陷入難以防守的局面。已登陸的16萬名“澳新軍團”士兵在土耳其軍隊炮火的壓制下,被困在臨時掩體中動彈不得。接下來的幾天,雙方又陷入僵持局面。英軍在其他五個海灘的登陸作戰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有的部隊幾千人全部被殲滅,有的才前進了幾英里就被反攻的土軍擊潰。指揮土軍防禦的就是後來被稱之爲“土耳其國父”的凱末爾,當時他尚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師長。
雙方歷經幾個月的苦戰,協約隊只向前推進了數公里,無法打破土耳其軍隊頑強的防守,隨着冬季的來臨,協約隊數千人被凍傷凍死。11月23日,英國國防大臣視察戰場後,不得不下令分階段撤退,9萬軍人秘密撤離加里波利。1916年1月9日,當最後一名澳新軍團士兵離開海灘後,一戰中最大的登陸戰也就正式宣告結束。
達達尼爾海峽戰役對英國人來說是一場大災難,整個一戰期間,英國在任何一次戰役中都沒有遭到過這樣大的損失。這次戰役中,英隊41萬人中傷亡達21.4萬,法國參戰的7.9萬人中傷亡達4.7萬人,6萬澳大利亞參戰士兵中有8700人戰死,1.9萬人負傷。土耳其參戰的50萬人中傷亡達25.1萬人,但土耳其人保住了海峽,他們是勝利者。對於達達尼爾戰役,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杜培評論說:除了克里米亞戰役外,這次遠征是現代英事史中進攻最糟糕、指揮最無能的軍事行動。
當達達尼爾戰役整個戰線呈膠着狀態,戰役實際上打不下去時,協約國方面卻不願承認這一事實。由於,參戰國國內許多人還不瞭解前方的真相。
當時,澳大利亞報業集團派駐倫敦辦事處的工作人員名叫凱思·默多克,他獲准到達達尼爾戰役的作戰基地以及澳新軍團前線去做調查,一個英國戰地記者告訴默多克許多關於達達尼爾戰役的內情。默多克在前線待了4天,由於簽署過接受新聞檢查的保證書,默多克不能把所見所聞見諸報道。但他於9月21日回到倫敦後立即給澳大利亞總理寫了一封有8000字的長信,信中詳述了澳大利亞士兵的英勇以及軍事指揮的無能。英國首相阿斯奎斯聽說此事後,要來這封信的副本,並立即作爲內閣文件複印,英國的達達尼爾委員會主席、軍需大臣、陸軍大臣、海軍大臣也分別接見了這位不知名的小記者。24小時後,達達尼爾戰役的指揮官漢密爾頓將軍被免職,英方不久做出了撤退的計劃。
這位獨自一人用所見所聞對結束這場戰爭發揮了重要作用的小記者默多克,一躍而成爲英國新聞界的名人。他後來回到澳大利亞,創立了自己的新聞事業,他的兒子魯珀特·默多克進而把它擴大爲世界上最強大的新聞傳播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