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國海濱城市敦刻爾克的海灘大堤上,如今立着一座高大的紀念碑。每年5月8日反法西斯紀念日這一天,紀念碑前都會聚集許多自發前來的羣衆,人們獻花、歌唱,憑弔二戰中長眠在敦刻爾克的先烈。而在不遠處的海灘,德軍戰機的隆隆聲和炸彈的咆哮聲已成爲往事,只有敦刻爾克的海灘濤聲依舊……當然這一切還要從英法在二戰初期消極的防禦策略說起。
(一)西線無戰事
正當波蘭軍民爲抗擊德國法西斯的侵略,用戰馬對付坦克、長矛抗拒大炮的時候,英法兩國雖然向德宣戰,但卻宣而不戰。於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的歐洲戰場上,就出現了東線炮火連天,西線卻寂靜無聲的奇怪景象。
這個奇怪現象的根源是英法在二戰初期的消極防禦政策。和德國與意大利這樣的集權法西斯國家不同,英法作爲民主國家,在短時間內進行戰爭動員的效率較差。二戰開始時,從軍事力量與武器裝備來說,英法與德國相比都居於明顯的劣勢。
1939年10月28日,英國戰時內閣批准的戰略方針規定:首先是保衛英國的海上交通線;其次是頂住德國空軍的威脅,使之不能在西線佔有戰略優勢,空軍基本力量應用於保衛英國本土;第三是不使法國在陣地上被擊潰;第四是確保英國在近東和印度的利益;第五是在遠東保障新加坡的安全。英國這種軍事戰略是企圖依靠堡壘和壕塹構成的防線靜待敵人進攻,並通過海上封鎖逐步削弱敵人,贏得動員本國經濟潛力的寶貴時間。
在這一戰略的引導下,從開戰到1940年5月,英法聯軍近110個陸軍師大多時間裡是躲在法國與德國邊界的馬其諾防線靜觀其變。
後來,希特勒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就佔領了波蘭,東線戰事結束,
西線戰場的形勢才緊張了些。但是,在整整半年時間裡,除了一些零星的戰鬥外,英法基本上沒有采取什麼大的軍事行動。在戰爭爆發的前兩個月裡,德軍在西線總共才傷亡了500多名士兵,而法軍則傷亡600多人。英國人好像最“幸運”一直到戰火燃起三個多月以後,他們纔有了第一次傷亡報告,一名班長在巡邏時被流彈擊中身亡。
英國的消極防禦戰略是有一定合理之處,但面對窮兇極惡的法西斯,這種策略也使英法失去了主動出擊的有利機會,在德國閃電戰的攻勢下,英國和法國很快陷入極爲被動挨打的局面。
明天在多弗的白色懸崖上將有知更鳥在飛翔你只需耐心等候明天當世界贏得自由將會有愛和歡笑和平也將永駐——
二戰時期英國歌曲《多弗的白色懸崖》
(二)虎口脫險——敦刻爾克大撤退
1940年4月9日,德軍突然侵佔丹麥、挪威。這時英國才如夢方醒,採取了積極進攻的措施,但因戰機己失,無法扭轉戰局,德軍以閃電戰很快在北歐獲勝。
1940年5月10日早晨,134個德國師、200多萬軍隊在3000多輛坦克的引導下向着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全線猛撲過來,德軍的主攻方向選在了馬其諾防線的北端——曾被視爲是坦克無法通過的陡峭而森林密佈的阿登山區。弱小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迅速敗亡,法隊也在德軍猛烈的攻勢下節節敗退。到5月下旬,數十萬英國遠征軍與法隊被迫撤到離英吉利海峽約60公里的法國海濱城市——敦刻爾克。正當德軍準備發動最後進攻,殲滅背水作戰的英法聯軍時,希特勒突然下令德軍的裝甲部隊停止前進。不管希特勒出於何種動機,他的命令給英法聯軍,尤其是英軍提供了死裡逃生的機會,從而出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上著名的“敦刻爾克奇蹟”這時主張綏靖政策的首相張伯倫在5月10日已經狼狽辭職,5月13日,以丘吉爾爲首的戰時內閣正式成立,面對敦刻爾克數十萬隨時都有可能被德軍包圍殲滅的英法聯軍,英國很快制定出用船把敦刻爾克軍隊撤回英國的“發電機”計劃。
5月26日(星期日)傍晚6時57分,英國海軍部命令將“發電機”計劃付諸實施。人類航海史上前所未有的敦刻爾克“艦隊”從英國的6個港口浩浩蕩蕩地出發了。在德國空軍炮火的猛烈襲擊下,上千條各色各樣的船隻向着敦刻爾克方向前進。這是一支古怪的“無敵艦隊”有顏色鮮豔的法國漁船,有運載乘客的旅遊船,還有維修船、小型護航船、掃雷艇、拖網漁船、驅逐艦、英國救援船、雷達哨船……這支極爲離奇、難以形容的船隊,由各種各樣的英國與法國人駕駛着,他們中有銀行家、醫生、出租汽車司機、快艇駕駛員、碼頭工人、工程師、漁夫和文職官員……他們中有皮膚嬌嫩的少年,也有古銅色皮膚映着蒼蒼白髮的老人,不甘心屈服於法西斯的英法民衆自願加入到運送英法聯軍的隊伍中來。
這時英軍驅逐艦甲板上都滿載大量兵員。在返回英國多弗港的時候,船身傾斜得令人難以置信。一路上,憑着奇蹟般的航海技術,它們在海中忽左忽右,作着“之”字形的航行,避過敵機的狂轟濫炸。在這次大撤退中,英國海軍不僅擔任了相當一部分運送兵員的的英法聯軍任務,而且還爲運兵船隻護航,英國艦隻不斷擊退了德軍的魚雷快艇、潛艇和轟炸機的攻擊。在空中,英國皇家空軍傾巢出動,派出了幾乎所有可以升空的飛機爲撤退保駕護航,英國飛行員駕駛着在質量上高於德機的戰鬥機英勇地抗擊着德軍。到6月4日下午2時22分,英法兩軍的指揮官一致同意“發電機”計劃至此結束,滿載着法國士兵的英艦“希卡里”號是最後一艘駛離敦刻爾克港口的船。就在這艘彈痕累累的英國驅逐艦在寬闊的海面上顛簸前進時,德軍坦克小心翼翼地爬進已成廢墟的港口,留守掩護的法國部隊打出了他們最後一發子彈,驚心動魄的敦刻爾克撤退宣告結束。
撤退過程中,盟軍在敦刻爾克陣亡9290人,加上受傷和失蹤者,共報失6.8萬人,還有數萬負責殿後的法隊被俘。儘管蒙受如此巨大的損失,但英國一共把近34萬英法與比利時的軍隊撤回英國,爲英國後來的反法西斯戰爭保存了強有力的有生力量。
敦刻爾克大撤退剛結束,丘吉爾首相就在下議院發表演講:盟軍達成了解救的奇蹟,靠的是堅持與完美的紀律,靠着無瑕的執行任務,靠着靈機應變,靠着技巧,靠着我們全體展現的無比的忠誠。戰爭不是靠着撤運打贏的。如果我們全都盡忠職守,如果沒有絲毫疏忽,而且如果像目前一般做最好的準備,我們將會再度證明,自己能夠防衛我們的海島家園,克服戰爭的風暴,消滅暴政的威脅。
英法聯軍的全面撤退,加速了法國的敗降,6月55日,希特勒發佈了進行“歷史上最大一次戰役”的命令。隨着一聲令下,從阿布維爾到萊茵河上游一線的600公里橫貫法國北部的戰線上,德軍的飛機、大炮和坦克一齊開火,地面部隊分兩路向巴黎推進。6月17日,法國的貝當元帥請求停戰,昔日不可一世的法國竟在短短40天裡就遭到亡國的命運,這樣在歐洲戰場上就只剩下英國在孤軍奮戰。
關於希特勒命令部隊停止前進的原因,是一個不解之謎。後來史學家衆說紛紜,莫衷一是。但總的概括起來,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其一,從政治上看,希特勒想與英國議和,放走英軍便於談判。其二,從軍事上看,德軍裝甲部隊連續作戰,過於疲勞,需要休整,同時英軍困守的是一片沼澤地帶,不利於裝甲部隊作戰。其三,當時的德國空軍司令戈林想爲空軍爭功,他向希特勒保證,德國空軍會緊縮海邊陣地,可以完成包圍英法聯軍的任務。其四,希特勒大概認爲進攻的速度太快,停止西線戰鬥,以鞏固新的領土,穩紮穩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