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殖民侵略的急先鋒——東印度公司

伊麗莎白女王統治後期,隨着國力的增強,英國殖民者和商人出於在海外爭奪殖民地資源的需要,建立了一系列殖民貿易公司。這些公司除了有着經濟貿易的特徵外,還具有很多特殊的政治與軍事職能,其中最著名的當屬赫赫有名的東印度公司。

(一)東印度公司的成立

16世紀下半葉的英國正處在重要的歷史轉折時期,在都鐸王朝最後一個女王伊麗莎白統治時期,英國經濟有了一定發展,海洋運輸部門異軍突起。地理大發現和新航路的開闢,特別是西班牙與葡萄牙通過航海貿易獲得驚人財富的消息大大刺激了英國商人,他們紛紛爲海外貿易尋找新的商業形式。

1588年,四個倫敦商人發起組織了一家貿易公司與土耳其進行貿易,1592年其與威尼斯公司合併成爲土耳其公司,這就成爲後來的英國東印度公司的雛形。當時荷蘭人憑藉強大的海上實力,打破葡萄牙人的霸權,逐漸控制了東印度與歐洲之間的香料貿易,獲得巨大財富。英國商人絕不願意讓荷蘭人獨攬豐厚的利潤,他們迫切希望成立一個新的商業組織機構來從事海外貿易活動。

1599年9月,以土耳其公司爲首的倫敦商人開始集資籌建東印度公司,9月24日,57名投資者舉行了全體會議,推舉出15人組成董事會,向國會申請與東印度進行貿易的壟斷權。英國國會經過辯論於1600年下半年批准了公司的申請,12月31日,伊麗莎白女王頒發特許狀,規定只有這家公司纔有權與好望角以東的地區進行貿易,東印度公司自此正式成立。

(二)印度的誘惑

公司成立之初,眼光確實只盯着香料,頭幾次出海的目標都是亞洲的香料羣島,他們以每磅六便士的價格買進胡椒等香料原料,運到倫敦等地以六至八先令賣出,純利潤高達95%。但他們很快發現用本國的金銀去購買香料並不是最佳方法,歐洲和英國國內對於香料的需求是有限的,很快就呈飽和狀態,而印度這塊擁有廣袤的土地、衆多的人口和豐富的物產的次大陸對英國纔是最重要的。東印度公司將活動重點逐漸轉到印度,貿易範圍也迅速擴大。當時印度正處於莫臥兒王朝統治時期,1601年,英國商人的第一批船隊到達印度,但是由於葡萄牙人從中破壞,公司未能從印度方面取得貿易特許權。1608年,英國派使者來到印度請求通商,被莫臥兒王朝皇帝拒絕。1612年,英國在印度東海岸的蘇拉特附近海域打敗了葡萄牙的艦隊,第一次顯示了其軍事實力。莫臥兒皇帝想利用英國人制衡葡萄牙人,於是在1613年頒發敕令給予英國商人貿易特權,以後英國人逐年都得到一些許可,在印度的西海岸英國東印度公和東海岸建立了一系列的商館。1698年,在獲得莫臥兒皇帝的准許下,英國東印度公司買下了盛產大米、黃麻的加爾各答附近的三個村子,築起威廉堡,作爲公司董事會的所在地和公司在印度的軍事基地,後來在威廉堡基礎上逐漸形成印度的重要城市加爾各答城。到18世紀中葉,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商站總數已經達到了150多個,並建立了馬德拉斯、孟買、孟加拉三個管區,分別由公司董事會任命的省督進行管理,儼然一個國中之國,成爲他們在印度進一步殖民擴張的基地。

東印度公司從印度輸出的商品主要包括棉織品、絲織品、香料、藍靛、黃麻、硝石和漆、糖和靛青等,1678年起茶葉成爲又一大宗,1678年公司的一份清單所羅列的商品達70種以上。英國東印度公司以低廉的價格在印度大量收購各種產品,然後將這些產品運回歐洲高價出售,獲取高額利潤。

(三)統治印度的“商人政府”

隨着東印度公司在印度勢力的增長,他們開始索取更多的貿易特權。1715年,東印度公司強迫莫臥兒王朝皇帝發佈敕令,給予公司在印度全境及加爾各答附近村落的經商特權。與此同時,公司還取得了一切商品的關稅豁免權,公司在孟買所鑄的錢幣,也准許在印度全境流通。18世紀上半葉,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勢力進一步擴大,成爲印度一股重要的政治勢力,變成英國統治階級推行對外擴張政策的重要工具。東印度公司也開始了商人公司到商人政府質的轉變。

到18世紀中葉,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擴張獲得了極爲有利的外部環境。當時印度的莫臥兒王朝已經病入膏肓,統治基礎日益薄弱,葡萄牙和荷蘭的勢力也已經衰落,唯一能對英國構成威脅的法國在七年戰爭中被英國打敗,被迫退出印度,它在印度的商業據點和勢力範圍也盡入英國之手,東印度公司就成爲英國進行殖民侵略的先鋒,一步步蠶食印度的國土。

印度的孟加拉省成爲東印度公司吞併的第一個目標,孟加拉是當時印度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一方面它盛產棉花和生絲,是英國棉紡織業理想的原料供應地。另一方面,孟加拉的棉紡織業也很發達,該地生產的紡織品在歐洲市場上素負盛名,英國商人也可從運銷中獲取優厚的利潤。

1756年,孟加拉的土邦王公多拉對東印度公司擅自擴張地盤非常不滿,他向東印度公司提出交涉但沒人理睬,於是勃然大怒,在法國的支持下,他派軍襲擊佔領了加爾各答的英國據點,並把當地的英國人全部驅逐出去,從而引發戰端。在1757年的普拉西戰役中,由於孟加拉軍隊的統帥被英國人收買,按兵不動,結果英國不到3000人的軍隊打敗了8萬人的法印聯軍,多拉本人被英軍殺死。普拉西戰役之後,法國勢力被逐出了孟加拉,英國人成爲孟加拉的實際統治者,到1765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接管孟加拉政府,最後完成了對孟加拉的吞併。

孟加拉被吞併後,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孟加拉成了一個“以商人面貌出現的政府”主宰了孟加拉的一切。根據印度經濟學家的統計,1757~1780年,英國人從這裡掠奪的貨物和金銀共達3800萬英鎊。東印度公司的殘暴統治使富庶的孟加拉一片荒涼,生靈塗炭,僅1770年的一次饑荒,就餓死了1000萬人。

此後英國以東印度公司爲先鋒隊,又進一步向印度的腹地發展,他們玩弄權謀,利用當時印度各王國的矛盾,挑撥離間,各個擊破。1849年,英國又吞併旁遮普,最終完全控制了印度。

到18世紀下半葉,隨着英國工業革命的展開,英國本土資本家對東印度公司對印度貿易的壟斷越來越不滿。同時英國東印度公司對印度的殘暴掠奪,特別是對孟加拉的破壞性掠奪,使當地經濟瀕於破產,嚴重影響了公司股東們的收入,影響了英國的財政收入,也引起英國政府的擔憂,於是,英國政府開始着手收回對印度的管理權力。

1858年8月2日,英國國會通過了一項“關於改善治理印度的法案”決定結束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活動,由英國政府的印度事務大臣直接治理印度,印度爲大不列顛帝國的一部分,東印度公司正式結束了對印度的直接統治。

東印度公司最終在1874年1月1日解散,當時的《泰晤士報》評論說:在人類歷史上它完成了任何一個公司從未肩負過,和在今後的歷史中可能也不會肩負的任務。

莫臥兒王朝又名蒙兀兒王朝,是成吉思汗後裔巴布爾建立的印度王朝。統治者是有突厥血統的蒙古人,信奉伊斯蘭教。莫臥兒帝國的上層建築是穆斯林的,而統治基礎則是印度教的。波斯語是宮廷、公衆事務、外交、文學和上流社會的官方語言。

13世紀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帝國分裂後,其後裔帖木兒建立了帖木兒帝國。15世紀末,帖木兒帝國分裂,帖木兒後裔巴布爾被烏孜別克人逐出中亞,率軍南下佔領阿富汗,1526年侵入印度北部滅德里蘇丹國後,建立莫臥兒王朝。

第47章 英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上)第37章 黑奴的淚與血——罪惡的黑奴貿易第8章 阿爾弗雷德大帝第41章 日不落帝國的餘暉——英聯邦的建立第27章 專題最受歡迎的英國作家:莎士比亞第15章 議會制度的起源第43章 釐清敵友——協約國的建立第45章 英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下)第21章 亨利七世的勤勉創業第30章 天主教復辟的失敗——“光榮革命”第53章 英國“鐵娘子”——撒切爾夫人第26章 “無敵艦隊”的覆滅第26章 “無敵艦隊”的覆滅第41章 日不落帝國的餘暉——英聯邦的建立第50章 專 題 名門名將——蒙巴頓勳爵第29章 叱吒風雲的統帥——克倫威爾第35章 海軍軍神納爾遜第16章 征服威爾士與蘇格蘭的戰爭第5章 專題英國的風俗習慣第12章 亨利二世主持的司法改革第3章 不列顛文明的開拓者第27章 專題最受歡迎的英國作家:莎士比亞第18章 歷時最長的戰爭——英法百年戰爭(下)第36章 開闢帝國的新領地——庫克船長的探險歷程第9章 丹麥金與丹麥人的統治第47章 英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上)第41章 日不落帝國的餘暉——英聯邦的建立第25章 女王的“海狗”第43章 釐清敵友——協約國的建立第2章 引言第21章 亨利七世的勤勉創業第53章 英國“鐵娘子”——撒切爾夫人第24章 偉大的伊麗莎白女王第42章 專題亞當· 斯密與《國富論》第29章 叱吒風雲的統帥——克倫威爾第51章 分崩離析的大英帝國第30章 天主教復辟的失敗——“光榮革命”第21章 亨利七世的勤勉創業第31章 工業革命第3章 不列顛文明的開拓者第30章 天主教復辟的失敗——“光榮革命”第3章 不列顛文明的開拓者第3章 不列顛文明的開拓者第17章 歷時最長的戰爭——英法百年戰爭(上)第26章 “無敵艦隊”的覆滅第41章 日不落帝國的餘暉——英聯邦的建立第35章 海軍軍神納爾遜第39章 大饑荒的後果——愛爾蘭的分離獨立第26章 “無敵艦隊”的覆滅第49章 一代賢相——丘吉爾第53章 英國“鐵娘子”——撒切爾夫人第40章 盛世時代的女王——維多利亞第10章 專題英國貴族第41章 日不落帝國的餘暉——英聯邦的建立第6章 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主不列顛第36章 開闢帝國的新領地——庫克船長的探險歷程第15章 議會制度的起源第5章 專題英國的風俗習慣第16章 征服威爾士與蘇格蘭的戰爭第14章 自由的奠基石——《大憲章》第6章 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主不列顛第16章 征服威爾士與蘇格蘭的戰爭第51章 分崩離析的大英帝國第2章 引言第36章 開闢帝國的新領地——庫克船長的探險歷程第29章 叱吒風雲的統帥——克倫威爾第34章 殖民侵略的急先鋒——東印度公司第18章 歷時最長的戰爭——英法百年戰爭(下)第53章 英國“鐵娘子”——撒切爾夫人第40章 盛世時代的女王——維多利亞第15章 議會制度的起源第51章 分崩離析的大英帝國第9章 丹麥金與丹麥人的統治第23章 血腥瑪麗第32章 兩黨制的確立與工黨的崛起第31章 工業革命第38章 金礦爭奪戰——英布戰爭第19章 玫瑰戰爭的始末第14章 自由的奠基石——《大憲章》第40章 盛世時代的女王——維多利亞第11章 諾曼征服第41章 日不落帝國的餘暉——英聯邦的建立第30章 天主教復辟的失敗——“光榮革命”第40章 盛世時代的女王——維多利亞第23章 血腥瑪麗第10章 專題英國貴族第24章 偉大的伊麗莎白女王第30章 天主教復辟的失敗——“光榮革命”第14章 自由的奠基石——《大憲章》第27章 專題最受歡迎的英國作家:莎士比亞第40章 盛世時代的女王——維多利亞第38章 金礦爭奪戰——英布戰爭第44章 英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上)第53章 英國“鐵娘子”——撒切爾夫人第45章 英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下)第54章 布萊爾與“第三條道路”第37章 黑奴的淚與血——罪惡的黑奴貿易第2章 引言第31章 工業革命
第47章 英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上)第37章 黑奴的淚與血——罪惡的黑奴貿易第8章 阿爾弗雷德大帝第41章 日不落帝國的餘暉——英聯邦的建立第27章 專題最受歡迎的英國作家:莎士比亞第15章 議會制度的起源第43章 釐清敵友——協約國的建立第45章 英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下)第21章 亨利七世的勤勉創業第30章 天主教復辟的失敗——“光榮革命”第53章 英國“鐵娘子”——撒切爾夫人第26章 “無敵艦隊”的覆滅第26章 “無敵艦隊”的覆滅第41章 日不落帝國的餘暉——英聯邦的建立第50章 專 題 名門名將——蒙巴頓勳爵第29章 叱吒風雲的統帥——克倫威爾第35章 海軍軍神納爾遜第16章 征服威爾士與蘇格蘭的戰爭第5章 專題英國的風俗習慣第12章 亨利二世主持的司法改革第3章 不列顛文明的開拓者第27章 專題最受歡迎的英國作家:莎士比亞第18章 歷時最長的戰爭——英法百年戰爭(下)第36章 開闢帝國的新領地——庫克船長的探險歷程第9章 丹麥金與丹麥人的統治第47章 英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上)第41章 日不落帝國的餘暉——英聯邦的建立第25章 女王的“海狗”第43章 釐清敵友——協約國的建立第2章 引言第21章 亨利七世的勤勉創業第53章 英國“鐵娘子”——撒切爾夫人第24章 偉大的伊麗莎白女王第42章 專題亞當· 斯密與《國富論》第29章 叱吒風雲的統帥——克倫威爾第51章 分崩離析的大英帝國第30章 天主教復辟的失敗——“光榮革命”第21章 亨利七世的勤勉創業第31章 工業革命第3章 不列顛文明的開拓者第30章 天主教復辟的失敗——“光榮革命”第3章 不列顛文明的開拓者第3章 不列顛文明的開拓者第17章 歷時最長的戰爭——英法百年戰爭(上)第26章 “無敵艦隊”的覆滅第41章 日不落帝國的餘暉——英聯邦的建立第35章 海軍軍神納爾遜第39章 大饑荒的後果——愛爾蘭的分離獨立第26章 “無敵艦隊”的覆滅第49章 一代賢相——丘吉爾第53章 英國“鐵娘子”——撒切爾夫人第40章 盛世時代的女王——維多利亞第10章 專題英國貴族第41章 日不落帝國的餘暉——英聯邦的建立第6章 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主不列顛第36章 開闢帝國的新領地——庫克船長的探險歷程第15章 議會制度的起源第5章 專題英國的風俗習慣第16章 征服威爾士與蘇格蘭的戰爭第14章 自由的奠基石——《大憲章》第6章 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主不列顛第16章 征服威爾士與蘇格蘭的戰爭第51章 分崩離析的大英帝國第2章 引言第36章 開闢帝國的新領地——庫克船長的探險歷程第29章 叱吒風雲的統帥——克倫威爾第34章 殖民侵略的急先鋒——東印度公司第18章 歷時最長的戰爭——英法百年戰爭(下)第53章 英國“鐵娘子”——撒切爾夫人第40章 盛世時代的女王——維多利亞第15章 議會制度的起源第51章 分崩離析的大英帝國第9章 丹麥金與丹麥人的統治第23章 血腥瑪麗第32章 兩黨制的確立與工黨的崛起第31章 工業革命第38章 金礦爭奪戰——英布戰爭第19章 玫瑰戰爭的始末第14章 自由的奠基石——《大憲章》第40章 盛世時代的女王——維多利亞第11章 諾曼征服第41章 日不落帝國的餘暉——英聯邦的建立第30章 天主教復辟的失敗——“光榮革命”第40章 盛世時代的女王——維多利亞第23章 血腥瑪麗第10章 專題英國貴族第24章 偉大的伊麗莎白女王第30章 天主教復辟的失敗——“光榮革命”第14章 自由的奠基石——《大憲章》第27章 專題最受歡迎的英國作家:莎士比亞第40章 盛世時代的女王——維多利亞第38章 金礦爭奪戰——英布戰爭第44章 英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上)第53章 英國“鐵娘子”——撒切爾夫人第45章 英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下)第54章 布萊爾與“第三條道路”第37章 黑奴的淚與血——罪惡的黑奴貿易第2章 引言第31章 工業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