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俄羅斯
俄羅斯對於“一帶一路”建設的認知經歷了一個由謹慎觀望到積極參與的轉變過程。絲綢之路經濟帶提出之初,俄羅斯是頗爲謹慎的,國內各方都表現得相當冷淡,甚至持質疑的消極態度。可是到2014年2月6日,習近平主席出席索契冬奧會開幕式之際,俄方首次公開回應,表示積極響應中方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願將俄方跨歐亞鐵路與“一帶一路”對接,創造出更大效益。2014年5月20日至21日,普京總統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並出席亞信上海峰會。其時,兩國元首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俄羅斯聯邦關於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新階段的聯合聲明》,提出雙方將尋找絲綢之路經濟帶項目和將建立的歐亞經濟聯盟之間可行的契合點。俄羅斯明確表示,“中方提出的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非常重要,高度評價中方願在制定和實施過程中考慮俄方利益。雙方將尋找絲綢之路經濟帶項目和將建立的歐亞經濟聯盟之間可行的契合點。雙方將繼續深化兩國主管部門的合作,包括在地區發展交通和基礎設施方面實施共同項目”。2015年5月8日至10日,應俄羅斯聯邦總統普京邀請,習近平主席出席衛國戰爭勝利70週年慶典並訪俄,兩國元首在莫斯科舉行會晤。期間,在兩國發表的聯合聲明中,俄方高度評價中方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認爲這是一個旨在發展地區經貿與投資合作的重要構想。雙方將繼續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歐亞經濟聯盟框架內尋找地區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契合點,在加強平等合作與互信基礎上確保歐亞地區經濟的可持續增長。雙方歡迎中國與歐亞經濟聯盟啓動經貿合作方面的協議談判。顯然,俄羅斯政府的態度已經從消極應對轉變爲積極參與。
當然,在俄羅斯國內,對於“一帶一路”建設仍不免存有擔心與質疑。例如,俄羅斯學者維達雷·沃勒比耶夫在《全球政治中的俄羅斯》一文中指出,“一帶一路”是否只是中國給其當下推行的中亞政策起的“商標”,是否只是爲了滿足中國內部的發展需求而繼續加強與該區域的經濟聯繫?該方案是否主要旨在解決中國當下面臨的雙重問題,即擴大包括高科技產品在內的銷售市場以及提高能源運輸通道的安全程度和可依賴性?應該用什麼標準來判斷中國啓動的項目是否屬於“一帶一路”框架?在不同國家間貿易關係充滿矛盾的情況下如何解讀中國的“共贏”原則?最後進一步指出,隨着中國海外利益的擴大,海外利益的保護如何與睦鄰友好的周邊外交政策相結合?這一系列疑問是俄羅斯學者在思考“一帶一路”戰略時希望中方能夠迴應的問題。
其實,俄羅斯作爲中國最大的鄰國,在作爲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關鍵區域的中亞有重大利益,對中國的倡議保持高度關注與警惕是一種正常的國家心理反應。對於“一帶一路”建設而言,深刻認識俄羅斯國內的複雜心態並有效緩解其疑慮是十分必要的。以下主要以俄羅斯學界爲研究對象來分析俄對“一帶一路”的認知。
隨着“一帶一路”具體的佈局成型,俄羅斯學界對此的態度也變得更加明確。總體而言,俄羅斯學者提出中國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俄羅斯的歐亞聯盟一體化方案在中亞發展的三個可能性:一是兩個方案之間產生矛盾,最後導致中俄在中亞的嚴峻衝突(矛盾論)。二是兩個方案正常相處,互不妨礙,同時實施(並行論)。三是兩個方案互相結合、兼容互補(互補論)。俄羅斯學者傾向於哪一個觀點取決於中方逐步公佈的細節和具體步驟。
目前,俄羅斯國內的主要質疑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將“一帶一路”建設視爲是中國經濟利益的擴張。比如,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弗拉基米爾·克爾遜指
出:“我們(俄羅斯)可能在中亞有些巨大計劃,但實際資源不夠。中國已經把這些國家(中亞國家)與自己聯繫得很紮實,他們也許自己很樂意從它懷抱中釋放出來並把俄羅斯當作對衝。”
另一方面,中國分析家的一些評論也令俄羅斯學者產生疑惑。比如,馮玉軍教授在《人民日報》發表的評論裡寫道,“絲綢之路經濟帶不是人爲強行推動的一體化方案,而是自然形成的合作構想”。這一句話被俄羅斯學者解讀爲暗示俄羅斯所推動的關稅同盟及歐亞聯盟是一種“人爲強行推動的一體化方案”,從而進一步認爲中國並不重視歐亞聯盟,而單單把絲綢之路經濟帶作爲富有活力和前途的一體化方案。同時,一些學者指出,中方之所以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方案是因爲對上合組織的現狀不滿意。
不僅如此,俄羅斯還有學者認爲,中國試圖通過“一帶一路”建設擴大其在區域與全球影響力,從而擠壓俄羅斯的國際空間以及在中亞、高加索地區的主導地位,“中國可能成爲俄羅斯主導的歐亞一體化的強有力競爭者。中國急於利用絲綢之路經濟帶項目將俄羅斯從中亞和俄羅斯的統一經濟空間中排擠出去”。“俄羅斯與中亞國家的統一空間和經濟聯繫是在150年間形成的,這在蘇聯時期尤爲積極。如果這些經濟和政治聯繫被中斷,不僅對俄羅斯、對原蘇聯的這些加盟共和國也將是不可彌補的損失。俄羅斯不能允許這一情況發生。”實際上,正如俄羅斯學者謝爾蓋·盧賈寧所言,俄羅斯對中亞國家擁有“主權有限論”,因此會對中國的進入保持警惕,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或許將受到俄羅斯的競爭壓力。另外,俄羅斯的部分企業從自身利益出發也對“一帶一路”建設持懷疑態度。例如,俄羅斯鐵路公司便反對絲綢之路經濟帶項目,認爲它是跨西伯利亞大鐵路有力的競爭者。隨着絲綢之路經濟帶交通基礎設施建成並投入高效運營,跨西伯利亞大鐵路的作用就會逐漸削弱。
俄羅斯還有不少人認爲,絲綢之路經濟帶項目可能對俄羅斯的“北方海上之路”項目形成競爭。絲綢之路經濟帶由中國倡議,歐亞經濟聯盟由俄羅斯主導,客觀上會形成競爭之勢。俄羅斯對絲綢之路經濟帶構想所持的態度,勢必影響到歐亞經濟聯盟成員國的參與意願。然而,從實質看,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歐亞經濟聯盟對接是中俄關系在地區合作層面的延伸,只要中俄兩國能夠合作,絲綢之路經濟帶項目和歐亞經濟聯盟就能夠找到契合點。從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初衷看,其與歐亞經濟聯盟不是競爭和替代關係,對中亞國家更不是二選一。中國高度重視歐亞經濟聯盟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與其在多領域的合作,認爲歐亞一體化合作進程對保障地區經濟發展、加強地區安全穩定、促進地區建立共同無分界線的經濟和人文空間發揮着重要作用,2014年5月20日、2015年5月9日的中俄聯合聲明已對此認識作了充分肯定。
從機制化水平看,歐亞經濟聯盟是一個一體化程度較高的地區合作組織,其機制和制度建設都較完善,而絲綢之路經濟帶遠未達到機制和制度建設的層面,還處於概念建設的階段。一個低層次、沒有具體機制、鬆散的經濟合作形態難以對一個高層次、制度化的經濟聯盟構成真正挑戰,更不可能融合它。
從中國國家利益角度考慮,歐亞經濟聯盟的存在與發展對中國的發展和安全保障是有利的,中國樂見其成。首先,歐亞經濟聯盟一旦實現預期目標,提升了自己的經濟發展和市場化水平,從長遠看,這意味着中國將會有更多的機會發展合作。在市場準入方面,未來歐亞經濟聯盟內部市場的統一可以讓中國企業進入任意一個成員國市場投資生產就等同於進入其他兩國市場。其次,歐亞一體化進程的推進對於中亞地區穩定
和安全有重要意義。歷史的聯繫決定了俄羅斯在該地區具有其他大國所不具備的影響力,中亞是俄羅斯的利益攸關區和“戰略利益範圍”,事關俄羅斯的國家安全和大國振興。中亞同樣也是中國重要的周邊,中亞地區的和平、穩定與發展事關中國的核心利益,在中國國家發展戰略、國家安全戰略和周邊外交戰略中佔據重要位置。當前,在中東動盪負面效應外溢、美國將從阿富汗撤軍、“三股勢力”在中亞地區反彈背景下,中亞的穩定對維護中國西部安全尤爲重要,而俄羅斯在保障中亞地區安全方面起着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國支持俄羅斯實現歐亞一體化的抱負,也是爲自身發展和戰略實現打下基礎和創造條件。因此,在處理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歐亞經濟聯盟的關係時,中俄均需要摒棄傳統思維,俄羅斯需打消對中國欲拓展在中亞影響力的誤解和顧慮,中國應尊重俄羅斯在中亞的傳統利益和主權關切,雙方的構想和規劃應相互交叉、融合和支撐,用新的理念和新的制度規則,創造最寬鬆的創新環境和經濟發展環境。用全球視野定位,歐亞大陸應該成爲中俄兩國的合作之地,中俄應該是本地區安全的“穩定器”和經濟發展的“引擎”。
與上述擔心相反,隨着中國“一帶一路”願景與行動的出臺,俄羅斯學者對於“一帶一路”的認知也更趨冷靜與理性。
第一,俄方分析家發現絲綢之路經濟帶在現階段並不針對和挑戰對俄羅斯極其重要的兩個方案,即上合組織和歐亞經濟聯盟。俄方有學者認爲,“儘管在理論上新絲綢之路的規模比上合組織和歐亞經濟聯盟更大、內容比前兩者更深入,然而這一方案暫時只存在於學術討論之中,具體還並未開始落實,在實施期間會出現出人意料的障礙和壁壘。與此相反,上合組織和歐亞經濟聯盟是已經制度化的國際組織,因此具有一定的優勢”。此外,在俄方學者看來,一體化內容在中國方案中不佔有優先地位,它甚至不會發揮積極作用,佔首要地位的依然是基礎設施建設和交通發展,爲此中國將會花費鉅額的資金。
第二,俄羅斯學者傾向於把“一帶一路”看作中美戰略競爭局勢下,中國試圖保障能源運輸安全的舉措。譬如,伊葛爾·第尼索夫認爲,中國通過在“一帶一路”的框架內推動與周邊國家的各種交通、能源、文化、人文交流等共同方案,在歐亞大陸塑造友好的外交環境,以此避免馬六甲海峽能源通道被封鎖所帶來的風險。總體而言,俄羅斯學者在對“一帶一路”的分析中極其重視安全問題。這不僅僅是因爲這一問題直接牽涉到俄羅斯自身安全,也是因爲他們認爲:中國若想保障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安全運行,就一定要保持與俄羅斯在安全方面的高度合作。同時,中俄安全合作會成爲中俄在中亞避免利益衝突的“安全帶”。
第三,有些學者認爲俄羅斯的歐亞經濟聯盟和中國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可以結合起來。弗拉基米爾·陀多羅夫在2015年3月31日發表的文章中指出,在俄羅斯同西方國家的關係繼續惡化的背景下,莫斯科已準備好就歐亞經濟聯盟和絲綢之路經濟帶結合的可能方案進行談判。陀多羅夫進一步指出,雖然中國在歐亞經濟聯盟的參與度暫時不明,但雙方處於作出決定的重要階段。
綜上所述,俄羅斯學者很常見的一種看法是,中方提出這一方案代表中國崛起到達了新的階段。中國不僅具有了相當的能力,還試圖使其能力得以展現,“一帶一路”就是鮮明例證。概而言之,俄方學者認爲,中俄在中亞有很大的合作空間,兩國的各自方案基本上具有互補性。兩國需要儘量協調並加強在中亞的合作,以建立避免摩擦的“安全帶”。至於俄羅斯對“一帶一路”到底會發揮什麼樣的影響,還需要待“一帶一路”落實之後才能見分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