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淨土情懷2

相比於其他人,比如,一個人不願意走這條易行道,但今生也沒獲得成就,結果臨終的時候,只能以手抓胸,不自在地走入中陰險路,那是多麼的悲慘、淒涼。而且,往後還要繼續在生死當中飄零,無依無靠,那多苦啊!這就是因爲,他不願意投入阿彌陀佛的懷抱,不願意上極樂世界的太空梭,那就沒辦法。想想看,同樣是凡夫,一個人把握了機會,一個人沒把握住,結果就相差得這麼遠。

像這樣,我們從正反兩方面衡量,就會生起一種希求、嚮往的心。不然的話,你怎麼聽都好像無動於衷,好像這事跟你沒有任何關係。其實,當你真正知道了往生的利益,就會明白:自己過去怎麼那麼愚癡呢?這麼不可思議、無與倫比的事情,爲什麼我連一點點興趣都沒有?就像在狗面前放青草一樣,根本沒意樂。實際上,我們必須多熏習淨土經教,淨土情感才能薰得出來。你越是熏習、瞭解,就越是希求、嚮往。有了真實的歡喜心、希求心,一切就好辦了,就會很有希望往生。

最後,上品下生的情況,《觀經》說:“上下品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帶領很多菩薩,手裡拿着金蓮花,化爲五百尊佛,來迎接他。五百化佛也是一時伸出手,讚歎說:法子!你現在很清淨,已經發了無上道心,我來接你。見到這個情景的同時,行者自身就坐在了金蓮花上面,之後花就合起來,隨着阿彌陀佛就生到了七寶池當中。”

以上引用了《觀經》的經文,本經也說,行者臨命終時佛來接引,這就是“今世見無量壽佛”的情景。

其實,見佛也不是很遙遠的事。想一想。人生百年如寄,我們現在就像寄居在一個旅館裡,第二天早上馬上就走了,所以。臨終很快就會到來。

尤其是年紀大的,六、七十歲的人,自己掰着手指也能數得清,一年、兩年,三年、五年也就差不多了。如果你能夠在這有限的幾年裡,好好下一番工夫,必定會贏來輪迴當中最大的勝利,會出現最歡欣鼓舞的時刻,從此之後,永超生死。再沒有痛苦了。你現在只要好好努力,花個兩三年的時間,臨終的時候,就決定見到阿彌陀佛,這是真實不虛的事。完全可以保證。以彌陀願海保證,以釋迦佛的諦實語保證,以西天東土無數的菩薩、祖師來保證,以歷代往生的淨土聖賢來保證,這事絕無虛妄。

本來在這個時代裡,本師釋迦佛已經滅度兩千五百多年,我們已經見不到了。要見下一尊彌勒佛。不知道要經過多少天文數字的年代。但是,你現在有機會在今生幾十年或者短短的幾年之後,就見到阿彌陀佛,然後直接往生淨土。這就是依靠彌陀願海,憑藉六字洪名不可思議的力量來成辦的。否則,見其他佛非常困難。往生其他淨土談何容易。

當然,行者自己也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並且廣積功德,發願迴向。求生彼國,這樣才能跟佛的願海相應,才能見佛;因爲見佛的緣故,就決定能夠往生;因爲往生淨土的緣故,就決定永不退轉,證得無上菩提。

“應發無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願生彼國。”也因此,佛經說,要想今生見阿彌陀佛,就要發無上菩提心,並且平時多修集六度等的功德,把這些都用來回向,願往生彼極樂國土。以這種殊勝的因,決定能得到微妙的果。你能這樣做,必定會實現極大的意義——臨終時決定見阿彌陀佛,生到彼阿彌陀佛的國土裡,從此踏上不退轉地,迅速成佛。

這是一條光明坦途,你人生的分界線就在這裡。在這之前,你只是一個陷落在輪迴裡的凡夫,無量劫來,單憑自己的力量,很難超出,所以善導大師也說“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但依靠彌陀願海的力量,十念就超出了。此後,你已經不是輪迴客,成爲了淨土的聖人。

大家要認清這一條光明大路。其他方面你都不知道,糊里糊塗的,也沒什麼關係。像是不會用電腦、不會開車,算不來加減乘除、不會解方程式,不認識原子、分子、量子場等等,這些都沒關係。世間的事僅此而已,並不重要。你只要好好念阿彌陀佛,就沒問題了。

你一定不要把這最關鍵的事忘了,其實,它比吃飯穿衣還重要。我們不會忘記穿衣,更不會忘記吃飯。會覺得三餐一頓也不能少,但我們卻認爲念佛可有可無。其實,這種想法是非常顛倒的。吃飯穿衣只能保住你的肉身一世的短暫延續,它不能讓你不死,更不可能讓你不再輪迴。但是,念阿彌陀佛,卻能讓你解脫成佛,讓你得到永生,得到無死,得到一切一切不可思議的功德。所以,它無數倍勝過吃飯穿衣等的事。

如果你真能認識到,唸佛比吃飯穿衣還重要,真有這個心,那必定是珠不離手、佛不離口,再怎麼忙也要念上這一串。因爲這比吃飯重要,所以即使不吃飯我也要把它唸完,唸完了再吃。你不要想,我寧可先吃飯,也不先念佛,那就錯了。比如,你今天就是想看這部片子,因爲對它很貪著,但你想明白了就知道,片子可以不看,但佛不能不念。還有,你不要想,我一定要去九寨溝玩,去泰山觀日出。其實這些也沒什麼意思,都可以不做,但佛不能不念。

同樣,像是生日派對、大片、歌舞、春晚、球賽、閒聊等等,這些世間事都沒有意義,你卻非做不可,而唸佛確實能讓你即生出生死、得菩提,你卻不做,可見這已經嚴重地顛倒了主次。對於沒有任何利益,並且會招致無量劫沉淪生死的事,樂此不疲,但是,對於能夠實現永久大樂的事。反而置之不理,這就是顛倒。

懂了這些,我們才知道,什麼叫做“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才明白爲什麼要這麼做,纔會理解,原來我忽視、小看了這件事,是多麼顛倒!

下面講中品往生的條件和往生時的情況:

佛告阿難:其中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然燈,散華燒香,以此迴向,願生彼國。

佛告訴阿難:中輩往生的情況是這樣的,十方世界裡的諸天人民,至心想要往生彼極樂國土,雖然不能離欲出家作沙門行。全身心地投入到善法當中,修集廣大的功德,但也應當具足七個因緣:一、發無上菩提心;二、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三、多少修善,奉持齋戒。四、起立塔像;五、飯食沙門;六、懸繒燃燈,散華燒香;七、以此迴向,願生安養。

前兩者。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與上輩往生相同。

“多少修善”,指在各種善法功德里,按照自己的能力,隨分隨力地修一些善法。也就是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儘量修一些善法。每天都要行持。

宋朝的葛繁能得幽冥的敬重,就是因爲他每天會做一件乃至十件利人的事,四十年不間斷。他說:我看到什麼東西擺得不正,我就把它放正,這是利人的事;如果有人口渴,我給他一杯水喝,也是利人的事。總之,隨時都可以做利人的事。葛繁是修持淨業的人,他總是把所做的利人之事迴向往生,他壽命很長,最後坐化了。有一位僧人神遊極樂世界,見到葛繁已經在那裡了。

像這樣,上供下施、幫助他人、矜孤恤寡、敬老憐貧,爲人傳授經法、禮拜唸誦等等,都要隨自己的能力,盡心盡力地去做,這很重要。不要把時間和精力放在無意義的事上,更不可以去造惡業。

“奉持齋戒”,“戒”,指防禁身心惡行。“齋”指過午不食。中午之前爲正時,中午過後是非時,正午之前適合飲食,過午之後不適合飲食。能夠守住過午不食,就叫做“持齋”。“齋戒”,就是指清淨身心,禁止身心上的一切過失。這裡“奉持齋戒”,廣義地說,就是守持八關齋戒,以及大小乘的戒律。

淨業資糧要依靠修積功德來成辦,而功德的首要基礎就是持戒。戒律就像地基,不能持淨戒,就無法建立起功德,也就是一切上上的成就都不可能出現,所以持戒非常重要。而且,心清淨才能生淨土,持戒清淨能使心得到清淨,這也是因果相應的道理。

“塔”是安置佛舍利的地方。《法華經》說:“佛滅度之後,供養舍利,可以起各種形式的塔,以金、銀、玻璃、硨磲、瑪瑙、玫瑰琉璃珠等清淨廣大的裝飾物,用來莊嚴寶塔。或者起石廟,或者用栴檀木、沉水木、磚瓦、泥土等做成佛的塔廟。或者在曠野當中,堆積泥土成佛廟。乃至兒童遊戲時,把沙子聚成佛塔。像這樣的一切人等,都已經成就了佛道。”

“像”指佛像。《增一阿含經》裡講:“當年佛升到忉利天爲母說法,大家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見不到佛。優填王由於非常思念佛,就用牛頭栴檀,雕成一尊五尺高的佛像。”這就是人間有佛像的開端。《法華經》 說:“如果一個人因爲念佛的緣故,建立佛的形象,這樣雕刻佛莊嚴像的人,都已經成就了佛道。”

所以,大家不要執理廢事,認爲泥塑木雕不是真正的佛,不能這麼想。如果能在事相上這樣做,緣起力是不可思議的。就像前面引用的《法華經》所說,能這樣做的人都已經成就了佛道。《造像功德經》也說:“如果一個人臨終時說要造像,下至於只有面麥那麼大,也能滅除三世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第13章 靈魂伴侶第82 章 四梵行1第10章 世間所有相遇 都是久別重逢第31章 佛家治病的幾個案例第24章 進入平和的心境第79章 心淨國土淨1第9章 亞斯伯格綜合症第66章 命運掌控在誰的手裡第30章 看清你的婚姻模式第18章 清除幼年傷痛的種子第25章 換個角度看問題第33章 沒有觀察者的觀察第3章 佛陀3第80章 對生命保持覺知第23章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3第26章 處理情緒之痛2第18章 改變是毫不費力的第11章 謙卑的修行第71章 慈悲喜捨(4)第10章 在關係中修煉靈力第3章 愛的語言3第10章 在關係中修煉靈力第70章 慈悲喜捨(3)第83章 顯化的法則第3章 夢魘1第13章 佛經與外星人1第19章 幸福之旅10第29章 讓現實與內在邂逅的契機三例第2章 成爲心理諮詢師第88章 切換自卑第41章 內心強大的孩子第16章 領受自然的恩典第1章 成長一個教師,幸福千萬個家庭和孩子!第30章 靈性覺察力第26章 夢靈解讀吸引力法則第32章 這個世界已然不一樣了第26章 看春晚“吐槽”第32章 理智與情感第93章 給孩子安全穩定的關愛第51章 超渡自己第80章 心淨國土淨2第23章 我心深處第29章 狗屠夫第21章 懂得放過自己第112章 生活,只要記得它的好4第39章 智慧生存,柔軟存活第85章 四梵行4第13章 幸福之旅4第43章 學心理的人怎麼養育孩子第17章 愛你的存在第18章 領受自然的恩典3第70章 慈悲喜捨(3)第10章 在關係中修煉靈力第32章 家有網癮孩子第62章 童年創傷療愈第21章 輪迴5第35章 布財陣2第56章 罪孽清理第4章 夢魘2第66章 命運掌控在誰的手裡第25章 除夕第15章 親愛的,我們不必取悅別人第三卷二十二章 輪迴6第88章 切換自卑第63章 放下、尊重和接納第34章 美好生活可以這樣來過第42章 當依戀型人格遇上孤獨型人格第18章 幸福之旅9第120章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1第72章 念力第54章 今生爲何會承受背叛之苦第24章 別讓別人的言行綁架了你第3章 靈性修行週期第9章 靜享人生的每一個階段第4章 佛陀4第13章 一位求助者的難言之隱第35章 布財陣2第119章 改命,從孝養父母開始第37章 合作第7章 親子教育宣講團第25章 別讓別人的言行綁架了你2第24章 進入平和的心境第1章 閒看庭前花開花落第1章 成長一個教師,幸福千萬個家庭和孩子!第2章 可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第92章 允許孩子適當表達憤怒第64章 內外整合法則第31章 天真的心第9章 亞斯伯格綜合症第17章 滋養自己第25章 處理情緒之痛第62章 敵對共生的夫妻關係第22章 我是誰第118章 愛的控制2第3章 佛陀3第90章 慈愛冥想第1章 迴歸自性的圓滿第8章 後臺朋友第34章 美好生活可以這樣來過第14章 渡7
第13章 靈魂伴侶第82 章 四梵行1第10章 世間所有相遇 都是久別重逢第31章 佛家治病的幾個案例第24章 進入平和的心境第79章 心淨國土淨1第9章 亞斯伯格綜合症第66章 命運掌控在誰的手裡第30章 看清你的婚姻模式第18章 清除幼年傷痛的種子第25章 換個角度看問題第33章 沒有觀察者的觀察第3章 佛陀3第80章 對生命保持覺知第23章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3第26章 處理情緒之痛2第18章 改變是毫不費力的第11章 謙卑的修行第71章 慈悲喜捨(4)第10章 在關係中修煉靈力第3章 愛的語言3第10章 在關係中修煉靈力第70章 慈悲喜捨(3)第83章 顯化的法則第3章 夢魘1第13章 佛經與外星人1第19章 幸福之旅10第29章 讓現實與內在邂逅的契機三例第2章 成爲心理諮詢師第88章 切換自卑第41章 內心強大的孩子第16章 領受自然的恩典第1章 成長一個教師,幸福千萬個家庭和孩子!第30章 靈性覺察力第26章 夢靈解讀吸引力法則第32章 這個世界已然不一樣了第26章 看春晚“吐槽”第32章 理智與情感第93章 給孩子安全穩定的關愛第51章 超渡自己第80章 心淨國土淨2第23章 我心深處第29章 狗屠夫第21章 懂得放過自己第112章 生活,只要記得它的好4第39章 智慧生存,柔軟存活第85章 四梵行4第13章 幸福之旅4第43章 學心理的人怎麼養育孩子第17章 愛你的存在第18章 領受自然的恩典3第70章 慈悲喜捨(3)第10章 在關係中修煉靈力第32章 家有網癮孩子第62章 童年創傷療愈第21章 輪迴5第35章 布財陣2第56章 罪孽清理第4章 夢魘2第66章 命運掌控在誰的手裡第25章 除夕第15章 親愛的,我們不必取悅別人第三卷二十二章 輪迴6第88章 切換自卑第63章 放下、尊重和接納第34章 美好生活可以這樣來過第42章 當依戀型人格遇上孤獨型人格第18章 幸福之旅9第120章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1第72章 念力第54章 今生爲何會承受背叛之苦第24章 別讓別人的言行綁架了你第3章 靈性修行週期第9章 靜享人生的每一個階段第4章 佛陀4第13章 一位求助者的難言之隱第35章 布財陣2第119章 改命,從孝養父母開始第37章 合作第7章 親子教育宣講團第25章 別讓別人的言行綁架了你2第24章 進入平和的心境第1章 閒看庭前花開花落第1章 成長一個教師,幸福千萬個家庭和孩子!第2章 可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第92章 允許孩子適當表達憤怒第64章 內外整合法則第31章 天真的心第9章 亞斯伯格綜合症第17章 滋養自己第25章 處理情緒之痛第62章 敵對共生的夫妻關係第22章 我是誰第118章 愛的控制2第3章 佛陀3第90章 慈愛冥想第1章 迴歸自性的圓滿第8章 後臺朋友第34章 美好生活可以這樣來過第14章 渡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