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當依戀型人格遇上孤獨型人格

當嬰兒出生前,母親的子宮爲他提供了一個完美的生活環境:最適宜的溫度和自動的營養供給,甚至呼吸也不必自己勞神,這是嬰兒的安全和舒適的生活世界。但是當他與母體分離後,即面對着一個陌生的世界:周圍的空氣溫度使他感到不舒服,氧氣和食物需要自己獲取,這一切都使他感到自己生存受到了挑戰。

如果他在需要的時候立即能得到母親的奶頭和懷抱,他便感到回到了原來安全舒適的母體裡。但是如果在他餓的時候得不到母親的奶頭,不舒適和不安的時候不能立即得到母親的懷抱,他便感到了死的威脅。因爲這時候的孩子沒有任何自我生存的能力,完全依賴於母親的呵護,所以在這一階段,生存是嬰兒生命的全部目的,對母親的依戀也就成爲他的最基本的需要,如果這一需要不能得到滿足,即造成了嬰兒的心裡傷害。

嬰兒大聲的哭泣便是表達了他對死亡的恐懼,而不僅僅是成人認爲的一般意義上的哭鬧。當然,百分之百能滿足嬰兒對依戀的心理需要的母親幾乎沒有。由於各種原因,即便最疼愛孩子的母親也會有疏忽的時候,也有由於忙於其它事情而不能立即滿足嬰兒的需要的時候。

但是生活現實中也確實存在着一些情感冷漠的母親,她們對嬰兒的哭聲充耳不聞,她們感到嬰兒是自己生活中的負擔和煩惱的根源。由於嬰兒對依戀的需要得不到滿足而造成的傷害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人格類型並伴隨他們終生。(依戀期指嬰兒0-18個月)

兒童:對遺棄的恐懼

一些母親對孩子依戀需要的反應不穩定:有時候能滿足孩子的需要,而有時候則不能。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多種的,如母親的情緒不穩定,沒有適應做母親的角色,有時冷淡煩躁,有時呵護有加。或者一個愛護孩子的母親卻由於工作原因不能時時守在孩子身邊,還有的母親受了一些宣傳的影響,認爲不能溺愛孩子。不能要吃就喂,一哭就抱,有意識地訓練孩子按頓吃奶的習慣等等,不到時間堅持不餵奶。任憑孩子哭鬧等等。

於是就形成了這樣的情況:嬰兒有時能得到他所需要的食物和呵護,有時候則不能,在其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他唯一所能做的事就是竭盡全力地大聲哭鬧。經過一段時間的哭鬧後,他的需要終於得到滿足。這樣的孩子不能建立起一個穩定的安全感,並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個觀念:只有不斷的哭鬧才能得到他所需要的食物和愛護、才能生存下去。

嬰兒一方面使出全身解數,努力地用哭鬧吸引母親的注意,從而使自己的依戀需要得到滿足,另一方面卻又爲自己受到冷落而感到憤怒。母親成爲他的愉快與痛苦的同一源泉,他在生理和情感體驗上的愉快、滿足與憤怒、傷心交替出現。因而形成了他對母親的愛和恨並存的矛盾情感。這種兒童我們稱之爲依戀兒童。

成年:依戀型人格

如果依戀兒的處境不能在後來的成長階段中得到改變。他們的心理髮育就會停滯在依戀階段。他們在這一階段中沒有得到的需要將會成爲其基本人格特徵而伴隨終生。

在成年之後他們對依戀的需要始終存在,當他們進入了一個親密關係時,這種依戀傾向就會突出地表現出來。我們會發現他們在親密關係中的矛盾的中心不滿就是:“當我需要你的時候,你總是不在。”他們對親密接觸的要求似乎永無止境,每當他們認爲自己被對方忽視的時候。便會感到被遺棄,就會憤怒,就會恐懼。

他們往往表現出強烈的佔有慾,要求對方時時刻刻的關注,不能容忍絲毫的忽視和冷遇。他們總是在埋怨對方對自己不夠關心,辜負了自己的愛,並總是試圖用生氣。吵鬧,和威脅等手段來迫使對方來關心自己,滿足自己的心理需要,這和他們在嬰兒時期用哭鬧的方式來獲得母親的關心是一樣的。

由於強烈的不安感和對遺棄的恐懼,他們心中充滿了嫉妒和猜疑,無論對方如何表白。他們還是難以給對方以信任。生氣,哭鬧,吵架,猜疑嫉妒都是他們表達愛的方式,歸根結底。這是源於他們早年對母親懷有的愛與恨的矛盾情感。

安女士與男朋友王先生一起來到心理診室,安女士目前下崗在家,王先生是一個計算機公司的部門經理。安女士告訴心理諮詢師,王先生

每天光是忙着公司裡的事,心裡完全沒她。但是王先生卻說,事實上大部分週末他都是與安女士一起度過的。安女士也承認,週末通常還是挺愉快的,可是隻要王先生一忙工作,自己就很抑鬱,就感到自己被生活拋棄了。

她總是不斷地追問王先生是否真心愛她?是否真的要與她結婚?如果她得到了想要的回答,便十分滿足和愉快。如果王先生的表現不能令自己滿意,她便會十分傷心,並馬上轉爲憤怒,開始用各種語言來刺傷對方,或者滔滔不絕地數落和抱怨王先生的種種“不是”,並且把他趕到客廳的沙發上去睡覺。

在王先生上班的時候,安女士會常常打電話到他的公司裡去,意圖“瞭解”他的行蹤。如果王先生能陪她在電話裡多聊一會,她就會很滿足。如果王先生正在忙,不能多講,安女士便會憤憤地掛上電話。如果王先生再打電話過來,她便會變得十分冷淡,一臉不想談的姿態。王先生說:“她簡直像一個小孩子,喜怒無常,我真不知道如何才能讓她滿意。”

安女士的行爲表現出典型的“依戀型人格”的特點,她現在正是無意識地用自己在嬰兒時期吸引母親注意力的方法――哭鬧來吸引王先生的注意力,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滿足。遺憾的是,正是這種方法造成了與王先生之間關係出現裂痕。

兒童:對拒絕的恐懼

另一種母親是持續的情感冷漠的媽媽。她也許本來就沒有想要孩子,孩子的降臨使她充滿了懊悔和失望,她把孩子看作自己不幸的根源,或是一個錯誤行爲的結果。也許她天性就反感孩子。正如當年她的母親反感她一樣。這種母親對孩子在情感上是冷酷的,甚至很少願意去抱一抱孩子,打罵孩子也是家常便飯。還有些母親由於長期情緒處於抑鬱狀態,對孩子也是持續冷漠的。

這種母親的孩子我們稱之孤獨兒童。他們往往懼怕親密的接觸,雖然事實上他們也曾像其他兒童一樣需要媽媽的愛護,但是每次對母親依戀的渴望和要求都會導致心理上的痛苦, 因此嬰兒自然而然地做出了一個痛苦的選擇:迴避一切親密接觸,並導致出了一個結論:我沒有需要。

他們不常哭鬧,似乎很容易滿足,給他什麼就吃什麼,並不要求更多的,並不在乎別人是否關心自己,似乎沒有什麼需要。他構造了一個不真實的自我,他們看起來很獨立。實際上是否定自我的需要,恐懼與他人接觸,其目的只是爲了迴避由此可能帶來的痛苦。

這樣的孩子常常被認爲是“好孩子”、“乖孩子”,媽媽爲孩子早早就表現出來的“獨立性”而感到驕傲,在後來的生活中。孩子的這種所謂“獨立性”也許會受到社會的讚許,甚至他自己也會爲自己的“獨立性”驕傲,但是不幸的婚姻生活在等着他。

成年:孤獨型人格

如果孤獨兒童的生長環境不變,他在幼年時期的心理特點將隨着他的成長而成爲他的人格中的基本特點,成爲一種在人際關係中,特別是親密關係中的迴避型人格。

如同在幼年一樣,他否認自己的情感甚至物質需要。事實上他不是沒有親密的需要。而是在幼年時期把這種需要放棄了。他們的性格通常是冷漠甚至冷酷的,缺乏生活興趣和追求。因爲總是迴避過多的親密接觸,他們顯得似乎很獨立。

他們在配偶的選擇上往往與依戀型的人有緣分,其中的原因很簡單:依戀型的人往往較爲主動,從而縮短了由於他的冷漠和退縮造成的距離空間,使他們之間的親密關係得以建立。

當然。迴避型的人在戀愛初期也會表現出一定的熱情,但是一旦親密關係確立之後,因爲過多的親近仍然是痛苦和恐懼的,他的冷漠退縮特點就會浮出水面。由於性格特點,這種人在社會生活上較少物質需求。並富於獨立和忍耐性,在事業上往往成功,爲人們所讚許。但是他們的婚姻生活則通常是失敗的。

前面提到的王先生就是一個典型的迴避型人格。在安女士和王先生的第一次治療中,安女士顯得十分憤怒:“你從來都不想主動的接近我,如果我不給你打電話你決不會給我打。如果我不說週末咱們一起去幹點什麼,你就永遠在搞你的電腦,你簡直是個冷血動物!”

王先生冷靜地回答到:“我簡直不明白你在說什麼?好像天底下沒有事情能讓你滿意,你老是在抱怨,抱怨我這,抱怨我那,你的要求太過分了,誰受得了?你怎麼這麼多事?難道就不能讓我們好好地待一會兒?況且每一個人都有想自己一個人的時候,爲什麼你就不能自己乾點什麼?”

事實上,王先生已經多次提出搬出他們同居的家,希望能有屬於自己的世界。即使在他們的關係比較融洽的時候,王先生也不喜歡在除了性生活之外的時候有任何親密的身體接觸,如牽手,挽臂等,特別是在公衆場合更是如此。安女士抱怨說:“除了在牀上,他對我簡直就像個陌生人一樣。”

第20章 真相第13章 靈魂伴侶第28章 財由心收2第55章 附體現象探秘1第18章 靈性修煉與從商第96章 靜待花開第23章 癔症第9章 笑看風雲淡 坐對雲起時第25章 處理情緒之痛第1章 文戰精靈女兒第51章 超渡自己第26章 擁抱陰影2第9章 神性的使者第106章 與潛意識溝通的冥想第73章 靈魂伴侶與緣分第99章 被“精神分裂”的孩子第10章 渡3第9章 靜享人生的每一個階段第34章 爲自己的生活負起全部的責任第43章 六祖慧能第120章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1第6章 佛陀6第90章 廢物是放錯地方的寶貝第三卷二十二章 輪迴6第6章 佛陀6第24章 別讓別人的言行綁架了你第107章 不替代孩子成長第32章 理智與情感第31章 新年大聚會第39章 智慧生存,柔軟存活第2章 何處不是水雲間第27章 謀劃人生從自己的興趣開始(1)第10章 這一世的人生劇本第26章 夢靈解讀吸引力法則第97章 與孩子一起創造共同的幸福時光第46章 有一種女人嫁給誰都幸福第25章 換個角度看問題第19章 靜心打開喜樂之門第16章 天力靈示2第18章 領受自然的恩典3第85章 人生就是在地球上旅遊第6章 佛陀6第10章 教育就是解放心靈學會愛第50章 我們到底從哪裡來第16章 領受自然的恩典第8章 迴歸自性之旅1第31章 佛家治病的幾個案例第87章 平行宇宙2第26章 相由心生第111章 生活,只要記得它的好(3)第87章 把關係中的傷害減少到最低1第9章 亞斯伯格綜合症第24章 學會愛自己 贊同自己第7章 得與失的修煉第78章 內在財富與外在財富2第64章 佛教與科學第1章 活出自己的人生第4章 誰是傷我最深的人第14章 兒子的夢第17章 輪迴1第54章 今生爲何會承受背叛之苦第7章 親子教育宣講團第21章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第12章 催眠“大人物”第37章 處罰你的不是神,是你自己第21章 輪迴5第95章 孩子的問題是自己的恐懼開出的花第29章 狗屠夫第1章 我得了和姥姥一樣的瘋病第24章 擁抱陰影第23章 接納疼痛第101章 佛眼看愛情第22章 神念第16章 渡9第2章 可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第20章 用自性之光照亮自己第48章 做覺醒父母第11章 操縱也可以這麼美第19章 一切問題本不存在第6章 對生與死的思考第83章 顯化的法則第32章 太極高手楊師傅第68章 慈悲喜捨(1)第26章 看春晚“吐槽”第4章 活在當下第78章 轉世輪迴的實證第8章 新任務第20章 愛的教育第1章 佛陀(1)第24章 學會愛自己 贊同自己第97章 按照自己的方式度過一生第12章 操縱也可以這麼美2第11章 渡4第53章 與身體講和第29章 狗屠夫第52章 生命的解藥第7章 出於愛去做事1第5章 畫在紙上的花第68章 慈悲喜捨(1)第54章 今生爲何會承受背叛之苦
第20章 真相第13章 靈魂伴侶第28章 財由心收2第55章 附體現象探秘1第18章 靈性修煉與從商第96章 靜待花開第23章 癔症第9章 笑看風雲淡 坐對雲起時第25章 處理情緒之痛第1章 文戰精靈女兒第51章 超渡自己第26章 擁抱陰影2第9章 神性的使者第106章 與潛意識溝通的冥想第73章 靈魂伴侶與緣分第99章 被“精神分裂”的孩子第10章 渡3第9章 靜享人生的每一個階段第34章 爲自己的生活負起全部的責任第43章 六祖慧能第120章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1第6章 佛陀6第90章 廢物是放錯地方的寶貝第三卷二十二章 輪迴6第6章 佛陀6第24章 別讓別人的言行綁架了你第107章 不替代孩子成長第32章 理智與情感第31章 新年大聚會第39章 智慧生存,柔軟存活第2章 何處不是水雲間第27章 謀劃人生從自己的興趣開始(1)第10章 這一世的人生劇本第26章 夢靈解讀吸引力法則第97章 與孩子一起創造共同的幸福時光第46章 有一種女人嫁給誰都幸福第25章 換個角度看問題第19章 靜心打開喜樂之門第16章 天力靈示2第18章 領受自然的恩典3第85章 人生就是在地球上旅遊第6章 佛陀6第10章 教育就是解放心靈學會愛第50章 我們到底從哪裡來第16章 領受自然的恩典第8章 迴歸自性之旅1第31章 佛家治病的幾個案例第87章 平行宇宙2第26章 相由心生第111章 生活,只要記得它的好(3)第87章 把關係中的傷害減少到最低1第9章 亞斯伯格綜合症第24章 學會愛自己 贊同自己第7章 得與失的修煉第78章 內在財富與外在財富2第64章 佛教與科學第1章 活出自己的人生第4章 誰是傷我最深的人第14章 兒子的夢第17章 輪迴1第54章 今生爲何會承受背叛之苦第7章 親子教育宣講團第21章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第12章 催眠“大人物”第37章 處罰你的不是神,是你自己第21章 輪迴5第95章 孩子的問題是自己的恐懼開出的花第29章 狗屠夫第1章 我得了和姥姥一樣的瘋病第24章 擁抱陰影第23章 接納疼痛第101章 佛眼看愛情第22章 神念第16章 渡9第2章 可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第20章 用自性之光照亮自己第48章 做覺醒父母第11章 操縱也可以這麼美第19章 一切問題本不存在第6章 對生與死的思考第83章 顯化的法則第32章 太極高手楊師傅第68章 慈悲喜捨(1)第26章 看春晚“吐槽”第4章 活在當下第78章 轉世輪迴的實證第8章 新任務第20章 愛的教育第1章 佛陀(1)第24章 學會愛自己 贊同自己第97章 按照自己的方式度過一生第12章 操縱也可以這麼美2第11章 渡4第53章 與身體講和第29章 狗屠夫第52章 生命的解藥第7章 出於愛去做事1第5章 畫在紙上的花第68章 慈悲喜捨(1)第54章 今生爲何會承受背叛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