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理智與情感

天力靈示:沒有路徑可以通往實相,它會自然降臨到你面前。更新最快只有當你的心和腦都變得單純而清晰時,愛才會出現。心中若是有愛,就不會想設立一個組織來倡導兄弟愛,也不會一天到晚談論信仰,或是論及權力及對立的問題,甚至連尋求和諧的需要都沒有了。那時你就會變成一個沒有標籤也沒有國籍的人,這意味着你已經擺脫了這些東西,有空間讓實相降臨到你的生命裡。只有當你的心不再製造任何妄念時它纔會降臨,而且是不請自來的。它會像薰風一般不知不覺地來到你的心中,它會像陽光一樣來得那麼突然,像夜晚一樣純淨。若想覺知到它,你的頭腦必須安靜下來,但心卻充滿着熱情。

實相是一種存在狀態。實相是無路可循的。實相與過去、現在或未來都無關,它是無時間性的。一個總喜歡引用佛陀、商羯羅、基督的觀點的人,是永遠無法發現實相的,因爲複述別人的話語並不是實相本身,而是一種謊言。

只有當追求結果和成就的心安靜下來的時候,實相纔會出現。一個想透過努力和修煉而達成某種結果的心,是不可能認識實相的,因爲那個結果也只是頭腦的投射罷了。頭腦的投射不論多麼高尚,都是一種自我崇拜的形式,一個自我崇拜的人是不可能認識實相的。只有當我們瞭解了整個心念活動的過程。心纔會停止掙扎,然後實相纔可能出現。

實相是永不住留的,實相就是事實。當心念活動和事實之間的障礙消失時。你才能瞭解事實是什麼。事實指的就是你跟財物、妻子、人類、大自然及各種概念之間的關係。不瞭解關係中的事實而一味地追求開悟,只會徒增心中的困惑,因爲你會把開悟變成一種逃避和毫無意義的替代品。

只要你的妻子還在掌控你或者你還在掌控她,就不可能瞭解什麼是愛;只要你還在壓抑、尋找替代品或是野心勃勃,便無法認識實相是什麼。一個不再追尋、不再掙扎、不再想達成某種結果的人,纔可能瞭解實相。實相不是一個持續不斷的東西,它是永不住留的。你只能在每個當下發現它。實相永遠是嶄新的,它沒有時間性。昨天的實相併非今天的實相。今天的實相也不是明天的實相,實相是沒有延續性的。但頭腦總想把證入實相的經驗延續下去,這樣的心是無法認識實相的。實相永遠在更新,換句話說。你雖然看到的是同樣的人、同樣的笑容、同樣的一雙在揮動的手,但是你永遠能看到其中的新意。你永遠能煥然一新地看待生命。

實相是沒有導遊的。那個未知的境界是可以求得的嗎?凡是能被你求得的東西都是一種自我投射。由慾望所創造出來的東西不可能是實相,所以尋找實相就是在否定實相。實相沒有住留的定點,它是無路可循、沒有嚮導的。語言也不是實相本身。難道你只能在特定的環境、特定的思潮或特定的一羣人中發現實相嗎?它有可能在這裡而不在那裡嗎?它必須由某個人引領才能被發現嗎?它真的需要嚮導嗎?追尋的本身便是源自於無明,所以透過追尋而發現的東西並不是實相。你不能去追求實相,你必須停止追尋,實相纔會出現。

實相就在當下。實相是無法累積的。凡是能累積的東西一定會被摧毀,它會逐漸衰萎。實相不可能衰萎,因爲你會在每個當下的念頭、關係、語言、姿態和淚水中發現它。如果你和我能發現它。並且能活出它來——活出它便是發現它——我們就不會變成膚淺的傳教士,我們會變成富有創造力的人——不是完美的人而是富有創造力的人。

真正的革命家。實相不屬於那些受社會尊崇的人,也不屬於那些自我膨脹或是一味滿足自己的人。追求安全感和永恆的人是無法發現實相的。因爲他們所追求的只是無常的反面罷了。因爲受制於時間之網,所以纔會追求永恆,但是他們所追求的永恆也只是頭腦製造出來的一種幻覺。

因此若想發現實相,你必須停止追尋——但這並不意味你對眼前的事實已經心滿意足了。一個想發現實相的人必須是真正的革命家,他不屬於任何階級、國籍、團體、意識形態或任何一個組織化的宗教體系。因爲實相既不在寺廟裡,也不在教會裡。它跟雙手或頭腦製造出來的東西無關。只有當雙手和頭腦製造出來的東西被捨棄時,亦即捨棄了時間這個東西。實相纔可能出現。一個徹底擺脫時間的人才可能發現實相,因爲他不再利用時間作爲自我膨脹的工具。時間意味着對昨日的經驗、自己的家人、自己的長相和性格的記憶,所謂的“我”便是由這些東西所構成的。

在錯誤中看到真相。你也許承認國家主義與其所帶來的激動情緒和既得利益,會導致剝削和對立,但真的從國家主義的狹隘狀態裡解脫出來,就是另一回事了。

心若想保持年輕、新穎和純淨,亦即處在一種不斷革新的狀態,就必須從國家主義、宗教組織的教條和政治體系中解脫出來。只有這樣的心才能創造出一個嶄新的世界——死氣沉沉的政客和受制於某種信仰體系的僧侶,是不可能做到這件事的。

因此,能聽到一些真實的話語也許是幸運的,但也可能是不幸。如果聽聞真理而並未受到強烈的干擾,也沒有從狹隘扭曲的觀點中解脫出來,那麼你所聽到的真理就會變成一種毒藥。聽聞真理而不積極地轉化心念。真理就會變成一劑讓傷口化膿的毒藥。但如果能爲自己去發現孰真孰假,並且在錯誤中看到真相,那麼真理就能帶來改革的行動。

理解事實。我們總是投射出一堆的假設和理想而不肯面對事實。所以纔會誤入歧途。若想面對事實而不形成一堆的假設,必須有敏銳的覺知;每一種有別於事實的造作形式都會造成分心的後果,因此我們必須瞭解內心與外境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如果你是一名基督徒,你會按照基督教的模式而投射出一些影像;如果你是印度教徒或佛教徒,也會依循某種特定的模式。你會根據這些制約,譬如你的教育背景或文化背景,而投射出基督或克里希納的影像。這些影像都是從特定的傳統背景投射出來的一些意象。這些投射出來的意象都是受到制約的。這纔是真正的事實。

瞭解事實本來是很簡單的事,卻被我們的好惡、對事實的責難、意見和成見弄得非常複雜。從各式各樣的評估之中解脫出來。才能瞭解當下的事實是什麼。

詮釋事實就是一種阻礙。對事實加以論斷,乃是一種狹隘、受限、具有破壞性的心智活動。你有你的詮釋,我也有我的詮釋,因此詮釋會變成阻礙我們轉化事實的一種詛咒。你我如果一味地評論某個事實是於事無補的。也許你對這個事實有許多看法。你能看到更多的細節、暗示和意義,而我所看到的意義可能比較少。然而事實是無法被詮釋的,我們不能對事實提出任何意見。

我們的心很難接受事實,我們永遠都在詮釋,並且總是按照自己的偏見、制約、希望、恐懼等,去賦予它一些意義。你我若是能單純地看着事實而不提出任何意見、詮釋或意義,那麼事實就會變得非常鮮活——它活生生地擺在你的眼前,其他的都不重要了;然後這個事實就會生出自己的能量,引領你往正確的方向發展。

大部分的人都發展出了一些智能——我們讀過許多書。心中充滿着別人的觀念、理論和想法,並且有能力瞭解事物之間的關係,將它們詮釋出來。但很少有人具備原創的想法。就因爲我們一直在培養智能,所以才喪失了對事物的感受力。我們最高的智慧,亦即如實觀察真相的那份能力——不是提出一堆的理論、準則或意見,而是親自去發現真假——已經消失了。這似乎就是我們最大的困難:如何看見內心與外境裡的真相。

所有的思想都會分心。總是在競爭、想要變得更好的心,是沒有能力揭露真相的。只有全神貫注的心才能不斷地自我揭露——因爲能不斷地揭露自己的真相,所以是富有創造性和解放能力的。

這樣的自我揭露可以使我們從貪得無厭之中解脫出來。進而擺脫掉複雜的智力活動。造成我們上癮的便是這些複雜的智力活動,其中充滿着好奇、揣測、膚淺的知識和閒言閒語。這些障礙會使我們的生命變得過度複雜。心智的上癮活動雖然能磨礪我們的頭腦,使它變成一個專注的工具,卻不能幫我們發展出見到真相的智慧。

若是無法瞭解思想和感受的整個過程,我們就很難讓分心的活動停止下來。不完整的思想和感覺雖然有好奇的傾向和形成概念的能力,卻會製造出幻覺和阻礙,使我們無法覺知到真相。因此它就是自己的敵人和造成分心的原因。既然心智會製造幻覺,我們就必須徹底瞭解它,才能從各種分心的活動中解脫出來。心智必須徹底安靜下來,因爲所有的思想都會使我們分心。

理性與情感的結合。智能的訓練不會帶來智慧,只有在理智與情感達到和諧時,智慧纔會產生。智能與智慧有很大的差別。智能是獨立於情感之外的一種活動。頭腦只要受到特定的訓練就可能變得十分聰明,但不一定有智慧,因爲智慧是理智與情感的結合,這兩種能力在智慧中都能平衡地呈現出來。

現代教育一直在拓展人們的智能,它提供了越來越多的解釋和理論,卻無法帶來情感與理智的平衡。我們發展出了各種逃避衝突的世智辯聰,我們對科學家與哲人提供給我們的解釋已經心滿意足,我們的頭腦對這些東西已經很滿意了。但若想了解什麼是智慧,我們的理智和情感就必須在行動中完整結合。

理智會敗壞情感。我們有理智,我們也有純粹的情感——純粹的愛和豐富的情感。理智只會推理、算計、衡量和對照,它總是在問:“這值不值得?它能不能帶給我利益?”另外還有一種純粹的情感——對天空、對鄰居、對自己的妻小、對樹木的美、對整個世界的一種強烈的感受。當這兩者結爲一體時,自我的活動就熄滅了。你瞭解我的意思嗎?只要純粹的情感被理智所敗壞,人就會變得平庸,而這正是大部分人的情況。我們不斷地算計,問自己值不值得,能得到什麼利益。我們不但對金錢抱持這樣的態度,對精神層面的事也是如此——這樣的修持方式到底能爲我們帶來什麼好處?(未完待續)

第93章 皇家舞者第4章 選擇第13章 靈心療法2第27章 兒子喜歡奧特曼第93章 給孩子安全穩定的關愛第26章 看春晚“吐槽”第2章 孩子也是我們生命中的貴人第81章 做有愛的能力的家長第107章 不替代孩子成長第4章 夢魘2第15章 親愛的,我們不必取悅別人第27章 兒子喜歡奧特曼第28章 謀劃人生從自己的興趣開始(2)第97章 與孩子一起創造共同的幸福時光第34章 爲自己的生活負起全部的責任第69章 選擇2第83章 四梵行2第11章 真正的快樂第31章 佛家治病的幾個案例第10章 教育就是解放心靈學會愛第23章 寂然忘我中的純真第97章 與孩子一起創造共同的幸福時光第7章 親子教育宣講團第90章 廢物是放錯地方的寶貝第34章 合一 創造性的能量的來源第49章 低成本做女人第18章 清除幼年傷痛的種子第89章 休學是孩子重塑自我的重生第34章 合一 創造性的能量的來源第15章 蘇格拉底之死第12章 靈心療法第1章 成長一個教師,幸福千萬個家庭和孩子!第82 章 四梵行1第12章 幸福之旅3第35章 你所尋求的一切皆在你自己身上第7章 牌坊林的秘密3第11章 渡4第68章 慈悲喜捨(1)第8章 迴歸自性之旅1第15章 蘇格拉底之死第13章 靈魂伴侶第84章 發現內在的力量第103章 外面沒有別人第15章 短暫的美容顧問生涯第37章 處罰你的不是神,是你自己第14章 靈魂伴侶2第54章 今生爲何會承受背叛之苦第109章 生活,只要記得它的好(1)第71章 療愈自己的貴人第13章 幸福之旅4第9章 笑看風雲淡 坐對雲起時第13章 幸福之旅4第10章 星雲第6章 牌坊林的秘密2第32章 理智與情感第18章 清除幼年傷痛的種子第53章 化解前世的恩怨情仇2第6章 牌坊林的秘密2第12章 靈心療法第29章 讓現實與內在邂逅的契機三例第34章 美好生活可以這樣來過第8章 後臺朋友第14章 靈魂伴侶2第33章 兒子不想要獎勵第61章 煩惱即菩提第58章 氣場第63章 放下、尊重和接納第14章 渡7第3章 夢魘1第104章 當你感覺被人控制的時候第46章 有一種女人嫁給誰都幸福第21章 輪迴5第34章 爲自己的生活負起全部的責任第25章 不再評判第121章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2第15章 靈魂伴侶(3)第8章 新任務第49章 低成本做女人第54章 成長空洞第16章 渡9第16章 不可忽視的陰性能量3第98章 給孩子靈性滋養第4章 活在當下第36章 布財陣3第112章 生活,只要記得它的好4第115章 從宇宙能量的角度看中醫3第2章 愛的語言2第54章 成長空洞第47章 孝親第12章 渡5第36章 讀書會2第98章 給孩子靈性滋養第4章 佛陀4第30章 靈性覺察力第61章 煩惱即菩提第32章 這個世界已然不一樣了第5章 林松解讀《西遊記》1第61章 煩惱即菩提第3章 他爲何總是**第1章 閒看庭前花開花落
第93章 皇家舞者第4章 選擇第13章 靈心療法2第27章 兒子喜歡奧特曼第93章 給孩子安全穩定的關愛第26章 看春晚“吐槽”第2章 孩子也是我們生命中的貴人第81章 做有愛的能力的家長第107章 不替代孩子成長第4章 夢魘2第15章 親愛的,我們不必取悅別人第27章 兒子喜歡奧特曼第28章 謀劃人生從自己的興趣開始(2)第97章 與孩子一起創造共同的幸福時光第34章 爲自己的生活負起全部的責任第69章 選擇2第83章 四梵行2第11章 真正的快樂第31章 佛家治病的幾個案例第10章 教育就是解放心靈學會愛第23章 寂然忘我中的純真第97章 與孩子一起創造共同的幸福時光第7章 親子教育宣講團第90章 廢物是放錯地方的寶貝第34章 合一 創造性的能量的來源第49章 低成本做女人第18章 清除幼年傷痛的種子第89章 休學是孩子重塑自我的重生第34章 合一 創造性的能量的來源第15章 蘇格拉底之死第12章 靈心療法第1章 成長一個教師,幸福千萬個家庭和孩子!第82 章 四梵行1第12章 幸福之旅3第35章 你所尋求的一切皆在你自己身上第7章 牌坊林的秘密3第11章 渡4第68章 慈悲喜捨(1)第8章 迴歸自性之旅1第15章 蘇格拉底之死第13章 靈魂伴侶第84章 發現內在的力量第103章 外面沒有別人第15章 短暫的美容顧問生涯第37章 處罰你的不是神,是你自己第14章 靈魂伴侶2第54章 今生爲何會承受背叛之苦第109章 生活,只要記得它的好(1)第71章 療愈自己的貴人第13章 幸福之旅4第9章 笑看風雲淡 坐對雲起時第13章 幸福之旅4第10章 星雲第6章 牌坊林的秘密2第32章 理智與情感第18章 清除幼年傷痛的種子第53章 化解前世的恩怨情仇2第6章 牌坊林的秘密2第12章 靈心療法第29章 讓現實與內在邂逅的契機三例第34章 美好生活可以這樣來過第8章 後臺朋友第14章 靈魂伴侶2第33章 兒子不想要獎勵第61章 煩惱即菩提第58章 氣場第63章 放下、尊重和接納第14章 渡7第3章 夢魘1第104章 當你感覺被人控制的時候第46章 有一種女人嫁給誰都幸福第21章 輪迴5第34章 爲自己的生活負起全部的責任第25章 不再評判第121章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2第15章 靈魂伴侶(3)第8章 新任務第49章 低成本做女人第54章 成長空洞第16章 渡9第16章 不可忽視的陰性能量3第98章 給孩子靈性滋養第4章 活在當下第36章 布財陣3第112章 生活,只要記得它的好4第115章 從宇宙能量的角度看中醫3第2章 愛的語言2第54章 成長空洞第47章 孝親第12章 渡5第36章 讀書會2第98章 給孩子靈性滋養第4章 佛陀4第30章 靈性覺察力第61章 煩惱即菩提第32章 這個世界已然不一樣了第5章 林松解讀《西遊記》1第61章 煩惱即菩提第3章 他爲何總是**第1章 閒看庭前花開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