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情在繼續加重。
應當來說趙普要感謝宋九,雖宋九是無心之興,當初因糧賤,爲了調控糧價,而將夏稅的糧食調向京東河北與河東各地,但是隨着旱情加重,卻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
各州州庫裡都有了充中的儲糧,官吏百姓心裡也不急了,糧價很平穩,也沒有因爲旱情出現人心動亂的現象。甚至有的官吏看到秋收必然會欠收了,百姓到時候必須缺糧,因此打起小算盤,提前盤算着管轄境內有什麼工程要動修的,到時候好用工代賑,一是賑濟,二是順便將這些水利與道路解決掉。
這些年用工代賑積累了很多經驗。
但就是大規模用工代賑仍不行,組織困難,協調力不足,甚至各州府爲了自己政績,有意阻撓。不過是各州內的事務,倒是很積極。
不管怎麼說,趙普肯定會悲催。
別人在相位上風調雨順,那怕北方打得那麼苦,糧價掉到一斗豆十文錢驚人的賤價,但到他呢,災害馬上就立即來……
有人就開始議論,這是趙普做了一些壞事的報應,特別是趙廷美。
宋九不相信報應,但看到國家問題不嚴重,於是也跟着偷偷樂。
讓他高興的還有兩件事。
宋寶從南海回來。
幾年的磨礪,宋九雖然臉讓南方的烈日曬得黝黑,可人變得懂事多了。
趙匡義好奇,於是將宋寶召到皇宮相見,兩人語良久。趙匡義只說了一句:“朕沒有合適之女,否則定當嫁之。”
宋朝防的是嫁女。娶女要好一點。一般皇儲娶的多是武將後代,而且多是死了的武將後代。很少與宰執聯親,除非這個宰執同樣是死了的宰執。相對於嫁女,迎娶公主防範略鬆一點。還有一種可能,那僅是皇子,與皇位順位接班人無關,又要鬆一些。
主要就是防範外戚干政。
不知道宋九的兒子若娶了公主會不會有爭議,然而宋九也不喜歡,首先長相,想一想未來宋真宗那張巴巴大黑臉吧。直到經過幾代血緣清洗後。宋仁宗後長相才漸漸改良。
而且娶了公主回來幹嘛?
不過他就是想讓宋寶娶也不大可能了,趙匡義大女兒早嫁人了,二女兒莫明其妙讓趙匡義送去做尼姑,可能因此鬱鬱寡歡,英年早逝。三女兒才蛋大,根本不能結婚。
下嫁公主是一個笑話,只代表兩個意思,對宋九的器重,以及對宋寶的欣賞。
是真欣賞。前面接見,後面立授靈州通判之職,雖然西北有些苦,而且若干民族問題頗讓人討厭。然而一上位就是上州大州的通判,這是東華門外榜單上前三甲才能享受的待遇。
暫時未去,宋九替他娶了一門親事。張去華的小女兒。
如今張去華也進入朝堂爲官,以前在書院時兩家略有交情。張去華對玉蘋也十分敬重,而且張去華的小女兒長相秀麗。又有才學,不講官職了,若講除非娶公主,否則就是趙普也沒有女兒嫁給宋寶。
成過親,小兩口感情很好,又一道去了靈州。
潘憐兒送他們出行時哭了,想到了玉蘋,若是玉蘋在,看到兒子成親,又擔任通判之職,得皇上器重,前程無量,該是如何地高興啊。然後從家中抱來無數裘衣錦被,擔心他們在西北受了苦寒。
接下來宋家再嫁女,又是一門略有爭議的婚姻。
楊業感謝宋九,宋九卻是愧疚楊家。
楊業長子延玉到了遼東,本來當初打算穩定後,一起都回來的,可是烏玄明才能不足,讓耶律斜軫差一點打殘了,這些將領只好留下來協助,想回來還有兩三年,這個要等宋九那個想法成熟,計劃發動時。
這一來楊延玉不免妻兒離散。
再到三兒子,戰死岐溝關。
楊延昭隨楊業宋九去前線時,還沒有成親,隨後去了遼東,然而這幾年兩邊跑,幾乎成了宋九手中的百搭牌。本來在雍熙北伐前議定了一個好人家的姑娘,可又讓宋九將楊家父子調到河北。岐溝關一戰過後,楊延昭隨着去了遼東。
那邊傻了眼,這還有完沒完?然後羞羞答答找到楊業,楊業回答堅決,家國不能兩全,你們不願意等,那就辭了這門親事吧。宋九不知道,直接楊延昭調回來,折氏拜訪潘憐兒,俺家二郎真的老大不小了,我想替他找一戶好人家,不知潘大娘子能否替我家二郎打聽打聽?
折大十分聰明的,這話兒透着幾個意思,俺兒子真不小了,不能再讓你家男人將俺兒子弄得兩邊跑。
其次都說你家男人對咱楊家不錯,那麼介紹一個好人家姑娘大約可以做到吧。畢竟楊延昭讓宋九生生拖成奔三好青年。若是潘憐兒介紹,那麼兒子娶的女子就不會差,否則就不大好娶合適人家的女兒。
宋九一聽也傻了,還未成親哪,那未來的楊文廣怎麼辦?
正好盼盼過來,宋九便開玩笑問盼盼。
在宋家,情況有些顛倒,別人家是嚴父慈母,可在宋家是慈父嚴母。因此幾個孩子受宋九影響十分深,他們對武將都不排斥。
如宋寶到了靈州後,很快就與武將打成一團,與宋九一樣,成了不倫不類的文官。
盼盼對武將也不排斥,以前多聽說了這個楊家二郎的威名,並且還見過一次,感覺不錯,當場答應下來。
潘憐兒不同意,楊延昭歲數大不提,如寇準大了小小宋多少數了?主要是一個武將,前程沒有文官遠大。宋九便問了一句,難道不及鍾勳?
潘憐兒不能回答。
於是再度在潘憐兒不情不願中,議成這門親事。
楊延昭不能再拖了。前面宋寶成親,後面宋九央請趙匡義同意楊延昭與楊業回京敘職。便將這門親事辦了。
其實宋九感覺不錯,挺好的一門親事。
但是沒有陳家谷的慘戰。這一世楊家將恐怕遠不如那一世的楊家將……
楊延昭歲數大了一點,也比較痛盼盼,想將盼盼留在京城,然而盼盼卻自願隨丈夫去了前線。
趙匡義在宮中聽到後,默然良久,這一家子似乎都是不怕苦不怕死之輩,包括女子都是如此?倒是潘憐兒心痛了,再三囑咐楊延昭一定要注意安全,千萬不要象荊嗣那個傻帽那般地玩命。還有要保護好女兒安全,那是在整個宋朝最前線,最危險的地方,隨後又抱怨宋九,再度拿出許多裘衣錦被,反正沒一個好地方,一在西北,一在北方。
但與第一門親事相比,這門親事倒是正常的。楊延昭漸漸成名,楊業在雁門關更是聲名赫赫,他在代州,潘美在太原。這些年遼國幾乎都不敢侵犯河東,只能專門盯着河北打。因此也能算是般配。
宋家舉行兩門親事後,宋玉又果斷地讓宋九送到南洋去。
潘憐兒很捨不得。然而富不過三代,不讓他們吃苦。以後很可能就成爲敗家子。這些年多少權貴子弟泯然衆人矣了?而且宋寶驚人的成長,也讓潘憐兒狠下了心。
實際宋家這種狠心式的教育子女方法。已經引起許多權貴的注意。
玉不琢不成器。
溫室裡的花朵是耐不住風寒的。
不過動心的人有之,真正捨得佼仿的人並不是很多。
這是宋家家務事,與國政無關。
宋九繼續小心着處理軍政事務,但他也沒有想到戰爭會這麼快就再度降臨。
……
乾旱惹的禍……
趙普悲催了,耶律休哥悲催了。
高梁河失敗後,遼國幾次南侵皆未得功,前線執行着宋九的屯田政策。
其實屯田制度自古就有了,只有在宋朝未執行好,原因很簡單,城市兵。只有岳家軍在史上做得很好。
漸漸兵士向農村化轉移,這個古老的屯田制度再度變相的落實下去。效果應當不錯的,自大名起,西到洛陽,以京畿爲中心,四面八方設置了許多營田,讓兵士耕種。第一個結果,減少了國家供給,特別是對笨重糧食的供給。第二個結果便是提高了兵士的收入。
兵士到邊境輪戍,家屬有“自留地”,依然有收益,而兵士去邊境輪戍,又有額外的賞錢,如行裝錢,戍邊錢帛等等,但到了邊境後,營田面積更廣大,甚至兵士開始有規模的養豬養羊,至於更後方稍安全的一點還養馬與牛,這兩者一個軍事,一是農事,都是國家戰略物資性的牲畜,當然不會出現在前線。或者養一些雞鴨鵝等家禽,不但減少了國家供給,至少不用再象史上宋朝那樣,一車車一船船將糧草運到幾千裡之外,幾文錢一斗的粟米運西北能變成上千文的成本,這還不算,一些黑心商人官吏在裡面還摻雜沙子,或以黴陳糧食代替,讓兵士都不能食之。
再加上養殖業,兵士又有了一些額外收入,伙食也得以改善。
本來是不錯的,可是遼國兩次入侵,讓大家有些心寒,至少頂在前線的兵士是不敢再搞養殖業了,只種着一些稀疏的莊稼,想改善伙食,只能從後方提供肉類。
但就是如此,今年旱情嚴重,也導致最前方屯田幾乎沒有了收獲。
威虜軍兩座要塞裡漸漸出現糧荒,楊延昭與魏能分別向李繼隆發出請求,速運糧餉來,不然我們馬上就沒得吃了。
整個北方都因旱情欠收,邊塞沒有糧餉提供,李繼隆只好向朝廷提出請求,然後發兵護糧去威虜軍。
這封奏摺到了朝廷,引起爭議,張洎就上了一篇長奏,當初國家設威虜軍以爲定州扞撇。此軍若廢,北戎立至城下。臣以爲不然,若是敵人來侵,十萬之衆,威虜軍數寨兵甲不滿一萬,敢出寨迎戰?不敢,威虜軍又在平地,能否起阻擋作用?又不能。那麼設它做什麼?而且諸多兵馬,每天會有許多消耗,這必須要後方時不時提供其供給。現在三鎮之衆,冒炎酷,陟郊垧,荷戈而趨者,裹送餱糧而已。既充防護軍儲之役,則本無鬥心,以援送怠惰之師,如果北敵來犯,且戰且行,必然敗北。或者國家起用三鎮所有之兵,來爲威虜兵護送糧餉?因此最好將威虜軍撤掉,數砦兵士並於附近大鎮,以將兵力集中。又省朝廷供給,又不會象易州那樣被戎狄侵吞。
這篇奏摺讓許多大臣附和。
設砦堡可以,但必須有險可據,威虜軍那幾個砦堡有何之險?
然而錯了,魏能與楊延昭在哪裡未來生生打出來一個鐵遂城,銅梁門!
宋九有些猶豫不決,關心則亂,他的女兒也到了哪裡。於是寫了一封信快馬問詢李繼隆,李繼隆什麼也沒有回答,只是畫了一張前線地圖,於是宋九決心同意李繼隆之意。
趙匡義問爲何,宋九隻是答了一句:“若是唐河之戰,遂城與樑門有近萬勁旅,會是什麼樣的結果?面對這個結果,遼國敢不敢揚長直入?”
趙匡義便不再疑問了,若是那樣,耶律休哥會敗得更慘,甚至遂城與樑門一阻,耶律休哥大半遼軍精騎會丟在河北。那麼爲了避免這個後果,遼軍只能先行解決滿城,遂城以及樑門,那麼戰爭便向北推移,這無移對後方安全起了極大的幫助作用。
耶律休哥從斥候嘴中得到這個消息,立即感到機會到來。
只要將這些供給吃下,威虜軍只好因缺糧撤退,三軍士氣低落,岐溝關故事將會重新上演。(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