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肱股之臣

第九十章肱股之臣

10月10日,百靈、陳瑄來了。

孟歆一看,這是陳瑄吶--天縱奇才。

陳瑄(1365年-1433年),字彥純,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明代軍事將領、水利專家,明清漕運制度的確立者。陳瑄早年曾參與明軍平定西南的戰爭,歷任成都右衛指揮同知、四川行都司都指揮同知、右軍都督府都督僉事等職。陳瑄歷仕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五朝,自永樂元年(1403年)起擔任漕運總兵官,後期還兼管淮安地方事務。他督理漕運三十年,改革漕運制度,修治京杭運河,功績顯赫。宣德八年(1433年),陳瑄病逝於任上,享年六十九歲。追封平江侯,贈太保,諡號恭襄。

陳瑄早年隨父親任職成都,因是武臣之子,得以舍人的身份隨侍大將軍藍玉,深受器重,後襲父職爲成都右衛指揮同知。他以善射著稱,多次隨藍玉征討南番、越巂。陳瑄從平西南,取自明代《三才圖會》 洪武二十五年(1393年),建昌土司月魯帖木兒發動叛亂。陳瑄隨軍討伐,逾梁山,平天星寨,連破寧番衛諸蠻族,而後又征討鹽井,進攻卜木瓦寨。當時,陳瑄所率中軍被叛軍重重圍困。他身先士卒,下馬步戰,接連射殺叛軍,足部受傷後裹傷繼續迎敵。戰鬥從巳時一直持續到酉時,終於將叛軍擊潰。洪武三十一年(1399年),陳瑄從徵叛番賈哈剌,從小道出奇兵,趟過打衝河(今雅礱江),並搭建浮橋,接引大軍渡河。他下令拆掉浮橋,以示破釜沉舟,結果連戰連捷。後來,陳瑄又會合雲南軍征討百夷,因功升任四川行都指揮使司都指揮同知。

建文四年(1402年),陳瑄升任右軍都督府都督僉事,統領水師,鎮守南京江防,以抵禦燕軍。但他卻在燕軍抵達浦口時,主動率水師迎降,使得燕軍順利渡過長江,攻入金陵。不久,燕王朱棣在南京稱帝,是爲明成祖。

是年九月,明成祖大封功臣。陳瑄因有“默相事機之功”,仍任右軍都督府都督僉事,加授奉天翊衛宣力武臣勳號、特進榮祿大夫、柱國,封平江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指揮使之職。

永樂元年(1403年),陳瑄被任命爲總兵官,總督海運(海上漕運)。他當年便從海上向北京、遼東輸運糧食四十九萬餘石,以供應兩地兵餉,後又在直沽建百萬倉,修築天津衛城。在督理海運期間,陳瑄讓漕卒與海上島民進行互市,公平交易,既利於島民,又便於海運。

永樂七年(1409年),陳瑄與安遠伯柳升一同率水師巡海,結果在青州海面遇到倭寇侵掠沙門島。他當即迎擊倭寇,一直追擊到朝鮮國境內的金州白山島,將倭寇船隻全部焚燬。

永樂九年(1411年),明成祖命陳瑄與豐城侯李彬統領浙江、福建兩地水師,剿捕海寇。後因海水漲潮漫堤,海門至鹽城境內有一百三十里地受災。陳瑄又受命修築捍潮堤,率四十萬士卒築堤一萬八千餘丈。

永樂十年(1412年),陳瑄上奏道:“嘉定縣瀕海之地,正當江流衝會,其地平衍,無大山高嶼可恃。海舟於此事故頻發,常有觸礁、擱淺。”他徵得明成祖的同意,在嘉定縣的青浦築成方圓百丈、高三十餘丈的土山,並於山上立土堡作爲航海標識,以提醒過往海船避讓。明成祖將土山賜名爲寶山,還親作碑文記述此事。

永樂十三年(1415年),明成祖因會通河全面通航,決定停止海運,改走內河漕運,仍由陳瑄負責。陳瑄建造淺船二千餘艘,起初運輸兩百萬石,後逐漸增加到五百萬石,使得國用得以富足。

當時,江南漕運沿運河抵達淮安後,須轉陸運翻過河壩,再經淮河抵達清河,其過程損耗巨大。陳瑄採納故老的建議,自淮安城西側的管家湖起,開鑿二十里河渠,命名爲清江浦,將湖水導入淮河,並修築四座閘門,以適時泄洪。他還沿湖修築十里長堤,以提高船隻運輸能力,使得漕船可以直達黃河,節省的費用不可計數。

陳瑄督理漕運三十年,針對漕運事務實行很多整改措施,精密而有遠見,可謂“舉無遺策”。

這個明成祖朱棣把陳瑄弄過來是要幹什麼?

不過,孟歆最敬佩陳瑄是他爲民請命的--疏陳七事--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明仁宗繼位。是年九月,陳瑄上疏仁宗,提出七條經國利民的建議:

1. 重國本:南京乃是國家根本,應嚴整守備力量。

2. 擇賢良:推舉人才應予覈實,不能只論資格;挑選公正的朝臣分巡天下,考察政治得失。

3. 蘇民力:湖廣、江西、浙江等地距北京較遠,百姓輸運糧餉往返幾近一年,有誤農作。可讓百姓運至距離較近的淮安、徐州等處,再由官軍接運至北京。另外,快船、馬船所載糧草不過五六十石,每船隻用官軍即已足夠,無需召集百姓前來聽候。

4. 興學校:府州縣學的教員多不稱職,應予考覈,不稱職者予以黜落;挑選俊秀之才補爲生員;准許軍中子弟入學讀書。

5. 整軍伍:應覈實軍伍,年老患病者由子弟替代,逃亡者予以追捕,絕嗣的軍戶驗明後加以除籍。

6. 謹邊防:開平等地乃是邊防要地,守兵虛弱,糧食不足,應挑選、訓練精銳之士,加強守衛,同時屯田自給。

7. 專漕運:漕運官軍年年運糧北上,返回後還要維修漕船,終年勞苦。應禁止所屬衛所對他們加以繁多的徭役。

明仁宗採納了陳瑄的建議,命有司迅速執行,不久又賜陳瑄鐵券,並允許他的子孫世襲平江伯爵位。有朝臣對此不以爲然,認爲陳瑄只是老生常談。仁宗駁斥道:“武臣能言及此,已是非常難得,況且現在都害怕出言獲罪,更應對他加以獎掖。古人尚知千金買馬骨,我這麼做豈不是遠超古人。”

孟歆感慨的還有--洪熙元年(1425年),明宣宗繼位,仍任命陳瑄爲總兵官,駐節淮安。陳瑄不但督理漕運,還兼管淮安的地方事務,撫輯軍民,所領官軍悉聽節制。

宣德四年(1429年),陳瑄奏請朝廷,打算徵發十二萬勞力,用半個月的時間疏浚濟寧以北長溝到棗林之間的淤塞河道。明宣宗念及他長年辛勞,命尚書黃福前往一同經理。

宣德六年(1431年),陳瑄再次上奏:“每年運糧動用十二萬軍人,連年勞苦。請在蘇州、松江等府以及江西、浙江、湖廣等地另外簽發民丁,並在士兵較多的衛所簽發士兵,共二十四萬人,分番輪流運輸。另外,江南的百姓,運糧到臨清、淮安、徐州,往返一年,耽誤農作,而湖廣、江西、浙江以及蘇州、松江、安慶的士兵,每年駕空船到淮安運糧。如果讓江南的百姓撥糧食給附近的衛所,由官軍運送到北京,根據里程付費並付給耗米,這樣軍民都會方便。”明宣宗遂命黃福和侍郎王佐加以執行。從此,漕運由民運改爲兌運。

宣德八年(1433年)十月,陳瑄在淮安總兵官任上病逝,終年六十九歲。明宣宗追封他爲太保、平江侯,賜諡號恭襄。江南百姓因陳瑄疏浚河道有德於民,在清河縣(在今江蘇淮安)爲他建立祠堂。

陳瑄最關鍵的選擇是--靖難迎降--陳瑄在靖難之役時是南軍水師統帥,鎮守江防,但卻主動迎降燕軍,使得明成祖順利入南京稱帝。他也因推戴之功獲得平江伯的爵位。

最大的功績--督理漕運--陳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任漕運總兵官,督理海上漕運、內河漕運共計三十年,爲明代漕運事業的發展和漕運管理制度的創立做出了貢獻。

但是,陳瑄尤其了得的是--水利成就--陳瑄在理漕的同時,還針對南北兩段京杭運河的治理與改造,提出了大量的建議:

1. 疏浚徐州至濟寧間的運河河道。

2. 在呂粱洪西側另鑿一條水渠,設置兩道水閘,蓄水開通漕運。

3. 在沛縣刁陽湖、濟寧南旺湖修築長堤,鑿開泰州白塔河以連通長江。

4. 在高郵修建湖堤,並於堤內鑿渠四十里,以避免風浪造成的兇險。

5. 在淮河至臨清間的運河上,依照水勢設置了四十七座閘門。

6. 在淮安建造四十個區的常盈倉,又在徐州、臨清、通州設置倉庫,以便於轉運。

7. 在淮安到通州沿途設置五百六十八個觀察點,派官軍駐紮,以引導漕船避免擱淺。

8. 沿運河河堤開鑿水井,種植樹木,以方便行人。

陳瑄實施的治河措施,解決了許多工程技術上的難題,也爲後代治理京杭運河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肱股之臣--孟歆暗暗讚歎。

第八十五章 勢在必得(三)第135章 兄弟鬩牆第八十一章 斬首行動第六十三章 戰火兇猛第三十一章 推銷產品第124章 變生肘腋第104章 天下太平的希望第二十一章 小有斬獲第128章 逼上梁山第122章 紮實推進第八章 牛刀小試第三十三章 分工和流水線第三十五章 蘿蔔和大棒(二)第119章 漸入佳境第115章 撥雲見日第125章 膽大包天第103章 曙光在望第二十六章 法不傳六耳(一)第三十八章 千頭萬緒(一)第114章 蓋棺未定論第六十五章 靖康之恥(一)第十三章 初戰告捷(三)第九十一章 喜出望外第九十八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124章 變生肘腋第109章 盡忠報國(三)第105章 盡人事第三十一章 推銷產品第128章 逼上梁山第六十一章 戰略戰術(三)第111章 盡忠報國(五)第七十七章 危機四伏(三)第九章 狐狸尾巴第123章 勉爲其難第三十五章 蘿蔔和大棒(二)第二章 百靈第二十八章  唯我獨尊第六十章 戰略戰術(二)第三十五章 蘿蔔和大棒(二)第117章 替天行道第十八章 初戰告捷(八)第128章 逼上梁山第101章 各得其所第十二章 初戰告捷(二)第五十一章 靖康恥,猶未雪第三十六章 指點江山(一)第120章 秀美泉城第八十一章 斬首行動第四十九章 殫精竭慮第三十六章 指點江山(一)第九十九章 竭盡全力第五十章 潛移默化第八十九章  孝敬老爸第九十六章 千古一帝(三)第二十六章 法不傳六耳(一)第七十二章 心比天高第五十六章 禍起蕭牆第五十三章 竭盡所能第四十二章 依依惜別第十章 前進一小步第110章 盡忠報國(四)第六十七章 靖康之恥(三)第八十二章 人傑地靈第十八章 初戰告捷(八)第十六章 初戰告捷(六)第102章 欲說還休第133章 小康之家第三十四章 蘿蔔和大棒(一)第七十三章 功虧一簣第四十六章 走一步第七十五章 百尺竿頭第九十九章 進退維谷第九十九章 竭盡全力第二十五章 各有盤算第九十九章 竭盡全力第九十二章 深謀遠慮第111章 盡忠報國(五)第六十二章 禮下於人第八十五章 勢在必得(三)第七章 撿到了寶啊第122章 紮實推進第134章 近水解渴第十一章 初戰告捷(一)第五十六章 禍起蕭牆第五十七章 管中窺豹第七十一章 坑蒙拐騙第七十五章 百尺竿頭第八十四章 勢在必得(二)第八十六章 不對稱作戰第六十四章 道天地將法第二十六章 法不傳六耳(一)第八十四章 勢在必得(二)第七十九章 未雨綢繆第八十章 劍指包頭第九十九章 進退維谷第五十五章 養虎遺患第104章 天下太平的希望第九十一章 喜出望外第127章 宏圖初現
第八十五章 勢在必得(三)第135章 兄弟鬩牆第八十一章 斬首行動第六十三章 戰火兇猛第三十一章 推銷產品第124章 變生肘腋第104章 天下太平的希望第二十一章 小有斬獲第128章 逼上梁山第122章 紮實推進第八章 牛刀小試第三十三章 分工和流水線第三十五章 蘿蔔和大棒(二)第119章 漸入佳境第115章 撥雲見日第125章 膽大包天第103章 曙光在望第二十六章 法不傳六耳(一)第三十八章 千頭萬緒(一)第114章 蓋棺未定論第六十五章 靖康之恥(一)第十三章 初戰告捷(三)第九十一章 喜出望外第九十八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124章 變生肘腋第109章 盡忠報國(三)第105章 盡人事第三十一章 推銷產品第128章 逼上梁山第六十一章 戰略戰術(三)第111章 盡忠報國(五)第七十七章 危機四伏(三)第九章 狐狸尾巴第123章 勉爲其難第三十五章 蘿蔔和大棒(二)第二章 百靈第二十八章  唯我獨尊第六十章 戰略戰術(二)第三十五章 蘿蔔和大棒(二)第117章 替天行道第十八章 初戰告捷(八)第128章 逼上梁山第101章 各得其所第十二章 初戰告捷(二)第五十一章 靖康恥,猶未雪第三十六章 指點江山(一)第120章 秀美泉城第八十一章 斬首行動第四十九章 殫精竭慮第三十六章 指點江山(一)第九十九章 竭盡全力第五十章 潛移默化第八十九章  孝敬老爸第九十六章 千古一帝(三)第二十六章 法不傳六耳(一)第七十二章 心比天高第五十六章 禍起蕭牆第五十三章 竭盡所能第四十二章 依依惜別第十章 前進一小步第110章 盡忠報國(四)第六十七章 靖康之恥(三)第八十二章 人傑地靈第十八章 初戰告捷(八)第十六章 初戰告捷(六)第102章 欲說還休第133章 小康之家第三十四章 蘿蔔和大棒(一)第七十三章 功虧一簣第四十六章 走一步第七十五章 百尺竿頭第九十九章 進退維谷第九十九章 竭盡全力第二十五章 各有盤算第九十九章 竭盡全力第九十二章 深謀遠慮第111章 盡忠報國(五)第六十二章 禮下於人第八十五章 勢在必得(三)第七章 撿到了寶啊第122章 紮實推進第134章 近水解渴第十一章 初戰告捷(一)第五十六章 禍起蕭牆第五十七章 管中窺豹第七十一章 坑蒙拐騙第七十五章 百尺竿頭第八十四章 勢在必得(二)第八十六章 不對稱作戰第六十四章 道天地將法第二十六章 法不傳六耳(一)第八十四章 勢在必得(二)第七十九章 未雨綢繆第八十章 劍指包頭第九十九章 進退維谷第五十五章 養虎遺患第104章 天下太平的希望第九十一章 喜出望外第127章 宏圖初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