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了無舊客伴清談(二)

更戍法。

早在南征之役的時候,爲了填補抽調西軍南下後橫山防線出現的兵力真空,韓岡就已經向趙頊提出了更戍法,將河北和京營的一部分兵力調往陝西去鎮守各路寨堡。

儘管河北、京畿兩地禁軍的戰鬥力已經不比廂軍強到哪裡去,遠遠比不上西軍和河東軍,甚至不比陝西的鄉兵組織弓箭社和忠義社,除了裝備。

但由於南面的戰局進展太快,安南行營只動用了第一批南下西軍就解決了交趾,加上各地軍頭,尤其是河北、京營的禁軍將領,明裡暗裡地抵制,鼓動士兵們跳出來鬧事,這件事最後也就不了了之。

眼下爲了應對即將到來的遼國威脅,又僅僅是河東和陝西換防,情況倒也不會變得跟前次一般。不管怎麼說,河東軍和陝西軍都比較聽話,也不畏戰事,而不是像京營和河北軍那般,爛到了骨頭裡。

話說回來,將河東路的下位禁軍與陝西西軍中的精銳換防,加強河東這個關鍵節點,這是保證對遼防務的關鍵,是當務之急,就是下面的將校士卒有異議,趙頊也會強壓下去。

——只要趙頊同意自己的建議。

韓岡雙手持笏,等着趙頊的決定。

趙頊並不反對韓岡的提議。更戍法對重整河北、京營禁軍的戰鬥力和加強朝堂對禁軍的控制力,都是有好處的,而且有了這個例子在前,開了頭之後,今天用西軍替換河東軍,明天就能將京營和河北交換去陝西、河東。

只是要調動多少兵力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就要好好想想了。

他望向同籤書樞密院事,“郭卿?你看此事是否可行?”

郭逵低頭想了一下,道:“要想加強河東兵力,做到韓羣牧所說的西制党項,北當契丹,東援河北,那麼至少要投入二十到三十個指揮的馬軍或是有馬步人才堪使用,如果再將更戍法調出河東的兵力算進來,那更是要調入三萬到四萬精銳堪戰的西軍。”

“二十個指揮!”

“三萬到四萬?!”

不論趙頊,還是政事堂中三位宰執,都對這數字嚇了一跳。

三萬到四萬的禁軍,相對於天下近六十萬禁軍總數來說,看着的確是不多。但如果將精銳堪戰這個條件考慮進來的話,這就是陝西緣邊的一個經略安撫使路所能掌握的全部作戰兵力。再加上其中有二十到三十個指揮的馬軍或是有馬步人——也就是靠馬匹機動,作戰時下馬的軍隊,京城中有一名爲龍騎的軍額,——這個限制,幾乎是抽空了一路兵馬。

趙頊倒吸一口涼氣:“三萬、四萬的精銳西軍,其中還有一萬以上的騎兵,都能抵得上半個河東路。”

“是大半個!”韓岡心道,如果刨除折家的軍力,這個數目的精銳西軍,其實已經跟剩下的河東軍的實力相差無幾。

郭逵應聲道:“契丹控弦百萬,隨時能抽調南下的騎兵至少十萬。四萬西軍中,能隨時抽調出來援助河北的也就是包括萬餘騎兵在內的二萬人而已。”

趙頊皺眉想了片刻:“三十個指揮的馬軍或有馬步人未免調動得太多了一點,將其中一半改成蕃騎如何?”

郭逵和韓岡同時搖頭。

郭逵道:“蕃人可驅之作戰,用以駐防名城,恐會生亂。”

韓岡也道:“蕃軍善戰,可惜難受約束,陝西漢蕃之爭從未止歇,貿然移防河東,又是一致亂之源。”

“更戍只限禁軍,要是將蕃軍移防,朝野內外牽扯的事就太多了。”呂惠卿也反對趙頊的這個想法,“安史之亂殷鑑不遠,蕃軍可用不可信,不可使其常駐中國。”

京城中的禁軍行列裡,其實也有歸明渤海、契丹直第一,契丹直第二,土渾直,這樣的由渤海、契丹和土渾爲名的軍額,但兵力從來都不多,而且那還是開國之初利用俘虜建立的外籍軍隊。契丹直已經取消番號,而沒有取消番號的,如今裡面的人早就換了幾茬,雖然還有當年俘獲蕃人的子孫,可全都跟漢人沒有任何區別了。

而且這些蕃軍都是成立在開國之初,其時制度未立,那倒也罷了。現在沒有人敢冒這個風險,而且也沒那個必要,漢軍的戰鬥力在加強了裝備之後,能輕而易舉地壓倒蕃軍。

被兩名通曉軍事的重臣,以及一名參政同聲反對,趙頊也息了調用蕃軍的心思:“三十個指揮就三十個指揮吧,陝西諸路還是能擠出來的。”

“更戍之制,不僅是地方領軍之將在地方坐大,其實也有練兵的用意在。千里跋涉,都是征戰時常見而日常訓練不到的,此乃祖宗訓兵之良法。陝西、河東換防,正好當作開戰前的練兵。”

對韓岡這番話,趙頊聽得進去,也能理解得了。

調動數萬大軍換防,本身就是對軍隊戰鬥力的一個巨大考驗。也是對地方州縣支援能力的考驗。

陝西通河東,肯定走的是汾河谷地,從晉州穿陽涼關入太原,兩邊加起來七八萬大軍,包括上萬馬騾,地方上要籌備的糧草和資材都是個天文數字,一來一去,領軍的將校和沿途州縣的官員,誰合格誰不合格,有能無能,在這一次的換防中,就能大體上看得出來了。要是開戰後才暴出問題來,對戰局的影響可想而知。

薛向沉默了半天,這時候也開口道:“過年後就開春了,契丹即便想要用兵,也得等到秋後,用半年時間,在陝西、河東之間移屯更戍,三四萬兵力不算是太大的問題。”

“那就這麼辦吧。”趙頊最終拍板,爲了滅亡西夏,一點小問題還是可以克服的。

只是當他看看崇政殿中的幾位臣子,大宋天子的臉又掛了下來。

陝西、河東差不多有一百個指揮要對調駐防地點,肯定少不了樞密院來主持。但樞密使和樞密副使都在家裡待參,該怎麼簽發公文都是一樁難題。

這麼重大的決議,從樞密院出來的文件,若是隻有郭逵一人的簽押根本沒有任何效力,就是上面還蓋了天子的印璽也是一樣,必須要有樞密使或樞密副使的簽押。

但不管怎麼說,先行在河北修築軌道,溝通南北,與此同時在關西囤積糧草,並輪換河東陝西守軍,靜待時機的策略就這麼確定了下來。

接下來一些人事安排就不是韓岡該插話的議題了,但趙頊還是留下了他和薛向,以備諮詢。

這基本上就是韓岡今後一段時間內,在朝堂上所能起到的作用。

儘管一個同羣牧使,是實職差遣中是難得的閒差。但日後只要是有關關西、廣西的軍事,軌道的修造,軍器的發明生產,以及鋼鐵行業的發展,照樣還是得來諮詢他韓玉昆。

王韶出外了,章惇在家閉門待參,趙禼、熊本都遠在邊州,眼下的崇政殿中,韓岡已經是唯一一個擁有統帥大軍出戰經驗的文官了,除了擔任籤書樞密院事的郭逵以外,在軍事上以他的發言權分量最重。

雖然不管事,但他照樣能在軍國重事上參政議政,這是權威的分量!

韓岡也在用餘光掃視着崇政殿中的幾位同僚。兩府加起來就四人在殿上,這個人數實在是可憐了。不過這個問題應該很快就能解決了。

爲了簽發兩路移防的公文,至少得有一名樞密使或是副使出來簽字畫押。兩名待參的樞密使和副使,呂公著事涉爲人倫大案關說,短時間內別想出來,章惇不過是購買民田時出了點問題,被御史給咬上了。從程度上,章惇身上的問題是遠遠輕於呂公著。

既然天子需要人在公文上簽字畫押,那麼章惇被解放出來也就是理所當然。

韓岡這麼想着,只是當他的眼睛瞥到了薛向身上,原本很有自信的想法,卻又變得不是那麼有把握了。

隔了一天,應了韓岡當時在崇政殿上不妙的預感,薛向升任樞密副使的任命也下來了,呂公著和章惇依然在家中待着。緊接着,前一日在崇政殿中做出的決議,走過了一系列流程,從政事堂和樞密院中發佈出來。

然後,羣牧使韓縝兼任翰林學士的任命也跟着出來了。

韓縝是羣牧使,韓岡是同羣牧使,一爲正任,一爲副職。可韓縝只是龍圖閣直學士,而韓岡是龍圖閣學士,雖然兩人的學士、直學士都僅僅是不釐實務的貼職,但韓縝從名義上說還是韓岡的下屬,朝堂上合班站位,韓縝得站在韓岡身後。

這一點當然成問題。韓縝可是王安石一輩的老臣,出身自靈壽韓家,一門顯貴。加上從差遣上算,韓縝也是高於韓岡。所以趕在韓岡走馬上任之前,韓縝成了翰林學士。

韓縝靠了自己才被提升,韓岡倒是沒有什麼閒心去開玩笑。因爲章俞購置田地時所犯一干違反律條的錯誤最終被定罪,使得章惇終於辭去了樞密副使的職位。

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十一)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誰爲伸(三)第一十七章 桃李繁華心未闌(下)第一十八章 諸士孰爲佳(中)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十)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七)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一)第五章 九州聚鐵誤錯鑄(四)第二百九十四章 並行(上)第一十六章 千里拒人亦揚名(上)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四)第二十三章 鐵騎連聲壓金鼓(五)第三十九章 遙觀方城青霞舉(六)第四十一章 禮天祈民康(二)第一百五十五章 梳理(二十五)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誰爲伸(一)第一十五章 三箭出奇絕後患(上)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十一)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八)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八)第四十四章 本無全缺又何慚(中)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三八)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六十)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七)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八十)第四十五章 從容行酒御萬衆(一)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二)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九)第二百章 火箭(八)第三十六章 不意吳越竟同舟(下)第五十七章 南北(十七)第四十二章 皇祚思無疆(上)第二十七章 京師望遠只千里(二)第三十七章 青山聲碎覷後影(三)第一百八十九章 借款(三)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二)第二百一十四章 變故(十一)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難平(一)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二十一)第五章 冥冥冬雲幸開霽(二)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九)第二十五章 欲收士心捕寇仇(上)第二十三章 鐵騎連聲壓金鼓(二)第二百八十九章 飛信(上)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十七)第一十五章 一筆定黜陟(上)第三十八章 一夜驚濤撼孤城(中)第一十八章 霽月虛明自知寒(下)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十二)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二)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十四)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十)第二百九十八章 不悖(二)第四十六章 龍泉新硎試鋒芒(四)第四章 秋來暮色寒(上)第五章 冥冥冬雲幸開霽(十一)第四十二章 壯心全向筆端含(下)第二十三章 奉天臨民思惠養(上)第二十七章 片言斷積案(中)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十六)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十三)第一百九十一章 借款(五)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九)第二百二十四章 變故(二十一)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一)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九)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十三)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十九)第二十六章 鴻信飛報猶覺遲(二)第一百一十四章 慶雷(上)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八)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四一)第四十七章 豈意繁華滋劫火(中)第一百二十七章 消息(下)第九十四章 微雨(一)第三十七章 驟風(四)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十六)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十三)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六)第九十五章 微雨(二)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十一)第三十九章 銅戈斑斑足堪用(下)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六)第一十五章 前路多坎無須慮(二)第四十一章 誹誹諫垣鳴禁闈(中)第九十九章 微雨(六)第一百四十五章 梳理(十五)第二百一十二章 變故(九)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八)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十七)第三百二十一章 說服(上)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十二)第九章 縱行潼關道(上)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八)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十一)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十四)第二十六章 任官古渡西(七)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七)第八十二章 塵囂(十三)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二)
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十一)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誰爲伸(三)第一十七章 桃李繁華心未闌(下)第一十八章 諸士孰爲佳(中)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十)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七)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一)第五章 九州聚鐵誤錯鑄(四)第二百九十四章 並行(上)第一十六章 千里拒人亦揚名(上)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四)第二十三章 鐵騎連聲壓金鼓(五)第三十九章 遙觀方城青霞舉(六)第四十一章 禮天祈民康(二)第一百五十五章 梳理(二十五)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誰爲伸(一)第一十五章 三箭出奇絕後患(上)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十一)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八)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八)第四十四章 本無全缺又何慚(中)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三八)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六十)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七)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八十)第四十五章 從容行酒御萬衆(一)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二)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九)第二百章 火箭(八)第三十六章 不意吳越竟同舟(下)第五十七章 南北(十七)第四十二章 皇祚思無疆(上)第二十七章 京師望遠只千里(二)第三十七章 青山聲碎覷後影(三)第一百八十九章 借款(三)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二)第二百一十四章 變故(十一)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難平(一)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二十一)第五章 冥冥冬雲幸開霽(二)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九)第二十五章 欲收士心捕寇仇(上)第二十三章 鐵騎連聲壓金鼓(二)第二百八十九章 飛信(上)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十七)第一十五章 一筆定黜陟(上)第三十八章 一夜驚濤撼孤城(中)第一十八章 霽月虛明自知寒(下)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十二)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二)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十四)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十)第二百九十八章 不悖(二)第四十六章 龍泉新硎試鋒芒(四)第四章 秋來暮色寒(上)第五章 冥冥冬雲幸開霽(十一)第四十二章 壯心全向筆端含(下)第二十三章 奉天臨民思惠養(上)第二十七章 片言斷積案(中)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十六)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十三)第一百九十一章 借款(五)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九)第二百二十四章 變故(二十一)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一)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九)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十三)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十九)第二十六章 鴻信飛報猶覺遲(二)第一百一十四章 慶雷(上)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八)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四一)第四十七章 豈意繁華滋劫火(中)第一百二十七章 消息(下)第九十四章 微雨(一)第三十七章 驟風(四)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十六)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十三)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六)第九十五章 微雨(二)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十一)第三十九章 銅戈斑斑足堪用(下)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六)第一十五章 前路多坎無須慮(二)第四十一章 誹誹諫垣鳴禁闈(中)第九十九章 微雨(六)第一百四十五章 梳理(十五)第二百一十二章 變故(九)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八)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十七)第三百二十一章 說服(上)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十二)第九章 縱行潼關道(上)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八)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十一)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十四)第二十六章 任官古渡西(七)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七)第八十二章 塵囂(十三)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