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壯心全向筆端含(下)

雖然是一月才得三次的休沐之日,不過沈括仍在書房中忙碌着。

並不是衙門裡的事,沈括治事之材,放在當世數萬官員中,也是第一流的,衙門裡一成不變的瑣事,每天只用一個時辰就解決了。

也不是方城山的事。方城山那邊,進度已經進行過半,每天傳回來的消息都是在說一切順利。看這樣子,除非出現大的意外,否則六十萬石綱糧在十一月的時候,肯定能全數抵京。

按道理是現在就可以去籌劃慶功宴要怎麼開,但襄州那裡卻沒有動靜。不過韓岡這位正主都不放在心上,沈括也不會表現得太過急切。

他今天只是在整理着殘篇斷簡一樣的片段,分綱目進行記錄。等到致仕之後,有了餘暇,再進行更進一步的修訂,以便成書傳世——一部承載了自己畢生的見聞和經歷的筆記。

在往日,沈括能得空整理自己的心血,順便避開總是一副壞脾氣的續絃,心情肯定是很好。

只是今天不同往日,沈括神情嚴肅的拿着一封信,從書架上抽下一卷已經裝訂成冊的草稿,刷刷地翻了幾下,很快就停在了其中的一頁上:

“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微偏東,不全南也,水浮多蕩搖。指爪及碗脣上皆可爲之,運轉尤速,但堅滑易墜,不若縷懸爲最善。其法取新纊中獨繭縷,以芥子許蠟,綴於針腰,無風處懸之,則針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餘家指南、北者皆有之。磁石之指南,猶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對照手邊的信,沈括苦笑了一聲,韓岡在信中就磁針指南一事,說得更加通透,絕不像自己,只能說一句“莫可原其理”。

這是前兩天韓岡才從襄州寄來的。本來在前一封信中,兩人討論的是北極星與北極之間的角度差異,沈括也只是在信中隨意地提到了司南指向的方向,與實際上的南極北極有着不小的區別。

沈括還在京城時,分管過主管天文的司天監,曾經重新設計渾天儀,並通過渾天儀來觀察過北極星,持續了三個月之久。

星象之事向來招犯忌諱,從太宗皇帝開始,就禁止民間私下研究,就是官員也很少會光明正大地去研究。沈括也是跟韓岡相熟之後,纔會偶爾在信中提到一句兩句,而且半點不沾占星判命。

從韓岡的回信中,沈括發現他對於星佔甚至是嗤之以鼻,也秉持着依靠張載才興盛起來的宣夜說,反對渾天、蓋天的說法。

對星象,韓岡的觀點不同於流俗。而對於磁鐵、司南等堪輿上的用具,他也同樣有着一番獨特的見解。竟然說大地本身有磁性,南北向,故而能讓磁針指南。雖然也純屬臆測,但仔細想過來,卻並不是毫無根據。

司南、司北,沈括家裡兩種磁針都有。將不同種類的磁針針尖對針尖的放在一起,就會一下吸住,而則是互相排斥,如果將磁針掉個兒,情況就正好相反。正符合韓岡在信中所說的“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這一句。而將兩根磁針,一根磁針一根鋼針放在一起,磁針的指向也會產生變動。

所以韓岡說藏在地下的磁鐵,引得天下磁石能定方向,也不是沒有道理。而且南北磁極畢竟不是真的南北極,所以沈括能觀察得出兩者之間有偏差。

儘管多有臆測,但畢竟能說得圓。

沈括將信紙折了幾折,好生地收了起來。

磁石指南的成因只是很小的一樁事,但韓岡從中體現出來的廣博學識,又一次讓沈括感到驚訝,甚至想不通,他哪裡來的這番見識。格物致知四個字,可搪塞不了所有人。

韓岡說黃河之所以爲黃,乃是西北高原水土流失之故,河北海退陸進,這是合乎他的經歷,沈括也是有着同樣的觀點。但嵌在太行山壁中的無數貝殼,證明了滄海桑田的之說,自家是出使遼國時,才親眼見證過。而韓岡並沒有去過太行山,就已經一清二楚,並說此乃百萬年、千萬年、億萬年逐漸演變而來。哪裡來的見識?

而且說着也好笑,唐堯也不過出自三千年前。邵雍修皇極經世書,一元纔不過十二萬九千年。韓岡張口就是百萬千萬億萬,邵康節到了他眼前都得避退三舍。

在沈括和韓岡三四天便有一次的信函中,如同太行山貝殼之類的事情說得很多,充分體驗了韓岡本人學識上的淵博。但相對的,自從入秋後,沈括在與韓岡的書信中,能明顯地感覺到他對襄漢漕運沒有之前說得頻繁了。

韓岡不能算是突然間冷了下來,看起來只是像將最後的工作全都交託出去,交給了方興和李誡來處置。

說起來就像是種地,犁過田、下了種,除草施肥都做了,剩下的自然就是等着開鐮收割了。當然,這個比方聯繫起韓岡的出身就顯得有點刻毒了,更恰當一點的比喻,是宰執治事的手段,只管定下目標、安排人手,具體事務讓經手人自行掌控。

韓岡有這番氣度,沈括多有感慨。不過他也熱切地期盼着襄漢漕渠能有所成效。畢竟自家的長子在韓岡那裡,李南公的兒子也在韓岡那裡。韓岡一旦成功,兩人都有好處。

而且沈括和李南公還要另外承韓岡的人情。光是爲了兩人的兒子,韓岡就擔了很大的風險。

李南公的兒子還好說,在營造和機械上是難得的人才,這一次的工役也是立了大功,一句“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就能將所有的彈劾擋回去。

但自家的長子就不同了。自己是親民官,韓岡是監司官,韓岡這位轉運使在監察他沈括的同時,卻將他的兒子收歸門下,這是致人話柄。當日情急,無暇細想,草率地答應了下來,不說欠下的人情越來越大,日後一旦給翻起來,兩邊都少不了一個罪名,往重里根究,結黨之罪都是能栽到頭上。

“老爺。”沈括貼身的小廝進了書房,“韓龍圖那邊派人送信來了。”聲音突的壓低了一點,“還有大郎的信。”

“哦……快讓他進來。”

沈括讓人將韓岡派來送信的家丁帶進來,是慣常往沈府來送信的。問了韓家上下可否安好,就打發了他下去休息,“明天過來,我這裡還有回信讓你帶回去。”

兒子的信上沒有說太多,只是問候和報平安。沈括嘆了口氣,也是無可奈何,將信藏好收起。

韓岡這一次讓人帶來的不僅僅是一封信,還有一部多達十卷的書籍,不過僅是手稿而已。韓岡在信上說,是近年來的一些見聞、心得的記錄,其中多有疏漏,敬請斧正。

看見韓岡在封面上寫下的《桂窗叢談》四個字,沈括爲之一笑,知道他沒在標題上費太多的心思。

不過這一部《桂窗叢談》,單是綱目就很有意思。沈括給自己日後準備撰寫的筆記所整理的資料,是分爲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等十七門,而桂窗叢談中則是算學、地理、生物、物理、化學、醫藥。編目是一本書的大關節,明眼人從目錄中就能看得出作者的用心所在。

沈括第一眼落上去,就發現整部書絲毫不涉人事、官政的內容,若在別人看來,定是韓岡做官的時間太短,家中在官場也無底蘊,不像一般的閥閱世家、書香門第,從小就耳濡目染,對官場上的傳聞、軼事、典故瞭如指掌,與其寫出來讓人笑,乾脆就不寫。但沈括瞭解韓岡的性格爲人,更清楚韓岡出身的氣學如今的現狀。

在張載去世之後,氣學中衰,開創洛陽道學一脈的程頤已經進關西講學去了,氣學再不站出個力挽狂瀾的人物,就要給人斬草除根了。韓岡這本筆記,是去維持氣學道統不衰的。

筆記一物,有的是想把儒家三立做到實處,有的則是爲了給自己臉上貼金,更有的根本就是用來攪混水,七真三僞編造謠言——這世上,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隔得遠了,好端端的事都能傳得千奇百怪,若是有心造謠,實在太輕易不過。

韓岡寫出這一部《桂窗叢談》自然不是爲了編造謠言,而是宣揚氣學——立言罷了。因爲他跟程家的關係,加上本身的學問所限,不便在經義上與人比高下,卻是想出了別出蹊徑,徹底地貫徹他最擅長的格物之說,以實證道的手段。

而韓岡之所以先把手稿給他沈括來看,可能就是看在自己在這一方面上的名氣,要自己來捧場鼓吹而已。沈括微微一笑,還韓岡一個人情也是好的。

隨手從中抽了一本出來,慢慢地翻着。韓岡爲官不及十載,卻是比天涯海角還遠的地方都去過了,一條條的倒是很有些意思,但翻過兩頁之後,他卻陡然間就坐直了身子,臉上的笑意也收斂了,再也無法將視線挪開去。

第二十八章 大梁軟紅驟雨狂(二)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四)第七十五章 塵囂(六)第三十一章 馬鳴蕭蕭辭舊歲(上)第五十三章 南北(十三)第二章 搖紅燭影憶平生(下)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十二)第三百二十二章 說服(中)第四十八章 夢盡乾坤覆殘杯(五)第三十三章 旌旗西指聚虎賁(三)第四十三章 百里河谷田一頃(上)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一)第二十四章 夜雨更覺春風酣(下)第四十五章 從容行酒御萬衆(七)第七章 都中久居何日去(五)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九)第八章 太平調聲傳烽煙(四)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一)第二十九章 雛龍初成覓花信(下)第三十六章 望河異論希(三)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五)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六)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誰爲伸(八)第一十一章 五月鳴蜩聞羌曲(五)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十四)第二十章 千山紅遍好憑欄(下)第一十七章 桃李繁華心未闌(中)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三)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七)第二十五章 鳥鼠移穴營新巢(下)第二十二章 早趁東風掠馬蹄(上)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十六)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一)第一十一章 五月鳴蜩聞羌曲(一)第四十九章 南北(九)第六章 流水(下)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十四)第七章 驚聞東鄰風聲厲(上)第三十九章 太一宮深斜陽落(四)第二十六章 鴻信飛報猶絕遲(一)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六十五)第四章 豈料虎嘯返山陵(二)第一十九章 蕭蕭馬鳴亂真僞(六)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六)第一十七章 夜顧茅廬訪遺賢(下)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八)第二章 一物萬家歡(上)第二十五章 晚來蕭蕭雨兼風(中)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八)第一百八十二章 變遷(九)第二百零四章 變故(一)第四十一章 禮天祈民康(三)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十五)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十四)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三)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十一)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四)第一十九章 蕭蕭馬鳴亂真僞(一)第七章 蒼原軍鋒薄戰壘(六)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二)第二章 牲牢郊祀可有窮(上)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六)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難平(八)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誰爲伸(八)第二十九章 浮生迫歲期行旅(六)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四)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五)第一十四章 轆轆塵道犯胡兵(中)第五章 冥冥冬雲幸開霽(一)第二十八章 夜影憧憧寒光幽(二)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十二)第四十章 帝鄉塵雲迷(一)第一百八十八章 借款(二)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十)第三十一章 虛實(十一)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二十二)第二十六章 任官古渡西(七)第一十四章 廟堂(五)第二十三章 鐵騎連聲壓金鼓(六)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十)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十二)第二十五章 閒來居鄉里(八)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四)第九章 長戈如林起紛紛(六)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十三)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十)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十二)第四十五章 從容行酒御萬衆(二)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四)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四)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二十四)第一十三章 廟堂(四)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第二百八十五章 旅話(上)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八)第一十一章 五月鳴蜩聞羌曲(四)第一十四章 臥薪三載終逢春(下)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三)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四)第四十章 帝鄉塵雲迷(四)
第二十八章 大梁軟紅驟雨狂(二)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四)第七十五章 塵囂(六)第三十一章 馬鳴蕭蕭辭舊歲(上)第五十三章 南北(十三)第二章 搖紅燭影憶平生(下)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十二)第三百二十二章 說服(中)第四十八章 夢盡乾坤覆殘杯(五)第三十三章 旌旗西指聚虎賁(三)第四十三章 百里河谷田一頃(上)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一)第二十四章 夜雨更覺春風酣(下)第四十五章 從容行酒御萬衆(七)第七章 都中久居何日去(五)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九)第八章 太平調聲傳烽煙(四)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一)第二十九章 雛龍初成覓花信(下)第三十六章 望河異論希(三)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五)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六)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誰爲伸(八)第一十一章 五月鳴蜩聞羌曲(五)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十四)第二十章 千山紅遍好憑欄(下)第一十七章 桃李繁華心未闌(中)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三)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七)第二十五章 鳥鼠移穴營新巢(下)第二十二章 早趁東風掠馬蹄(上)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十六)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一)第一十一章 五月鳴蜩聞羌曲(一)第四十九章 南北(九)第六章 流水(下)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十四)第七章 驚聞東鄰風聲厲(上)第三十九章 太一宮深斜陽落(四)第二十六章 鴻信飛報猶絕遲(一)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六十五)第四章 豈料虎嘯返山陵(二)第一十九章 蕭蕭馬鳴亂真僞(六)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六)第一十七章 夜顧茅廬訪遺賢(下)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八)第二章 一物萬家歡(上)第二十五章 晚來蕭蕭雨兼風(中)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八)第一百八十二章 變遷(九)第二百零四章 變故(一)第四十一章 禮天祈民康(三)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十五)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十四)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三)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十一)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四)第一十九章 蕭蕭馬鳴亂真僞(一)第七章 蒼原軍鋒薄戰壘(六)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二)第二章 牲牢郊祀可有窮(上)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六)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難平(八)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誰爲伸(八)第二十九章 浮生迫歲期行旅(六)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四)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五)第一十四章 轆轆塵道犯胡兵(中)第五章 冥冥冬雲幸開霽(一)第二十八章 夜影憧憧寒光幽(二)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十二)第四十章 帝鄉塵雲迷(一)第一百八十八章 借款(二)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十)第三十一章 虛實(十一)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二十二)第二十六章 任官古渡西(七)第一十四章 廟堂(五)第二十三章 鐵騎連聲壓金鼓(六)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十)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十二)第二十五章 閒來居鄉里(八)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四)第九章 長戈如林起紛紛(六)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十三)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十)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十二)第四十五章 從容行酒御萬衆(二)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四)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四)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二十四)第一十三章 廟堂(四)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第二百八十五章 旅話(上)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八)第一十一章 五月鳴蜩聞羌曲(四)第一十四章 臥薪三載終逢春(下)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三)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四)第四十章 帝鄉塵雲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