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候,軍師劉伯溫發揮了自己的才能,他建議:北上增援要想速戰速決,至少要帶上二十萬大軍,徐達、常遇春、郭英、湯和等淮北的老將們,熟悉淮北的情況,去了就可以作戰,無需從頭熟悉情況,而且他們在淮北一帶擁有很高的威望,從聲勢上就可震懾元軍。
留下來的將軍們分成三部:第一步,由朱文正、趙德勝、鄧愈鎮守洪都,放棄周邊的幾個小城,將兵力收縮進洪都,全力守住洪都城。
第二步,由胡大海、藍玉、李文忠三位將軍,全力牽制住方國珍和張士誠的南部集團的大部分兵力,使其不能與陳友諒合謀。
第三步,暫時放棄梅城和黃州,全力守住宜城、池州和饒州,確保江南大部分已經在手中的城鎮。
第四步,巢湖水師一部分留守宜城,另一部退回應天城,防止陳友諒、張士誠分別從長江上、下游侵犯應天城。
吳國公部署完江南的軍事後,分別給洪都的朱文正、水師元帥繆永安、應天城的沐英,各自寫了一封書信,嚴明堅守三個月,待吳國公率主力興師回江南,應天城的一切事務由沐英全權處理,各部營務須聽從其節制。
吳國公與軍師劉伯溫親率主力,北上增援劉福通、小明王韓林兒去了。陳友諒並不知道,等他得到消息時,已是半個月後了,而朱元璋的鄱陽湖各部則完成了兵力的收縮,退守在各主要城鎮內。
陳友諒派人給張士誠傳信,在信中告訴張士誠,朱元璋率大部分兵力,已經北上增援小明王去了,目前朱元璋的江南各城,兵力空虛,正是佔領的好時機,要求張士誠馬上出兵,與自己夾擊應天城。
同時,陳友諒開始整合各部,收攏兵力,在採石磯召開了軍事議事會議。
陳友諒的軍事議事召開的很失敗,部將們意見不統一,一部分認爲,朱元璋北上後,江南的兵力空虛,乘機各個擊敗,消減他們的實力,再進行攻城戰;
另一部分建議,集中兵力,分成陸路和水路兩路,直搗應天城;
第三部分認爲,分兵兩路,一路攻取洪都,攻下洪都後,再收取鄱陽湖周邊城市;第二路則是從水路再次嚮應天城進擊。
第一條建議,是老成持重之舉,逐步削弱朱元璋江南留下的兵力,最後進攻城市,暫時收益不大,但是穩妥,是穩打穩紮的打法。
第二條建議,是冒險的的做法,但是對朱元璋卻是致命的打法,這種打法,會使沐英的兵力進行了分散,會使沐英陷入險境,最後的結局是應天城朝不保夕,很有可能失陷。
陳友諒對上次應天城下的失敗,一直耿耿入懷,總想着贏回臉面。採用了第三條建議,最後決定:以二十萬大軍,在其弟弟陳友富的帶領下,進攻洪都城,牽制鄱陽湖一帶的主要兵力;自己則親率四十萬大軍,千餘艘樓艦,由水路順長江而下,攻取應天城。
沐英在應天城內,接到義父朱元璋的來信後,大吃一驚,義父率主力北上,江南空虛,陳友諒、張士誠定會乘虛而入,應天城則危矣。
沐英不敢大意,立刻請繆大亨將軍一同到了國公府,找到了馬伕人。沐英將情況一一稟告了馬伕人,沐英說:“義母,目前情況緊急,我們的水師,在長江上是無法阻止陳友諒的,必須在長江上設置層層障礙,進行層層的阻擊,遲緩陳友諒的進攻,堅持到義父率大軍回來。”
馬伕人說:“目前兵力有限,如何阻擊?應天城周邊又如何佈防?沐兒,你有何主張?”
沐英說:“其一,繆大亨將軍坐鎮應天城,我將湯山王正明的三萬新兵調進應天城內,交付給繆將軍指揮,確保應天城的防務安全。
第二、令陳達金二萬人,與張德勝的水師二萬人,一同守住江州,死死的掐住張士誠攻向應天城的水上通道。
第三、潘成龍的二萬人,支援毗陵城的防務,趙權的二萬人駐守丹徒,作爲毗陵城的預備隊。
第四、沐英親率中軍營及王順的二萬精騎,與繆永安大帥一起,至彭澤的涇江口江面上進行佈防。從涇江口至宜城一線的江面,設置至少十道防線,層層阻擊陳友諒的軍隊東進,拖延時間,等待吳國公率大部隊凱旋歸來。”
馬伕人想了好一會,說:“沐兒,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我支持你的做法,不能將戰火帶到應天城來,這次與上次不一樣,上次有你義父坐鎮,張士誠不敢來犯,你義父如今不在,只要陳友諒打到應天城下,張士誠就會前來分杯羹,造成兩路夾攻,應天城就危矣。如果能將陳友諒阻擊在宜城之外,張士誠必不敢輕舉妄動。”
沐英向繆大亨將軍說了聲:“應天城就拜託將軍了!”
繆大亨將軍也是員虎將,他也拱了拱手說:“沐小將軍嚴重了,我在城在,我死也必保城在,寧願戰死,以報國公知遇之恩,也絕不苟活。”
沐英召集自己的部下議事後,各部按照沐英的指令,開始緊急的進入各自的防務中,王正明回了淮南定遠,他將負責沐英弩箭、弩弓的補充,以及招募新兵,爲沐英籌集糧餉。他的所有物資,將會直接運往宜城一線。
王順的一萬精騎已經提前出發,沐英帶着重弩營的一萬將士,以及中軍營的二萬將士,和岳父繆永忠的水師一起,順水路也出發了。沐英途中飛鴿急令趙猛率二萬人,向彭澤行軍,支援沐英守住長江防線,張興武率餘下的一萬多士兵守饒州。
饒州是胡大海、藍玉、李文忠等人的退路,也是洪都的側翼,必須守住。
沐英到了宜城後,召集了繆永安等水師將領議事,繆永安將軍是如玉的伯父,所以在此次議事會議中,是很支持沐英的,尤其是沐英受馬伕人的委託,其他將軍們再不服氣,也不敢造次一二。
沐英在議事中分析,陳友諒會集中兵力,沿長江攻擊,再次侵犯應天,爲了阻止陳友諒的水師,決定從涇江口至宜城,設置不少於十道的阻擊陣地進行防禦,命令如下:
第一、派出水師士兵沿途收集大型木船回來;
第二、派出步兵沿途砍伐木料,準備搭設水上工事;同時搬運石頭,準備沉船;
第三、巢湖水師一部協同守住陣地;另一部隱入宜城內河,隨時準備出擊。
第四、趙猛率中軍營二萬將士於長江北岸,協同阻擊;顧德強率二萬軍士於長江南岸,協同阻擊;重弩營與江面工事上佈下重弩,阻擊敵軍;
第五、王順的一萬精騎,作爲預備隊,隨時準備增援。
佈置完成後,第一道阻擊點上,十艘滿載大石頭的木船,被水師牽引到了指定的江面上,水軍們下水鑿船,當木船沉入水中,只露出頂部的木帆杆時,士兵們將一根根的大松木橫在水面上,用大鐵條柵住,形成了一個個的水上棧道。
好在秋汛已過,水面上縱橫交錯的木料,將木棧道層層固定。前面三道木柵欄,是阻攔敵船撞擊用的,第四道開始,分成四層,下兩層是重弩兵的射擊點,上兩層則是輕弓弩兵的羽箭射擊點。
兩岸江堤上,也是幾道弩箭陣地,以及步兵陣地。沐英下令,收集大量的熱油及棉布條,作爲火攻用。
沐英在第一道江面阻擊點,佈置了重弩一百架,每架重弩配備了一百支弩箭;配備了五千弓箭手,兩萬步兵,呈梯次配合。
第一道阻擊點在三天後完成,在下游十里,又開始了建造第二道阻擊點,第二道阻擊點完成時,陳友諒的前鋒艦隊共五萬人,分乘百來艘樓艦,來到了涇江口。
沐英命令後邊大軍,由老丈人繆永忠將軍指揮,繼續建造地三道防線、第四道防線...................直至第十道防線。
陳軍前鋒大將俞國興、陳龍,到了涇江口後,發現江面被守軍設置了障礙,並配備了大量的守軍後,便於兩裡外下錨停止了前行。兩人一番商量後,決定先派五艘樓船成品字形,向柵欄衝撞而來。
前面的那艘戰艦,在百丈遠就開始加速,攜帶着江水的流速的樓艦,撞在了第一道柵欄上,將第一道柵欄撞開,第二道柵欄阻止住了樓艦的前進,但是,樓艦的前艙被柵欄上的鐵器,撞出了一個大洞,江水瞬間涌入船體內,船體開始傾斜。
第二艘、第三艘戰艦,不知道前面戰艦已經進水了,跟着也撞向了第一道柵欄,隨即又撞向第二道柵欄,第二道柵欄隨即撞開,這兩艘戰艦隨後也被撞出了大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