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進士出身滿腹經綸的孫元化來說,王業泰的實在太小兒科太過簡單。彷如後世讓中科院院士給小學生出題一樣,讓孫元化滿腹的才華根本得不到施展。
不過孫元化還是認認真真,按照王業泰的要求,出了兩份考題。既然決定來遼東,孫元化還是抱着做一番事業的心思。遼東一切初創卻又關係着討伐東虜收復河山的重任,正是建功立業的好地方。孫元化不求重新得到朝廷認可,不求再次得到封疆大吏的官職,只想自己滿腹的才華自己的抱負能得到施展。
而主持吏考是來遼東後做的第一件事情,關係着遼東以後基層管理機構吏員的水平,意義有多麼大孫元化心知肚明,不由得他不兢兢業業。
出的試卷送到王業泰面前,王業泰看過之後非常滿意,直接定了下來。
“試題一定要保密,嚴禁泄露。從刻板、印刷,各個環節都要保密,凡是接觸過試題的人員,都暫時看管起來,嚴禁和外部聯繫。這件事就由你鎮撫司負責,記住,此次吏考關係着我遼東大計,嚴禁出現任何違法亂紀現象,不管是任何人,敢對吏考出手,查實後一律格殺!”王業泰聲色俱厲的對鎮撫使孟洛夫道。
“屬下領命!”孟洛夫肅然答道。
王業泰神色緩和下來,繼續道:“隨着山東移民的到來,遼東百姓越來越多,以後會逐漸建立各個鄉村,每個村每個鄉都由總督府派出吏員管理。吏員的數量將會達到數千之多,這麼多的官吏,雖然都是吏考選拔出來,卻良莠不齊,必須建立監督機構。我決定成立監察司,由你任監察使,負責對遼東所有吏員監察,查其貪婪徇私不法之事。監察司的人員可以從鎮撫司抽調,你也可以從全軍中徵調,甚至可以在通過吏考的吏員中徵募,我給你特許,只要你看中的人選,你都可以抽調使用!監察司的規模暫定三百人,以後視情況再增加編制。”
孟洛夫神色平靜的道:“是,屬下必竭盡全力。不過鎮撫司那邊呢?”
王業泰道:“你的副手常小五跟着你這麼些年,也該升一升了,就由他負責鎮撫司吧。”
鎮撫司負責探查敵情、整肅軍紀,監察司則負責吏員糾察事宜查民間不法事,這兩個司將是以後遼東鎮紀律部門。孟洛夫和常小五出自原來的遼東錦衣衛,遼東淪陷後淪爲棄子,和錦衣衛斷了聯繫,後來輾轉來到了王業泰屬下。對他的忠心,王業泰還是十分信任的。
當然王業泰也有控制的手段,且不說這二人的家眷都在旅順,便是鎮撫司和以後的監察司,核心人員都是王業泰身邊的家丁老人。
把吏考的事情交代清楚之後,孫元化和孟洛夫便離開了總督行轅。
雖然來到遼東不久,孫元化已經漸漸接觸了遼東鎮的很多秘密,禁不住爲王業泰的“野心”感到震驚。監察司和鎮撫司的功能孫元化自然清楚,等同於朝廷的監察院和錦衣衛。再加上軍械司、典農司、商務司、海務司等機構,而這些機構都是王業泰一手建立,所有主事官吏都不在朝廷編制,都是王業泰的私屬。
整個遼東鎮,真正屬於朝廷編制的也就是王業泰這個侯爺總督,再加上一個遼東巡撫李邦華,再就是監軍太監方正化。
李邦華現在遠在瀋陽,和遼南之間隔着建奴控制的遼陽,而方正化卻被王業泰委以帶領新來百姓建設城池房屋事情,每天忙得腳不連地,孫元化都沒有見過他幾面。
孫元化心中清楚,整個遼東算是王業泰的私人王國,所有的事情都控制在王業泰一人之手,像監軍太監方正化,根本就接觸不到王業泰的核心。
不過也正是因爲如此,平遼軍才展現出如此強大的戰力,才能擊敗建奴收復瀋陽等地吧。
而遼東本就是王業泰一手收復,官吏的任用自然由王業泰一言而決,有這樣的情形也能理解。
而王業泰的心胸溝壑,王業泰的能力手腕,都讓孫元化自愧不如。
也許,遼東鎮纔是大明的希望!孫元化暗自對自己道。
......
吏考的事情都安排了下去,各項事情都由專人負責,不需要王業泰事事親爲。但王業泰還是有些憂慮,因爲朝廷決定出兵收復遼陽的旨意傳到了遼東,定於八月中旬向遼陽進攻。
遼南現在諸事繁雜,移民安置還未完成,吏考又要進行。王業泰現在是真的不想打仗。在王業泰看來,冬季纔是出兵的最佳時期。
可是朝廷的旨意他不能不聽,畢竟他最清楚崇禎心理。崇禎太希望能夠徹底殲滅建奴收復遼東舊土了。
爲了這次大戰,朝廷抽調了川兵、貴兵,都是土司兵,戰力遠超過一般明軍,再加上宣大的軍隊,遼西的關寧軍,共十二萬大軍,都歸王業泰指揮。
在四月份,孔有德之亂剛剛平定之時,朝廷便定下了這次作戰計劃,便開始抽調軍隊準備物質。
眼下,川兵貴兵共兩萬餘人已經到了薊州,三萬宣大兵也即將出發。遼西團練總兵吳襄率領關寧鐵騎已經返回了寧遠,再加上在廣寧的祖大壽部,這些軍隊數量達八萬人。剩下的四萬軍隊自然是王業泰部下的平遼軍。
按照兵部的計劃,各路軍隊將在八月十五日到達廣寧,然後兵分三路,一路從廣寧,一路從海州,一路從瀋陽,三路夾攻遼陽。
朝廷動員了十多萬軍隊,耗費了大量的物質,王業泰無法反對這次出兵。但對朝廷的進攻策略,王業泰卻嗤之以鼻。
王業泰拉上了監軍太監方正化,聯名給朝廷上書,要求把出戰的所有權力都交給自己,包括軍事物質的分配使用和出戰的具體方略。
“遙控指揮,紙上談兵,實乃兵家大忌,若是陛下相信臣,請給臣全權負責此戰,必能一舉擊敗建奴收復遼陽。”王業泰在奏疏中如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