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8劉德威一言平斷獄川之代即位潘森南

就在這個時候,皇上深情的看着魏徵,太監把房喬的奏本放在龍書案上。皇上把奏本打開,表情非常的認真,時而眉頭緊鎖,時而嘴角浮現出笑容。把奏本看完之後,說:“魏夫子,你也看看吧!”魏徵看完之後面無表情,皇上說:“房先生提到的這個問題,事關重大。魏夫子來自山東,儒學底子深厚,你說王先生的這個主張如何?”魏徵說:“陛下,在孔夫子的眼中周公是聖人,在我們的眼中,孔夫子是聖人。”皇上說:“你說的我們指的是誰呢?”魏徵說:“天下的讀書人。”皇上說:“的確如此現如今凡事讀書人大多是孔門之後,但有一個問題,如果一個人在孔子的眼中是聖人,難道我們不應該把他尊爲聖人嗎?”魏徵說:“我們的道是從孔子那兒傳下來的,孔子的道是從周公那兒傳下來的,如果周公應該被推崇爲聖人,三王也是聖人,堯舜更是聖人,爲什麼他們沒有被供奉在文廟裡呢?”

皇上說:“孔子一生推崇周禮,而周禮是由周公制定的。”魏徵說:“禮並非是從周朝開始的,三代各自有禮,只是因爲夏朝和商朝的文獻不足,孔子對它的瞭解不是很清楚,周朝的禮制非常的完備,以爲可以傳承百世,事實是這樣的三代的禮都根據當時的情況有所損益,三代以下歷朝歷代的禮也都是根據各自的情況有所增減。比方說今天我們所傳承的禮制主要來自漢魏不是周朝。”皇上說:“既然如此,爲什麼歷朝歷代都把周公尊爲文聖呢?”魏徵說:“這是從漢朝開始的定製,以周公爲先聖,以孔子爲先師……”皇上說:“難道從漢朝延續到今天的傳統錯了嗎?”魏徵說:“陛下,從漢朝開始儒門只知道因循周禮,總是忙於考慮做一些尋章摘句的學問,所以自從霸處百家之後,再沒有真正的大儒。”皇上說:“你說的真正的大儒是什麼呢?”魏徵說:“立功、立德、立言,具備這三不朽之人才是大儒。”

皇上說:“朕聽說你好像很推崇蜀國的諸葛亮,能告訴朕他好在哪裡嗎?”魏徵說:“請陛下允許臣還是先說一說孔子吧!孔子有生之年是很願意有一番作爲的,只是迫於形式退而授徒,到了晚年的時候編定了六經。孔子在臨死之前聽說有人抓住了麒麟,他放聲大哭,趕上了亂世,像孔子這樣的人沒有用武之地,就好像麒麟本是太平治世才應該出現的祥瑞,錯誤的出現在亂世,結果被人擒獲。諸葛亮雖然遇上了明主,卻不得天時,最終不能完成使命。儘管如此,作爲讀書人,臣是很佩服他的。在貞觀朝,許多人得以有所作爲而爲天下人所知,周公雖然了不起,雖然沒有稱王,但他實際上也是一朝的人王地主,曾以爲在文廟之中不應該供奉帝王,而應該供奉太平治世上天所賜予人間的聖人,就像孔夫子一樣。”皇上點點頭說:“愛卿說的很有道理,朕一定會好好考慮。”

不久之後皇上又建了房喬,那是一個安靜的下午,太陽照在窗戶上。皇上說:“你的那道奏本朕看過了,這件事你跟其他人商議過了嗎?”房喬說:“還沒有臣先給陛下說一聲,然後再跟其他人商議。”皇上點點頭說:“這件事朕問了魏夫子,他支持你的主張。不過朕有一個顧慮,自從朕登基之後,就已經廢除了很多武德年間的舊制,要是再這麼做,天下人會不會有所議論呢?”房喬笑着說:“陛下不這麼做,天下人也會議論。關鍵是這麼做是弊大於利還是利益大於弊?臣以爲周公雖然沒有稱,我代他攝政七年主持王事,是實際上的一朝人王地主,所以成立爲應該把周公移出文廟,供奉在歷代帝王廟,而文廟之中應該以孔子爲主,顏回配饗。”房喬雖然話說的不多,卻更加的透徹,說:“你去政事堂組織人進行討論吧!朕支持你的主張。”

經過一夜的準備之後,第二天清晨廷臣聚集在政事堂,房喬端坐在那裡,說:“我已經給陛下上了一道奏書,陛下已經表示支持,現在想聽一聽大家的意見。”侯君集說:“左僕射的主張我是支持的,但有一個小小的問題,我想說一下,難道不是應該先跟我們商議,然後再向陛下上奏嗎?”房喬說:“雖然我給皇上上了一道奏書,皇上也表示支持,但也只是表示支持而已,具體這件事要怎麼落實,還要聽大家的意見。如果我先跟大家商議,然後再向皇上上奏,那樣豈不是有了逼宮的嫌疑?”溫彥博說:“這個有些言重了吧?就算皇上看到了這樣的奏本,也會根據自己的想法提出相應的意見,怎麼就構成逼宮了呢?”房喬說:“不構成當然是最好的,我只是不想有這樣的嫌疑,當然除了避嫌,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爲了表示對陛下的尊重。如果我們在陛下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討論如此重大的事,且以爲這是非常不合適的。”

溫彥博說:“好吧!這個問題就不再提他了,房先生覺得周公作爲文聖有什麼不妥之處?爲什麼一定要更換成孔子呢?孔子作爲先師當然是沒有問題的,他教導弟子三千,功德無量,但他也不是沒有問題,一個人未曾完成平生的功業,也可以被稱作是聖人嗎?當然孔夫子不能完成生平功業,原因很複雜,而且我們也不因爲這一點而不尊重他,但要他取代周公恐怕不妥吧,畢竟周公所取得的功業是他不能相比的。”房喬說:“周公主持王事七年,是實際上的人王地主,我以爲應該把它供奉在歷代帝王廟,而不是供奉在文廟裡。”溫彥博說:“這麼做不太妥當吧!所以說周公操持大權,卻從未有篡逆之心,如果我們把他當做帝王祭祀,他在九泉之下如何能夠接受呢?”

房喬說:“我以爲把周公當作帝王來祭祀纔是最合適的,設立文廟是爲了教化天底下的讀書人,激勵天下的讀書人,立功、立德、立言,要是供奉在那裡的聖人是一個帝王,難道這不是教唆大家都去做帝王嗎?”溫彥博說:“周公是一個忠臣,爲什麼你不說是教導大家都去做忠臣呢?”房喬說:“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你說這到底是帝王還是人臣呢?如果現在我要說溫公吐哺、天下歸心,溫公難道覺得我是在誇你嗎?”房喬這麼一說,在場的很多人都有點害怕了,溫彥博也愣住了,戴胄說:“我支持房先生的主張。”馬周說:“我也覺得房先生所言很有道理,如果是對的事情,我們當然應該堅持,如果是錯的事情我們當然應該糾正,不能說一個錯誤維持了幾百上千年,我們就讓它一直維持下去。”

這個時候長孫無忌在御前,皇上提到了房喬的那一份奏本,說完之後看着長孫無忌,長孫無忌說:“這件事情做對了,陛下會被後人歌頌,這件事情要是做錯了,後人也會有不一樣的想法。”皇上說:“朕現在問的是你,你覺得這到底是做對了還是做錯了呢?”長孫無忌說:“臣只能說皇后在臨終之際還在推薦他,其中必有緣故。”皇上說:“房先生所言甚合朕意,只不過現在又有一個問題擺在眼前,你覺得他能說服政事堂的一些人嗎?”長孫無忌說:“房先生在朝中主持機務已經多年功勳卓著,那些人沒有理由不支持。如果說他們有所不滿,大概也是因爲房喬沒有事先告訴他們,而是事先把這件事情告訴了陛下,這讓他們感覺房喬與皇上的關係過於親密。”皇上說:“自從房先生到了朕的麾下,朕所取得的每一次成績都有他的謀劃,如果誰覺得自己本事超過房先生,朕絕對不會虧待他。”

長孫無忌笑着說:“他們要是真有那個本事,他們就不會跟房先生較勁了……”不久之後,這個提議順利的走完了所有的程序,終於形成了敕令昭告天下,從此以後成了新的定製。事情過後沒多久,房喬來到了御前。皇上有些擔心的說:“房先生,你說以後真的會延續新的定製嗎?不會恢復到從前?”房喬笑着說:“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陛下,有些事情不需要考慮那麼久遠,只要在當下被認爲是對的就去做,歷朝歷代的禮制也都是根據當下的需要有所損益,以後情況如何誰也說不清楚,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皇上說:“你說的很對。”除了這件事情,房喬在奉旨修律這件事情上也取得了很多進展,房喬離開大內,皇上望着他疲憊的背影對太監說:“房先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只可惜這樣的人才實在是太少了,要是能有這樣的人才留給子孫該有多好。”

太監說:“陛下爲什麼不從年輕的新進當中看有沒有可造之材,如果有的話加以培養,將來就可以充做棟樑。”皇上說:“你說的非常好,一般的人才是可以人爲培養的,而那些大才則是天命偶然造就的。”太監說:“只要陛下重視修德,上天自然就會降下祥瑞,天上有鳳鳥,地上有麒麟,朝中有良臣,只要陛下修德不輟,陛下平日裡所憂慮的事情就都不會發生。”皇上說:“你作爲一個內侍,能有這樣的見識,實在是讓人欣慰。”太監說:“現如今陛下的朝中有賢臣,陛下的後宮有賢后……”說到這裡,太監忽然失語,皇上卻若無其事的說:“許多東西都會得而復失,人也是如此本來不擁有它,後來又丟了,人總是要離開的,關鍵是在離開之前會留下一些什麼。”

當房喬修律的是逐漸接近尾聲之際,另一個問題就凸顯出來。把心中對律法的理想寫成條文,這只是走完了第一步。下一步就是如何執行,皇上調出之前的卷宗仔細的查看,發現同樣的案子,官員在執法的時候有時候嚴,有時候鬆。於是大理寺卿劉德威被請到了大內,皇上說:“朕看了最近的卷宗,發現這段時間執法越來越嚴了,這到底是爲什麼呢?”劉德威拱手說:“陛下,官員執法是嚴是寬,主要還是看陛下的臉色,如果陛下希望寬一些,大家就會放寬執法的尺度,如果陛下希望嚴一些,大家也就會有所收緊。”皇上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以爲指法的嚴和寬是根據當時的形勢有所變化,沒想到官員只是在那裡考慮皇帝個人的錯誤。他耐着性子說:“以愛卿之見,爲什麼會這樣呢?”劉德威說:“陛下還記得張蘊古嗎?張蘊古本來無罪,只是因爲陛下聽信了讒言,一怒之下就要了他的命。這怎麼能不讓那些執法的官員害怕呢?爲了保住身家性命,他們就會想盡各種辦法打聽皇上的好惡,說到底就是怕觸犯了禁忌導致獲罪。”

皇上長嘆一口氣,說:“想不到事情會是這樣。”劉德威說:“如果陛下能夠在律法當中寫明這樣一條,如果官員在執法的過程當中沒有觸犯律條,就不應該被治罪。如果被認定有觸犯律條的嫌疑,那也應該按照律條之規定之罪,而不是陛下的一怒之下直接將他拖出去斬首,或者因爲陛下一怒而定罪。”皇上點點頭說:“你把你的這番話告訴房先生,不能讓任何人影響斷獄的公平。”劉德威說:“其實臣已經就這件事情跟房先生建議過了,他也認爲理應如此,但他因爲擔心觸怒陛下,許久不敢向陛下說明此事。”皇上笑着說:“房先生這個人向來謹慎,希望你希望你不要怪罪他,把朕的意思告訴他,這件事情你們可以放心大膽的去做,不僅如此,這要形成定製。”

這對於劉德威來說無疑是非常重大的激勵,他請皇上把旨意再說一遍,然後興沖沖的爬起來退出去了。出了大內高興的,幾乎要轉圈。之後徑直來到尚書省,遠遠的看見溫彥博在那裡,溫彥博上前拱手說:“你不在大理寺,來這裡作甚?”劉德威趕緊拱手說:“卑職給右僕射行禮了。”溫彥博說:“是有什麼事嗎?”劉德威笑着說:“陛下有了旨意,讓我帶口信給房先生,從今往後只能以律治人,以律辦人。皇上還說了,以後要形成定製。”一開始溫彥博還表現的非常冷漠,聽見他這麼說也跟着歡喜起來,說:“要真是這樣的話,張蘊古也沒有白死。”劉德威說:“漢武帝也算是一位明主,可武帝一朝,不知道有多少冤魂。陛下能汲取教訓,改正己過,是天下臣民的福分。”

溫彥博說:“當年皇上被魏徵激怒,險些要殺了他,最終因爲皇后的勸諫而讓這件事情落空。如今皇上的賢內助沒有了,他可能是有這種辦法來防止自己犯錯吧!”劉德威說:“賢內助難得,皇帝主動限制自己的權力,這更難得,從古至今有哪一個皇帝嫌棄自己的權力太大呢?又有哪一個皇帝在意因爲他的權力太大,而給衆人造成的危險呢?”溫彥博說:“不管怎麼樣,這都是一件大喜事,你趕快把這件事情告訴房先生,他一定會高興的。”果然房喬在聽到這個消息之後,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愣了很長一段時間,終於喜笑顏開,說:“這真的是太出乎人的意料了,我當初只是胡亂答應的,因爲我覺得這件事情根本不可能。”劉德威說:“別的皇帝不可能當今陛下有可能。”此言一出,房喬的臉色突然變了,嚴肅的說:“你確定皇上能說到做到嗎?話可以隨口一說,可辦起事情來就沒有那麼容易了。”被這麼一說,劉德威心裡也沒底了,溫彥博說:“我想不至於吧,皇上既然都已經說了,怎麼會做不到呢?”

房喬做着手說:“漢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的時候有很多冤魂,但主要集中在他的晚年。皇后在世的時候,大內陰陽和合是非常吉祥的,如今孤陽獨居立政殿,這裡面有多少風險你們知道嗎?”溫彥博說:“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是不是應該建議陛下儘快撤離新的皇后呢?”房喬說:“皇后對我有恩,在他離世之後,我如果勸陛下冊立新皇后,別人不敢說長孫司徒算是恨透了我。如此一來,重臣失和,貞觀朝就真的有問題了。”劉德威說:“按說如此重大的問題,以我這樣的職位不該多嘴,可這又關係到這件事到底成不成……”房喬說:“要不要立後立誰爲後,之前長孫是所生是嫡出,新皇后的兒女算不算是嫡出呢?如果算,這會不會形成新的矛盾呢?”

大家皺着眉頭不住的嘆氣,房喬說:“這樣吧!你請回去這件事能做多少算多少。”劉德威走了之後,溫彥博低聲說:“房先生,這件事是這麼好,爲什麼你是如此的沒有信心呢?”房喬說:“若論測算占卜的本事,我自然不能跟袁天罡、李淳風相比,但對於龜甲之事,我也略知一二,貞觀朝最好的時候就過去了。”這話可把溫彥博給嚇壞了,說:“如今陛下並沒有什麼不好的徵兆,爲什麼房先生如此悲觀呢?”房喬說:“話隨這麼說,你不用緊張,我說的最好的時候是指陛下最能謙下的時候,謙卦六爻皆吉。可事情總在變化之中,王后大唐會越來越繁榮,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皇上的聲望也會越來越高。”溫彥博說:“這不是好事嗎?”房喬說:“還記得封禪之議嗎?我只希望魏夫子能夠長壽。”

溫彥博說:“房先生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照這個情形,皇上一定會越來越自滿,有魏夫子這樣的人在,皇上還能略微的窺見真實的自己,一旦魏夫子不在了,皇上就會更加的自滿。”房喬說:“但願我是多慮了,但願我是杞人憂天。”經歷了這一次談話之後,溫彥博處事變得更加謹慎。房喬和溫彥博兩個影響了百官,對於這樣一種隱隱約約的風氣。魏徵是非常不滿的,主動來見皇帝, 說:“陛下,百官唯唯諾諾,只會讓人主忘乎所以,最終危及社稷,只有文武百官挺直腰板,皇上纔有機會成爲明君聖主。使人都以爲是桀紂把羣臣逼成了讒臣,事實上不完全是如此,羣臣又何嘗不是把人主逼成了桀紂呢?”皇上覺得魏徵說的很有道理,於是在朝會上將房喬等人斥責了一番,房喬又一次當着衆人進行了自我反省。

房喬是一位能臣是一位良臣,卻絕對不是一位權臣。不久之後,經過房喬修訂的律令,終於重新公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就是限制別人干擾司法裁判的條款,皇上還特意做了聲明表示這以後要成爲定製,任何人不得違反。但這裡面也有問題,房喬私下裡對魏徵,說:“補上這樣的條款不是很難,皇上當衆宣誓也不是很難,難的是有朝一日皇上違反誰,能把皇上怎麼樣呢?假如不把皇上怎麼樣,誰又敢違背皇命不執行呢?要知道按照新修的律令抗命可是重罪。”魏徵說:“說句實在話,做到今天這一步,已經是難得可貴了,如果再往前邁一步,就不知道結局會是什麼樣了。”平康坊每一天都非常的熱鬧,在這個地方每天都有許多新面孔。這一天清晨我注意到一個人,只見此人身長九尺,頂着一頭秀髮。眉目疏朗,聲若洪鐘,似乎是個人物,但看他的穿着又顯得那麼普通。我上前拱手說:“這位兄臺尊姓大名?”對方也一拱手說:“在下川之代。”

251皇嗣盡孝言請僧道皇后病重氣疾難醫142李承乾求教長孫後 苗宜家乞嫁高士衡第33回弘文館學士治經典社稷壇天子祈豐年第29回帝后合璧推行古禮文武兼用力興大唐第十一回劉武周北上歸胡虜房玄齡設卦解迷局352李世民著書成帝範中書令病重謝紅塵第三回二公子從戎戰雁門 觀音婢出閣成大禮184移心性西域迷幻術 守中道東土取經僧109盼世上人能盡其用 覽山川物皆有所哀347皇嗣李治聽政東宮刑部尚書死於西市245見涼薄無分俗與道閱風華膜拜花中王第89回孫思邈回山尋清靜苗山幽出遊解天機138賀端陽羣臣議禮儀 選歌后山幽成小名188生死局使節又往矣 悲喜事可汗顯威風335房玄齡看重李大亮唐尚書奪官封德彝第72回佔定襄隋人盡歸唐住南廂陰魂鬧相府第71回在磧口發現敵蹤跡居九重覽疏斷萬機300王師所至不破國喪智盛詐降石如雨下134慕容伏允聯絡高昌 南泉上人慾破迷障228遇盧生大談養生術盼方士多言命早夭116交涉失利無功而返 遁入深山又逢故人第40回樑師都失勢嘗惡果譚延壽酒後吐真言272鑾駕抵達東都洛陽王圭光臨李泰府邸218宗室姻親出鎮北門西域浪子夢迴長安258閉門不納勅使待明依山建陵後世之規266敕二子都督安與秦奉聖旨修剪舊律令109盼世上人能盡其用 覽山川物皆有所哀262蕭玉蓉孝心致險境苗山幽唸佛禱平安335房玄齡看重李大亮唐尚書奪官封德彝126利州都督請求封禪 孫氏珍妮管教英雄331破國賊敕書降封賞喜漢王相約鬥甲兵258閉門不納勅使待明依山建陵後世之規330羅石頭直言諫李佑杜行敏陰謀執齊王208曼頭山孤兒斬名王赤水原李靖誅殘虜第34回魏夫子諫止伐嶺南太上皇率藩繁多讓第41回螻蟻命莫有治世心無用人何談慷慨志268劉德威一言平斷獄川之代即位潘森南269苗山幽遠走西南國白毛怪着力害蒼生316張行成夜作言事疏魏王泰獻上括地誌第67回懼流言停儀罷納妃續相國拜廟求子嗣155往來書信觸犯禁忌 進出監獄赦免賢人254長公主逞怒囚居士不良帥冒險救山翁157去遼東雪中遇法隱 望江岸風裡嘆樸靈185大法師寂靜坐檯上 蕭玉蓉隻身遊敦煌第42回苗山幽北上收骸骨蕭玉蓉南下祭祖宗156二位路人御前辯論 兩次赦免羣臣爭執第42回苗山幽北上收骸骨蕭玉蓉南下祭祖宗317岑文本蒙賜知機務張玄素遇害幾喪身第33回弘文館學士治經典社稷壇天子祈豐年第十一回劉武周北上歸胡虜房玄齡設卦解迷局352李世民著書成帝範中書令病重謝紅塵137長孫無忌耕耘東宮 尉遲敬德御前獻醜133長樂公主近嫁長孫 御史馬周直言戒上第74回草原雄鷹落地京兆皇帝罷相震動天威145李淳風製作渾天儀 苗山幽智救童女王第26回太上皇深宮辭舊歲趙德言草原逞奸才第45回祖孝孫考古復雅樂蕭玉蓉抱膝嘆飄零108魏夫子乞旨清污穢 房相公下問解民情262蕭玉蓉孝心致險境苗山幽唸佛禱平安300王師所至不破國喪智盛詐降石如雨下第27回中山王承襲嗣君位苗山幽恨做異食狂第68回苗山幽自詡登徒子顏師古寫就王會圖第85回御史大夫彈劾李靖入值門下擬改衣服第58回大漠烏雲詭譎多變可汗失意祈禱上蒼361唐皇上駕臨玉華宮賢皇嗣修成慈恩寺216李道彥縱兵逞兇頑薛萬鈞貪功亂胡漢第38回裴特進晉升裴司空苗沙彌變成苗居士175徐嘉尚獻上言事疏 李衛公出任黜置使第61回孫思邈廬中語病理苗山幽林間聞箴言205魏夫子御前論周齊苗山幽樹下說佛法277高士廉率爲氏族志貞觀帝西遊砥柱山233賢居士佳節飲寡酒張鄉紳良辰解憂愁364唐皇上陳疾加新病孫思邈難治虛妄人第36回顯德殿良臣論吉凶保育房比丘說善惡199慕容順直言獲猜忌高甑生求利有去心283苗山幽獻計平獠亂岑文本中正品賢人208曼頭山孤兒斬名王赤水原李靖誅殘虜280虞世南因病謝紅塵高士廉進位右僕射135張公瑾一病死襄州 大可汗舉國請內附183蕭玉蓉人後失體面 苗山幽夢裡見提婆105聞直言下旨毀新宮 感無常奈何失皇子273南平公主下嫁臣家守禮老叟強力持戒310唐尚書奉旨誅宣王李承乾謀殺於詹事第35回春分日天子祭太陽花朝節女紅去明飾第69回盧夫人知心勸夫婿鞠文泰舉酒送唐僧207南路軍穿越邏真谷賊偏師大敗寺海平106梓莯書院事多妖嬈 官家職房辱己求生257宮司上奏遺作示君言事者流多相讒告第十二回劉文靜行年犯災星竇建德英雄至末路172彌勒院推舉新住持 甘露殿上書諫天子233賢居士佳節飲寡酒張鄉紳良辰解憂愁第96迴天子壽誕諸王拜賀吳王英武國舅不安237魏夫子不幸患眼疾張大夫奉命知相州274上歡喜羣臣請封禪下憂心魏徵有諫言第49回越王泰歡喜清商樂苗山幽秘密洞天機269苗山幽遠走西南國白毛怪着力害蒼生364唐皇上陳疾加新病孫思邈難治虛妄人258閉門不納勅使待明依山建陵後世之規233賢居士佳節飲寡酒張鄉紳良辰解憂愁204天子孝心不斬良臣黔首心願赦免罪囚
251皇嗣盡孝言請僧道皇后病重氣疾難醫142李承乾求教長孫後 苗宜家乞嫁高士衡第33回弘文館學士治經典社稷壇天子祈豐年第29回帝后合璧推行古禮文武兼用力興大唐第十一回劉武周北上歸胡虜房玄齡設卦解迷局352李世民著書成帝範中書令病重謝紅塵第三回二公子從戎戰雁門 觀音婢出閣成大禮184移心性西域迷幻術 守中道東土取經僧109盼世上人能盡其用 覽山川物皆有所哀347皇嗣李治聽政東宮刑部尚書死於西市245見涼薄無分俗與道閱風華膜拜花中王第89回孫思邈回山尋清靜苗山幽出遊解天機138賀端陽羣臣議禮儀 選歌后山幽成小名188生死局使節又往矣 悲喜事可汗顯威風335房玄齡看重李大亮唐尚書奪官封德彝第72回佔定襄隋人盡歸唐住南廂陰魂鬧相府第71回在磧口發現敵蹤跡居九重覽疏斷萬機300王師所至不破國喪智盛詐降石如雨下134慕容伏允聯絡高昌 南泉上人慾破迷障228遇盧生大談養生術盼方士多言命早夭116交涉失利無功而返 遁入深山又逢故人第40回樑師都失勢嘗惡果譚延壽酒後吐真言272鑾駕抵達東都洛陽王圭光臨李泰府邸218宗室姻親出鎮北門西域浪子夢迴長安258閉門不納勅使待明依山建陵後世之規266敕二子都督安與秦奉聖旨修剪舊律令109盼世上人能盡其用 覽山川物皆有所哀262蕭玉蓉孝心致險境苗山幽唸佛禱平安335房玄齡看重李大亮唐尚書奪官封德彝126利州都督請求封禪 孫氏珍妮管教英雄331破國賊敕書降封賞喜漢王相約鬥甲兵258閉門不納勅使待明依山建陵後世之規330羅石頭直言諫李佑杜行敏陰謀執齊王208曼頭山孤兒斬名王赤水原李靖誅殘虜第34回魏夫子諫止伐嶺南太上皇率藩繁多讓第41回螻蟻命莫有治世心無用人何談慷慨志268劉德威一言平斷獄川之代即位潘森南269苗山幽遠走西南國白毛怪着力害蒼生316張行成夜作言事疏魏王泰獻上括地誌第67回懼流言停儀罷納妃續相國拜廟求子嗣155往來書信觸犯禁忌 進出監獄赦免賢人254長公主逞怒囚居士不良帥冒險救山翁157去遼東雪中遇法隱 望江岸風裡嘆樸靈185大法師寂靜坐檯上 蕭玉蓉隻身遊敦煌第42回苗山幽北上收骸骨蕭玉蓉南下祭祖宗156二位路人御前辯論 兩次赦免羣臣爭執第42回苗山幽北上收骸骨蕭玉蓉南下祭祖宗317岑文本蒙賜知機務張玄素遇害幾喪身第33回弘文館學士治經典社稷壇天子祈豐年第十一回劉武周北上歸胡虜房玄齡設卦解迷局352李世民著書成帝範中書令病重謝紅塵137長孫無忌耕耘東宮 尉遲敬德御前獻醜133長樂公主近嫁長孫 御史馬周直言戒上第74回草原雄鷹落地京兆皇帝罷相震動天威145李淳風製作渾天儀 苗山幽智救童女王第26回太上皇深宮辭舊歲趙德言草原逞奸才第45回祖孝孫考古復雅樂蕭玉蓉抱膝嘆飄零108魏夫子乞旨清污穢 房相公下問解民情262蕭玉蓉孝心致險境苗山幽唸佛禱平安300王師所至不破國喪智盛詐降石如雨下第27回中山王承襲嗣君位苗山幽恨做異食狂第68回苗山幽自詡登徒子顏師古寫就王會圖第85回御史大夫彈劾李靖入值門下擬改衣服第58回大漠烏雲詭譎多變可汗失意祈禱上蒼361唐皇上駕臨玉華宮賢皇嗣修成慈恩寺216李道彥縱兵逞兇頑薛萬鈞貪功亂胡漢第38回裴特進晉升裴司空苗沙彌變成苗居士175徐嘉尚獻上言事疏 李衛公出任黜置使第61回孫思邈廬中語病理苗山幽林間聞箴言205魏夫子御前論周齊苗山幽樹下說佛法277高士廉率爲氏族志貞觀帝西遊砥柱山233賢居士佳節飲寡酒張鄉紳良辰解憂愁364唐皇上陳疾加新病孫思邈難治虛妄人第36回顯德殿良臣論吉凶保育房比丘說善惡199慕容順直言獲猜忌高甑生求利有去心283苗山幽獻計平獠亂岑文本中正品賢人208曼頭山孤兒斬名王赤水原李靖誅殘虜280虞世南因病謝紅塵高士廉進位右僕射135張公瑾一病死襄州 大可汗舉國請內附183蕭玉蓉人後失體面 苗山幽夢裡見提婆105聞直言下旨毀新宮 感無常奈何失皇子273南平公主下嫁臣家守禮老叟強力持戒310唐尚書奉旨誅宣王李承乾謀殺於詹事第35回春分日天子祭太陽花朝節女紅去明飾第69回盧夫人知心勸夫婿鞠文泰舉酒送唐僧207南路軍穿越邏真谷賊偏師大敗寺海平106梓莯書院事多妖嬈 官家職房辱己求生257宮司上奏遺作示君言事者流多相讒告第十二回劉文靜行年犯災星竇建德英雄至末路172彌勒院推舉新住持 甘露殿上書諫天子233賢居士佳節飲寡酒張鄉紳良辰解憂愁第96迴天子壽誕諸王拜賀吳王英武國舅不安237魏夫子不幸患眼疾張大夫奉命知相州274上歡喜羣臣請封禪下憂心魏徵有諫言第49回越王泰歡喜清商樂苗山幽秘密洞天機269苗山幽遠走西南國白毛怪着力害蒼生364唐皇上陳疾加新病孫思邈難治虛妄人258閉門不納勅使待明依山建陵後世之規233賢居士佳節飲寡酒張鄉紳良辰解憂愁204天子孝心不斬良臣黔首心願赦免罪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