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十一 全球科技進步與產業變化及中國應對_三、十八大後的中國科技戰略和發展建議

三、十八大後的中國科技戰略和發展建議

十八大報告指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強調“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這是中國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來作出的重大決策。特別是11月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我國經濟體制、企業體制、科技創新體制等有諸多重大舉措,從體制上爲我國科技創新、激發科技人員活力奠定了基礎,爲我國科技進步和建設創新型國家注入新動力。

(一)2013年中國政府出臺的科技創新政策

2013年,習近平、李克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圍繞科技創新在各地進行調研。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爲題舉行集體學習,並且走出中南海,把“課堂”搬到了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採取調研、講解、討論相結合的形式進行,瞭解增材製造(3D打印)、雲計算、大數據、高端服務器、水處理、納米材料、生物芯片、農作物精準生物育種、量子通信、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等技術研發和應用情況。習近平提出5個方面的任務:一是着力推動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關鍵是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讓市場真正成爲配置創新資源的力量,讓企業真正成爲技術創新的主體。二是着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當務之急是要健全激勵機制、完善政策環境,消除科技創新中的“孤島現象”,破除制約科技成果轉移擴散的障礙。三是着力完善人才發展機制。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爲靈活的人才管理機制。四是着力營造良好政策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五是着力擴大科技開放合作。

2013年,中國政府在黨的十八大會議精神指導下,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新興產業發展、促進科技創新的政策措施,對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計量、信息化等關於科技創新的基礎設施建設制定了中長期規劃,對能源科技、物聯網、半導體照明、互聯網、民用航空、光伏、信息消費、衛星導航、循環經濟等產業領域的科技創新和應用提出促進政策。表11-3列舉了2013年國務院出臺的有關科技創新的文件和規劃。

щщщ★t tkan★¢ o

表11-3 2013年國務院出臺的有關科技創新的文件和規劃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中國政府網資料整理而成

(二)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深化體制改革和促進科技創新的政策主張

2013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我國經濟體制、企業體制、科技創新體制等有諸多重大舉措,爲我國科技創新掃清了體制機制障礙。《決定》涉及經濟體制和企業體制的主要內容有:(1)從廣度和深度上推進市場化改革,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推動資源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完善產權保護制度,公有制經濟財產權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經濟財產權同樣不可侵犯。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允許更多國有經濟和其他所有制經濟發展成爲混合所有制經濟。國有資本投資項目允許非國有資本參股。(2)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以管資本爲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組建若干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健全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

3)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在制定負面清單基礎上,各類市場主體可依法平等進入清單之外領域。推進工商註冊制度便利化,削減資質認定項目,建設法治化營商環境。此外還有財稅體制改革、人才制度改革等與科技創新相關的內容。

《決定》涉及科技創新的主要內容有:(1)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健全鼓勵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體制機制,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大型企業創新骨幹作用,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力,推進應用型技術研發機構市場化、企業化改革,建設國家創新體系。(2)加強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健全技術創新激勵機制,探索建立知識產權法院。打破行政主導和部門分割,建立主要由市場決定技術創新項目和經費分配、評價成果的機制。發展技術市場,健全技術轉移機制,改善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條件,完善風險投資機制,創新商業模式,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3)整合科技規劃和資源,完善政府對基礎性、戰略性、前沿性科學研究和共性技術研究的支持機制。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依照規定應該開放的一律對社會開放。建立創新調查制度和創新報告制度,構建公開透明的國家科研資源管理和項目評價機制。(4)改革院士遴選和管理體制,優化學科佈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實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三)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若干思考

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及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科技體制改革的決定,顯示出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於當前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對我國帶來的挑戰和機遇有深刻認識。正如習近平指出的,“從全球範圍看,科學技術越來越成爲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創新驅動是大勢所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一些重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已經呈現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帶動了關鍵技術交叉融合、羣體躍進,變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斷積累。即將出現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匯,爲我們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了難得的重大機遇”。貫徹落實十八大提出的“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各級政府各部門要深刻理解“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及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決定,破除束縛創新驅動發展的觀念障礙。現在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是一種舊的發展觀念和發展模式造成的。要改變舊的經濟發展模式,首先必須改變政府的角色和政府官員的思維方式。顯然,新一屆中央領導人擁有一種新的治國理政思維、宏觀調控思維,對經濟增長規模(GDP)及增速擁有一種更辯證的看法,這被國外機構或媒體先後稱之爲“李克強經濟學”(即不出臺大規模刺激政策、去槓桿化、結構性改革的三支柱)和“習近平經濟學”(即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去水分式增長、調結構、區域經濟帶動整體的四支柱)。這種新思維貫穿在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字裡行間。但問題是,各級政府各部門長期以來形成了舊的發展觀念、工作方式,比如靠重化工項目來拉動GDP和稅收,靠行政審批、行業准入來管理項目投資和資本進退,靠不斷增加政府機構數量和規模來解決發展中的問題等等。舊的發展觀念要轉變爲新的發展觀念,要破除思想、知識和利益三個障礙。思想是指對於中央新的發展思想是不是理解、能不能領會的問題。知識是從專業上能不能做好政府的新角色的

問題,比如如何做好服務型政府,如何控制地方債務風險,如何在更好地市場化、自由化的制度環境中發揮作用等等。利益是指各級政府、各部門在不影響自身利益的時候能理解並有能力推進改革,在涉及自身利益時也能推進改革。從目前一些地方調研看,對於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條文和精神,有不少地方官員“看不懂”。決定中的許多內容很專業,比如負面清單、存款保險制度、自由貿易區、知識產權法院、國家資產負債表、特殊管理股等名詞,許多官員根本之前沒見過,是真看不懂;當然也有不少人是“假裝看不懂”,因爲改革可能會涉及其自身利益。未來我國要推進經濟轉型升級、落實科技創新發展戰略,必須讓文件特別是思想“走出中南海”,轉化爲各級政府各部門官員行爲的指導思想,進而促進政府從經濟發展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型。

第二,必須要破除長期以來科技要素和資源按照行政權力進行配置的體制機制,使市場在科技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長期以來直至現在,我國科技要素和資源隸屬於各個行政部門、各個地區,形成了所謂“條塊分割”的狀態,比如科技資源和教育資源的割裂、自然科學部門和社會科學部門的分割、軍事部門科技資源與非軍事部門的隔絕、官方科技資源和民間創新的隔離以及各省區科教資源的“諸侯王國”狀態。一個單位要想借用另一個單位的人才和資源,必須經過層層主管審批,要付很大的代價,最終還是無法合作做事。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要“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推動資源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要“打破行政主導和部門分割,建立主要由市場決定技術創新項目和經費分配、評價成果的機制”。這就是要打破傳統計劃體制模式下科技資源的“條塊分割”狀態,破除按行政級別和權力大小配置資源的舊體制。

第三,要推進多項改革措施,真正使企業成爲技術創新主體。幾乎所有人都支持企業成爲技術創新主體。然而目前,我國的科研和技術開發主體還不是市場化的企業。企業的技術創新本是一項市場行爲,是爲了一定的市場目標所進行的靈活性競爭策略。但目前以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國有大型企業爲主體的科技創新機制存在重大缺陷,即市場化程度較低,特別是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他們還不是真正的高度市場化的創新主體。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裡提出,要“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推進應用型技術研發機構市場化、企業化改革”,所針對的就是這個問題。當然,科研院所的市場化和企業化並非易事,絕對不是單位名稱和性質的改變,而是涉及從內部治理結構、科研成果評價體系、融資來源多元化、投資決策體系到科研成果市場化和產業化等的整個過程。最關鍵的是,科研院所市場化和企業化將面臨一個從穩定到敢於冒風險的過程轉變。真正讓企業成爲技術創新的主體,必須深化應用型技術研發機構的市場化、企業化改革以及科研成果的產業化轉化;必須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國家從管企業向管資本進行角色轉變,去除行政級別,讓國有企業迴歸企業的本來面目,讓技術創新成爲企業真正地競爭手段;必須將包括國有、民營、外資、混合所有制在內所有企業都納入科技統計範疇;必須發揮大型企業在技術創新中“集成創新”的作用,支持其向中小微型企業購買專利和發明創造,將各種微型創新、局部創新、單一創新整合在一起,解決創新的孤島效應問題;必須真正保護知識產權,探索建立知識產權法院,讓知識能夠在市場交易中實現價值最大化。

(本章完)

報告八 中拉關係:機遇大於挑戰_四、中拉關係發展面臨的挑戰四、當前中非關係的特點及面臨的主要問題報告五 中俄關系再創新高_一、中國在俄羅斯對外戰略中的地位上升二、2013年國際投融資及國際金融形勢述評報告六 大變局深化背景下的中國與中東關係發展_二、中國與中東相互戰略需求上升一、沒被“浪費”掉的危機:歐洲的改革與轉型報告五 中俄關系再創新高_四、中俄關系中尚待解決的矛盾與問題一、中美建設新型大國關係的理論與現實背景三、2013年中國與日韓關係的新特點一、國際能源新格局報告九 新時期中國對外貿易的轉型與發展_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一、中美建設新型大國關係的理論與現實背景二、2013年全球科技進步及產業變化動態報告二 深陷安全困境的東北亞:堅冰與暖流同在_四、2014年中國與日韓關係展望報告二 深陷安全困境的東北亞:堅冰與暖流同在_四、2014年中國與日韓關係展望報告六 大變局深化背景下的中國與中東關係發展_三、中國與中東關係實現新發展報告三 中國與東南亞關係:穩中求進,面向未來_四、中國—東盟關係未來展望報告八 中拉關係:機遇大於挑戰_四、中拉關係發展面臨的挑戰一、沒被“浪費”掉的危機:歐洲的改革與轉型三、國際能源格局變動對中國的影響三、影響中國與東盟關係深化發展的主要問題報告六 大變局深化背景下的中國與中東關係發展_二、中國與中東相互戰略需求上升報告八 中拉關係:機遇大於挑戰_二、中國與拉美的經貿關係報告一 超越歷史:中美建設新型大國關係的探索與挑戰_三、結論與2014年展望報告五 中俄關系再創新高_三、中俄關系迎來新機遇報告八 中拉關係:機遇大於挑戰_四、中拉關係發展面臨的挑戰一、國際能源新格局三、影響中國與東盟關係深化發展的主要問題二、低碳能源:世界能源發展的方向報告三 中國與東南亞關係:穩中求進,面向未來_二、中國與東盟關係的新發展報告六 大變局深化背景下的中國與中東關係發展_一、中東地區局勢發生新變化報告七 中非新型戰略伙伴關係的全面拓展與提升_一、不斷深化的中非政治合作二、歐盟“重啓”對華政策調整與加快推進“大西方”戰略報告五 中俄關系再創新高_二、中俄關系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三、國際能源格局變動對中國的影響報告五 中俄關系再創新高_三、中俄關系迎來新機遇報告二 深陷安全困境的東北亞:堅冰與暖流同在_一、2013年中日關係回顧報告九 新時期中國對外貿易的轉型與發展_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報告五 中俄關系再創新高_一、中國在俄羅斯對外戰略中的地位上升報告九 新時期中國對外貿易的轉型與發展_二、2013年中國對外貿易運行情況三、國際能源格局變動對中國的影響報告三 中國與東南亞關係:穩中求進,面向未來_一、2013年東南亞局勢基本狀況三、2013年中國與日韓關係的新特點三、中國需要重構對歐政策的目標和內涵三、2013年中國與日韓關係的新特點報告二 深陷安全困境的東北亞:堅冰與暖流同在_一、2013年中日關係回顧二、2013年中美建設新型大國關係的探索與挑戰四、結語:對中歐關係未來的展望報告十一 全球科技進步與產業變化及中國應對_一、2013年全球科技投入及發展趨勢報告三 中國與東南亞關係:穩中求進,面向未來_一、2013年東南亞局勢基本狀況四、當前中非關係的特點及面臨的主要問題報告二 深陷安全困境的東北亞:堅冰與暖流同在_四、2014年中國與日韓關係展望報告五 中俄關系再創新高_二、中俄關系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三、影響中國與東盟關係深化發展的主要問題四、結語:對中歐關係未來的展望報告八 中拉關係:機遇大於挑戰_五、中拉關係展望及政策建議一、中美建設新型大國關係的理論與現實背景報告十一 全球科技進步與產業變化及中國應對_一、2013年全球科技投入及發展趨勢報告五 中俄關系再創新高_二、中俄關系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報告十一 全球科技進步與產業變化及中國應對_一、2013年全球科技投入及發展趨勢一、近十年中國國際投融資情況報告八 中拉關係:機遇大於挑戰_五、中拉關係展望及政策建議報告八 中拉關係:機遇大於挑戰_二、中國與拉美的經貿關係四、結語:對中歐關係未來的展望報告二 深陷安全困境的東北亞:堅冰與暖流同在_四、2014年中國與日韓關係展望二、2013年中美建設新型大國關係的探索與挑戰二、歐盟“重啓”對華政策調整與加快推進“大西方”戰略報告七 中非新型戰略伙伴關係的全面拓展與提升_五、推動中非關係發展的政策建議報告九 新時期中國對外貿易的轉型與發展_四、戰略和政策建議報告三 中國與東南亞關係:穩中求進,面向未來_二、中國與東盟關係的新發展二、低碳能源:世界能源發展的方向報告五 中俄關系再創新高_一、中國在俄羅斯對外戰略中的地位上升報告二 深陷安全困境的東北亞:堅冰與暖流同在_一、2013年中日關係回顧報告二 深陷安全困境的東北亞:堅冰與暖流同在_四、2014年中國與日韓關係展望三、影響中國與東盟關係深化發展的主要問題三、國際能源格局變動對中國的影響報告七 中非新型戰略伙伴關係的全面拓展與提升_五、推動中非關係發展的政策建議一、國際能源新格局報告二 深陷安全困境的東北亞:堅冰與暖流同在_一、2013年中日關係回顧報告七 中非新型戰略伙伴關係的全面拓展與提升_三、日益豐富的中非人文交流報告六 大變局深化背景下的中國與中東關係發展_三、中國與中東關係實現新發展報告八 中拉關係:機遇大於挑戰_三、大國在拉美的外交競爭及中國機遇報告五 中俄關系再創新高_四、中俄關系中尚待解決的矛盾與問題一、沒被“浪費”掉的危機:歐洲的改革與轉型三、中國需要重構對歐政策的目標和內涵報告七 中非新型戰略伙伴關係的全面拓展與提升_一、不斷深化的中非政治合作三、影響中國與東盟關係深化發展的主要問題報告七 中非新型戰略伙伴關係的全面拓展與提升_二、持續增長的中非經濟合作二、低碳能源:世界能源發展的方向一、沒被“浪費”掉的危機:歐洲的改革與轉型報告一 超越歷史:中美建設新型大國關係的探索與挑戰_三、結論與2014年展望報告三 中國與東南亞關係:穩中求進,面向未來_四、中國—東盟關係未來展望報告八 中拉關係:機遇大於挑戰_三、大國在拉美的外交競爭及中國機遇四、當前中非關係的特點及面臨的主要問題報告三 中國與東南亞關係:穩中求進,面向未來_一、2013年東南亞局勢基本狀況
報告八 中拉關係:機遇大於挑戰_四、中拉關係發展面臨的挑戰四、當前中非關係的特點及面臨的主要問題報告五 中俄關系再創新高_一、中國在俄羅斯對外戰略中的地位上升二、2013年國際投融資及國際金融形勢述評報告六 大變局深化背景下的中國與中東關係發展_二、中國與中東相互戰略需求上升一、沒被“浪費”掉的危機:歐洲的改革與轉型報告五 中俄關系再創新高_四、中俄關系中尚待解決的矛盾與問題一、中美建設新型大國關係的理論與現實背景三、2013年中國與日韓關係的新特點一、國際能源新格局報告九 新時期中國對外貿易的轉型與發展_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一、中美建設新型大國關係的理論與現實背景二、2013年全球科技進步及產業變化動態報告二 深陷安全困境的東北亞:堅冰與暖流同在_四、2014年中國與日韓關係展望報告二 深陷安全困境的東北亞:堅冰與暖流同在_四、2014年中國與日韓關係展望報告六 大變局深化背景下的中國與中東關係發展_三、中國與中東關係實現新發展報告三 中國與東南亞關係:穩中求進,面向未來_四、中國—東盟關係未來展望報告八 中拉關係:機遇大於挑戰_四、中拉關係發展面臨的挑戰一、沒被“浪費”掉的危機:歐洲的改革與轉型三、國際能源格局變動對中國的影響三、影響中國與東盟關係深化發展的主要問題報告六 大變局深化背景下的中國與中東關係發展_二、中國與中東相互戰略需求上升報告八 中拉關係:機遇大於挑戰_二、中國與拉美的經貿關係報告一 超越歷史:中美建設新型大國關係的探索與挑戰_三、結論與2014年展望報告五 中俄關系再創新高_三、中俄關系迎來新機遇報告八 中拉關係:機遇大於挑戰_四、中拉關係發展面臨的挑戰一、國際能源新格局三、影響中國與東盟關係深化發展的主要問題二、低碳能源:世界能源發展的方向報告三 中國與東南亞關係:穩中求進,面向未來_二、中國與東盟關係的新發展報告六 大變局深化背景下的中國與中東關係發展_一、中東地區局勢發生新變化報告七 中非新型戰略伙伴關係的全面拓展與提升_一、不斷深化的中非政治合作二、歐盟“重啓”對華政策調整與加快推進“大西方”戰略報告五 中俄關系再創新高_二、中俄關系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三、國際能源格局變動對中國的影響報告五 中俄關系再創新高_三、中俄關系迎來新機遇報告二 深陷安全困境的東北亞:堅冰與暖流同在_一、2013年中日關係回顧報告九 新時期中國對外貿易的轉型與發展_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報告五 中俄關系再創新高_一、中國在俄羅斯對外戰略中的地位上升報告九 新時期中國對外貿易的轉型與發展_二、2013年中國對外貿易運行情況三、國際能源格局變動對中國的影響報告三 中國與東南亞關係:穩中求進,面向未來_一、2013年東南亞局勢基本狀況三、2013年中國與日韓關係的新特點三、中國需要重構對歐政策的目標和內涵三、2013年中國與日韓關係的新特點報告二 深陷安全困境的東北亞:堅冰與暖流同在_一、2013年中日關係回顧二、2013年中美建設新型大國關係的探索與挑戰四、結語:對中歐關係未來的展望報告十一 全球科技進步與產業變化及中國應對_一、2013年全球科技投入及發展趨勢報告三 中國與東南亞關係:穩中求進,面向未來_一、2013年東南亞局勢基本狀況四、當前中非關係的特點及面臨的主要問題報告二 深陷安全困境的東北亞:堅冰與暖流同在_四、2014年中國與日韓關係展望報告五 中俄關系再創新高_二、中俄關系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三、影響中國與東盟關係深化發展的主要問題四、結語:對中歐關係未來的展望報告八 中拉關係:機遇大於挑戰_五、中拉關係展望及政策建議一、中美建設新型大國關係的理論與現實背景報告十一 全球科技進步與產業變化及中國應對_一、2013年全球科技投入及發展趨勢報告五 中俄關系再創新高_二、中俄關系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報告十一 全球科技進步與產業變化及中國應對_一、2013年全球科技投入及發展趨勢一、近十年中國國際投融資情況報告八 中拉關係:機遇大於挑戰_五、中拉關係展望及政策建議報告八 中拉關係:機遇大於挑戰_二、中國與拉美的經貿關係四、結語:對中歐關係未來的展望報告二 深陷安全困境的東北亞:堅冰與暖流同在_四、2014年中國與日韓關係展望二、2013年中美建設新型大國關係的探索與挑戰二、歐盟“重啓”對華政策調整與加快推進“大西方”戰略報告七 中非新型戰略伙伴關係的全面拓展與提升_五、推動中非關係發展的政策建議報告九 新時期中國對外貿易的轉型與發展_四、戰略和政策建議報告三 中國與東南亞關係:穩中求進,面向未來_二、中國與東盟關係的新發展二、低碳能源:世界能源發展的方向報告五 中俄關系再創新高_一、中國在俄羅斯對外戰略中的地位上升報告二 深陷安全困境的東北亞:堅冰與暖流同在_一、2013年中日關係回顧報告二 深陷安全困境的東北亞:堅冰與暖流同在_四、2014年中國與日韓關係展望三、影響中國與東盟關係深化發展的主要問題三、國際能源格局變動對中國的影響報告七 中非新型戰略伙伴關係的全面拓展與提升_五、推動中非關係發展的政策建議一、國際能源新格局報告二 深陷安全困境的東北亞:堅冰與暖流同在_一、2013年中日關係回顧報告七 中非新型戰略伙伴關係的全面拓展與提升_三、日益豐富的中非人文交流報告六 大變局深化背景下的中國與中東關係發展_三、中國與中東關係實現新發展報告八 中拉關係:機遇大於挑戰_三、大國在拉美的外交競爭及中國機遇報告五 中俄關系再創新高_四、中俄關系中尚待解決的矛盾與問題一、沒被“浪費”掉的危機:歐洲的改革與轉型三、中國需要重構對歐政策的目標和內涵報告七 中非新型戰略伙伴關係的全面拓展與提升_一、不斷深化的中非政治合作三、影響中國與東盟關係深化發展的主要問題報告七 中非新型戰略伙伴關係的全面拓展與提升_二、持續增長的中非經濟合作二、低碳能源:世界能源發展的方向一、沒被“浪費”掉的危機:歐洲的改革與轉型報告一 超越歷史:中美建設新型大國關係的探索與挑戰_三、結論與2014年展望報告三 中國與東南亞關係:穩中求進,面向未來_四、中國—東盟關係未來展望報告八 中拉關係:機遇大於挑戰_三、大國在拉美的外交競爭及中國機遇四、當前中非關係的特點及面臨的主要問題報告三 中國與東南亞關係:穩中求進,面向未來_一、2013年東南亞局勢基本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