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遼東之敗

第299章 遼東之敗

遼東城(今遼寧遼陽),本爲漢家襄平城,高句麗盡取遼東之後,改襄平城爲遼東城。

城中瀰漫在驚恐的氛圍之中,隋朝在營州大張旗鼓的聚兵三十萬,東征之心,老幼皆知。

現在的隋朝,毫無疑問便是整個東亞範圍的霸主。

突厥、庫莫奚、吐谷渾這些北方勢力,要麼俯首稱臣,要麼被打得抱頭鼠竄。

赫赫威名,是從開皇三年,反擊突厥以來,歷次大勝所鑄就。

恐懼的並不僅僅是直面隋軍的遼東城軍民,平壤城中,大臣紛紛進言勸說,希望高元遣使向隋朝求和。

卻遭高元拒絕,自開皇十年繼承王位以來,他已經執掌高句麗七年。

過去困擾高句麗半個世紀的內亂,早已平定,這位頗有野心的君主也想與隋朝掰掰手腕。

高元徵召靺鞨騎兵萬餘人,又廣招將士十餘萬,親領大軍前往遼東城,以安撫人心。

靺鞨人世居白山黑水之間,部分歸於高句麗的治下,當然,在五代時期,他們有一個更知名的稱呼,女真。

隨着平壤大軍抵達,遼東人心稍稍安定。

與之相對的,卻是三十萬隋軍在東征途中,叫苦連天。

遼西自古就有行路難一說,不僅是要跋山涉水,穿越羣山,更因爲遼河西岸是一邊泥濘之地,東西二百餘里,南北一千里,人馬不通,謂爲遼澤地。

也正是因爲遼澤地道路難行,在南北朝時期,中原陷入內戰,高句麗的擴張勢頭,也只能止步於遼河東岸。

實在是遼澤地難以進行大規模軍事行動,此前高句麗侵犯營州,也無法真正動員大軍,只能出動小股部隊,與契丹組成聯軍。

遼西的地貌,在過去是抵禦高句麗的屏障,到如今,卻成了隋軍東征的阻礙。

將士們途經上千裡的山路,才抵達營州,本就疲憊不堪,如今更要穿越二百餘里,號稱人馬不通的遼澤之地,其中艱苦,可見一斑。

抵達遼河西岸的時候,早已經是人困馬乏。

但相比較將士的疲憊,將帥失和,纔是這支隋軍的最大問題。

漢王楊諒名爲行軍元帥,但一如楊廣伐陳,只是名義上的統帥。

他是希望能通過征討高句麗,來樹立自己的影響力,故而與楊廣不同,楊諒不甘於當一個傀儡。

這樣的端倪,從他不徵召博陵騎卒就能瞥見一二。

出兵以後,楊諒時常向高熲提出自己的意見。

但在高熲看來,楊諒一個乳臭未乾的毛頭小子,也能在自己面前比劃軍務,當初他擔任監軍,討平尉遲迥叛亂的時候,他楊諒還在玩泥巴呢。

二人時常爆發衝突,對於楊諒的建議,不管是有理無理,高熲一應不予採納。

本就因爲道路難走,將士們怨聲載道,如今將帥失和,更是嚴重影響了軍心,使得軍中士氣低迷。

在遼河西岸稍作休整後,高熲立即下令搭設浮橋,在半渡之際,駐守遼東城的靺鞨騎兵突然殺奔而來。

過往與突厥交戰,呈碾壓之勢的隋軍,卻因爲各種原因,而陷入了苦戰。

要不是西岸大軍陸續過河,穩住了陣腳,只怕真能讓靺鞨騎兵打回西岸。

雖說隋軍損失慘重,可好歹還是渡過了遼河,隋軍迅速東進,兵圍遼東城。

在高熲親自督戰下,隋軍連日猛攻遼東城,傷亡巨大,遼東城搖搖欲墜,可卻總是墜不下來。

圍城半月以後,危機終於爆發,隋軍大營缺糧。

幽州總管李景爲了供應後勤,特意徵召了十餘萬民夫,以及轄區內所有的車輛。

但遼澤地經過三十萬大軍的踐踏,又會逢天降大雨,車輪陷在泥坑中,運糧的車輛根本就無法通行。

若是捨棄糧車,民夫也不可能揹着糧草穿越遼澤地。

爲是否退兵,楊諒與高熲再一次爆發了激烈衝突。

楊諒自然是主張要退兵的,他只是掛名主帥,就算是敗了,也與他無關。

可若是徒勞無功,高熲便是要擔起全責的。

他與太子楊勇的處境本就艱難,如今正指着一場大勝,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又怎麼願意輕易退兵。

高熲一天之內,連派七名使者,催促後勤,同時勒令將士們繼續強攻遼東城。

直至營中糧草即將耗盡,也遲遲不見運糧隊伍渡過遼河,高熲眼見遼東城始終不能攻下,他再是不願,也只能下令撤軍。

城中的高句麗人堅守二十餘日,傷亡慘重,難以追擊。

而對於隋軍來說,迴歸遼西的道路,也是一場死亡行軍。

疲憊與飢餓摧殘着隋軍的意志,無數人倒在了歸途之中,三十萬大軍浩浩蕩蕩東出,最終狼狽逃回營州的,只剩了十餘萬人。

當韋衝見到高熲的時候,驚訝於他的蒼老。

三十萬將士陣亡過半的結果讓高熲無法接受,如果他要是知道大隋與高句麗的第一戰,本應該是三十萬大軍,死者十之八九的結果,或許能得到一點安慰。

但無可否認,這是隋朝建國十七年以來,經歷的最大一場敗仗,也是自幽州總管李崇戰死以來,唯一的敗仗。

隋朝在遼東慘敗,無疑震驚了漠南各族,他們驚訝的發現,原來隋人也不是所向無敵,他們也是人。

崔澈得知消息,留下三萬步卒守衛邊境,帶領五萬騎卒巡視北疆,這才震懾住了蠢蠢欲動的草原部族。

如今陸路已然敗退,沒有了高熲大軍拖住高句麗主力,青州水師又怎能再往平壤,也只得打道回府。

當崔澈南下,重返幽州的時候,沿途所見,盡是麻木的殘兵敗將。

“高熲完了。”

崔澈對崔棄疾說道。

本就與楊堅夫婦因爲廢立儲君的問題,離心離德,如今遭遇慘敗,更是有失衆望,高熲不會再有重新證明自己的機會。

漢王楊諒與高熲已經提前離開,快馬加鞭返回大興請罪,兩人矛盾早就不可調和,甚至都沒有走在一起。

只留下將士家眷們愁雲慘霧。

父母哭兒子,妻子哀丈夫,兒女念父親。

(本章完)

第467章 謀身之法第552章 水淹陽平第395章 偵查敵情第204章 舊人之心第239章 再遇蘭陵第423章 連成一片第51章 崔府夜話第500章 徐姓少年第77章 南陳奪嫡第202章 田螺姑娘第185章 兒女親家第81章 皇家尼寺第605章 繼領水軍第599章 荊南將士第564章 各有封賞第405章 高壁鏖戰第604章 夜襲水寨第379章 呼喚家人第560章 燕王三辭第369章 仁壽宮變(二)第203章 崔澈嫁女第434章 東線戰起第360章 來使催促第205章 儲位之議第234章 稍作休整第29章 孝子阿贇第358章 意氣之爭第388章 棄軍而走第139章 范陽盧氏第221章 夜渡長江第616章 兵臨成都第330章 騎卒張楨第484章 軍隊整編第163章 兒女之事第201章 初訪李府第176章 花落誰家第345章 以誠相待第194章 親友重逢第201章 初訪李府第428章 夜襲山谷第171章 早做準備第200章 楊崔之會第179章 雙姝同名第518章 壯志滿懷第588章 兵發南陽第336章 分兵策應第36章 天元駕崩第578章 倉促回京第605章 繼領水軍第551章 撤圍而去第460章 護寺僧兵第463章 重定租調第112章 總管人選第501章 徐郎何來第351章 漢王來使第49章 婚姻之言第467章 謀身之法第421章 先鋒襲城第573章 目標敦煌第596章 封鎖江面第619章 下詔止戰第71章 一喜一憂第551章 撤圍而去第153章 揮師西進第147章 冊立新汗第119章 接風洗塵第384章 分取各地第343章 喪師自刎第331章 崔楊聚兵第137章 出鎮幽州第447章 東窗事發第454章 開誠佈公新章節被屏蔽了第23章 北齊舊人第233章 奪取處州第72章 誇大成果第533章 分清主次第244章 祖母病故第459章 汾水之魚第147章 冊立新汗第53章 記事參軍第602章 九江太守第164章 重回書院第131章 設立義倉第172章 南下襄陽第448章 走漏消息第408章 豆盧皇后第565章 地方分權第331章 崔楊聚兵第390章 昭烈之事第275章 荊州總管第613章 宴無好宴第559章 自比貞婦第396章 諸將爭先第287章 二度出塞第66章 深夜來客第271章 視察宮殿第374章 清河崔氏第419章 世子相求
第467章 謀身之法第552章 水淹陽平第395章 偵查敵情第204章 舊人之心第239章 再遇蘭陵第423章 連成一片第51章 崔府夜話第500章 徐姓少年第77章 南陳奪嫡第202章 田螺姑娘第185章 兒女親家第81章 皇家尼寺第605章 繼領水軍第599章 荊南將士第564章 各有封賞第405章 高壁鏖戰第604章 夜襲水寨第379章 呼喚家人第560章 燕王三辭第369章 仁壽宮變(二)第203章 崔澈嫁女第434章 東線戰起第360章 來使催促第205章 儲位之議第234章 稍作休整第29章 孝子阿贇第358章 意氣之爭第388章 棄軍而走第139章 范陽盧氏第221章 夜渡長江第616章 兵臨成都第330章 騎卒張楨第484章 軍隊整編第163章 兒女之事第201章 初訪李府第176章 花落誰家第345章 以誠相待第194章 親友重逢第201章 初訪李府第428章 夜襲山谷第171章 早做準備第200章 楊崔之會第179章 雙姝同名第518章 壯志滿懷第588章 兵發南陽第336章 分兵策應第36章 天元駕崩第578章 倉促回京第605章 繼領水軍第551章 撤圍而去第460章 護寺僧兵第463章 重定租調第112章 總管人選第501章 徐郎何來第351章 漢王來使第49章 婚姻之言第467章 謀身之法第421章 先鋒襲城第573章 目標敦煌第596章 封鎖江面第619章 下詔止戰第71章 一喜一憂第551章 撤圍而去第153章 揮師西進第147章 冊立新汗第119章 接風洗塵第384章 分取各地第343章 喪師自刎第331章 崔楊聚兵第137章 出鎮幽州第447章 東窗事發第454章 開誠佈公新章節被屏蔽了第23章 北齊舊人第233章 奪取處州第72章 誇大成果第533章 分清主次第244章 祖母病故第459章 汾水之魚第147章 冊立新汗第53章 記事參軍第602章 九江太守第164章 重回書院第131章 設立義倉第172章 南下襄陽第448章 走漏消息第408章 豆盧皇后第565章 地方分權第331章 崔楊聚兵第390章 昭烈之事第275章 荊州總管第613章 宴無好宴第559章 自比貞婦第396章 諸將爭先第287章 二度出塞第66章 深夜來客第271章 視察宮殿第374章 清河崔氏第419章 世子相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