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五篇《周易》裡的無神論思想
1
我們已知《周易》是哲學,是一部政治哲學。《周易》建構了“君子”理念,凸顯的是人文精神。
《周易》既不是宗教經典,也不是巫術占卜之書。《周易》是一部王制社會裡的治國寶典,《周易》談論的是治國理政的社會實踐經驗與人的主觀能動性,《周易》裡沒有天命神學思想。
我們說是《周易》哲學突破了漫長的原始宗教及巫術思想的禁錮與束縛,開啓了先秦人文精神的理性之門。《周易》實現了“哲學的突破”,迎來了人類歷史上東方中國的那場“精神運動”。
有學者說:“一切民族的文化,都從宗教開始,都從天道天命開始。”
從歷史文獻和考古上知道殷商是個神巫主宰之國,殷人無事不卜,無日不祭,用頻繁的占卜祭祀來尋求各種神靈的保佑。這成爲殷商時代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徵。
由於周革殷命,殷滅周興。隨着殷周政權更替,原始天命觀也隨之動搖,而新的天命政治觀——“以德配天”也隨之出籠。
1、周初“以德配天”的實質
我們可以從《尚書》(五經之一)中的“西周文”裡看到周初在國家政治上及王室日常活動中的占卜,祭祀,構成的人神溝通原始宗教與巫術的信仰鏈。
雖然周人滅商,有小周幫代替大殷商統治‘天下’,周王室一面把殷商的文化繼承下來,一面又提出一個新的口號,即“修德”。修德的目的是配天的意志。“以德配天”的思想也確實突破了殷商統治者完全沉浸在宗教神巫氣氛的現象。周統治者在意識形態上建構出了“以德配天”的政治理念。是爲自己的統治的合理性,尋找到的一種理論根據。認爲殷紂王失“德”,也就失去了上帝的保佑。由於文王有德而被上天看到,才把天命移交給周人。這是周人所認爲的取代殷商擁有‘天下’的理由。這也是中國進入文明門檻以後,即有文字後,有史以來朝代更替的大事件。並且又是一個被稱爲四夷的小部族,所奪取了中原的大殷國。這也是一次開天闢地,石破天驚的一次國家政權交替的大變動。周人取代大殷國的‘天下’後,不能不去考慮,這種靠暴力,以諸侯犯天子而奪取‘天下’的行爲,做出一個合理的解釋來。“以德配天”的理念就是在這時候,這種背景下產生了。
周初的天命觀和殷商相比,是以“天”取代殷人的“帝”。也有殷人混沌的天命意識(即原始宗教意識)變成明晰的天命意識(即上天能知善惡),周初統治者賦予“天”有明辨善惡的道德人格。在周初統治者看來,占卜、祭祀與上天溝通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是自身得修“德”才能配合“天命”的意志。實質周初統治者已懂得用“神道”來“設教”爲政治統治服務,這已經超越了殷商統治者的統治術。
既然修德的目的是配合“天命”,那麼就不可能放棄傳統上的宗教信仰。周初統治者增加了一項“德”教,以區別與殷紂王朝的不同,以此來教育其治下的新臣民,作爲應當擁護周人建國,而接受其統治的合理根據,即所謂周王的統治是上天的賜予,使原來接受商王統治下的諸侯和邦國,順順當當的接受周王的統治。但也不否認,周出統治者在伐殷後,也看到了民衆在戰爭中的力量。從而感覺到“天命無常”,故而提出修“德”,是讓在位者以及王公大臣們,注重修“德”,以免重蹈殷紂王朝的覆轍。周出統治者是一面倡導修“德”,一面在日常政治生活中與神溝通。無論祭祀與占卜,也無論對鬼神與天命的信奉,在西周初期這種行爲表現得非常濃重。特別像周公是一位十足的天命信奉者,鼓吹者,教化者,也是一位人神溝通的踐行者。這在五經之一的《尚書》中的“西周書”裡反映的是清清楚楚。周初周王室被鬼神,祭祀,占卜,天命觀濃重的籠罩着,“德”教只是周公對成王的教育和對原屬殷商統治下的部族的教化手段而已。
周公倒是像一位大巫師,不斷的以“天命”和“修德”來恐嚇小成王和諸侯,以達到自己在攝政上統治的穩固。西周周公的“德”教下,而實質瀰漫着迷信與專橫。我們看周書裡“德”教實與天命糾纏在一起。“德”的目的是配天,修德是讓上天保佑周王朝。
《康誥》是周公執政(攝政)封康權於衛的一篇誥辭。且看周公是如何言“德”的口味。
“王若曰:孟候,朕其弟,小子封,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以修我西土。惟時冒聞於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誕受厥邦厥民,惟時敘,乃寡兄勖。肆汝小子封在茲東土。”
這段話意思是:“攝政王這樣說:孟候,我的弟弟,年輕的封,你的偉大莫名的先父文王能夠崇尚德教,謹慎刑罰……以治理我們的西方。文王的這種努力被上帝聽到了,上帝很高興,於是上天降大命於文王,滅亡大殷國,接受了殷的國命和他的邦國百姓,爲了這個事業,他勤勉努力,完成了天命,所以你小子封才能在這東土之上。”
《康誥》又說:“王曰:“嗚呼!封,汝念哉!今民將在祗遹乃文考,紹聞衣德言。往敷求於殷先哲王用保乂民……宏於天,若德,裕乃身,不廢在王命!”
這意思是:“攝政王說:啊姬封,你要經常想着呀,現在百姓正看着你如何遵守你父親文王的遺德,並希望繼續聽到殷先人的有德之言。你去遍求殷人先賢王用來安民治民的有德之言吧……使他們大愛上天庇護。如果你自身能富於德,王命就不會被荒廢。”
這以上是篇首的內容,而本誥文的最後是:“王曰:“嗚呼!肆,汝小子封,惟命不於常,汝念哉!無我殄享,明乃服命,高乃聽,用康乂民。
王若曰:往哉!封,勿替敬,典聽朕告,汝乃以殷民世享。”
這意思是:“攝政王說:啊,要盡心!你小子封,天命不是固定不變的。你要經常想着呀,不要絕了我們享有的天命。要明確你的職責與使命,擴大你的聽聞,來安定治理百姓。
攝政王說:去吧,封,你不要放鬆警惕,牢記我的貴告,你就會世代享有殷民。”
這一篇誥文,是告誡姬封(姬姓,名封,又稱衛康叔、康叔封,周文王的第八子,周武王的同母弟,獲武王封畿內之康國,故稱康叔。成王即位後,周公平定武庚叛亂後,封康叔於衛)的,周公以王的口味,誥於封去衛地治理封國。這裡提到的德是提倡文王創立的德,要封繼承與發揚,纔會受到天的庇護。纔不會像大殷國那樣滅亡。在周公的心裡,德是給上帝的承諾,即上帝保佑有德的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