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巖:科幻是什麼形式?是“科學和未來雙重入侵現實”這麼一個描述,但是在這個描述,因爲每個作者站的位置不太一樣,也的站得稍微靠前一點,有的站得稍微靠後一點,有的基於科學在寫,有的科學離他很遠,因爲科學不同的入侵方式,創作各種各樣的作品。大的趨勢,早期像雪萊夫人寫東西的時候,科學離她很遠,今天科技變化,剛纔講的基因技術,在不知道的狀態下已經飛速發展,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未來無限地嵌入現實,這是新的方式反映現實。
主持人:我不知道《阿凡達》算不算科幻作品,我看完《2012》和《阿凡達》之後,有深深的反思,人類社會按照這樣發展下去,地球真的會毀滅嗎?這是很多人思考的問題,這也反映了科幻文學和現實中間的一些關係,我曾經看過一些作品,比如醫學工作者研究技術,未來爲了治療某種疾病,最後導致人類近乎毀滅,我覺得挺殘酷,挺可怕的,它讓我對社會現實甚至我們的生活去思考,去反思了,是不是對社會的作用?
楊平:很顯然有這個作用,這個作用從科幻一誕生,就有文學性基因。在一開始把科學作爲另外一種的東西入侵到我們的生活中,入侵到我們的傳統當中。我們怎麼來適應這種變化。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中,科學創造出來是一個怪物,這個怪物對人類造成危害。包括威爾斯作品當中,科學代表某種潛在的危機,一種負面的東西出來。在科幻當中,對科學所可能帶來的風險的反思,從一開始就有,這可以算作科幻的傳統。科學並不僅僅是原來不能做的事情能做了,不僅僅是好的,可能有風險的東西。甚至可以說是科幻當中的老生常談式的東西。作爲科幻的作品來說,這是非常基本的東西,你不是說把科學當做完美的東西來看待的。
主持人:所以吳先生,您怎麼看待科幻文學與社會生活之間的關係,或者對社會生活的作用?
吳巖:科幻文學與社會生活是非常複雜的關係。一方面是起源於社會生活,表達人們對變化的渴求。另外又擔心未來的變化可能發生的問題。剛纔講的《阿凡達》、《2012》這些作品,有人說子虛烏有的,外星球沒有人,2012年不會發生世界末日。如果你仔細看作品,會看到更多引人深思的地方。比如《阿凡達》,在這個世界上生存,是不是以人類爲中心,需要能源就開始挖,需要跟你打仗了,把炮彈扔在這裡,一下子把整個環境都毀滅了。過去講不要毀滅環境,是以人類爲中心,你毀滅了,人不能生存。整個星球和宇宙是所有的生物共同體,像這些反思,大家有沒有從《阿凡達》裡看出來?《2012》的所謂末日預言也有很多東西,社會應該怎麼發展,所有不可能發生的事情,會不會有所發生?最近幾年劉慈欣寫的“三體”系列,他講的就是真的發現外星人,這個外星人非常具有破壞性,會找到所有的生物,只要我知道你在那兒就把你滅掉。好在外星人到地球有400年的時間,人類有400年的準備,即便400年,最後還是沒有破除外星人的侵襲。這已經深刻在這個過程中,把人類的欲求,引導人類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革寫在一起。
主持人:(這些)真的是能夠啓發我們思考的文學作品。兩位老師有什麼世界着名的科幻作家和作品,值得給國內的特別是看我們節目的網友推薦的?
吳巖:像剛纔講的,對小一點的孩子,像凡爾納還是可以看的。(不過)凡爾納的作品因爲時間比較久遠,行文方式和節奏比較慢,另外科技有些東西已經過時了。威爾斯的一些東西,比如《時間機器》,本來寫得很好,我經常講他是穿越之父,穿越從他開始,他是四度空間穿越,那個時候沒有。但是現在到處都是穿越,所以威爾斯不算什麼。你選這些作品的時候,父母要給導讀。真正比較適合看,從美國20、30年代以後,阿西莫夫兩套最重要的作品,一套是基地系列,一套是機器人系列,基地系列講非常龐大的宇宙,特別是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裡起到什麼作用。這個小說最初是三部曲,後來變成多部。機器人故事也很有意思,考慮技術的發展是不是會有一些限制,人類可不可以定一些信條,這些信條會不會違背。這些東西都是挺好的作品。
最近幾年,世界各國的科幻作品發展非常迅猛,最近四川科幻世界雜誌做了一套世界科幻大師叢書,這套書大概現在已經出了一百七八十百,歷年獲得雨果獎、星雲獎的作品,系統地翻譯過來,很值得大家閱讀。
中國晚清的東西現在看比較難看了,因爲是章回體,半文言。但是晚清的故事內容非常豐富,我們現在正在準備搞一個大系,把晚清的科幻作品重新篩選一遍給讀者看。隨便舉個例子,有個小說叫《新紀元》,寫的是在未來世界裡,中國發展成爲世界大國了,想改紀元的方法,不用公元,改用孔子元,孔子什麼時候生的就開始。這麼一搞,全世界說不行,就亂了,怎麼辦?反對。只有一個國家支持中國這麼幹,據說這個國家是跟中國有點親戚關係,是匈牙利。
主持人:匈奴人的後裔。(笑)
吳巖:實際上可能沒關係,最有意思是匈牙利支持,各國就圍剿匈牙利,中國說不行,我要支持匈牙利,就打起世界大戰。中國打了三場戰爭,從沿海打到印度洋,最後打到大西洋,把整個世界平復,新世紀就開始了。這些想法寫得非常好,非常有意思,各種新的科技,各種新的戰艦,中國水軍戴着帽子下水,有呼吸器。講的中國崛起的思路和今天想法是非常接近的。這種作品如果在有導讀情況下,是很好看的。真正比較容易看的,建國以後,50年代,“文革”前17年有一些少兒作品,但是現在科技比較老。後來粉碎“四人幫”以後,葉永烈老師,鄭文光是中國很着名的科幻小說,他寫的《飛向人馬座》。
主持人:那些科幻作品裡面都是愛國,主旋律的東西還是有的。
吳巖:對,還是愛國。都是華裔科學家,拿了科技發明,絕對不給資本主義打工,有非常強的意識形態。真正好看的,這幾年已經出現大量新的作者,等會再給大家介紹。
主持人:楊老師,剛纔吳老師已經說了很多,您來補充。
楊平:吳巖老師說得非常全面,還有幾個作家可以提一下,一個是阿瑟·克拉克,他的作品對科技和宇宙的思想是很有特色的,而且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很多中國科幻作品,包括劉慈欣、星河,都很受他的影響。另外是菲立普·迪克,他的作品很多被好萊塢改編成電影。還有像賽博朋克的威廉·吉布森,關於電腦的,關於網絡,關於基因這些東西,對後面的影響也很大,《黑客帝國》深受它的影響。現在看到很多科幻電影都可以從這幾個作家當中看到最初是怎麼發源的。
主持人:楊先生請您點評一下阿西莫夫,今年是他逝世20週年,您怎麼評價他的創作經歷和主要作品。
楊平:國內這些作者尤其像在90年代後的作者,他們受阿西莫夫的影響是相當大的,阿西莫夫的作品非常講究邏輯性,非常講究思想性。他的作品經常有非常好的故事,非常巧妙的構思,對科技的把握也是非常準確。因此阿西莫夫的作品可以說開創了獨特的風格。阿西莫夫他本人的思維非常敏捷,非常講究邏輯性,非常講究精巧的構思。這點上是他非常有特色的一點,跟其他的作者有很大的不同。
主持人:所以他的特點您總結的話,用怎樣一句話可或者幾個關鍵字概括?
楊平:非常好的故事,非常好的科學的構思,還有是有一定的思想性。
主持人:思想性也有,這是阿西莫夫的特點。吳教授,據說《星球大戰》,包括《阿凡達》都是抄襲了《銀河帝國》的創意,不知道這種說法對不對?
吳巖:因爲科幻作品不像別的作品,比如純文學作品,都寫愛情的,不能說這本抄那本,科幻作品有一個構思,這個學習那個學習,互相學習,很難講。《阿凡達》這部作品吸收了之前科幻很重要的東西。
主持人:您個人覺得爲什麼阿西莫夫能獲得那麼高的評價,被譽爲“像神一樣的人”?
吳巖:阿西莫夫其實對他有爭議的,他更大的名聲在科普界,他寫過不到500本書,最重要的是他把科普做成全方位的,說他是最能靠簡單的語言向普通人傳授科技的人。他有一個特點,他沒有文風,他自己講,你們所謂有文風是有風格,講科學就是“平板玻璃”,不能是“磨砂玻璃”。他講我的作品不是你說的那種,我就是要我要寫的作品,這是他偉大的地方,我行我素,我就****的事。雖然在學術界對他有爭議的,我跟美國作家見面,我問每個人,一般意義上他們都跟我講:我最佩服阿西莫夫。
主持人:楊先生也是從事科幻文學創作,您覺得國內目前科幻文學整體的發展情況怎麼樣?如果讓您評一評名家名作的話,有哪些?
楊平:中國科幻小說正處在非常大的發展早期或者說前夜階段。90年代以來這20年時間,中國科幻文學處在引進模仿,進行變化消化吸收階段。在過去幾年有很明顯的苗頭,自己的東西開始生長,原創性的東西開始出現,有自我意識的東西開始出現,這跟以前有很大的不同,不再是簡單模仿。中國科幻文學在未來5到10年裡有非常好的發展。
主持人:目前還是小學生?
楊平:正在成長,這跟以前有本質的區別,以前把外國的東西拿過來變成中國的人、中國的故事來寫,但是還是外國的核心。現在不一樣,自己原創的東西出現了,這是本質的變化。
主持人:您心目中認爲目前比較佔分量的名家名作是?
楊平:劉慈欣“三體”系列沒有問題,這是放在任何時候都可以的,還有韓鬆,非常有特點的作家,他的思想性和表達性極富想象力,非常耐讀的作家。你可以看他的《地鐵》,《火星照耀美國》,新版的,在90年代出過,現在又重新出了。
吳巖:預言了911的世貿攻擊。
楊平:還有其他的,還有何夕的作品非常有人文特點,裡面的科技內核非常紮實的。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作者),包括陳楸帆、夏笳這些2000年之後起來的作者,都值得一看。
主持人:剛纔請楊先生評價了一下國內科幻文學的發展現狀,接下來請吳教授做一個對比,把中國的科幻文學和當今世界一流的科幻文學放在一起做一個對比的話,我們的差距在哪裡,還有哪些不足的地方?
吳巖:現在是非常難講,我們曾經在1997年開過一次中美科幻峰會,請了美國着名科幻作家大衛·布林,他是世界科幻大會的主賓,他來了以後有一個想法,現在中心已經移到中國來,而且你們中國有資本,我們現在要在中國發展,我們也來參與,我們把構思拿出來。這是他們的看法。再比如美國有一個作家叫尼爾·蓋曼,他是“美國的羅琳”,他也經常來中國。汶川地震以後,他馬上來中國,去慰問。他們都感覺好像一個新的發展在中國,而且中國很快趕上世界的發展。最近剛纔講的劉慈欣等,他們的作品已經被認爲達到國際的水平。像劉慈欣的作品已經變成英文。剛放上去幾個短片,有二三十個書評出來,據說看了書評的人說,外國人對他作品的書評和中國人對這個書的看法基本是一樣的。我想回答你這個問題,基本我們現在是走在世界水平上面。但是有一個,他們的高層作家可能有好多,你的高層作家可能少,問題在這兒,你要大規模地去發展。
主持人:我們也有優秀的,也有達到世界一流的作家,只是星星點點,人家是很多。
楊平:關鍵還是時間的問題,不要太着急,給一段時間,會出來。
主持人:還有一個問題,你要經常跟人講科幻文學怎樣,可能很多普通網友跟我一樣想岔了,想到魔幻上、玄幻上去,包括最近很火的穿越題材,這應該算玄幻,有些穿越題材借用科幻的知識,有人穿越到古代,能自圓其說。現在特別火的玄幻文學或者魔幻文學,屬於科幻題材的一種嗎,或者它跟科幻的關係怎樣的?
吳巖:(玄幻類)我看得比較少,就簡單回答。我的感覺只有很少部分是和科幻沾邊的,是兩個都具備的。舉一個國外作家寫的《科魔大戰》,兩個世界在宇宙中,一個世界是科學世界,以科學爲核心爲生產力的,一個世界是魔法世界,以魔法來改變世界的。兩個國王的孩子對換了,科學世界的兒子到魔法世界生長,魔法世界的兒子在科學世界生長,遇到很多阻礙。你說這樣的作品是魔幻作品,肯定了,同時它又是科幻作品,它把科學的基本規則都擺出來。這種是有關的。但是大量的以魔法爲基礎或者以不講宇宙規律的穿越就不是。
主持人:有交集,但是也有不一樣的地方。楊先生您是科幻作家,您怎麼來評價魔幻或者說玄幻甚至目前比較火的穿越題材?
楊平:這個很正常。因爲人們總是會對魔法、神奇的東西感興趣。克拉克有一句名言,任何先進的科技對落後的種族來看,就像是某種魔法。在這些人看來這些科技就是魔法。我覺得這是人心目中的一個永恆的象徵。在科技時代到來的時候,人們對魔法仍然有一定的好奇,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又回到科幻和奇幻、玄幻這些的關係上來說,我們現在已經不是太關注對他們進行區分,有些設定我們是默認的。比如說一個人到月球上去,如果坐着火箭上去,是科幻,如果是騎着掃帚上去,就是魔幻。如果說你一定要說這個火箭裡是什麼原理的話,科幻已經不再大量說你火箭什麼原理了,就是火箭坐着上去就完了,到這個時代沒有必要討論這個問題了。
主持人:今天最後一個話題,講講中國的科幻人才的培養。吳教授從事這方面的工作,中國當前科幻人才的培養是怎麼樣的,以北師大爲一個基地在從事這樣的工作?
吳巖:是,我們過去沒有系統化的培養模式,但是北師大從1991年開始,給本科生開了科幻課程,主要以欣賞爲主。這個課開了10年,後來一些很有名的作家,像星河、楊鵬等等聽了這個課以後,逐漸就變成了作家,現在都很有影響,寫出很好的作品。到2003年,我們想能不能提高這個水準,又變成碩士方向。2003年開始每年北師大招碩士科幻研究生,一直到今天沒有斷過,下面還搞博士的教育。如果在高校開這種專業方向,一定以研究爲基礎,不是以創意爲基礎,現在推進能不能將來有一個創意的方向來做。今年開始在北師大把一個課程變成創意課,我給學生要求,要寫作,我請楊平、星河、夏笳這些重要作家到我那裡去,讓他們親自教學生怎麼創作,我請每個人講三回,第一回講講怎麼寫,就佈置作業。第二回老師把作業都看了,看了給大家點評。第三回大家集體再來改,現在正在做這個事,大家反映非常好,學生現在寫了作品,而且有的已經被刊物接受了。這個實驗嘗試成功,將來可以辦一些作家班。我知道《兒童文學》雜誌大概聯合中國作家兒童文學委員會會在(今年)7—9月份搞一個大型的幻想文學培訓班,這個主要針對兒童文學領域。科幻文學將來假如有資源的話,很想給大家做普遍的培訓。 小說.追憶似水的未來 最新章節第12章 尚未遺落的未來對話(2) 網址:html/67/67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