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無題

先別訂,先別訂,謝謝!

張遼越過渠丘山銜住曹軍尾巴有多種目的,行軍中大多對前方充滿警惕而對來時走過的路多有疏忽,尤其像良山北道這樣東西貫通的一條路,更是如此。這當然是其中最大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張遼想要搶曹軍的東西。

兵法有云: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忌稈一石,當吾二十石。

俗話說三夫一兵,是講一個士兵便需要三名民夫去爲他運送補給。燕氏雖在黃河流域擁大船之利,但從遙遠的幽州至兗州,這條運送輜重的路是真正費去糧草無數,任何佔據優勢的燕氏將領都會想着如何吃敵人的糧食而減少己方在後的輜重壓力。而這個問題對張遼而言,更是一刻都不能等待的……他沒糧了。

就像陳宮所說,放棄在良山西北伏擊而繞行遠途,以期後發先至是在冒險。在北道上丟棄的輜重只是少數,因爲自大河暴漲補給斷絕後,張遼部便一直面臨着缺少糧草的窘境,過一日便少一日糧草。到了良山北道與夏侯淵遭遇時,張遼部實際上只夠突進至魯地的輜重,結果爲了輕裝簡行又丟下了少數,僅剩不過五日糧草。

這場長途奔襲對張遼最大的意義,便是襲擊曹軍後陣輜重,哪怕不能擊潰夏侯淵部都沒有什麼關係,只要能夠掠到他的糧草,這仗便勝了。

因爲東郡已經不剩多少糧草了,各地縣城鄉野的糧草都爲閻柔部在前些時候便抄掠一空。失去糧草輜重的夏侯淵,在東郡北部三天都撐不住,只能回頭!

步卒翻渠丘山終究還是慢了,張遼走出渠丘山時,卑衍已率騎兵於良山北道的東谷口等待晝夜,在張遼眼中,卑衍是很有價值的下屬武官……因爲他帶着騎兵馬隊就食於野,非但省下一日糧草,還從鄉野籌集到供五千兵馬食上一日的糧食。

作爲將領可以不懂得攻勢如火,但不能無法照顧好麾下兵卒的衣食住行。領兵打仗,能將這些繁瑣的‘小事’做成並一絲不苟,那多多少少不會是一個庸人。

爲將者會打仗的太多了,但無法讓軍卒吃飽飯的將領,就算再能征善戰,最後也總是難免一敗的。

張遼在良山腳下退後一步,退出海闊天空;小勝初陣的夏侯淵停駐在良山道上卻陷入進退兩難。夏侯淵不像張遼,一場仗葬送九成斥候,領軍帶路都壓到陳宮這個本地人充當的嚮導身上。但正因有斥候,才更令夏侯淵不敢繼續向西走。

在意識到張遼的難對付後,夏侯淵在心中將張遼拔高許多,儘管張遼在先前選擇後退,可對夏侯淵的震懾卻不亞於被擊敗……這種震懾來源於感覺自己的頭腦不夠用,完全被張遼繞了進去,因而被動的便讓夏侯淵希望不跟着張遼擺出來的思路去走。

他的斥候在出谷時,遭到烏桓騎兵的追襲絞殺,不論是騎馬射箭還是逃遁奔走,兗州軍練出來的斥候都比不上這些自小成長在北疆的胡人騎手,即便僥倖穿越封鎖抵達陽谷的斥候,也沒辦法讓自己活着回到良山北道,所以夏侯淵只能知道敵軍出現在山道終點的谷地,卻沒辦法知曉再多情況。

夏侯淵認爲,張遼在算計他。

于禁卻並不這樣認爲,以理據爭道:“夏侯將軍,張遼狡猾而勇武,熟知軍略。兵書上說過,敵人做出撤退的陣勢我們便要小心敵人進攻,敵人的進攻越是大張旗鼓,我們便越要小心他們是否要逃跑。現在陽谷的胡騎阻斷道路卻不敢進攻,我認爲張遼是想要逃跑了!”

可夏侯淵卻拿不定主意,道:“前些時候張遼後退我以爲他是想要進攻,但他卻沒有進攻;現在他在谷口廣佈防備,恐怕也是真的防備。”

當庸人與庸人對陣,依據兵法虛實之道,通常誰更懂得用兵便是誰能得到勝利;而聰明人與庸人對陣,獲勝的往往是聰明人;可當聰明人與聰明人對陣,所需要考慮的便多了,不能再單純地依據兵法,而要猜測對方的虛實並使用己方的虛實相合,才能勉強達到取勝的目的。

夏侯淵從不認爲張遼會是不知曉用兵的庸人,那麼造成如此原因的便只有一個——張遼多算計了他一步。

“與其舉棋不定,不如分兵。”于禁不願這樣守株待兔,抱拳道:“將軍善於行軍,不如由屬下率泰山兵先行,探明敵軍虛實。若陽谷不過爲張文遠之疑陣,屬下順勢奪城以全曹公部署;即便敵軍重重防備,以將軍之能亦可及時支援,不至潰敗。”

夏侯淵最終同意了于禁的戰策,先以泰山軍爲鋒,一路小心謹慎地向陽谷進軍。夏侯淵本部則帶着輜重稍稍押後。如此一來,即便前方戰事焦灼,也不至傷及輜重……其實他們和張遼部所面臨的情況差不出太多,同樣過一日便少一日糧草,畢竟大軍是無法從廩丘向良山北道運送糧草的。

也正因如此才讓夏侯淵感到心焦,若被阻塞在這幾日,士卒的戰力將會越來越低,到時候便只能等曹操主力自廩丘奔襲範縣再殺向陽谷合兵。雖然這是最穩妥的戰術,可指望曹操從廩丘殺到陽谷,可不是一時半會就能達成的。現在他派出去知會曹操的傳令騎卒有沒有趕到廩丘還要兩說呢,若等曹操發兵趕到陽谷,那可就更慢了!

就這樣,于禁領五千泰山兵一路向西,再繞行向北直走陽谷,不半日便與閻柔部下的胡兵交戰,雙方兵馬數量相仿,閻柔背靠城池輜重充足,仰仗馬快兵疾佔去不少便宜,但臨陣經驗較少,反倒忘記封鎖曹軍斥候,陽谷近畿的局勢在半個時辰中便被于禁摸出個差不離。

後方三十里的夏侯淵在夜裡收到于禁急報,“陽谷不見張遼蹤影,僅有數千胡騎,請夏侯將軍速速來援,合力擊潰敵軍!”

這下讓夏侯淵沒了絲毫顧忌,當即放下輜重領兵西進!

第二百九十四章 早打完了第四十二章 千萬生民第三十三章 教習弓術第八十六章 冢外老狗第五十一章 求仁之心第五十七章 肘腋之患第六十五章 謀刺燕東第七十一章 反目成性第三百三十四章 跳起來第二十六章 天造地設第二百零三章 浪戰第二十章 多事之秋第三十章 皮肉之苦第三章 受人恩惠第二百五十九章 慰藉第一百零一章 反賊出身第四十五章 各有所長第七十二章 陽鄉接戰第二十章 多事之秋第二百八十四章 跳第三十四章 子義遷居第九章 獨自西進第四十三章 句麗變局第一百零八章 開城迎人第四十三章 望彼思己第一百八十八章 荊州亂第一百一十一章 興和元年第七十一章 南下受阻第六十二章 莫提吾名第三十二章 一箭生死第一百零九章 三足鼎立第一百九十五章 去蔡陽第九章 招兵買馬第九十章 痛打落水狗第十章 剷除異己第七章 韜光養晦第八十章 白馬之士第三十六章 一夫當關第二百三十七章 汝南之戰 五第五十章 切莫負我第一百二十五章 駟馬難追第二百零四章 始祖第三百零四章 曠日持久第二百二十八章 廣陵太守第九十一章 躍馬魯地第二十四章 子夜亂戰第二百零七章 依靠第二百六十一章 出其不意第三百二十二章 萬戶侯第六十六章 田豫北走第九十九章 兵形勢家第八十八章 平定天下第五十一章 大局已定第八十七章 四海爲家第十四章 孟起無禮第二百九十二章 圍攻第三十五章 陳留,典韋!第七十八章 鳴鏑刺耳第五十一章 窮寇莫追第四章 襲擾腹背第七十五章 輕兵亡命第八十五章 北守南攻第二百六十九章 聯合抗敵第八十七章 翻手爲雲第十二章 燕三不知第三十一章 不見人惡第四十一章 漢騎赤海第四十三章 句麗變局第二十三章 爭奪滎陽第四十章 瘋犬與狼第二百四十九章 涼州人第一百零九章 高句麗犬第十一章 七百餓狼第六十四章 堆積如山第十七章 張頜躍馬第九十九章 母子平安第六十一章 等待時機第十三章 先禮後兵第四章 襲擾腹背第二百八十三章 追逃第五十五章 隔水相敵第一百零一章 武鋼強弩第三十三章 幽兵出塞第五十章 北方有變第六十五章 謀刺燕東第八十六章 夜戰五阮第九十章 痛打落水狗第四章 大河滔滔第五十六章 燒殺搶掠第十五章 一個不留第十五章 劍如雷霆第五十二章 恨念求謝第一百零八章 世之虎將第二十六章 甄氏一族第七十章 洛水之會第三百三十三章 笑出聲第二百五十六章 響鼻第二十四章 改變天下第七十五章 徙民遼東第七十二章 先怒後怕
第二百九十四章 早打完了第四十二章 千萬生民第三十三章 教習弓術第八十六章 冢外老狗第五十一章 求仁之心第五十七章 肘腋之患第六十五章 謀刺燕東第七十一章 反目成性第三百三十四章 跳起來第二十六章 天造地設第二百零三章 浪戰第二十章 多事之秋第三十章 皮肉之苦第三章 受人恩惠第二百五十九章 慰藉第一百零一章 反賊出身第四十五章 各有所長第七十二章 陽鄉接戰第二十章 多事之秋第二百八十四章 跳第三十四章 子義遷居第九章 獨自西進第四十三章 句麗變局第一百零八章 開城迎人第四十三章 望彼思己第一百八十八章 荊州亂第一百一十一章 興和元年第七十一章 南下受阻第六十二章 莫提吾名第三十二章 一箭生死第一百零九章 三足鼎立第一百九十五章 去蔡陽第九章 招兵買馬第九十章 痛打落水狗第十章 剷除異己第七章 韜光養晦第八十章 白馬之士第三十六章 一夫當關第二百三十七章 汝南之戰 五第五十章 切莫負我第一百二十五章 駟馬難追第二百零四章 始祖第三百零四章 曠日持久第二百二十八章 廣陵太守第九十一章 躍馬魯地第二十四章 子夜亂戰第二百零七章 依靠第二百六十一章 出其不意第三百二十二章 萬戶侯第六十六章 田豫北走第九十九章 兵形勢家第八十八章 平定天下第五十一章 大局已定第八十七章 四海爲家第十四章 孟起無禮第二百九十二章 圍攻第三十五章 陳留,典韋!第七十八章 鳴鏑刺耳第五十一章 窮寇莫追第四章 襲擾腹背第七十五章 輕兵亡命第八十五章 北守南攻第二百六十九章 聯合抗敵第八十七章 翻手爲雲第十二章 燕三不知第三十一章 不見人惡第四十一章 漢騎赤海第四十三章 句麗變局第二十三章 爭奪滎陽第四十章 瘋犬與狼第二百四十九章 涼州人第一百零九章 高句麗犬第十一章 七百餓狼第六十四章 堆積如山第十七章 張頜躍馬第九十九章 母子平安第六十一章 等待時機第十三章 先禮後兵第四章 襲擾腹背第二百八十三章 追逃第五十五章 隔水相敵第一百零一章 武鋼強弩第三十三章 幽兵出塞第五十章 北方有變第六十五章 謀刺燕東第八十六章 夜戰五阮第九十章 痛打落水狗第四章 大河滔滔第五十六章 燒殺搶掠第十五章 一個不留第十五章 劍如雷霆第五十二章 恨念求謝第一百零八章 世之虎將第二十六章 甄氏一族第七十章 洛水之會第三百三十三章 笑出聲第二百五十六章 響鼻第二十四章 改變天下第七十五章 徙民遼東第七十二章 先怒後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