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再來再殺

戰爭,戰爭無論何時何地,對國家帶來的壓力都足矣令人崩潰。

對中原王朝是這樣,對東夷強國亦是如此。

高句麗與扶余的戰爭,已經持續五年了,五年裡大戰小戰不曾間斷,致使國內民生凋敝,一年不如一年。

他們兩國的矛盾不同於先漢與匈奴,倒像鮮卑與烏桓,脫胎於同種,卻要爲有限的生存環境分個高下。直到目前爲止,高句麗一直在兩國戰爭中處於上風。

但是新大王伯固仍舊對國中局勢不太樂觀,就好似燕北打贏了討董中的所有戰鬥,卻仍舊覺得自己輸給了董卓的戰略一般,新大王伯固也覺得自己輸了……雖然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沒有勝者。

每年爲了維持在北面邊境的駐軍,國中要徵發四次徭役,運送四十萬石糧草前往前線。這還僅僅只是兩軍對峙中的消耗,一旦戰事吃緊,這個數字便要達到八十萬。

國中一年的糧食,才堪堪一百二十萬而已。

這些年存下的糧食,已經快要因爲戰爭而揮霍一空……幸虧高句麗國的士卒都掌握在五部大加與左右大輔手中,若是像漢朝那般給予年俸,不需要等該死的扶余人打過來,他們國內便已經因爲缺錢缺糧而分崩離析了!

如果僅僅是扶餘國,新大王伯固還不至於如此憂愁。那些扶余人性格懦弱,又不尚武,沉迷於享受卻沒有保衛自己的能力。軍卒爲了衛國而勇敢作戰,在國內卻受不到百姓的尊敬,將領不通曉兵法又急於制勝,軍隊沒有良好的軍備。

高句麗甚至恥與他們爲伍,這樣的戰爭無論打多少次,勝利的只會是他們堅強而勇敢的高句麗人!

可是昨天,他收到國中西部邊境傳回的消息,九日之前,他的二兒子伊尹漠指使駐軍在漢遼東郡和漢軍起衝突,雙方都有一百多的死傷,隨後伊尹漠從紇升骨城調去兩千五百軍卒,陳兵邊境。

這對執掌高句麗的伯固來說,不是個好現象。儘管國中五部大加多半都希望高句麗與漢朝遼東郡開戰,但伯固並不這麼想,作爲統治高句麗的王者,他從來不願輕信各部大加。甚至有意與他們的意願在局勢允許的範圍內對抗,讓他們知道究竟誰纔是高句麗王。

何況,他的長子拔奇還在遼東郡學習漢學,像個質子一般將性命交在鄰國手中。

爲此,他一紙詔令將伊尹漠召回國內城,要問個清楚。

“伊尹漠,你先鼓動族人聯合漢太守起兵攻打遼東郡不成,這一次又開啓邊釁!”提到西面強鄰大漢,伯固的燕地藏着深深地忌憚,對伊尹漠斥責道:“難道你希望漢軍的鐵蹄踏在我們的土地上嗎?”

高句麗與漢發生過數次直接衝突,其中有輸有贏,但無一例外地是過去那些戰爭中,國內從未遇到過像如今這樣的複雜局勢。如果漢軍在此時來襲,不需太多,只要有三五萬兵馬,高句麗便無能抵擋!

“父王,我也是想爲您分憂,我們沒有糧食,但遼東郡有!”伊尹漠受到斥責並不擔憂,反而更進一步說道:“我的幕僚測算,遼東郡今年應當收上一百多萬石糧食,如果我們的兵馬襲擊遼東郡,戰船由大梁水直奔他們的郡治襄平,便能得到上百萬石的糧食,國內對抗扶餘國的壓力就沒了!”

“你從哪瞎聽來的,我國有五個郡的土地,卻也只有百萬石糧草,遼東如此窮困,又怎能有百萬石新糧!”高句麗農耕的水平不比大漢差,他們的鐵器早已應用在農耕、兵器、手工製品等多個方面,但因爲高句麗的土地並不大多適合耕種,百姓又習慣農牧漁獵並行,所以產糧不多,國人習慣節食,遼東郡巨大的產糧在伯固看來根本無法接受,擺手坐在榻上說道:“即便他們有百萬石糧草,你這樣打草驚蛇又有什麼意義!”

“這是一次試探。漢朝爲遼東郡興兵是絕無可能,他們的老皇帝已死,新皇帝被大加董卓把持朝政,各地太守各自爲戰,被稱作諸侯。遼東郡掌握在太守沮授與諸侯燕北手中,他們只有兩萬多兵馬,還需要防備西面遼西郡的公孫越。”伊尹漠這兩年來把幽州的情況摸地非常清楚,說起遼東郡甚至比他自己治下的紇升骨城還要如數家珍,對父親伯固道:“我就是想試試遼東郡的底氣,如果他們無動於衷,便說明遼東郡的燕北不願與我發生衝突,如果他沒有能力,我們大可發兵取之!”

“而我認爲,遼東郡不敢對我國兵馬有什麼動作!”

“一派胡言!我怎麼聽說他們的度遼將軍燕北在中原打贏了董卓,麾下兵馬皆爲善戰之輩,就算在大漢都沒有敵手?”

“父王多慮了,若燕北真能贏了中原的戰爭,打敗他們的大加董卓,爲什麼還要領兵回到遼東?我認爲他們的軍隊不堪一擊,他們的燕北,也對我們沒有絲毫威脅!”伊尹漠笑的陰險,“就算燕北是有本事,但我們同樣可以聯合公孫越兩路夾擊打敗他們,然後再擊敗公孫越,便可盡收漢遼西、遼東、玄菟、樂浪四郡,父王也能立下先祖不曾擁有的功績!”

作爲高句麗王,伯固聽到兒子這樣的話,呼吸也急促起來。若能一戰盡收漢遼西、遼東、玄菟、樂浪四郡,對高句麗的國力來說無疑是極大的提升,而據伊尹漠所說,單單遼東一郡一年便可產百萬石糧草,這對高句麗而言意味着什麼再沒有比他更清楚的了。

單憑遼東一郡,便可負擔起高句麗與扶余作戰的全部糧草!

“但是你的兄長拔奇還在遼東郡,你這樣做,會害死你的兄長!”即便眼前的利再大,伯固也依然沒有忘記他的兒子,當即把伊尹漠畫出的大餅拋在腦後,語速極快地說道:“事不宜遲,你快讓人帶禮物向漢遼東郡道歉,再把你的兄長從遼東郡帶回來!”

伊尹漠聽父王提到兄長,不自然地撇了撇嘴脣,頓了一下才說道:“兄長不會有事,漢於高句麗而言爲大國,可高句麗與遼東郡而言不也是大國嗎?單憑燕北,不敢傷兄長分毫,否則我大國一怒,數萬大軍傾兵而出,那燕北難道還有絲毫活路?借他熊心豹子膽也不敢傷兄長!”

提起遼東和燕北,伊尹漠似乎永遠都是不屑的;而對於高句麗的兵力,他又似乎永遠都是驕傲的。

他驕傲的臉孔使鼻子都翹了起來,對父親伯固道:“父王不妨等一等,我才用不了多久遼東郡應當就會派出使臣,只要遼東郡不敢言戰,您便再陳兵五千向邊境,對其使者言說是因爲他們不放兄長歸國而使我國震怒,索取糧草,等他們交出糧草,心神鬆懈,再派兵襲取遼東郡!”

伯固沉思着,兒子的建議似乎有些冒險,但如果真能如他所說,遼東郡服軟,最壞的結果都能得到十萬石以上的糧草。如果情況足夠好,他們甚至能一舉奪取漢朝四個郡的土地,趁漢朝內部紛爭動亂,興許能在有生之年入主中原!

遠的不說,得到大量糧食,至少他們就可以打破與扶餘國的僵持,一舉擊敗扶余,使三韓、海外倭國等鄰國統統臣服,成爲與漢朝、鮮卑並立的天下雄國!

不過父子二人的白日夢並未能做上太久,就在他們剛剛密謀着要等待遼東郡派出使節時,遼東郡再一次讓他們失望。

顯然馬匪叛軍出身的燕北並不習慣於讓使節代替他說話。

氣喘吁吁的傳信卒越過重重通報進入伯固在國內城的王宮,小心翼翼地跪拜在大王榻旁,小聲說道:“大王,西面有消息了。”

伯固與伊尹漠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的臉上看到志得意滿的喜悅。伊尹漠連忙問道:“那邊怎麼樣,遼東郡派出使節了嗎?”

使節?

拜倒在地上的傳信卒已經不知道該如何回答了,艱難地擡頭看了一眼他們身份尊貴的國王,這才說道:“他們沒有派出使節,世子殿下,遼東郡派出,派出了軍隊……”

“什麼!”伯固愣在當場,伊尹漠氣急敗壞地罵道:“燕北那個卑賤之人居然敢派出軍隊?本世子留下的駐軍呢,可與他們交戰?”

傳信卒其實也是個富貴險中求的職位,有時回報了喜訊,自己也能跟着領到些許賞賜,可有些時候如果帶回了噩耗,說不準也會被遷怒自身。

比方說眼下王宮裡這個傳信卒,他看着憤怒邊緣的世子伊尹漠,根本有些不敢說出需要傳告的消息,只敢低着頭艱難地說道:“交戰已經結束了。”

“父王,我就說遼東郡的軍隊不堪一擊,這才僅僅幾日便被擊敗,就算是扶余人的軍隊都沒有這麼弱。”伊尹漠聽到已經發生交戰後無比輕鬆,對那傳信卒笑道:“既然我們已經贏了,他們的將軍有沒有說些什麼,還是直接被我們英勇的健兒俘虜了?”

“世子殿下,是我們輸了。”傳信卒心驚膽戰地命人擡上一座木箱,新大王伯固打開箱子僅僅看了一眼便被嚇得臉色發白,傳信卒說道:“他們的將軍讓人傳了四個字。”

被嚇壞的不禁伯固,伊尹漠也僅僅只看了一眼,寬大的木箱中裝滿了被割掉的耳朵……誰見過如此可怕的場景?

“他們,他,燕北說什麼?”

傳信卒艱難地吞嚥口水,額上的汗水滴落在王宮地板上,叩首不敢擡起,道:“還來,還殺!”

第一百一十六章 書文言語第一百一四章 不是伯圭第一百九十二章 破營第一百零九章 臥榻之側第三十七章 另起爐竈第九十八章 羣起攻之第二百八十四章 跳第一百六十六章 百里軍陣一日泄第九十七章 總有相和第十八章 勝軍祝酒第六十四章 拉開序幕第三百一十四章 大月氏貴霜帝國第二白七十二章 怕不怕第四十九章 匈奴皆反第一百一十九章 劉表起兵第七十六章 一觸即潰第三百三十二章 瀛洲第一百五十章 圖個痛快第九十七章 謀千里者第一百三十八章 譙縣之戰 一第八十八章 平定天下第一百三十五章 優柔寡斷第十一章 孫堅北上第六十七章 王於興師第六十七章 鮮卑素利第三十六章 定計庚渠第九十五章 前俯後仰第二百六十六章 入長沙第十六章 人心易變第二十二章 尊漢攘夷第二百八十章 包圍第一百二十一章 馴馬口哨第六十二章 強渡恆水『求訂閱』第十九章 應當應份第四十三章 徵人未還第五十七章 熹平石刻第九十七章 亭中略第四十二章 流離之人第二十一章 分官認主第三百二十三章 王朝第十章 渤海水戰 先別訂閱,明天修改第三章 渤海之刀第十一章 等我回來第一百零五章 世子拔奇第九章 招兵買馬第九十五章 聞風變節第七十四章 天人交戰第一章 走馬入薊第三百一十六章 天師西走第八十六章 三利三害第六十五章 漢騎夜襲第一百一十八章 軍中校尉第五十六章 言盡於此第八十一章 徐庶石韜第六十四章 拉開序幕第十六章 強渡樑水第二百一十二章 昌豨第一百一十一章 冬夜寂寒第七十六章 涼國之英第一百五十四章 歸途第一百零七章 莫要後悔第十四章 孟起無禮第三十九章 佈下城防第一百八十七章 入益州第三百三十四章 跳起來第一百九十九章 甕城第二百七十四章 差一點第一百七十二章 御史臺第十章 黃天在上第二十八章 汶土山之戰第四十三章 句麗變局第五十六章 閻柔閻志第一百零七章 公孫校尉第十四章 孟起無禮第六章 時過境遷第二章 孫文臺死第六十三章 獵人獵物第九十一章 扶漢覆漢第九十四章 莫被聽去第一百一十五章 臨行贈甲第十三章 聲振屋瓦第一百一十一章 缺兵短糧第一百零一章 決計私鑄第一百一十一章 冬夜寂寒第七十四章 守其必攻第四章 襲擾腹背第七十一章 一飲一啄第一百八十七章 入益州第十一章 東萊失守 國慶快樂!第二十七章 兌下離上第十七章 平難中郎將第一百四十九章 常山火第一百九十五章 去蔡陽第八章 應有之義第二百八十二章 南奔第二百四十八章 樂觀第三百三十八章 不甘第四十九章 燕公之名第四十七章 徒增氣勢第二百一十三章 石閣
第一百一十六章 書文言語第一百一四章 不是伯圭第一百九十二章 破營第一百零九章 臥榻之側第三十七章 另起爐竈第九十八章 羣起攻之第二百八十四章 跳第一百六十六章 百里軍陣一日泄第九十七章 總有相和第十八章 勝軍祝酒第六十四章 拉開序幕第三百一十四章 大月氏貴霜帝國第二白七十二章 怕不怕第四十九章 匈奴皆反第一百一十九章 劉表起兵第七十六章 一觸即潰第三百三十二章 瀛洲第一百五十章 圖個痛快第九十七章 謀千里者第一百三十八章 譙縣之戰 一第八十八章 平定天下第一百三十五章 優柔寡斷第十一章 孫堅北上第六十七章 王於興師第六十七章 鮮卑素利第三十六章 定計庚渠第九十五章 前俯後仰第二百六十六章 入長沙第十六章 人心易變第二十二章 尊漢攘夷第二百八十章 包圍第一百二十一章 馴馬口哨第六十二章 強渡恆水『求訂閱』第十九章 應當應份第四十三章 徵人未還第五十七章 熹平石刻第九十七章 亭中略第四十二章 流離之人第二十一章 分官認主第三百二十三章 王朝第十章 渤海水戰 先別訂閱,明天修改第三章 渤海之刀第十一章 等我回來第一百零五章 世子拔奇第九章 招兵買馬第九十五章 聞風變節第七十四章 天人交戰第一章 走馬入薊第三百一十六章 天師西走第八十六章 三利三害第六十五章 漢騎夜襲第一百一十八章 軍中校尉第五十六章 言盡於此第八十一章 徐庶石韜第六十四章 拉開序幕第十六章 強渡樑水第二百一十二章 昌豨第一百一十一章 冬夜寂寒第七十六章 涼國之英第一百五十四章 歸途第一百零七章 莫要後悔第十四章 孟起無禮第三十九章 佈下城防第一百八十七章 入益州第三百三十四章 跳起來第一百九十九章 甕城第二百七十四章 差一點第一百七十二章 御史臺第十章 黃天在上第二十八章 汶土山之戰第四十三章 句麗變局第五十六章 閻柔閻志第一百零七章 公孫校尉第十四章 孟起無禮第六章 時過境遷第二章 孫文臺死第六十三章 獵人獵物第九十一章 扶漢覆漢第九十四章 莫被聽去第一百一十五章 臨行贈甲第十三章 聲振屋瓦第一百一十一章 缺兵短糧第一百零一章 決計私鑄第一百一十一章 冬夜寂寒第七十四章 守其必攻第四章 襲擾腹背第七十一章 一飲一啄第一百八十七章 入益州第十一章 東萊失守 國慶快樂!第二十七章 兌下離上第十七章 平難中郎將第一百四十九章 常山火第一百九十五章 去蔡陽第八章 應有之義第二百八十二章 南奔第二百四十八章 樂觀第三百三十八章 不甘第四十九章 燕公之名第四十七章 徒增氣勢第二百一十三章 石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