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7章 黃頭髮的人又來了

允熥是個行動派,說幹就幹,既然提到要祭祀太祖皇帝與‘先賢’,待耿璇離去後馬上派人叫來王喜:“你馬上去準備,今年祭祀太祖皇帝的規模要更大,依照《會典》中最高規格祭祀。另外,在陪享太廟、肖像功臣廟的牌位中,增加十二個無名牌位。”

“無名牌位?”王喜好奇的問道:“官家要祭祀何人?”

“這,”允熥是想祭祀前世教導過自己人生道理‘先賢’,雖然現在祭祀這些尚未出生的‘先賢’好像不大對勁,但允熥就將他們當做平行世界的人來祭祀了。

但又不能將他們的姓名寫出來。寫了名字肯定有人問這些人是什麼人,做過什麼配得上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這樣的殊榮。遇到這樣的問題允熥就得抓瞎,總不能說是‘此等賢人曾在夢中教導朕’吧,大臣們當然不敢繼續詢問,但肯定會在心裡想:‘陛下信佛信道已經快要癡迷了,這可不是個好兆頭,要不要組織百官向陛下進諫?’若是羣體進諫真的被組織起來,也夠他頭疼的。所以只能立一些無名牌位了。

可王喜的問題也得回答。允熥想了一會兒,終於想出一個解釋,說道:“王喜,自從太祖皇帝起兵反蒙元開始,無數人跟隨太祖皇帝南征北戰,大多數人都沒能活到太祖開國論功行賞,功勞也不足追封名爵,甚至連姓名都沒能留下來。”

但正是有這千千萬萬的無名將士的奮戰,才能推翻蒙元統治,太祖才能開國,纔有現在百姓不受蒙古人、色目人欺壓的生活。”

“對於這些人,朕覺得也應該祭祀。可他們大多連自己姓名也沒有留下來,無法在牌位上鐫寫姓名,何況朕也不能將這麼多牌位放在太廟中配享太祖皇帝。所以朕思來想去,決定在太廟中增設十二個牌位配享。之所以設立十二個,是因爲十二年爲生肖一輪,十二個牌位代表十二個生肖,代表所有無名將士。”

你還別說,允熥這番話一出口,頓時覺得自己找的這個理由真的是太好了。這個理由首先站在了道德制高點上,沒有人可以反駁,也沒有人願意反駁;而且這也正好與允熥一直以來的宣傳方向相符合。允熥覺得自己不可能找到更加合適的理由了。

“陛下仁厚,天下所有百姓都應感懷陛下的恩典。”王喜真心實意的讚歎道。

“可陛下,此時您吩咐奴婢來做不太合適,應當由禮部來安排。”王喜又道。增加十二個配享太廟的牌位,當然由禮部來操辦最鄭重,也最合禮儀。

“你說的是。”允熥拍了拍腦袋:“你馬上將此事吩咐給練子寧。”他一開始只是想要設立十二個牌位祭祀‘先賢’,也沒想過賦予高大上的意義,就隨口將王喜叫來吩咐一番;現在既然這十二個牌位代表爲大明立過功勳之人,那就不能這樣隨便了。

“你再吩咐他,朕知禮部與理番院往年操辦過番國使者覲見之事的人不多,又派了長興侯長子耿璇協助他們操辦番國使者覲見之事。”

“是,官家。”王喜答應一聲,轉身離開這間殿閣。他走到屋外,本想叫來一名小宦官去傳允熥的口諭,但想了想,覺得此事很重要,讓小宦官去說顯得有些不尊重無名的雄傑英豪,舉頭三尺有神明,對這些人還是尊敬些好,就決定親自跑一趟。好在禮部與理番院衙門距離皇宮也不遠,走不了幾步路。

他先來到禮部衙門找到練子寧,與他說了在太廟增設無名牌位之事。練子寧當然不會反對,雖然禮部上下的所有官員都已經忙的飛起了,要是有翅膀估計禮部衙門裡面得‘嗖嗖嗖’的都是到處亂飛的人,可練子寧還是一口答應道:“王公公請回稟陛下,明日臣就在太廟中、在功臣廟中增十二位無名牌位。”

之後王喜又與他說了讓耿璇前來協助他辦差之事。出乎王喜預料,練子寧絲毫沒有不高興的神色,反而略有些欣喜的答應了。他與耿璇自己想的一樣,都覺得陛下有意任命耿璇爲禮部尚書;但與耿璇對此十分忐忑不知是好事還是壞事不同,練子寧非常高興。在剛剛被允熥任命爲禮部尚書的時候他就因爲覺得禮部的差事都是虛務而不願接受,只是允熥當時交給了他一項重任,他也不敢抗旨,只能答應。若是允熥有意以耿璇爲禮部尚書,練子寧會欣喜地馬上與他交接。

與練子寧說過話,王喜又趕往理番院。理番院雖然也在皇城附近,但衙門口就不像禮部那麼好找了。王喜之前沒來過,他手下的小宦官也沒有來過,詢問了幾個差役才找到理番院。

站在這座位於深巷之中、環境十分幽靜的院落前,王喜莫名覺得有些恐懼。這裡可是原來韓國公李善長的故居所在,李善長被殺後整個府邸被夷爲平地。建業初年允熥允許大姑臨安公主和兩個兒子一家回京,他們也沒有選擇故居所在,另選了一塊地方建了府邸。允熥設立理番院,可皇城附近的地方都已經有主了,只有這些被處死的勳貴故居原址仍然空着,允熥就選了原故居所在的一部分建了衙門。

王喜整了整身上的衣服,對着虛空恭敬的行了一禮,嘴裡還唸唸有詞。凡是在從前死過人的地方建起來的衙門的官員都總結出了一套儀式,好像拜見城隍一樣。當然,也有不怕的出入不拜,不過王喜不在其列。在他行禮時一身材瘦高之人從他身旁經過,見到他如此也對虛空行了一禮,然後又繼續向外走去。

將這一套鼓搗完,王喜吐了口氣,就帶着兩個小宦官走進理番院衙門。他走到門口,對差役說道:“傅院使何在,有聖上口諭。”

“小的見過公公。”差役一下就認出了他身上的太監服侍代表的品級,恭敬行了一禮,然後說道:“公公,傅院使剛剛離開。”

“剛離開?什麼時候,有多久了?”王喜問道。

“公公,剛走才一分的時候。您適才沒見到有人從這裡走出麼?”

“剛纔經過那人就是傅院使?”王喜叫了一聲,隨即馬上吩咐兩個小宦官:“你們趕快追過去,追上傅院使。”

兩個小宦官答應一聲就匆忙跑了出去,王喜也忙向外走去,循着他們的腳步跟上。

……

……

“世叔,侄兒這趟拳打得如何?”朱褆停下腳步,接下小宦官遞過來的手巾擦了擦汗,對允熥說道。

“不錯,不錯。”允熥微笑着說道。朱褆雖然武藝不算太好,但基本功很紮實,現在又不是讓他和人交手,打的又是從小練過無數遍的拳法,當然不會差了。

“世叔謬讚了,家父看到侄兒打這套拳法,總是會挑許多毛病。”朱褆心中高興,但還是說道。

“你是遺德之長子,又是世子,遺德當然對你要求甚嚴,即使你打得再好也要挑出毛病。其實你的這套拳法比世叔這裡教導文垣他們的師傅也不差了。”允熥笑道。

“多謝世叔誇讚。”朱褆又高興的行禮道。

“快把衣服穿上。”允熥又對他說道。朱褆答應一聲,走進殿內。不一會兒穿戴整齊走出來。

他出來的時候見到靠在椅子上,從身旁的小宦官手中接過一份摺子正看着,忽然想起一事,忙走到允熥身邊先說道:“見過世叔。”隨即又道:“世叔,您對侄兒的照顧侄兒銘感五內,但也不能懈怠了朝政。若是如此,小侄就萬死莫贖了。”

“哈哈,你以爲世叔整日陪你不顧朝政?這怎麼會。”允熥笑道:“每年從臘月二十三起至正月十七都是朝中大臣休沐的日子,民間習俗又有進了臘月就是年的說法,所以臘月、正月全國各地的事情就少,不僅做官的不願奏報,百姓也不會做什麼。所以世叔也沒有多少政事需要處置,每日下了朝再批答一會兒奏摺即可。世叔這纔有時間與你說話。”

”不過有一個,不,兩個衙門越是過年就越忙碌。正旦日是朕接見外番使者之日,禮部與理番院負責安排,可忙的腳不沾地了。”他又笑着說道。

“哎呀,”聽到這話,朱褆才反應過來自己其實也是外番,忙說道:“世叔,陛下,下官應出皇城去番館居住,以避嫌疑。”

“怎麼忽然又自稱起下官來?世叔說過了,你該叫朕世叔。你也不需去番館居住,世叔從未將朝鮮當做外番,一直當做大明內藩,既然是大明內藩,那也不需避嫌,何況朝鮮也沒有什麼嫌疑好避。所以你不需出皇城居住,就繼續住在皇城中。”

“是,世叔。”朱褆自己也不願意去番館住,只是害怕允熥忌諱才主動提出,既然允熥自己都不在意,他也順坡下驢答應了。

“這就對了。”允熥笑道:“世叔不將朝鮮當做外番,你也不要自居於外番的身份。”

允熥這幾句話說的朱褆心裡很高興。中原文化一直被朝鮮、安南、日本、琉球等國家所仰慕,其中朝鮮是最仰慕的,所有朝鮮貴族都以說一口流利的漢話爲榮,以比中原的秀才對儒家典籍還熟悉爲榮,或者簡單的說,就是以像漢人爲榮。對於王族來說,朱芳遠這種參與過開國的國君還能保持清醒,但他的兒子們不可避免的被忽悠瘸了,正如中原的皇帝被儒家忽悠瘸了一樣,也以像漢人爲榮。所以聽到允熥這樣說朱褆非常高興。

“陛下胸懷寬廣,歷朝歷代之天子無人能及!”朱褆衷心的稱讚一句,又補充道:“前所未有之趕來京城朝見陛下的番國使者就是明證!”這句話中用世叔就不合適了,所以稱爲陛下。

“哈哈。”允熥笑了幾聲,說道:“世叔還及不上古時一些天子。你快坐下,不必這樣吹捧世叔。”

“侄兒這可不是吹捧世叔。”朱褆正色道:“在大明之前,只有兩漢與大唐鼎盛之時有萬邦來朝之盛況,可漢武窮兵黷武,使得民生凋敝;唐太宗弒殺兄弟、囚禁皇父,怎比的世叔!所以侄兒稱讚世叔歷朝歷代之天子無人能及。”

“你快坐下,不要這麼稱讚世叔了,世叔當不起。”允熥又道。朱褆稱讚朱元璋怎麼稱讚都行,但稱讚他就容易引得人們議論,雖然他可以非常坦蕩的說着絕對不是自己指使朱褆說的,可百官未必相信。

不過雖然嘴上勸阻,允熥心裡還是高興的。既然談到了外番使者覲見,他就說起了此時向大明覲見的各個番國的習俗與文化。

“……,在整個大陸極西之地,還有許多小國。這些國家雖然文化類似,就如大明與朝鮮一般,但分裂成許多國家,互相攻伐,但由於之前已經說過的教會勢力從中搗亂,這些國家始終不能再次統一。”

“其中有一可以稱得上最強國的國家,名叫卡斯蒂利亞,大前年曾派出使者出使撒馬爾罕,後來跟隨至伊吾,被大明之兵所俘虜。通過伊吾一戰他們知曉了大明乃是天下最爲強大之國,向朕稱臣納貢。”

“這個侄兒聽說過。”朱褆說道:“從伊吾返回的將士與家父說起過這個國家,說這一國之人不僅長相與大明子民不同,文明更是相差極遠。侄兒當時聽了那將士的話就很想見一見。”

“這個容易,這一國在京城留下了一名使者,世叔馬上叫來讓你見一面。”允熥笑道。

“只有一人?”朱褆明顯有些失望,喃喃道:“若是有許多人就好了,單獨一人,又在大明待久了,看不出什麼。”

“世叔,這一國還會派出使者出使大明吧。”他又問道。

“這,”允熥哪知道卡斯蒂利亞會不會派人出使大明,正琢磨如何回答這個問題,就聽一名小宦官附在他耳邊說道:“陛下,理番院院使傅安求見。”

“讓他進來。”允熥馬上說道。

“不多時傅安走進來,王喜還走在他身邊。允熥見到王喜與他一起進來有些詫異,但沒有馬上出言詢問,而是問傅安道:“愛卿有何事要當面與朕說?”

“陛下,”傅安用一種帶着驚奇之意的語氣說道:“卡斯蒂利亞國派出使者出使大明。因陛下曾吩咐過若是這一國再次派出使者出使馬上向陛下稟報,是以臣前來稟報。”

第795章 諸事第1528章 暢想與請求第391章 兗州與遼西第1123章 使者——前奏第1392章 引出方法的話第671章 經緯西南——回師田地與佛第179章 準備,出發第1104章 慶功宴——其它外番第657章 攻緬——江頭城第376章 兩地的變故(二)第531章 帶誰第1738章 出人預料的變化第1313章 準備第610章 媒妁之言和鍾粹夜話第1730章 大明也要準備起來了第1698章 不知道是誰在騙我,只能再調查了第78章 有人出城第585章 第一個生日第1319章 金融改革——錢莊總行會與新窩本制第1214章 在人市續第1135章 實話第8章 謹身殿大討論——一鳴驚人第1788章 工業時代——法典第1243章 真正的學校——爲何只招勳貴第1086章 梟雄之死第1741章 偉大的航行——終於驗證第348章 鄉試與文會第69章 春和殿紀事第1218章 軍事改革——開始第1533章 不同人的回答第1222章 軍事改革——廢很久之前就想廢的人(中)第1254章 農業改革——吩咐完畢第1080章 最後的圍殲戰(三)第1803章 沿着二十年前的道路——漢洲局勢第1286章 活字印刷術第963章 鋼鐵廠第1791章 再次設立市舶司與另外兩件事第二百章 定西域王第623章 郡主和王妃第917章 如何正確理解出題人的意思(四千多字章節)第1182章 錦衣衛的消息與想法第117章 兗州事件——調查第1429章 聯姻與打通航路第578章 南洋功臣第1039章 鐵門關之戰——夜襲第1301章 簡化字與標點符號第403章 犒軍救國之計第518章 爲什麼第62章 二十八日第1791章 再次設立市舶司與另外兩件事第1772章 最終定論第493章 猜到心思的人第850章 總之效仿就對了第712章 辨別真相——二人的訴說第1403章 偷屍體第960章 政務官與事務官第479章 科舉(完)第1456章 忽然變得‘自大’第90章 除夕宴第478章 科舉改革(二)第1396章 這樣做的緣故第1060章 最終決戰——‘施法’第266章 又一名先生第1508章 蘇州驚變——結束第1760章 開羅——自稱國君第541章 繼續召見第1724章 和母親的對話第1369章 歐洲的反應第525章 促商二旨第1799章 文垣的北巡第71章 寶鈔戰爭——蘇州問題第1670章 有所忽略的分析第1476章 結束第11章 文官反撲第1062章 決戰——踐踏第1524章 掛鉤終於掛上了第977章 兩地第190章 外國的反應和朱元璋時代的終結第222章 軍醫系統第158章 李芳遠第66章 看摺子的技巧第285章 意圖去平江第1021章 **主義第1150章 分析動機第1363章 吃飯第1005章 被奪取的烏魯木齊(上)第1744章 已經被遺忘的人第427章 高煦與滲水第1011章 更加焦急第462章 馬六甲海峽兩岸第1463章 大典編纂完畢第1522章 回賜第597章 寶安市舶司第194章 初議分封——官制和朱贊儀第880章 是急是緩第967章 再次祝大家新年快樂!第170章 砸玻璃第414章 勸降第33章 寶鈔戰爭——應天府衙
第795章 諸事第1528章 暢想與請求第391章 兗州與遼西第1123章 使者——前奏第1392章 引出方法的話第671章 經緯西南——回師田地與佛第179章 準備,出發第1104章 慶功宴——其它外番第657章 攻緬——江頭城第376章 兩地的變故(二)第531章 帶誰第1738章 出人預料的變化第1313章 準備第610章 媒妁之言和鍾粹夜話第1730章 大明也要準備起來了第1698章 不知道是誰在騙我,只能再調查了第78章 有人出城第585章 第一個生日第1319章 金融改革——錢莊總行會與新窩本制第1214章 在人市續第1135章 實話第8章 謹身殿大討論——一鳴驚人第1788章 工業時代——法典第1243章 真正的學校——爲何只招勳貴第1086章 梟雄之死第1741章 偉大的航行——終於驗證第348章 鄉試與文會第69章 春和殿紀事第1218章 軍事改革——開始第1533章 不同人的回答第1222章 軍事改革——廢很久之前就想廢的人(中)第1254章 農業改革——吩咐完畢第1080章 最後的圍殲戰(三)第1803章 沿着二十年前的道路——漢洲局勢第1286章 活字印刷術第963章 鋼鐵廠第1791章 再次設立市舶司與另外兩件事第二百章 定西域王第623章 郡主和王妃第917章 如何正確理解出題人的意思(四千多字章節)第1182章 錦衣衛的消息與想法第117章 兗州事件——調查第1429章 聯姻與打通航路第578章 南洋功臣第1039章 鐵門關之戰——夜襲第1301章 簡化字與標點符號第403章 犒軍救國之計第518章 爲什麼第62章 二十八日第1791章 再次設立市舶司與另外兩件事第1772章 最終定論第493章 猜到心思的人第850章 總之效仿就對了第712章 辨別真相——二人的訴說第1403章 偷屍體第960章 政務官與事務官第479章 科舉(完)第1456章 忽然變得‘自大’第90章 除夕宴第478章 科舉改革(二)第1396章 這樣做的緣故第1060章 最終決戰——‘施法’第266章 又一名先生第1508章 蘇州驚變——結束第1760章 開羅——自稱國君第541章 繼續召見第1724章 和母親的對話第1369章 歐洲的反應第525章 促商二旨第1799章 文垣的北巡第71章 寶鈔戰爭——蘇州問題第1670章 有所忽略的分析第1476章 結束第11章 文官反撲第1062章 決戰——踐踏第1524章 掛鉤終於掛上了第977章 兩地第190章 外國的反應和朱元璋時代的終結第222章 軍醫系統第158章 李芳遠第66章 看摺子的技巧第285章 意圖去平江第1021章 **主義第1150章 分析動機第1363章 吃飯第1005章 被奪取的烏魯木齊(上)第1744章 已經被遺忘的人第427章 高煦與滲水第1011章 更加焦急第462章 馬六甲海峽兩岸第1463章 大典編纂完畢第1522章 回賜第597章 寶安市舶司第194章 初議分封——官制和朱贊儀第880章 是急是緩第967章 再次祝大家新年快樂!第170章 砸玻璃第414章 勸降第33章 寶鈔戰爭——應天府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