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七章

‘飢餓戰爭’的破壞力很大,幾乎只是很短的時間內,就已經快要讓日本進入無以爲繼的地步。而這種破壞,對夏威夷的各方面的支持尤爲巨大。

也正是因爲‘飢餓戰爭’的關係,所以美國才能用更小的代價奪回夏威夷,對此美國人自然是心知肚明。

另一方面,隨着美國重返夏威夷,也使得美國自身擁有了能夠威脅到澳大利亞的能力。不過這個時候國社政府已經開始通過其控制的傀儡政府,鞏固在澳大利亞的統治,因此這方面倒是不需要特別擔心。

而且除非美國人想要和中國直接兵戎相見,不然的話基本不需要擔心什麼。當然,這只是指在戰爭結束前,戰爭結束前,爲了避免軸心國會翻盤,盟軍自然不可能轉過頭來對付中國,可是等到戰爭結束後,盟軍內不願中國獲利如此多的人,恐怕就不少了。

等到盟國的幾個國家,如美英俄法等國恢復了元氣,到時候說不定還會聯手找上門來。

好在,估計沒有個十年二十年的時間,這些個國家是不會恢復元氣的,而到了那個時候,別說是原子彈了,恐怕就連彈道導彈也已經被弄出來了。

到那個時候,一切自然只能如冷戰時一般,雖然互相看不順眼,卻也只能按兵不動,而那個時候,也就是國社政府最好的發展時機。

————————————————————

眼見着戰爭很可能會失敗,日本人,尤其是小磯國昭本人幾乎已經是將全部的希望都寄託在了德國這個盟友的身上。畢竟在喪失了幾乎全部的殖民地後,日本已經再也沒有什麼實力能夠和中美爭鋒了。

然而這個時候,日本的盟友德國的處境也不是很好。

中俄聯軍對德國的步步逼近也就不說了,就在前不久,也就是中俄聯軍攻陷華沙的時候,希特勒的老夥計墨索里尼也出了問題。

貝尼託?墨索里尼,是意大利的政治家和記者,曾擔任過意大利王國第40任總理的職務。同時也是法西斯主義的創始人。墨索里尼於1925年獲得“領袖”一稱號,並自同年一直至1943年7月25日期間於意大利實施獨裁統治,1938年3月30日亦獲得了意大利最高軍銜—“最高帝國元帥”。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經濟和人員上損失巨大的意大利雖屬戰勝國,但卻在巴黎和會上被“三巨頭”所排擠,沒有獲得期望中的“報酬”,這給意大利帶來了戰爭失利外的進一步的恥辱感。1921年。墨索里尼建立了國家法西斯黨,在戰後政治和經濟動盪的意大利,具有民族主義、反錘子鐮刀主義和反工會特點的國家法西斯黨獲得了中產階級、地主及工業資本家的支持。

1922年10月28日墨索里尼發動向羅馬進軍的政變,10月30日被意大利國王埃馬努埃萊三世任命爲總理。1924年6月10日,墨索里尼的主要政治對手。意大利社會主義政治家吉亞科莫?馬泰奧蒂遭到暗殺。出於對內戰和社會主義者反君主制特點的擔憂,國家法西斯黨獲得了國王的支持,並取得了同年大選的勝利。繼而,墨索里尼在1925年1月宣佈國家法西斯黨爲意大利唯一合法政黨,從而建立了意大利法西斯主義獨裁的統治。

1935年,墨索里尼開始與德國總理希特勒接觸,意德於1939年5月22日簽訂鋼鐵條約。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正式加入軸心國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同年9月27日。意大利、德國、日本簽署三國同盟條約。

然而在1943年。由於意大利和德國、日本兩個盟國不斷遭到戰敗,7月24日大法西斯議會通過了對墨索里尼的不信任動議,翌日,墨索里尼被埃馬努埃萊三世國王解職並逮捕,軟禁在大薩索峰帝王臺的一間別墅裡。

不過也就是在墨索里尼被軟禁沒多久,德國人發動了橡樹行動。目的就是爲了解救希特勒的老夥計墨索里尼。

橡樹行動在歷史上是發生在1943年9月12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爲營救被軟禁在意大利大薩索峰帝王臺的意大利獨裁者貝尼託?墨索里尼所發動以特種部隊空降突襲的軍事營救行動。行動成員由德國傘兵和部分帝國保安部黨衛隊成員組成。這次行動計劃由克特?司徒登制定,奧托?斯科爾茲內指揮實施。

奧托?斯科爾茲內根據截獲編碼的意大利內政部電臺訊息和空中偵察。確定墨索里尼被囚禁在大薩索峰帝王臺中旅館的位置。奧托?斯科爾茲內決定動用滑翔機運輸傘兵去營救墨索里尼,但是這種營救計劃存在着高風險,因爲旅店後方的地面不適合滑翔機降落。奧托?斯科爾茲內部署了約100名的傘兵和12架滑翔機去執行營救任務。兵力相當於旅館意大利守軍的23。在奧托?斯科爾茲內看來,突然襲擊的戰術以及德軍更具優勢的火力完全可以彌補人員上的不足。

事前斯科爾茲尼綁架了一個意大利將軍,9月12日下午十二架滑翔機由幾架飛機牽引起飛,在牽引機離開後,滑翔機就開始尋找着陸點。但因原定的着陸點太陡峭,無法着際,斯科爾茲尼硬着頭皮在關押墨索里尼的旅館前的一塊空地上着陸。着陸後,斯科爾茲尼將那個抓來的意大利將軍推在最前面,並大喊別向人質開槍。這時墨索里尼正在房間的窗口驚奇地望着。斯科爾茲尼帶領德國兵衝進旅館,用槍托砸開房門,解救了墨索里尼,並乘坐一架剛降落的鸛式飛機逃離格蘭薩所山頂旅館。飛機先飛羅馬,後轉維也納,再去慕尼黑,在拉斯登堡墨索里尼與希特勒會面。守衛的意大利士兵在突襲面前未發一槍一彈,參加解救行動的德國士兵也無一傷亡。

然而雖然墨索里尼成功的獲得瞭解救,但是原本屬於他的意大利最終只剩下了半個。好在哪怕是半個,作爲德國的屏障也是足夠的了。

不過不得不說的是。意大利人的確很聰明。

一戰的時候,就中途跳槽到了協約國一邊,最後雖然付出的不是很多。但也成功的成爲了戰勝國的一員,而不是像當時的德國和奧匈帝國甚至是奧斯曼土耳其這幾個盟友一樣苦逼。

要知道在歷史上奧匈帝國可是被肢解了,奧斯曼土耳其不但被肢解,而且原本橫跨歐亞非三座大陸的領土最後只剩下了一個土耳其。而在這個時代。由於嚴光的關係更是隻有原本歷史上領土的一部分。

可是意大利呢?戰勝國啊!

而到了二戰,作爲軸心國的一員,眼看快要打不過的時候,意大利人自己換了領袖,並且由於中途投降的關係。使得意大利幾乎獲得了最輕的懲罰,估計僅次於泰國吧?

然而眼見着原來的鐵三角,現在只剩下兩個半,軸心國內對未來卻是越來越悲觀了…

——————————————————

眼見着軸心國的情況越來越差,軸心國內部的態度也是越來越悲觀。

當然,這些還沒什麼,但是意大利的問題,多少還是加重了這種悲觀的情緒。雖說後來墨索里尼也被希特勒給救了出來。而且還依然擁有着半個意大利。並且成立了一個意大利共和國出來。

但是說到底,軸心國的實力畢竟還是實實在在的被削弱了。

另一方面,就在意大利出現變動的時候,早已攻陷華沙的中俄聯軍,也已經越過了俄國的廣戎土地,抵達了真正意義上的德國邊境——————從華沙到這裡可是用了幾個月的時間。這段期間裡,德國人的抵抗可是很頑強的。

而在這段時間裡。英美聯軍也已經做好了對法國諾曼底地區進行登陸的準備。

在法國,並不是只有一個諾曼底的。而是有上諾曼底和下諾曼底,不過這些都不重要。

歷史上諾曼底登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在歐洲西線戰場發起的一場大規模攻勢,戰役發生在1944年6月6日早6時30分。這次作戰行動的代號operationoverlord。這場戰役在8月19日渡過塞納馬恩省河後結束。諾曼底戰役是目前爲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牽涉接近三百萬士兵渡過英吉利海峽前往法國諾曼底。

諾曼底登陸戰役,是20世紀最大的登陸戰役,也是戰爭史上最有影響的登陸戰役之一。盟軍先後調集了36個師,總兵力達288萬人,其中陸軍有153萬人,相當於20世紀末美國的全部軍隊。從1944年6月6日至7月初,美國、英國、加拿大的百萬軍隊,17萬輛車輛,60萬噸各類補給品,成功地渡過了英吉利海峽。到7月24日,戰爭雙方約有24萬人被殲滅,其中盟軍傷亡12.2萬人,德軍傷亡和被俘11.4萬人。

至8月底,盟軍一共消滅或重創德軍40個師,德軍的3名元帥和1名集團軍司令先後被撤職或離職,擊斃和俘虜德軍集團軍司令、軍長、師長等高級將領20人,繳獲和摧毀德軍的各種火炮3000多門,摧毀戰車1000多輛。德軍損失飛機3500架,坦克1.3萬輛,各種車輛2萬輛,人員40萬。諾曼底登陸成功,美英軍隊重返歐洲大陸,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略態勢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在於登陸了諾曼底後,盟軍徹底的分割了法國和德國的聯繫,嚴重的削弱了德國的力量,同時也徹底的讓德國陷入了敗亡的絕境當中。

而由於德國人並沒有想到,或者說希特勒並沒有想到盟軍會在諾曼底登陸的關係,所以在盟軍的優勢兵力下,德國人雖然也有相當強度的防備力量,但是最終還是被盟軍的優勢兵力給淹沒掉了。

當然,這也並不是說只是想到的問題。

在入侵之前的幾個月裡,盟軍進行了欺騙行動,堅毅行動,目的就是誤導德國有關入侵的日期和地點。

另外在d日前也出現了幾次泄漏情報的事件,其中一次的泄密事件是發生在登陸六天前。出現在“報道和評論”的填字遊戲中。一些問題的答案,包括霸王、海王星、黃金和其他入侵的主要用詞,美國政府宣佈。這只是一個巧合。通過西塞羅的事情,德國獲得引用名詞霸王的文件,但這些文件沒有所有的細節。

同時一些雙重間諜,如瓊?普霍爾(代號爲“嘉寶”)在諾曼底說服德國三軍統帥部。這充其量不過是一個牽制性攻擊,從而發揮了重要作用。

而在進攻前夕美軍少將亨利?米勒,是美國陸軍第9航空隊的首席供應官,在倫敦梅寶尼克拉里奇酒店的舞會中遇到客人投?供應問題,他告訴他們。6月15日前供應會更容易些。他發聲後,艾森豪威爾將米勒的軍階降爲上校,把他送回美國,他隨後退休。另一個這樣的情報泄漏是入侵後戴高樂的廣播消息。不同於所有的其他領導人,他表示,這次入侵是真正的入侵。

雖然出現瞭如此多的紕漏,但是最後由於盟軍的出色表現,他們還是完成了登陸作戰。並且很快就在諾曼底建立了陣地。

“不過這麼多的國家同時參戰。實在是件讓人想不到的事情啊…”

就在諾曼底的一處海灘上,看着正從運兵艦上源源不斷運送下來的盟軍士兵,一名美軍的軍官有些難以置信的道。

也難怪他會這麼說,畢竟這個時候海灘上已經充斥着各國的部隊。

在諾曼底戰役中作戰的盟軍主要由加拿大、英國及美國組成,但在搶灘完成後,法國及波蘭也有參與這場戰役。甚至還有士兵來自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希臘、荷蘭和挪威等。

因此這個時候海灘上的部隊,已經是名副其實的‘聯合國’部隊了。

當然。雖說如此,但是海灘上的人們也都很清楚。這些部隊當中能夠發揮作用的,恐怕就只有美國人,甚至連英國人恐怕也要差上一些檔次。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畢竟在盟軍當中最具有實力的就是美國,剩下的英國和俄國基本上都已經被打殘了。

至於法國?

硬要說的話,法國頂多也就只剩下一些殖民地軍隊了,畢竟他們的本土已經屬於維希法國了…

————————————————————

順利攻下諾曼底,多少給了盟軍士氣極大的振奮。

尤其是美國,雖然在盟軍內部名義上各國都是獨立平等的,但是如今的美國實際上已經快要成爲盟軍內部的盟主了。不但曾經的老大英國唯美國馬首是瞻,甚至在中國的威逼下,就連俄國多多少少也有了那麼一點意思。

這也讓美國人,有了一種飄飄然的感覺。

然而不少人同時也很清楚,那就是絕對不能讓中國第一個進入柏林。

另外他們也很清楚,那就是眼前的這些‘聯合國軍’實際上並沒有多少戰鬥力。尤其是像荷蘭等國的部隊,更是如此…

讓他們跟着美軍打打順風仗或許還沒什麼,可如果是硬仗的話,他們不拖後腿恐怕就已經是好事了。

也正因爲這樣,所以美國人雖然對眼前的景象十分喜歡,卻並沒有真的以爲有了這麼多的人擁護,自己就是真的天下無敵了。

畢竟這個時候,還是有一箇中國存在的。

因此在拿下了諾曼底後,僅僅只是稍微休整了一下,盟軍就重新將槍口對準了柏林。雖說眼下盟軍距離柏林的距離要比聯軍遠,但是盟軍卻是打算一路從諾曼底打到柏林去。

“無論如何,都要搶在中國人的前面。”

乘坐在吉普車上,一個50多歲的老將大聲的喊道。

喬治?巴頓,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極爲著名的軍事將領之一,喬治?巴頓作戰勇猛頑強,重視坦克作用,強調快速進攻,有“熱血鐵膽”、“血膽老將”之稱。

喬治?史密斯?巴頓1885年11月11日出生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個具有文韜武略的傳統家庭。18歲時進入私立弗吉尼亞軍事學院學習,一年後獲得入西點軍校的保送資格。1909年6月,巴頓軍校畢業,隨即以少尉軍銜赴美國第一集團軍騎兵部隊服役。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美國面臨戰爭。巴頓的軍事才能得到陸軍參謀長馬歇爾的賞識,認爲他是能在戰場上戰勝快速機動的德軍的優秀將才。1940年7月,馬歇爾批准組建裝甲師。巴頓受命組建一個裝甲旅,並被晉升爲准將。同年,巴頓被任命爲第二裝甲師師長,晉升爲少將。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之後。美國對德日意宣戰。1942年1月,巴頓升任第1裝甲軍軍長。11月,巴頓率領美國特遣隊4萬多名官兵橫渡大西洋,在法屬摩洛哥海濱登陸,經過74小時的激戰。終於迫使駐摩洛哥的德軍投降。北非登陸的成功,爲盟軍順利地完成北非戰局部署創造了有利條件。隨後,巴頓被任命爲美國駐摩洛哥總督。

1943年3月5日,巴頓臨危受命,接任被隆美爾擊敗的美第二軍軍長,他從到達第二軍的那天起,便全力以赴地整肅軍紀。迅速改變了全軍渙散的軟弱狀態。3月17日,面目一新的美第二軍向德軍發起進攻。一路猛攻猛打。進展迅速,很快與英軍在突尼斯北部完成了對德軍的合圍。

突尼斯戰役不久,巴頓晉獲中將軍銜,升任美第7集團軍司令。1943年7月9日,盟軍發起西西里島登陸戰役。巴頓率美第7集團軍攻取巴勒莫,隨後搶在蒙哥馬利之前拿下了墨西拿城。盟軍佔領了西西里島。德軍退到意大利本土。

在歷史上,巴頓原本是第三集團軍的司令。作爲第二梯隊參加諾曼底登陸的。

但是在這個時候,巴頓卻成爲了第一梯隊。

不過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事實上如果不是沒有辦法的話,艾森豪威爾是絕對不會讓巴頓到第一梯隊來的。

巴頓與艾森豪威爾都是二戰時期著名的美軍將領,兩人從1919年秋天相識並結下深厚友誼。然而最終,兩個人還是走向了決裂。

巴頓年長艾森豪威爾5歲。他們是在1919年秋天認識的。兩人一見如故。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不久。巴頓從歐洲戰場回國後,在米德堡任第304輕型坦克旅旅長,而艾森豪威爾也在此地擔任一個坦克營營長。對於艾森豪威爾來講,巴頓已是一個衆人皆知、令他羨慕的英雄。兩人在米德堡的相遇極大地改變了艾森豪威爾以後的發展道路。通過巴頓,艾森豪威爾得以結識了許多軍界要人,而且在以後的日子裡巴頓始終關懷着這位小兄弟。可以說,巴頓對艾森豪威爾的成長起過至關重要的作用。

他們的親密友誼一直持續到1942年年底。此時的艾森豪威爾已經從巴頓的下級扶搖直上變成了巴頓的直接領導,不再需要巴頓的影響和提攜了。同時艾森豪威爾也逐漸感到,這位對政治麻木的老友可能會給他的仕途帶來不利影響。

他們之間第一個不和諧音符出現在1943年上半年。當時北非戰場的作戰已接近尾聲。巴頓感到不再需要親自坐鎮於此,於是準備把軍長職務移交給他的副手,自己則返回摩洛哥着手策劃和準備西西里島登陸戰役。這種移交從軍事上來說是可以的,但從政治上卻容易給艾森豪威爾帶來不利影響。爲此,艾森豪威爾立即給巴頓致電“不要憑一時的衝動說話和辦事”,強令巴頓堅守在北非戰場,直至北非戰事結束。而此時,艾森豪威爾想起了戰前夏威夷軍區司令史密斯將軍給巴頓的評語:“此人在戰爭時期會成爲無價之寶,但在和平時期卻是搗亂分子。”雖然巴頓視此爲極大的讚揚,但艾森豪威爾卻感到危機四伏。捨棄巴頓、重用一直爲他充當耳目的布萊德雷的想法從此佔據了他的大腦。

1943年8月10日,巴頓在視察西西里島美軍第93後方醫院時發現,一名士兵因害怕戰場上的槍炮聲而裝病住院。因戰事不順心情大受影響的巴頓勃然大怒,一時沒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指着這名士兵罵道:“你完全是一個膽小鬼,你是集團軍的恥辱。”並用手套重重地扇了他一個耳光。此事很快傳回美國國內。美國各種媒體進行了大肆報道,議會也指責美國陸軍部用人不當。此事對艾森豪威爾造成了很大的壓力。此時艾森豪威爾已經意識到一向行事不顧後果的巴頓將會給他帶來更多麻煩,會給他在政界發展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雖然他由於戰爭的需要仍然力保巴頓,但此事已促使艾森豪威爾在與巴頓的關係上進行重新的思考和定位。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耳光事件”發生後不到一年,即1944年4月26日。正當歐洲登陸戰迫在眉睫之時,巴頓的大嘴巴又惹禍了。巴頓講道:“統治世界是英國和美國在戰後的既定目標,當然這也是蘇聯的目標。”這些話引起了蘇聯的強烈不滿,並險些使反法西斯同盟解體。艾森豪威爾對此事同樣怒不可遏。若不是此時還需要利用巴頓的名氣佯攻加來。巴頓必然會被一腳踢回國內。因爲戰爭還沒有結束,艾森豪威爾需要順從、聽話的布萊德雷的同時,更需要一些能征善戰的將領,而巴頓是他此時唯一的選擇。

但巴頓與艾森豪威爾之間的友誼已遠非從前,艾森豪威爾已開始重用巴頓原來的副手、現任上司布萊德雷。。在盟軍諾曼底的登陸集團中。布萊德雷被任命爲主攻集羣第12集團軍司令,巴頓的第3集團軍只被派去佯攻加來。而艾森豪威爾爲提拔布萊德雷,甚至不顧巴頓的感情,公然將巴頓下轄的法國第2裝甲師強行劃給了布萊德雷,使布萊德雷能夠以巴黎解放者的身份載入史冊,而爲解放巴黎創造出關鍵戰機的巴頓則留下了終身遺憾。

1945年8月,巴頓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掉進一個記者設計的“語言陷阱”。稱美國的共和黨和民主黨與德國的nc黨沒有什麼區別。一語即出。令世界爲之譁然,而不再需要戰將的艾森豪威爾再不想原諒巴頓的胡言亂語。他撤了巴頓第3集團軍司令的頭銜,讓他回國去了。艾森豪威爾爲不使他的“好友”“過分”難堪,給了他一個第15集團軍(負責編寫戰史的“架子軍”)司令的頭銜,憤怒之餘的巴頓拒絕了這一任命。從此,這兩個名將之間的關係徹底走向決裂。

1945年12月9日。巴頓在打獵途中遇車禍受傷,12月21日歿於海德堡。另有傳說因其主持調查“奧吉黃金案”而觸及美軍部分貪污的軍官的利益。死於美軍同袍的陷害。

這時巴頓和艾森豪威爾的關係還不像後來那麼糟糕,但是很明顯。也不再像最初時那樣了。

在1943年初的德黑蘭會議上,確定了在法國開闢第二戰場後,艾森豪威爾就像歷史上一樣在會後被任命爲指揮登陸行動的盟軍最高司令。

也正因爲這樣,已經開始重用布萊德雷的艾森豪威爾,並不想將巴頓放在第一梯隊的位置上。畢竟艾森豪威爾很清楚自己的老夥計,雖然很多時候自己的這個老夥計根本不考慮事情的前因後果,對政治什麼的更是相當的遲鈍和麻木,但是在戰場上他卻是最出色的鬥士。

換句話說,只要將他投放在正確的位置上,他就能替自己換取功績,而這恰恰是艾森豪威爾不願看見的。

只是世事不由人…

雖然艾森豪威爾並不想將巴頓放在第一梯隊的位置上,但是在中國人距離柏林越來越近的情況下,艾森豪威爾卻是不得不這麼做。因爲在美軍當中最出色的戰將就是巴頓,這點就連他所重用的布萊德雷也不如…

如果不使用巴頓的話,那麼挺進柏林的計劃明顯就不會如計劃中的那般順利,而這顯然是羅斯福和馬歇爾不能允許的。

而現在艾森豪威爾還不是後來的那個美國總統,所以他也只能將這上面的事情拋到一邊,轉而考慮起如何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拿下巴黎和柏林的事情。

考慮了良久後,艾森豪威爾得出的結論就是,他需要巴頓…

所以,雖然已經開始看巴頓不順眼,但艾森豪威爾也只能將他調到這個位置上了。

————————————————————

作爲美軍當中最出色的戰將之一,巴頓的確如猛虎一般。就在絕大部分登陸的美軍部隊還在休整的情況下。巴頓所轄的部隊已經開始向着巴黎的方向挺進,並且在挺進的過程中輕而易舉的就擊潰了一支德軍部隊。

雖然巴頓並不是一個受到媒體歡迎的人物,因爲他並不會爲了迎合那些記者。就說些記者們喜歡的話。但是勝仗的消息畢竟也是激勵人心的,因此在巴頓的部隊擊潰了德軍沒多久後,報紙上就已經開始鋪天蓋地的進行報道,並且將這個消息稱之爲‘首勝’。

對於這樣的事情。艾森豪威爾的面上自然是有些難看。

突然撤換掉一個曾經被稱之爲‘英雄’的人物,這無疑會讓下達命令的人承受相當多的壓力。因此艾森豪威爾原本的計劃就是扶持其他人,並且讓巴頓漸漸的從公衆的視線中漸漸消失。

這麼做很簡單,只需要讓巴頓不再獲得勝利就可以。

當然,並不需要陷害巴頓什麼的。事實上也根本不可能這麼做,不過只要讓巴頓儘量少的接觸一些戰事,那麼勝仗自然也就會少。這個時候在加上其他方面傳出來的此起彼伏的勝利消息,人民都是健忘的,而在有其他的英雄不斷出現的情況下,巴頓自然也就會被人遺忘了…

可是現在,因爲作戰需要的關係,艾森豪威爾確實不得不對巴頓放手。這自然讓艾森豪威爾的臉色難看。

尤其是如今巴頓的目標是巴黎。雖然巴黎的地位並不如柏林那麼重要,但是如果讓巴頓成爲了巴黎的解放者,相信自己將來也不可能鉗制的住他了…

想到這裡,艾森豪威爾想到了布萊德雷,和巴頓相比,布萊德雷明顯要聽話許多。只可惜。在一些作戰方面,布萊德雷雖然也稱得上是名將。卻依然不如巴頓…

艾森豪威爾也曾想過將巴頓換下來,讓布萊德雷上。

可是如果要是因此而延誤了大局的話。那麼恐怕自己也會像巴頓在自己眼中一樣,讓自己成爲馬歇爾等人眼中礙眼的存在。

所以最後,艾森豪威爾也只能苦笑着放棄了這個想法。

“畢竟還是要大局爲重啊…”

這麼想着,艾森豪威爾在指揮部內輕聲的道。

不過他卻明白,如今在戰場這個舞臺上活躍着的巴頓,已經不再是他能鉗制住的了。

而另一方面,巴頓也沒有辜負艾森豪威爾的‘期望’,其所率領的集團軍幾乎是馬不停蹄的朝着巴黎殺奔而去。似乎巴頓也已經明白了些什麼,所以很想在戰場上重新證明一下自己。

而事實證明,雖然巴頓已經有50多歲了,但是在戰場上依然是一個恐怖的存在。德國人派出的幾支部隊,幾乎都被巴頓所率領的部隊擊潰。

如今的巴頓,已是一副無人可當的樣子…

這個時候,後方的盟軍部隊也已經完成了休整,開始跟在巴頓的後面朝着巴黎的方向開進,也算是彌補了巴頓原本多少有些孤軍深入的弱點…

在後方的友軍已經開始跟上的情況下,雖然手中的部隊只有一個集團軍,但是巴頓還是很勇武的對巴黎外圍的德軍發起了猛攻。

當然,也可以說是法軍,維繫法國的法軍。

由於並沒有料到盟軍會在諾曼底登陸的關係,所以作爲維希法國首都的巴黎雖然駐紮了一定的德軍部隊,但是更多的還是法軍部隊。考慮到法國部隊在二戰中的表現,這些維希法國的部隊的戰鬥力能有多強,已經完全能想象了…

因此雖然在巴黎的外圍,德軍和法軍部隊成功的擋住了巴頓的部隊,但是德國人和法國人的損失也不小。不過就在這個時候,在巴黎卻出現了起義…

就在巴頓的部隊在巴黎外圍猛攻着守軍防線的時候,法國抵抗力量在巴黎舉行起義,與德軍進行巷戰,這時戴高樂也說服了盟軍的最高決策層對起義給予支援。

在巴頓部隊和巴黎守軍激戰了幾日後,盟軍派出的自由法國第2裝甲師‘勒克萊爾師’抵達巴黎。

勒克萊爾師的先頭部隊進入巴黎和巴頓的部隊一起對德軍發起進攻,隨後沒多久巴頓對守城德軍指揮官迪特里希?馮?肖爾蒂茨發出最後通牒。

在進行了一天多時間的考慮後,馮?肖爾蒂茨決定向盟軍投降,而沒有執行希特勒發出的死守並破壞巴黎的命令。後來他本人於1964年在巴登巴登家中受訪時解釋了他抗命的原因:“如果這是我第一次抗命,那是因爲我知道,希特勒是瘋子。”

同一天,戴高樂抵達巴黎市政府大廈發表演講,宣佈巴黎解放。

第二天,巴頓的部隊和第二裝甲師一起,在香榭麗舍大道舉行了閱兵式,以慶祝巴黎的解放。

在解放巴黎的作戰當中,法國抵抗力量和市民約1500人死亡,美軍傷亡2000多人,法軍傷亡約300人;德軍約3200人死亡,12800人被俘。

整場戰鬥,美軍雖然付出了不小的代價,但是和其他戰役相比解放巴黎的作戰卻並沒有浪費太多的時間。也正是因爲這樣,巴頓的大名再次出現在了報紙上,也讓巴頓再次成爲了知名人物。

而這種情況的出現,也讓艾森豪威爾的表情變得更加難看了一些。

因爲他原本的計劃,是趁着巴頓和巴黎守軍激戰的功夫,讓布萊德雷帶着部隊上去將巴頓替下,然後讓布萊德雷摘取勝利果實,順便享受原本屬於巴頓的榮譽的。

這樣一來,既能削弱巴頓的影響力,也不會影響到作戰。

反正這個時候還有許多地方需要打,直接調巴頓去其他地方作戰就可以了,也不會有什麼問題。到那個時候就算巴頓做出了什麼功績,也給被掩蓋在布萊德雷的光環下。

畢竟在歐洲戰場上,除了解放柏林外,估計也沒什麼樣的功績能高過解放巴黎了。

然而現在,這一些卻全都…

“唉…”

艾森豪威爾嘆了口氣,這個時候他和巴頓的關係已經變得十分僵硬了。所以他已經沒有了迴旋的餘地,要麼將巴頓搞下去,要麼就這麼看着他繼續活躍下去,艾森豪威爾已經沒有其他選擇了…

而就在艾森豪威爾在自己的指揮部裡嘆氣的時候,巴頓卻是乘坐着吉普車,在香榭麗舍大道舉行的閱兵式中,享受着他原本應該享受的榮譽…

這一刻的巴頓,就如英雄一般…

不過另一方面,中俄聯軍距離柏林卻也越來越近了,留給巴頓和艾森豪威爾的時間也並不多了…(未完待續。。

第74章 總督府第320章 路線第237 合縱連橫第472章 火焰噴射器的威力第208章 炮擊第180章 毛瑟G98第342章 南下巴格達第254章 武昌第433章 含淚第148章 貴陽城下第83章 去重慶第90章 老套的免稅政策第156章 挨噴第447章 炮臺第511章 破雷艦第454章 真正的目標澳大利亞第395章 一錘定音第425章 巴巴羅薩第366章 蘇俄內戰第346章 16式輕型坦克第39章 只要微笑就可以了第403章 移民第28章 有品級的人第256章 叛亂第103章 陳鎮藩第120章 無憂第511章 破雷艦第451章 內跳反的泰國人第199章 稍作支援第182章 內務部第351章 北上海參威第88章 圖紙第302章 清掃第五百零一章第459章 戰鬥第183章 政黨第297章 燃燒彈第261章 馬尾船政局第344章 裝甲部隊的完美首站第342章 南下巴格達第126章 表單(上)第83章 去重慶第57章 崩盤第486章 菲律賓海戰第56章 回家第443章 慣例第362章 徹底摧毀第57章 未知第180章 毛瑟G98第140章 貴州事變第247章 狙擊手第136章 大月薰第333章 指揮權第260章 協約國觀察團第258章 青島要塞第272章 獲勝第127章 表單(中)第510章 初步第500章 VX毒氣第211章 杯具第五百一十四章第74章 總督府第385章 競選第58章 公路第139章 貴州第184章 國社黨第268章 280mm重型榴彈炮第42章 寒風凜凜第240章 援助第295章 騎兵第394章 爛攤子第57章 崩盤第420章 攻佔敘利亞第484章 菲律賓第92章 無二第457章 後悔第四百零四章第149章 貴州攻防(上)第244章 騎戰第521章 戰爭結束第52章 百分之三十第219章 沉港第84章 川東第219章 沉港第1章 重回1908第462 登陸澎湖第197章 代表第199章 稍作支援第389章 兵艦救災第363章 低頭認輸第241章 蔣介石和蔡鍔第393章 瘋狂的一日第305章 火焰第340章 窩火第212章 增援第89章 五樣第175章 5分之1第198章 商談第304章 燃燒
第74章 總督府第320章 路線第237 合縱連橫第472章 火焰噴射器的威力第208章 炮擊第180章 毛瑟G98第342章 南下巴格達第254章 武昌第433章 含淚第148章 貴陽城下第83章 去重慶第90章 老套的免稅政策第156章 挨噴第447章 炮臺第511章 破雷艦第454章 真正的目標澳大利亞第395章 一錘定音第425章 巴巴羅薩第366章 蘇俄內戰第346章 16式輕型坦克第39章 只要微笑就可以了第403章 移民第28章 有品級的人第256章 叛亂第103章 陳鎮藩第120章 無憂第511章 破雷艦第451章 內跳反的泰國人第199章 稍作支援第182章 內務部第351章 北上海參威第88章 圖紙第302章 清掃第五百零一章第459章 戰鬥第183章 政黨第297章 燃燒彈第261章 馬尾船政局第344章 裝甲部隊的完美首站第342章 南下巴格達第126章 表單(上)第83章 去重慶第57章 崩盤第486章 菲律賓海戰第56章 回家第443章 慣例第362章 徹底摧毀第57章 未知第180章 毛瑟G98第140章 貴州事變第247章 狙擊手第136章 大月薰第333章 指揮權第260章 協約國觀察團第258章 青島要塞第272章 獲勝第127章 表單(中)第510章 初步第500章 VX毒氣第211章 杯具第五百一十四章第74章 總督府第385章 競選第58章 公路第139章 貴州第184章 國社黨第268章 280mm重型榴彈炮第42章 寒風凜凜第240章 援助第295章 騎兵第394章 爛攤子第57章 崩盤第420章 攻佔敘利亞第484章 菲律賓第92章 無二第457章 後悔第四百零四章第149章 貴州攻防(上)第244章 騎戰第521章 戰爭結束第52章 百分之三十第219章 沉港第84章 川東第219章 沉港第1章 重回1908第462 登陸澎湖第197章 代表第199章 稍作支援第389章 兵艦救災第363章 低頭認輸第241章 蔣介石和蔡鍔第393章 瘋狂的一日第305章 火焰第340章 窩火第212章 增援第89章 五樣第175章 5分之1第198章 商談第304章 燃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