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誰都知道科舉制的弊端,所謂人才,絕對不止當官這一條路,而士農工商,三十六行,都是可以促進社會發展的。
古代對這些行業的人才選取,非常不合理,而且還存在嚴重的歧視。
大漢同樣歧視,但是遠不如封建社會後期,劉璋有改變的基礎,四科舉仕,可以根據需要擴展到很多科,這有利於朝廷選取各行各業的人才。
同樣也有利於一些有其他行業天賦的人,發揮他們的天賦,如果處於歧視的時代,或者不能通過這些天賦出人頭地,那這些人就埋沒。
而劉璋知道,正是這些人在推動社會發展,如果西方一直也用科舉制,只選拔當官的,對其他行業歧視,那就絕不會有工業革命。
說不定一個人才發明一個新的紡織機器,就可以帶動整個社會發展,這就是其他行業的力量。
而中國一直用科舉制,似乎只有當官才能出人頭地,練就了一批將官場規則和人情世故玩得精熟的政治人才,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
對於有爵位的人,就是對大漢有功的人,這樣的人四科舉仕加分,劉璋覺得無可厚非,比如一個士兵退伍,想到官府的工匠坊當個木匠,適當加分,是必要的。
而對於少數民族的加分政策,直到兩千年後還在沿用,許多漢人覺得不合理,其實是合理的。
少數民族地區基本都教育低一些,明面上的考慮是,讓拉近各地區水平,要不然教育水平相對低的少數民族學生,要進好大學太困難了。
而暗裡還有一個好處,緩解少數民族融合進華夏民族的怨氣。同時加速同化,這是維持華民族穩定的需要。
而現在這個時代,暗裡的好處,是劉璋迫切需要的。
現在川軍大規模開疆拓土,靠的是武力,大宛騎,弓騎兵,藤甲兵,強弩兵。不管山地戰,水戰,平原戰,守城戰,全部所向披靡。當然拓展土地容易。
可是這些土地上的百姓,根本沒有歸附,別說西域,西羌,草原和高句麗,就算是滇州,經過這麼長時間。還是沒有從心裡上認同自己是大漢子民。
而如果有普遍的四科舉仕,這些少數民族爲了出人頭地,不得不吸收漢文化,並且選擇當大漢的官員。那就完成了同化的最重要一步。
第一是文化同化,少數民族學習了漢文,從小接受“我是大漢人”的教育,慢慢的就可以潛移默化。
另外就是網絡了少數民族精英。那些參加四科舉仕並且取得官職的,哪個不是少數民族的精英。而給予這些人官位和其他待遇,他們瞬間成爲既得利益者。
有了這一批人,是束縛住少數民族依附大漢的鎖鏈。
武力征服只是第一步,如果沒有後續同化,武力征服的地方都是虛影,由此,四科舉仕就變得非常必要。
而少數民族的加分,就是鼓勵少數民族參加四科舉仕,對漢民族絕對是有益無害的。
行刑還在繼續,在黃月英宣讀三大政令時,無數人人頭落地,血液滲入石板鋪成的地面,如一條條小溪流到許多川軍文武腳前。
黃蘭,李材,司馬徽,龐德公,魯肅等人承受凌遲之刑,已經血肉模糊。
功臣閣建立在屍山血海之上,山河破碎圖招展在屍山血海之上,三大政令在屍山血海中宣讀,而劉璋即將登基,同樣要踏過已經一片血紅的地面。
“所有人屍體就地掩埋。”
“可是這裡是功臣塔下……”
“就這樣了。”
好像泥水一般,劉璋踏過血地,後面文武百官緊隨,彷彿趟過水田,向宮殿走去,每個人的鞋子上都沾滿血水。
遠處圍觀的百姓,從來沒想過,劉璋不但要在登基前殺掉黃蘭等犯罪之人,還是在登基當天殺掉,並且在這種慘烈的環境下,走向自己的帝位。
“主公。”
離開了望星臺,出了好遠,直到血腥味消散,關銀屏回頭看了一眼,策馬到了劉璋近前,從腰中拿出一把彎刀,對劉璋道:“主公,這個還給你吧,我覺得你並不需要。”
劉璋側眼看着彎刀,他知道關銀屏是什麼意思,這把彎刀雖然換過一次,從最開始那把很鈍的彎刀,換成了韓遂那把很精美的彎刀,但是作用是一樣。
雖然關銀屏不可能真的就拿這彎刀殺了劉璋,但是至少看到它,也是一個警醒。
而現在,即將稱帝的時候,還殺了這麼多人,就地宣佈了三大政令,關銀屏覺得劉璋不會變,所有人變了劉璋都不會變,這把彎刀根本不需要,從聽黃月英宣讀完政令,關銀屏就覺得自己配着這彎刀是多餘。
“留着吧,以後的路還長着呢。”劉璋說道。
劉璋的語氣,讓關銀屏難以說第二句歸還的話,將彎刀配到腰間,就要策馬到自己的位置,劉璋突然叫住關銀屏。
劉璋和關銀屏在前面說話,後面文武百官跟隨,這時已經離開望星臺很遠了,這時許多大臣纔敢大聲喘氣,一名文官走到黃權身邊,壓低了聲音道:“黃大人,你還好嗎?”
黃權面色沉靜似水,一句話不說,又彷彿有什麼心事,與他走得近的官員便問了出來,黃權聽到文官的話,先愣了一下,接着反應過來,隨口道:“沒什麼,黃蘭等人是咎由自取。”
“唉。”那名文官嘆息一聲,說道:“主公也太無情了,就算大人的堂弟犯案,只斬黃蘭一人便可,其他黃家子弟不過就是挪用一點資金,或者行了一點賄,何至於死。
更何況黃大人十年輔佐主公,功勞苦勞都再無第二人,這懲治也太過了些,別說黃大人。誰沒有點想法啊。”
“我沒有想法,我勸你們也不要有想法。”黃權冷聲說了一句,那名文官見狀,連忙唯唯諾諾地退了。
……
“蜀王殿下,請上御駕車碾。”
到了宮門,早有許多沒去望星臺的文武迎候,伏壽站在首位,後面有黃玥,劉循。劉康等人。
三十二匹駿馬拉的車碾,碩大而豪華,兩旁宮女太監依次站立,王緒帶着士兵分到車碾兩旁,好厲害黃月英一左一右。隨劉璋進入車碾,然後侍立兩旁。
“好大的馬車。”劉璋一個人坐在裡面還真覺得空曠。
伏壽帶着文武百官進入正殿,在門口,太監從伏壽手上接過詔書,大聲宣讀擁立新帝的詔命。
待宣讀完,上千文武,上萬士兵一起下拜:“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新帝登基,國運昌隆。”
隨着太監的尖聲唱幕。劉璋被一名太監扶持下來,緩緩走向殿門,後面好厲害,黃月英。張任,黃權。蔣琬,折蘭英,樊梨香,趙雲,馬超等依次跟隨。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劉璋踏上玉階坐上龍椅,殿中羣臣參拜。
公元209年十二月十二日,伏壽下懿旨立劉璋爲大漢新帝,以元和爲年號,210年爲元和元年。
“衆卿平身,自黃巾之亂到如今天下一統,已近三十年,據董卓入京,也已二十年,大漢終於重歸一統,百姓得享太平,諸位皆勞苦功高。
燕王黃月英,自襄陽跟隨,屢敗強敵,政略奇謀百出,功勳當居首位,朕冊封黃月英爲太師,領中書令,參議軍部。”
“謝吾皇。”黃月英下拜,三省六部制已經和羣臣通過氣,這些人倒也知道什麼是中書令,三省六部制三大文官,尚書令,中書令,門下侍中,中書令看皇帝賦權,權位可大可小。
至於太師,那不過是一個榮譽虛銜。
“現在由燕王宣讀恩詔。”
黃月英上前一步:“新皇登基,尊皇太后伏壽爲太皇太后,大漢從元和元年始,啓用三省六部制。
三省爲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六部爲吏部,戶部,刑部,禮部,兵部,工部,諸部職權皆明細於書,發封諸臣。
另設御史臺,信訪部。
御史臺之職權,可監察三省六部所有文武,貪腐舞弊,以權謀私,尸位素餐,皆在監察之列。
御史臺直屬皇帝,不屬任何部門管轄,最高部門與三省等同,各地設下屬機構。”
衆文武驚了一下,黃月英在與衆大臣通氣的時候,只說了三省六部,卻沒說這個多出來的御史臺。
三省六部本是完善的,刑部,吏部,皆可對官員考覈和對犯罪官員查處,但是現在卻多了御史臺,可以監察百官。
而且御史臺還直屬皇帝,不受任何部門管轄,這權力得多大?恐怕以後任何官員都要仰監察部鼻息。
若無約束,監察部絕對是最吃香的部門。
“信訪部之職權,皆爲諫言之官,負責總結行政弊端,民間疾苦,最高部門與六部等同,直屬皇帝,各地設下屬機構,直達鄉級。
鄉級信訪部需按時調查民意,接受百姓直接上訪,各級信訪部接受來自官員和百姓的舉報。
信訪部言官,除非謀逆之言,否則絕不因言獲罪,包括皇帝錯誤,可直言不諱,若有舉報拒不上報,有上訪拒絕接納,輕則免官,若造成重大影響,進入刑罰。
另設錦衣衛,直屬皇帝,錦衣衛指揮使由皇帝親命,職責爲監察御史臺,信訪部,有跟蹤,潛入,喬裝等權力。
凡是發現御史臺不作爲,與行政官員沆瀣一氣,信訪部截流不報,遏制上訪,上至御史臺信訪部長官,下至御史臺信訪部鄉級官員,皆可緝拿,無需向任何部門報備。
信訪部官員犯罪,罪加一等,御史臺犯罪,罪加三等,任何部門阻止錦衣衛辦案,視爲叛逆。
錦衣衛僅負責監察御史臺,信訪部,其餘行政部門不在監察範圍,若三省六部犯罪,錦衣衛查出,可報於相關部門,無執法權力。
錦衣衛越權執法,嚴懲不貸。”
衆文武唏噓不已,這三個部門,職權是一個比一個大啊,可是卻也都限制了職責範圍。
劉璋一直就覺得,三省六部制雖然職權嚴密,但是對官員自身的約束實在薄弱,所有將後世原本鑲嵌在三省六部的兩個部門,監察和諫言兩個部門剝離出來。
言官無罪,在古代封建社會就已經有這樣的認識,但是除了個別大膽的言官,其他言官害怕得罪人,以至於這個部門成了最沒用的部門。
有的時期,言官直接成了個朝堂擺設,一大堆御用文人歌功頌德的人充斥其中。
劉璋將這個部門剝離出來成爲信訪部,直屬皇帝,不受任何部門約束,就是讓他們有敢於說話的空間,不用害怕得罪人。
雖然現在底層百姓基本沒有什麼訴求自身權利的覺悟,但是如果地方官做得過分了,比如在土地令執行時舞弊,在丈量標準土地的時候,給親屬或豪門定的多,或者對四科舉仕舞弊等等。
這些肯定會引起百姓憤怒,百姓需要一個宣泄的口子,那信訪就很有必要。
御史臺本身在後世是負責監察的,權力很大,可是也同樣因爲屬於百官體系,諸多掣肘,只有剝離出來,才能給他們安全執法的空間。
而這兩個部門很明顯,如果真的只是直屬皇帝,一個皇帝也照看不了他們,特別是御史臺,要是沒有壓制,那還不翻天了。
信訪部同樣需要制衡,就算這個部門因爲不屬於百官系統,不用怕其他官員打擊報復,那也可能因爲賄賂和官官相護,拒絕一些舉報和信訪,瞞報,漏報。
那皇帝豈不成了瞎子。
這樣的部門當然要有個強力掣肘,劉璋一下子就看重了朱元璋發明的赫赫有名的錦衣衛,這個讓人聞風喪膽,號稱無孔不入的部門,對監察部和御史臺的威脅必定是巨大的。
御史臺不用害怕任何官員,但是錦衣衛無孔不入,如果是在監察過程中徇私舞弊,以職權獲利,那就必須得面對錦衣衛,這種威懾力應該還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