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鹽鹼灘上,有兩排青色磚瓦房蓋成的三處教室,一個不大的院落,就構成了我小學的校園。
學校院子裡的土地經日光一曬,白花花的一片,如同被撒上了鹽一般。有時我們還小心用手指從地上刮上一點,放在嘴裡一嘗,果然鹹鹹的,苦苦的。因而除了耐鹼的紅柳之外,再無任何綠色植物來眷顧這片土地。但學校的西邊有一處低窪地,四季有水,到了夏季,就成爲蘆葦的天地,長成一片綠色的海洋。鹽鹼灘和蘆葦蕩是我小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給我的小學生活帶來了無盡的樂趣。
全校從一年級到五年級,共有30多個學生,三個老師。由於五年級面臨升學的壓力,所以單獨分在一個教室,由一個老師執教;一、三年級,二、四年級各自組成複式班在一個教室,也各由一個教師執教。三個老師要顧全各個年級,各門課程,其難度可想而知。在複式班的教室裡,老師往往先教授高年級的課程,然後給他們佈置作業,接着再講解低年級的課程,再佈置作業,這樣往復循環。老師要連軸轉,而我們卻可以偷偷地開開小差,常常支棱着耳朵聽着不是自己的課程,在老師的不斷的提醒下,才悻悻作罷。
三個老師中,只有高大、漂亮而又和藹可親的程老師是正式在編教師,而另外兩個老師都是民辦教師,過着半教書半種田的日子。他們三個老師的關係很好,就像一家人一樣。由於程老師是科班出身,所以學識和經驗豐富的她既是我們的老師,也是其餘那兩個老師的“老師”,經常看到程老師在認真地給那兩個老師講解教學的方法或課程的重難點,而他們也虛心如同學生,聽得投入,聽得出神。在農忙的時候,哪個老師如若需要回家搶收莊稼,其他的老師都會二話不說接過他的課程,雖然忙得焦頭爛額,但都絕無怨言,十分用心。
夏天,教室被曬得火熱,我們就像一個個小火爐,相互烘烤着,熱得一個個的小臉紅彤彤的。上課的老師則更熱,往往一堂課下來,汗水順着老師的臉頰不停地往下滴,上衣緊貼在老師的後背上,就如同剛淋了雨一般。冬天,教室裡沒有火爐,雖然大家都穿得很多,但依然很冷。往往手和腳都凍得如同發麪的饅頭,高高的,癢癢的,疼疼的,讓人很難受。但不論是老師還是學生,能教書和上學,大家都很高興,教室裡常常傳出朗朗的讀書聲和大家開心的笑聲。就連路過的鄉親,有時都駐足觀望,聆聽許久。所以每次去上學,大家都是高高興興地去,歡歡喜喜地回家。
如果能成爲程老師的學生,那更是學生們的榮幸與驕傲。但在五年正常的小學生活中,我與程老師擦肩而過,看到一直跟着程老師學習的表妹抑揚頓挫地讀着課文,我羨慕極了,因爲我們從來沒有學過聲調,自然而然的五年下來,包括我在內的三分之二的同學沒能順利升入初中,我們懊惱極了!但幸運的是在我們復讀的時候,由我仰慕已久的程老師任教。
在重新開始的日子裡,程老師從最基礎的聲調開始給我們補課,然後組成幫扶小組,由她一手帶上來的學生課後幫助我們進一步鞏固學習,程老師也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教學中,往往天還未亮,程老師已經開始起牀備課;夜很深了,她還在批改同學們的作業。由於程老師的家就在學校的後面,來得早和走得晚的同學都到她家去學習,她經常一邊淘米做飯,一邊輔導我們學習。大家也毫無拘束,就像在自己家圍着自己的母親一樣隨便。
“一份辛勞一份收穫”,在程老師、同學和自己的不懈努力下,幾個月後,我們的拼音終於趕了上來,我們能流利地讀課文了,而家務和學生兩頭忙的程老師卻明顯地瘦了。
後來,在蘆葦碧綠的季節,程老師根據我們十幾個同學各自不同的性格和基礎,給大家分了不同的學習任務和學習地點,可能這就是因材施教吧。這樣,有的同學在教室裡寫字,有的則搬把板凳在教室的東西牆根下,找一陰涼地,大聲地朗讀或背誦課文。
我被分在了教室外,懷揣着無比的激動。我搬着凳子選了一處靠近蘆葦的地方,一邊欣賞蘆葦或大或小但一樣碧綠的葉子,看它們一如舞女般輕盈地隨風舞動搖曳,一邊放開嗓子,大聲朗讀。在這滿眼綠意的世界裡,讓大地萬物來聆聽我的聲音,我那時的感覺真是美不勝收。
冬去春來,一年的復讀已悄然而過,我們都順利升入初中,而且成績是全鄉第一名。同學們高興地圍在程老師的身邊,嘰嘰喳喳,說個不停;淚珠晶瑩的程老師則如孩子般加入我們之中,和大家融爲一體。
時光荏苒,白駒過隙,求學中的很多事都已漸行漸遠,但鹽鹼灘上的小學那些溫暖我心靈港灣的片段,卻如昨日發生的事情一般清晰,從不曾淡出自己的記憶。
現在,我已接過程老師他們手中的接力棒,成了一名人民教師。就讓生命歷程中的這些美好時光深深地珍藏,溫暖並照亮我不斷前行的道路,一如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