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6章 裁撤

(感謝中華虎賁軍、亂武三國、逍遙狂刀、無語無語、profyellow、大寫c、動中之動、踏浪54、幽谷居士1諸位同學的支持,謝謝!)

這天楊素回到楚國公府時,神色沉重,一臉陰沉。

晚飯後,叔父楊約過來叫他去父親書房時,他知道父親肯定有重要的事情宣佈。他合上書,披上斗篷,跟着叔父穿過偌大的府院,走到正院父親的書房。外面天氣很冷,讓他不由的打了個冷顫。父親的書房內則很暖和,屋裡並沒有安裝如今普遍都開始安裝的鐵皮爐子,也沒有燒石炭,父親向來討厭那股子味道。書房裡生的是炭火,上等的銀炭,燒出來沒有半點菸氣。

將門帶上,楊玄感才發現今天父親書房裡人很多,不但向來常在府上走動的叔父楊約沒落下,平時很少來的其餘五位叔父,楊詢楊慎楊嶽楊戾楊操也都來了。他的三位同胞親兄弟玄樅玄挺玄獎也比他先來,另外幾位異母兄弟萬項民行積善也都來了,老實安靜的坐在一邊。除了他們外,叔父楊岳家三個弘字輩的堂兄弟,弘禮、弘文、弘武三人也來了,站在他們父親的背後。此外還有與他父親同祖父的楊實、楊宏兩位。還有更遠一些的他曾曾祖父那裡分支的文字輩的十五位堂叔祖們,楊文思、楊文紀、楊文升等,擔任禮部侍郎的叔祖楊文紀還帶了他家孝字輩的三兄弟前來,孝謨、孝甚、孝儼。

一看這場面,楊玄感當下有些震驚。看來真是出大事了,要不然。也不可能楊家在京的數支族人幾乎全來了。

楊家三代老少基本上都到了,大家坐在書房裡沉默着。

“出什麼大事了嗎?”他問。

父親遞給他一張紙。這張紙有很多褶皺,一看就是有很多人翻過了。“命文武官員六十以上者,皆聽致仕。”他繼續看下去,“命三衙諸衛將軍以下,各府、鎮、營、團諸武官,年五十以上者致仕。” 致仕,那就是退休回家。歷朝以來,官員基本上是終身的,但也有退休年紀。《禮記.曲禮(上)》載:“大夫七十而致事”。70歲退休,“法定”時間從周代開始。不過一般情況下,如果官員身體狀況不佳,可以請求提前致仕。到了七十歲,官員可以上表乞骸骨退休,有時朝廷也會挽留,身體好的,本事強的,當官到八十九十都有人。

“這是皇帝的意思。明天就要宣詔頒行了,以後朝廷官員六十歲退休。那些軍內中層的武官,更是五十歲就可以提前退休。”楊約向侄子解釋道。

楊玄感大爲驚訝,從七十歲改成了六十歲。一下子提前了十年,而且這明顯是要規定到年紀就得強行退休了。皇帝一面大開科舉,每年新獲入仕資格的士子上千人。而這面又強行規定了官員退休的年紀,皇帝此舉大有深意啊。如此一來。大把的官員將面臨提前退出官場的問題,尤其是對於那些高級官員們來。父親今年五十七歲,身爲宰相,已經算是高級官員中年紀較輕的了。如右僕射蘇威,今年已經六十七了,比父親大了十歲。另幾位宰相,李綱五十四,薛道衡六十一,樊子蓋五十六,牛弘也是五十六,也跟父親年紀相當。樞密副使韓僧壽也五十九,蘇孝慈也六十三,倒是皇帝的那些心腹年輕的過份,劉文靜不過三十三,魏徵二十一,徐德言四十六,其餘如王保、高甲、竇建德、單雄信等人皆不過是三十左右,年輕力壯。

“皇帝這是要將老臣都趕出朝廷嗎?”

“舊人不去,新人不來。皇帝現在大開科舉,每年新取士人上千,這麼多新人,哪來那麼多官職,自然就得老人讓位了。”

“父親今年五十七,至少也還有三年纔到年紀,倒不用急,也許用不了多久,這又會更改呢?”楊玄感對父親道。

“我也馬上要退下來了。”楊素有些意興索然的道,“皇帝還有一條詔令,天下各職每任皆爲四年,最多連任兩任,到任後要麼升職要麼平調,不得繼續連任。”

楊素是在開皇十二年接替蘇威成爲尚書右僕射,此後一直到開皇十九年,一直擔任此職。十九年內亂過後,楊素升任左僕射,到後來加平章政事入政事堂,到現在開元二年,他已經當了七年的右僕射,三年的左僕射,雖然左右僕射是兩個不同職位,但卻因爲都是宰相,因此在皇帝的新詔書頒下後,他就屬於已經連續當了三任宰相的人了,早超過了兩任期限。詔書一頒下實行後,他就得自動退位了,哪怕還有三年纔到退休年紀,可卻不能再當宰相了。朝廷中兩府三省六部的重要職位,都屬於宰相,他都不能再連任。因此,除非楊素能接受降級去擔任一個清閒的尚書職之類的,否則他就只能任太傅這樣有名無實的虛職,說白了,不管他願不願意退下去,朝廷裡都將沒有他的位置了。

和他處境差不多的還有蘇威,蘇威在開皇年間就早就幾次上上下下,擔任過數次三省主官了,僕射也做了幾次,他這次一樣得退下來。

明擺着,皇帝現在不需要他們這些前朝的老人繼續呆在新朝了。

楊素感覺很累,當着左僕射,掛着平章政事,可在這新朝裡他這宰相當的並不如意。政事堂裡四個平章政事,五個參知政事,外加樞密院裡還有五個樞密使,他這個左僕射早就不是首相了,還有十三個人跟他權力相等,朝廷的軍政之事早就不歸他們管,而就算是管文,他也得和另外八個宰相們一起分享權利,得輪流執政事筆。平日裡劉文靜魏徵等人就憑着是皇帝的親信重臣,對他這個左僕射根本沒有什麼尊重。現如今。皇帝又下達這兩條詔令,明擺着就是根本不願意讓他繼續呆在朝中。省的看着心煩了,這是嫌他佔了位置了。

皇帝對內對外還真是狠辣無比。對外把突厥、高句麗打的滅亡稱降,而對內,當年的八柱國家十二大將軍的榮耀,關隴集團的輝煌早就不再,一個個大家族的覆滅沒落,“這兩年,無數豪門倒下了。”他說,“皇帝要對我們楊家下手了嗎?”

“這個暫時倒還不會。”楊素對兒子道,“但是。也不是沒有可能,一切都得看我們肯不肯識趣識相了。若是我們能聽從皇帝的意願,那楊家也許能和高家一樣,得個保全。若是我們不識相,那肯定就跟賀若弼、史萬歲、柳述他們一樣了。”楊素對家族一衆人道,“今天我見大家過來,就是要通知你們,我已經想好了,既然皇帝不想再讓我留在朝中。那我就退出。卸任宰相之職後,也不打算再留在朝中了,就提前三年退休吧,雖然皇帝規定六十致仕。可也沒說不能提前退休。我的想法是,不但我主動退下來,咱們家族老一輩的都退下來。族叔們還有我一輩的堂兄弟們,乾脆都退下來。”

“全退下去?”一片驚訝之聲響起。

“嗯。要退就全退了,也算是堅決表個態。完全支持皇帝,帶個好頭了。”楊素點點頭,“其實這也是我深思熟慮的結果,我們都一把年紀了,在新制下,就算硬賴幾年,可最終還是得退下來。與其拖幾年,不如早退,希望能用這份支持,換得我們楊家第三代年輕人在朝中的一席之地。我是這樣想的,我們都退下來,安心當個富家翁,全力支持玄感他們這一輩的兄弟們留在仕途博個好前程。等我明天向皇帝請辭,到時順便跟皇帝請求一下,讓玄感兄弟們都下去,到各省各州去,從地方上做起,最近朝中事非很多,還是遠離朝中,遠離京師,到地方安心呆個幾年,到時有了一定的資歷政績再回來。我看啊,以後還是從文比投身軍界更有出息,樞密院雖然說與政事堂分掌文武,可皇帝對軍隊還是控制防範的很嚴的,以後戰事減少,終究還是會偃武修文,以後大家都得好好告誡子孫後輩,讓他們多讀書,以後也走科舉謀個正身出。”

“我們就這樣退了,直接全退了?那我們以後在朝中哪還有話語權,年輕一輩,放到地方去,估計以皇帝對我們關中人的猜忌,連個刺史都當不道,猴年馬月能出頭。”

“當不了刺史,那就先從縣令做起也行。”楊素道,“你們還指望着如過去一樣,憑父輩的功勳能在嬰兒之時就封公封侯,是想都別想的事情了。當初我從清河郡公進爵郢國公,原來的清河郡公爵位就給了玄獎,玄感還封了儀同,咱們家族到開皇末年時,公爵就有八個,年輕一輩男丁,哪一個身上沒有個爵位勳官,可最後,新皇帝即位,很快就重定爵位,那些不都收走了。如今又搞科舉,以後承蔭入仕也會越來越難,機會越來越少,就算承蔭入仕了,估計也難得重用,不算正途出身。要想保持我們楊氏家族的榮耀,靠以前的那一套是行不通了,咱們得適應新形勢,新潮流。皇帝要科舉,我們就讓子孫多讀書。皇帝要我們老人讓位,我們就讓位,給年輕人爭取一個機會。”

“新皇這是鳥盡弓藏,刻薄無情。”楊操說道。

“少胡說八道。”楊素瞪了兄弟一眼。“說這些話有什麼用,這就是帝王心術,最是無情帝王家,你沒聽過嗎。當皇帝的,哪個還跟你講交情談信義。你以爲當初文帝就不想清理爵位,清除關隴豪門對朝廷的控制?非不想,而是不能。而如今天子有一支自己的嫡系,有自己的人馬,他靠自己的力量掌控了朝廷,你說他爲何還要容忍關中諸豪門對朝廷的把持?換作任何一個人,都不會容許的。這說到底,還是實力。皇帝有這個實力,別人要麼順昌,要麼逆亡,太多家族已經用他們的家族命運驗證了這句話,難道你們還不明白?”楊素對這一切是看的相當透切的一個人,所謂主弱則臣強。當主強的時候,臣子當然不可能再強。要麼臣服,要麼就出局。

一家人沉默。李、韋、於、長孫、獨孤等一個個關隴豪門的倒下,無不應證了楊素的話,他們無言可心反駁。

第二天,朝會上,易風讓宣旨官宣佈經於門下省審議通過的幾道詔書,分別是關於文武官員六十退休,以及官職每任四年,最多連任兩年的詔書。而其中又特別規定,兩府的宰相和執政也都只能連任兩任。又特別規定,宰相都必須得有州刺史、省布政使的地方任職經歷和朝中六部侍郎或尚書的任職經歷,才能晉身擔任三省主官,入政事堂爲相。樞密院的執政也一樣,必須有衛府的統兵、作戰經驗,還得在三衙諸衛中擔任過主職,纔有機會晉身樞密院,成爲執政。而成爲了宰執,最多隻能任兩任八年。任滿就不得再連任,同時,若未任滿而到退休年紀,也得立即退休。總之。想要當上宰執,已經不再容易,有了重重的障礙。這會使得今後很能只靠着天子的寵幸就進入兩府,同時。又嚴格規定了任期等限制,早早規範避免出現權相的可能。

宣旨官宣讀完詔令後。楊素與蘇威一起請辭相位,同時請辭的還是樞密院中的韓僧壽,皇帝一一批准,沒有再玩三辭才準的謙虛遊戲。

朝會過後,易風在延英殿召集諸位宰執們議事,楊素、蘇威和韓僧壽三位雖然請辭已經批准,不過還有交接工作,他們還有三個月的交接期,因此三個月後他們依然還是宰執。

“我有一個計劃,準備撤州復郡,撤掉目前的三百餘州,復設郡治,通過並省,最後在全國設立一百九十餘郡,且在縣以下設立鄉,由朝廷的地方選派吏員管理鄉村,形成省郡縣鄉四級制。各省級別與朝廷中央的各部相同,而郡比原來的州級別要下降一些,爲五品,縣爲七品,鄉由吏員管理,流外。”在隋初,曾是州郡縣三級,全國有五百多郡,不少郡只領一兩個縣,郡的管理幅度過小,使其顯得多餘,與州幾乎重疊,因此文帝后來改革,廢除了郡,並省了一些州,形成了如今三百餘州一千二百餘縣的行政區劃。可中央朝廷直接管理三百餘州,這明顯又相當的困難,最後又因此先後設立過行臺省和總管府,這些新設立的機構也有許多不足之處。易風即位之後,立即把總管府廢除了,之後在州上設立了省。這一制度推行不到兩年,但效果不錯,可現在皇帝又要廢州設郡,大家都有些不太明白了,這有什麼意義嗎?

易風當然不會吃飽了閒的無聊,皇帝政策上每一個舉動,其實都是大有深意的。

撤州復郡,並不那麼簡單。首先,原來隋初時郡有五百多個,但如今復郡,卻是要在天下復設一百九十餘郡,這可不是簡單的復郡,而是差不多減少了一半以上的郡。甚至原來朝廷有三百餘州,現在撤州復郡,使得在省與縣之間,由三百餘州,改爲近兩百郡,裁減了三分之一。裁掉一百多,當然是很大影響。如此一來,二十餘省轄近兩百郡,近兩百郡轄一千二百餘縣,一個省轄八九個郡,而一個郡轄六七個縣,這種層層管轄的數目相對合理,既不太多,也不會太少。

朝廷一下子少了一百多個州郡,也減少了大量的開支,減少了大量的官吏,增強了官府的效律。最重要的一點,原來州的級別比較高,在設省前,州是地方最高級別設置,高等的州是三品。而如今的省級,實際上就是州一級,但當初考慮到省將是一個全新的組織結構,因此沒有直接復郡,形成州郡縣,而是在州上設省,如此一來,省州這兩級都是高級地方官府,三百餘州,就出現了數百上千的高級官員。

大量的高級官員當然不會是好事,現在易風直接廢州復郡,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郡的級別本來就給州低。這是一個變相的把大批州級官員降級的行爲。而削減三分之一的州郡,則也是大規模的裁撤官員的行爲。易風就是要藉着這次州變郡,將大批老舊不合適的官員栽撤下來,就算留下來的,也要降級。州三品,郡五品,直接連降數級。同時把鄉這一級正式設爲國家的區劃,並要安排吏員管理,則是爲如今科舉涌出來的大量的秀才舉人進士們準備位置,讓這些新錄取的士人從底層做起,有足夠的位置。

廢州設郡的同時,易風也給省級官府增加了不少的權力,讓地方有一定的自治權力,特別是易風把地方徵收的兩稅,特別留下了三分之一給地方。每年兩稅三分之一,就是一千萬貫錢。這一千萬最終有三百餘萬留歸全國一千餘縣,三百餘萬交給全國近二百郡,剩下三百餘萬上交給全國二十餘省,各級官府留下這筆稅款後,用於地方上的發展,而不再需要所有的開支都需要中央拔付。

“廢州復郡之後,全國一百九十八個郡,各郡的大小官員,都需要及時調整任命,原來的三百餘州官員,年紀到期的全都退休,任期到期的也全都調離。剩下的朝廷要舉行官員考覈,考覈成績不合格者,全都免職或者降級使用,優秀者留用。總之,今年上半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完成撤州復郡工作,各郡的新官員中,特別要求至少有一成官員是這次科舉中錄取的舉人、進士。”(未完待續。。)

第389章 喂不飽第203章 冰之城堡第215章 騎三營第496章 打回關中第370章 當時就懵逼了的楊廣第439章 易風更好欺負第75章 算我一份第330章 局中局第523章 騎兵對決第192章 松山第265章 前夕第461章 輾碎他們第110章第302章 發難第197章 鐵馬金戈第122章 豐厚的戰利品第232章 進擊的楊諒第190章 一路向北第475章 漢王已略地 四面楚歌聲第404章 一 日 三驚第569章 劫富濟貧第503章 金墉第34章 圓房第443章 擁兵不前第481章 野心勃勃第556章 前軍夜戰遼河西,已報生擒高句麗第388章 果然自己人殺自己人最狠!第472章 如芒刺背的楊堅第240章 胡女爲妾第47章 猛虎、薔薇第36章 高陳聯姻第203章 冰之城堡第386章 隨軍僧道第149章 發媳婦第292章 荊州大總管第494章 送女人第575章 裝了逼還想走?第534章 皇后第397章 突破下限第173章 節度第115章 破陣第475章 漢王已略地 四面楚歌聲第362章 出軌第569章 劫富濟貧第365章 玉人何處教吹簫第349章 織一張大網第170章 點石成金第383章 斷開金鎖走金龍第59章 徵遼亦偶然第432章 封建第558章 至尊第394章 雪夜二第365章 玉人何處教吹簫第571章 萬事俱備,東風已起第338章 慢束羅裙半露胸第340章 色字頭上一把刀第183章 大賀咄羅第442章 虎翼鷹揚第277章 死黨第569章 劫富濟貧第471章 高熲的投名狀第512章 荊門第44章 陳雄必須死第505章 黃雀在後第512章 荊門第262章 財源第350章 請立趙王爲皇太孫第211章 天崩第354章 書生第298章 上柱國第353章 父子猜忌第560章 人頭滾滾第202章 膜拜第253章 一戶養一兵第389章 喂不飽第510章 七國來朝第291章 嫡與庶第457章 四面合圍第294章 歸宗第370章 當時就懵逼了的楊廣第312章 美人計第530章 蕭妃請不要這樣第558章 至尊第459章 戰陣鬥將第261章 看球第228章 吃醋第549章 引蛇出動第488章 監國攝政第524章 朕不後悔第373章 五王對調第409章 反擊第330章 局中局第576章 裁撤第75章 算我一份第269章 一拍即合第467章 棄子第200章 調●戲第430章 扶不起的阿斗第227章 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第36章 高陳聯姻
第389章 喂不飽第203章 冰之城堡第215章 騎三營第496章 打回關中第370章 當時就懵逼了的楊廣第439章 易風更好欺負第75章 算我一份第330章 局中局第523章 騎兵對決第192章 松山第265章 前夕第461章 輾碎他們第110章第302章 發難第197章 鐵馬金戈第122章 豐厚的戰利品第232章 進擊的楊諒第190章 一路向北第475章 漢王已略地 四面楚歌聲第404章 一 日 三驚第569章 劫富濟貧第503章 金墉第34章 圓房第443章 擁兵不前第481章 野心勃勃第556章 前軍夜戰遼河西,已報生擒高句麗第388章 果然自己人殺自己人最狠!第472章 如芒刺背的楊堅第240章 胡女爲妾第47章 猛虎、薔薇第36章 高陳聯姻第203章 冰之城堡第386章 隨軍僧道第149章 發媳婦第292章 荊州大總管第494章 送女人第575章 裝了逼還想走?第534章 皇后第397章 突破下限第173章 節度第115章 破陣第475章 漢王已略地 四面楚歌聲第362章 出軌第569章 劫富濟貧第365章 玉人何處教吹簫第349章 織一張大網第170章 點石成金第383章 斷開金鎖走金龍第59章 徵遼亦偶然第432章 封建第558章 至尊第394章 雪夜二第365章 玉人何處教吹簫第571章 萬事俱備,東風已起第338章 慢束羅裙半露胸第340章 色字頭上一把刀第183章 大賀咄羅第442章 虎翼鷹揚第277章 死黨第569章 劫富濟貧第471章 高熲的投名狀第512章 荊門第44章 陳雄必須死第505章 黃雀在後第512章 荊門第262章 財源第350章 請立趙王爲皇太孫第211章 天崩第354章 書生第298章 上柱國第353章 父子猜忌第560章 人頭滾滾第202章 膜拜第253章 一戶養一兵第389章 喂不飽第510章 七國來朝第291章 嫡與庶第457章 四面合圍第294章 歸宗第370章 當時就懵逼了的楊廣第312章 美人計第530章 蕭妃請不要這樣第558章 至尊第459章 戰陣鬥將第261章 看球第228章 吃醋第549章 引蛇出動第488章 監國攝政第524章 朕不後悔第373章 五王對調第409章 反擊第330章 局中局第576章 裁撤第75章 算我一份第269章 一拍即合第467章 棄子第200章 調●戲第430章 扶不起的阿斗第227章 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第36章 高陳聯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