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海戰,讓雙方都獲益匪淺。
日本海軍從此開始注重海軍航空兵的建設,也讓山本在實戰中認識到艦載戰鬥機的作用,他對傳統的以鉅艦大炮爲中心的作戰理念開始探索,比正史上提前了至少十年。
在谷口尚真等人的鼓吹下,中國以空制海的思想得到日本海軍界的重視,爲以後的“大和”號的改編和日本航母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不過又有誰會知道,這一切原本只是敗將谷口推諉責任的陰錯陽差呢?
中國方面,因爲這次勝利,基本驗證了張漢卿提出的以重點發展海軍航空兵來實現跳躍式發展的思路,由海至陸,都對空軍的發展給予極大的贊同,爭論了幾年的海、陸、空孰優孰劣的問題得到徹底解決,爲中國邁向空中大國奠定方向。
此外,小型水面艦只“皮薄肉嫩”、火力不足的缺點暴露無疑,也修正了張漢卿此前一些想當然的認識,特別是關於艦炮。
他此前認爲,既然註定將來的海戰是以航空兵爲主體,那麼耗費精力和有限的資源去製造大口徑艦炮就是浪費。通過這次海戰以及各方面的總結,他才意識到不妥。
誠然,海航部隊特別是艦載機可以遠距離奔襲消滅敵人的主力戰列艦和巡洋艦等,但因爲飛機的性能有限,天氣、精度,以及對手的防空能力都是決定成功與否的重要條件,區區艦載機還沒有必然的把握制敵於死地。
這樣,一旦敵方突破艦載飛機的攻擊圈,或者雙方在偶然的情況下面對面遭遇,己方軍艦如果不能有效防衛,航母等都是活靶子。
這就需要軍艦具有一定的自保能力,艦炮的口徑可能不需要建成強國們動輒十二、十六英寸那麼大,但是仍然需要有一戰之力和威脅手段,口徑太小,像現有的驅逐艦100MM口徑確實是太小了。它們根本無法對敵艦有真正的攻擊,類同於光捱打不能還手就不妥了。
中國曆代最大口徑艦炮,首推北洋“定遠”級鐵甲戰列艦上的德制克虜伯305mm大炮,一直到正史上的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才重新擁有劃時代的大炮:在投誠的“重慶”號巡洋艦152mm大炮。
而現階段,中國海邊最大口徑的大炮就是“海琛”、“海圻”等巡洋艦上的150MM艦炮。雖然從性能上講還遠遜於歐美日,但只要不與戰列艦或重巡洋艦作正面交鋒,它們畢竟是中國能夠與一般的巡洋艦對決的最大噸位的軍艦,這也是它們雖然艦齡較長、但仍要接受改編的原因。
只要換裝新式的艦炮,它仍然可以對敵方重巡洋艦及以下軍艦造成相當威脅。
相對於155MM岸炮對於軍艦的威脅,張漢卿寧願建造能夠“橫着走”的巡洋艦。巡洋艦擔當遠洋長期存在和艦隊威力搜索幕,有價格和噸位比戰列艦小、航速壓倒性優勢、火力比驅逐艦強、適航性更好的優點,是護航主力和水面夜戰主力。
作爲未來航母的貼身侍衛,不需要它們決戰,但至少在關鍵時候能夠救命,這是很重要的。而這時候,能夠與戰列艦動輒336MM以上口徑艦炮一戰的最小口徑大炮中,203MM是最小的。
再大,艦體就要增大,中國的造船實力跟不上,而且有往“鉅艦”發展的嫌疑。所以,在與海軍多次交流後,國防部、總裝備部及海軍司令部對於海軍發展作了新一輪補充:
開始設計排水量爲8000到一萬噸的重型巡洋艦,以203MM艦炮爲主炮。中國目前尚無能力建造這樣的大炮,張漢卿已經通過私下渠道和鑄炮強國德國取得聯繫。
根據其它國家的經驗,5寸炮對付巡洋艦比較吃力,所以其副炮將選用155MM。不用英寸制的152MM是因爲人民軍陸軍對於155MM重炮的使用及建造已有一定經驗,如果可能,不需要大費周折地從國外引進了。
同樣地,更小口徑的大炮也將以公制爲基礎,像125MM、105MM、75MM都已經成型。
而日本人儘管師從英國,卻發現152mm艦炮的彈藥搬運對其小身板是極大的負擔,所以其戰列艦副炮(及輕巡主炮)都用140mm炮。
相信經過此戰,信息靈敏的列強對於空中威脅的重視必將上升到一個新高度,艦隊防空成爲非常重要的一環。在這種情況下,以防空和反潛爲主體的新式驅逐艦也列上日程。
中國的“九江”級驅逐艦儘管也有出彩表現,但這種出彩,只是一種僥倖。優勢條件下數千炮的打擊尚不能擊沉一艘日軍同等的驅逐艦,大規模海戰時怎會讓它再次從容?
所以張漢卿提出了建造新式驅逐艦“大連”級的要求。既然作爲未來遠洋海軍艦隊的重要外圍警戒,續航力、適航性是需要考慮的,所以它的噸位要大。
確定了以航空兵爲核心的作戰原則,海面主戰的任務已經交給巡洋艦,那麼它的定位就是防空和反潛,不需要安置不倫不類的大口徑艦炮了。反正等需要驅逐艦的艦炮對決來分勝負的時候,說明中國航母已經不在了----中國海軍的戰略思想是以航空兵對決的----那麼,不管結果如何,中國的海軍已經輸了。
155MM口徑會使得驅逐艦失去靈活性,也佔用了本該用於防空的空間,且用處不大。所以“大連”級驅逐艦的主炮將爲125MM,這是參照了二戰時名聞遐邇的美國“弗萊切”級驅逐艦的思維。
“弗萊切”級滿載3050噸,是爲了適應以大型航空母艦爲核心的遠程打擊艦隊而設計的,它不需要利用航速搶佔有利陣位,不強調過分強大的火炮和魚|雷裝配,定位於護航和作爲外圍警戒。
它所用的是127mm高平兩用炮,性能上在任何一個方面都不是最優秀的,但它最重要的意義在於,讓所有艦艇都具備了對空能力。
因爲易於建造,價格低廉,所以這個級別生產了175艘之多,人稱“海上吉普”。比“九江”級,它只是噸位更大些,甲板是平的,艦體寬度更大些,以避免老式驅逐艦橫搖劇烈的缺點來適應海洋航行。
不求最強,但求最優。制式化、統一化、建造規模化,是作爲工業強國美國比較發揮強項的思維,值得中國去學習。它們靠整體的實力而非單艦的優秀來進行戰鬥,真正做到了使用團隊的力量。
這一點,對於工業實力差、經濟實力弱的日本來說是做不到的。它們必須靠出奇制勝,所以纔有號稱單艦力量世界第一的“大和”號誕生。
中國人民軍陸軍有使用75MM、125MM炮的大量經驗,這些經驗的反饋對於軍工廠是難得的改進源泉,所以相對之下,125MM炮的製造能力是相對較高的。在此基礎上,爲軍艦特製的雙聯裝高平兩用炮開始試製。
“大連”級驅逐艦將會從中線起由前至後安裝這樣的雙聯裝高平兩用炮5座,噸位也將增加到2500到3000噸。在某些國家,它是輕型巡洋艦的噸位了。
這樣125MM炮,對付巡洋艦會比較吃力,但巡洋艦的副炮也爲同等的5英寸。五聯裝10門炮,遇到巡洋艦也不會一邊倒地被屠宰。再說它的主要作用是作爲艦隊防空,順便反反潛,在有餘力的時候作爲登陸部隊的火力支援。
至於“九江”級,則改裝爲運輸艦或商業船隻的護航軍艦,以及支援陸軍對陸攻擊之用。它的噸位也將適應增加些,名稱也將改爲護衛艦。
“九江”級的後繼艦將會是“大連”級的縮小型,將安裝雙聯裝125MM高平炮三座,定義爲瀕海戰鬥艦,命名爲“旅順”級護衛艦。
此戰後,水上飛機在軍事上逐漸被航速更快的魚|雷轟炸機和戰鬥機取代,卻在後勤補給、民用運輸上大放異彩,此是後話。得益於相對充裕的航空工業實力,成都、瀋陽、南昌三大飛機制造廠開足馬力生產戰場上亟需的各型作戰飛機,並根據現場使用要求不斷改進。
戰爭,本來就是促進工業發展的靈丹妙藥,雖然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把它稱之爲“罪惡的”。
10月10日,國慶日,追悼王小虎、張超等海航第一、第四聯隊犧牲的官兵儀式在大連舉行。根據中|央軍委|主席張作霖簽署的命令,王小虎、張超追贈爲中華民國烈士,特級戰鬥英雄,兩個海航聯隊同時榮立集體一等功。
軍委副主席張漢卿、海軍總司令郭鬆齡、軍委秘書長兼總政治部副主任王以哲與渤海艦隊的高層一同出席。就在這個會上,張漢卿宣佈了海軍建設的五年計劃,這個計劃在戰後被整理爲《海軍1930年發展綱要》,正式吹響了中國建設海上強國的號角。
爲了防止日軍報復、保護海軍骨幹,中國海軍暫時停止了軍艦在外海的活動。海戰中表現優異的一大批艦長和專業指揮人員,如原“海琛”號艦長凌霄、航海大副孫英奇、機炮大副楊超侖,驅逐艦艦長莫耀明、遊可恕、湯心豫等,都作爲高級教員,入秦皇島海軍指揮學院爲培養後續梯隊人才而努力。
他們經歷過大仗,又在理論教學中得到啓發,將是中國海軍的後起之秀。
可以人等艦,不能艦等人。可以預料到未來中國海軍的發展將是井噴式的,提前儲備人才是重中之重,它甚至比一場海戰的勝利意義更深遠。
這樣,剛剛改造成功的“海容”等三艦乾脆交給海軍學院作爲教學之用,反正以這些僅存的家底是不指望跟日軍拼命了。
雖然看起來削弱了海軍的實力,但從長遠看,這無疑是相當超前的一步棋:海軍學員們至少不至於僅僅停留在紙上談兵階段,他們以後每年都將有數月的海上實習機會,熟悉多個崗位,後來批量誕生了艦長,也批量培養了炮長、防空長、通訊官、輪機操控等各個位置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