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段祺瑞雖然強勢,但比起袁世凱來,差的不是一個等級。
至少他想借勢的各省督軍,並沒有像他想象的那樣給力。這些督軍團開始也含糊,爲什麼?一宣戰要他們去打仗,他們怕死,不敢去!
段祺瑞只好說不用,我們宣戰後只需要派一些民工到歐洲支援就行了,你們都聽我的。這些人看段祺瑞大權在握,全說行,都同意了,集體宣佈要向黎元洪施壓,同意宣戰。可黎元洪這個時候保持了少有的強硬,就不同意。
5月1日,內閣討論對德宣戰問題。皖系打手倪嗣沖、張懷芝、孟恩遠、李厚基等督軍闖入會場。倪嗣沖並以軍界首腦名義表示,“各省督軍一致支持估總理的對德方針,政|府應當立即對德宣戰!”有人說軍人干政,傅良佐卻辯解道:“軍人也是國民的一員,對國事發表意見,怎能說是干政?大總統這麼害怕軍人的意見,難道是心中有鬼不成?”
參加內閣會議的閣員可憐只有3人:海軍總長程璧光、司法總長張耀曾、農商總長谷鍾秀,軍人倒有一大班。
在督軍團的脅迫下,內閣匆匆通過對德宣戰案,段祺瑞便想趁熱打鐵,利用督軍團使國會和總統屈服,他隨即率領當日出席會議的閣員到總統府面請黎元洪覈准。同日,日本駐華公使林權助拜訪黎元洪威脅說:“如國會否決參戰案,政局將發生紛擾!”
黎元洪這裡終於通過了,但國會卻出了問題。本來國會通過宣戰案問題並不大,湯化龍、梁啓超早就在議員中活動支持段祺瑞,但傅良佐卻在國會裡幫了倒忙。
一週後,段祺瑞到國會解釋對德政策並接受質詢,他矢口否認中國參戰背後有着中日幕後交易,聲稱宣戰是本着正義的需要。當兩院即將討論宣戰案的時候,各地人民團體紛紛來電支持宣戰,北京城中也有一些“自發”的羣衆的代表強烈要求對德宣戰,段祺瑞聞之十分滿意。一些外地人民團體的電報實際上都是傅良佐派人從北京電報局發出的。
5月10日下午,成羣的“自發公民”包圍了衆院大樓,他們或搖旗吶喊,或散發“請願書”,有的甚至闖進議長辦公室,要求湯化龍允許公民代表列席討論。
“公民團”的行徑引起了衆議員的義憤,大家集體罷會,以示抗議,並準備離開會場,於是一場騷亂髮生了。傅良佐急於求成,結果弄巧成拙,反而使段祺瑞的宣戰案中途告吹,內閣總長紛紛辭職,只剩下一個光桿總理。
段祺瑞決定堅持下去,此時他急切需要加強實力,決定一意孤行,不理睬反對聲浪。他一面醞釀新的閣員,一面授意滯京的部分督軍和代表們,繼續對國會施壓,企圖重開議會通過宣戰案。
在黎總統要支持不住的時候,有一件事出現了。
英國的報紙(其實是英文的《京報》)把一個秘聞給揭出來了,說段祺瑞跟日本的軍政|府簽了一個協議,有一億元軍事借款。這個事根本沒通過國會,國務院總理就敢私自跟日本籤這個協議,這不等於私自勾結日本嗎?這個事揭露出來,段祺瑞威名掃地。
段祺瑞在國會所作關於中日之間絕無秘密外交的證詞完全是一個謊言!這個時候黎元洪逮着機會了,他一改此前軟弱可欺的形象,利用人們反段要求,在國會的支持和美國公使“允爲後盾”的情況下,突然挺直了腰桿,一拍桌子,你有這事?我以大總統名義罷免你國務院總理和陸軍總長的職務!
5月23日,黎元洪口授總統令免去段祺瑞國務總理職,令伍廷芳代理。時任總統府秘書長的張國淦聽說黎元洪要免段,剛想開口勸說,站在旁邊的金水炎衝了過去,拔出手槍對準張國淦:“不許開口!開口我就打死你!”
金水炎是陸軍次長,黎元洪的鐵桿。不用說,老黎是鐵了心要撕破臉了,段祺瑞氣得鼻子又歪了。由於京冀的地方勢力傾向於黎元洪,所以段祺瑞爲安全起見,便跑到天津,就是跟黎元洪分裂了。
張作霖審時奪勢,就此發出“勘電”,抨擊黎元洪,吹捧段祺瑞,要求黎元洪“解散國會、重新任命段總理組織內閣”,並以與中|央“斷絕關係”相要挾。
還是張作霖仗義啊!別看是土匪出身,但“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皆是讀書人”,原先對張作霖的一點芥蒂都消失了。不但如此,段總理還覺得自己先前對馮、張之爭所抱持的坐山觀虎鬥的心態十分不端正,對張作霖的投懷送抱之舉十分感念,雖然他目前並不缺張作霖這點勢力。但是,張作霖有心了!
中華民國的總統法規定,你大總統是沒有權力罷免國務院總理的,我就跟你對着幹!身後有張作霖支持,段祺瑞也不含糊,憤然帶着自己的兵上天津,聲稱要打到北京去。
根據臨時約法,總統無權撤銷總理職務,段祺瑞不承認黎元洪的免職令,黎總統也是無可奈何,而且對這事嚇壞了,爲什麼?他手裡沒軍隊啊,要一打仗他非玩兒完不可。
備受威脅的黎總統沒辦法,想出了借兵“平亂”的主意。正好,在徐州的張勳聲稱要調解兩人的矛盾,讓困境中的黎元洪大喜過望,便同意張勳的“辮子軍”入京。他卻沒想到這是前腳拒狼,後腳迎虎。
張勳是他的故舊,現任長江巡閱使兼安徽督軍。作爲辛亥後中國唯一的一支在明面上仍忠於皇室的地方軍閥,滿清遺老張勳進入民國之後,腦後依然留着辮子。不但如此,他麾下五千大兵,個個都有辮子,所以他的部隊,人稱“辮子軍”,他也被尊稱爲“辮帥”。
“辮帥”留辮子,是爲了顯示他對清朝的忠誠。可張勳是民國的將軍,他的部下是民國的士兵,民國明令剪辮,他們卻堅持不遵行,嚴格說來,這屬於違法行爲。袁世凱做民國總統,自己都剪了辮子,但拿張勳就是沒轍,沒有絲毫的處罰,連句硬話都沒有。
張勳的駐地,先是兗州,後爲徐州,部下士兵都是魯南和蘇北的農民,個子高,塊頭大。當地窮,當兵吃糧,是個好去處。但是,這樣的士兵觀念保守。聽說當張勳的士兵可以不剪辮子,個個都高興。辮子兵在外人看來都像怪物,但個個對張勳都很效忠。
他的人緣也特別好,早在安徽督軍任上,就在徐州成立北洋十三省同盟,自任盟主。軍閥們開會都喜歡到徐州去,不是徐州風景好,也不是徐州的妓|女漂亮,而是因爲張勳捨得出錢。好吃好喝好招待,哪怕花大價錢從上海找廚師,從北京請戲班子,也要讓大家吃好玩好。雖說軍閥們不缺錢,但摳門的人也不少,碰上這樣的大頭,大家樂得奉承,張勳也吃這個奉承。
文化人特別是老式的文化人也喜歡他。張勳三代貧僱農,沒有文化,是自己混社會的時候,識了幾個字,據說是到了可以看《論語》、寫大字的水平了。對有文化的人,他格外尊敬。當年清末有名的文人,如沈曾植、鄭孝胥、劉廷琛、趙爾巽之輩,都是他禮遇的前輩。張勳特別喜歡向這些人求教,他們有困難找他,也一準幫着解決。詩酒酬唱談不上,但酒肉招待絕對沒有問題。這些人經常跟張勳發脾氣,張勳卻沒脾氣。當然,這些人都是懷念清室的遺老,難免對他的行爲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段祺瑞完全有能力打敗黎元洪,但那樣會坐實了他跋扈的名聲。馮國璋等人只是口頭聲援,實藉機以“獨|立”鞏固地盤,算來算去,只有張勳對趕走黎元洪最熱心。於是他派去心腹徐樹錚,到徐州談條件來了。
馮國璋的代表胡嗣瑗、段祺瑞的代表曾毓雋、曹錕的代表、張作霖的代表等也一齊到了,他們勸說張勳出兵,推翻黎元洪、擁戴馮國璋當大總統,並恢復段祺瑞總理之職。張勳的秘書長萬繩栻提出條件:可以出兵推翻黎元洪,但是要求扶持前清廢帝溥儀復辟。
這個問題比較有原則,大家沒想來想去,沒作聲,誰能想到是這個條件啊?倒是張作霖的代表張惠臨把徐樹錚和胡嗣瑗拉出來:“事急從權,先答應再說,不就五千人嗎?”
這是張作霖按照張漢卿的意思給他的吩咐。沒有張勳復辟,就沒有馮德麟失勢,就沒有大一統的奉天和未來的奉系。該“幫忙”的時候,張漢卿不會沒人味。
張勳醉心於清室復辟,由來已久。其道臺衙門就是復辟的策源地,集聚了保皇黨魁康有爲、日本軍部參謀次長田中義一和黑龍會成員,以及駐天津的日軍司令石光真臣等大批人物。只是因爲袁世凱爲首的北洋政|府實力超強,又被袁打造得鐵桶一塊,無法插足而已。
這句話的意味大家都聽得出來,先讓張勳這隻螳螂捕蟬,再由黃雀吃掉它。
於是大家欣然允諾,並在張勳取出的黃緞子上簽名。天真的老張以爲這樣做,就等於給復辟之事上了保險。
“辮子軍”順利開往北京。